掛席江上待月有懷

掛席江上待月有懷

(2)陸機詩:“安寢北堂上,明月入我牖。 (4)劉良註:“金波,月也。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

作品原文

掛席江上待月有懷
待月月未出,望江江自流。
倏忽城西郭,青天懸玉鉤(1)。
素華雖可攬(2),清景不同游。
耿金波里(3),空瞻鳷鵲樓(4)。

作品注釋

(1)鮑照《玩月城西》詩:“始見西南樓,纖纖如玉鈞。”
(2)陸機詩:“安寢北堂上,明月入我牖。照之有餘輝,攬之不盈手。”
(3)謝朓詩:“金波麗鵲。”
(4)劉良註:“金波,月也。”鳷鵲,館名。

作品賞析

這首詩是天寶三載李白離開長安時所寫。詩的開始寫朋友出於對李白的深情厚意,出於對這樣一位天才被棄置的惋惜,不惜千金,設下盛宴為之餞行。“嗜酒見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時,面對這樣的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番盛情,肯定是會豪飲的。可是,今天他端起酒杯,卻把酒杯推開了,拿起筷子,又把筷子撂下了。他離開坐席,拔出寶劍,舉目四顧,心緒茫然。這一串動作,形象地顯示了詩人內心的苦悶抑鬱和感情的激盪變化。但是,詩人並沒有甘於消沉,而是從呂尚和伊尹的遭遇中得到了信心。雖然現實是那么得艱難,道路是那么得渺茫,但詩人的倔強自信和積極用世的強烈要求,終於使他最終擺脫了歧路彷徨的苦悶,相信終有一天會達到理想的彼岸。
本詩利用比興的手法描寫了人世間的坎坷,抒發了詩人的人生追求,表現了詩人樂觀自信的人生態度。詩人不畏人生艱難,不放棄自己的理想,沒有消沉下去,是令世人學習的。

現代詩意

乘夜掛席,渭水泛舟,等月月不來,烏雲遮天,無奈之心如江水自流。
舟也隨波逐流,瞬間就漂到長安城西頭,月亮恰如小玉鉤,掛在藍藍的天穹。
月光如水,一掬滿懷,可是遊玩的心情卻消失的一絲絲都沒有。
只看到高高的鳷鵲樓的身影在月亮的金波里,晃晃悠悠。

作者簡介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先世於隋末流徙西域,

李白像李白像
李白即生於中亞碎葉(今巴爾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時屬安西都護府管轄)。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
他一生絕大部分在漫遊中度過。公元742年(天寶元年),因道士吳筠的推薦,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唐玄宗所賞識。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亂發生的第二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鬥爭,失敗之後,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一帶,依當塗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詩以抒情為主。屈原而後,他第一個真正能夠廣泛地從當時的民間文藝和秦、漢、魏以來的樂府民歌吸取其豐富營養,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獨特風貌。他具有超異尋常的藝術天才和磅礴雄偉的藝術力量。一切可驚可喜、令人興奮、發人深思的現象,無不盡歸筆底。杜甫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之評,是屈原之後我國最為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韓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調張籍》)有《李太白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