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見》

《所見》

《所見》是清代詩人袁枚的一首即景小詩,描寫一位牧童騎在牛背上捕蟬的情景。從動到靜的變化,寫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爛漫、好廳多事的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

基本信息

原詩

《所見》《所見》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注釋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振:振盪。說明牧童的歌聲嘹亮。
(yuè):指道旁成陰的樹。
欲:想要。
捕:捉。
鳴:叫。
忽然:突然。
閉口:閉住嘴不說話。

今譯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嘹亮的歌聲在林中迴蕩。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就馬上停止唱歌,悄悄地開始行動了。

賞析

野外林陰道上,一位小牧童騎在黃牛背上緩緩而來。也不知有什麼開心事兒,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響,整個樹木全給他驚動了。忽然,歌聲停下來,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緊閉,兩眼凝望著高高的樹梢。“知了,知了,知了……”樹上,一隻蟬兒也在扯開嗓門,自鳴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將蟬兒捉一手呢!
這情景,全被詩人看在眼裡,寫進詩中。詩人先寫小牧童的動態,那高坐牛背、大聲唱歌的派頭,何等散漫、放肆;後寫小牧童的靜態,那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情,又是多么專注啊!這從動到靜的變化,寫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爛漫、好廳多事的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至於下一步的動靜,小牧童怎樣捕蟬,捕到沒有,詩人沒有寫,留給讀者去想了。

作者簡介

《隨園詩話》《隨園詩話》

袁枚(1719~1798),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蒼山居士,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詩人,是乾隆嘉慶時期代表詩人之一,與趙翼蔣士銓合稱為“乾隆三大家”。著有《小倉山房文集》《隨園詩話》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