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曾是戰士》

《我們曾是戰士》

《我們曾是戰士》改編自退役美軍少將哈羅德·摩爾和攝影記者約瑟夫·加羅威的同名傳記,書的全名是《我們曾經是戰士,曾經年輕》。影片描寫1965年11月美軍在越南的首次大規模軍事行動,行動中450名美軍跟2000多名越軍近距離作戰,最後以美方254人陣亡、越方1800多人陣亡而告終。

基本信息

劇情簡介

《我們曾是戰士》《我們曾是戰士》
《我們曾是戰士》我們曾是戰士

《我們曾是戰士》講述的是美軍入侵越南中部高地IaDrang河谷時所發生的真實故事。

美軍第一騎兵師第七騎兵團第一營的450名戰士,在盲目的指揮下,竟毫不知情、毫無準備地降落在北越軍隊集結的中心區域。北越方面在降落地點周圍早已部署有2000以上的兵力,第一營的戰士不得不面對近5倍於自己的敵人。儘管他們背後擁有強大的遠程和空中火力支持,但是畢竟眾寡懸殊,一營的官兵不得不展開一場異常慘重的生存保命戰。

所幸,北越部隊的情報有限,指揮也十分謹慎,沒有抓住乘虛而入一舉殲滅整個營地的機會。經過兩天傷亡逾百人的戰鬥之後,第一營終於可以脫離戰場,與前來解圍的第二營返回基地。但是,途中由於第二營營長缺乏經驗,竟然只為了審訊兩名戰俘,而命令叢林中已拖至500碼長的縱隊停止前進。以火力薄弱面撞上了北越方面的生力軍,在激戰中一營幾乎被一掃而空。

當時的第一營營長、指揮官哈若德·摩爾和記者約瑟芬·蓋爾威親身經歷並記錄了這場戰役。這也是美軍在越南戰場第一次重大傷亡,對美軍日後對越戰態度的改變起了極重大的影響。不過本片並沒有著力突出對越戰大環境背景的描寫,而是從一名名官兵的眼睛裡,透視出美國軍人經歷戰爭時表現出來的勇氣與精神。這是導演兼編劇蘭道爾·華萊士和主角梅爾·吉布森所擅長表現的英雄主義風格。直面死神的大無畏精神以及可歌可泣的軍營友情,將成為這部以真實事件改編的越戰影片的主題。

《我們曾是戰士》《我們曾是戰士》

“你們正在向一個死亡之谷前進,在那你們將只能看到你身旁人的背影,他看你時也一樣。你不要去管他是什麼膚色的,他叫什麼名字。我們將面對的是一些驍勇而且頑固的敵人。我不能承諾將活著帶你們回家。但是我發誓,開戰以後,我將是第一個走進戰場、也是最後一個離開戰場的人。我不會留下任何一個同胞,不管是已經犧牲的還是仍然活著的。我們所有的人將一起回家”。在帶領士兵們進入戰場的前一天,哈爾-穆爾(HalMoore,梅爾-吉布森飾,MelGibson)中校向他的士兵們和家人們說了上述這些話。

在穆爾的面前是一幫對戰爭一無所知年輕人,以及一些早已經受過戰爭考驗、帶著傷疤和戰爭的榮耀的老兵們。哈爾-穆爾中校的妻子朱莉也坐在人群中間聽著他丈夫的訓話。朱莉常常看到他的丈夫伏案至深夜,研讀各種各樣關於戰爭的史書,為他的士兵們制訂最佳的作戰方案。哈爾-穆爾所率領的是第七騎兵團第一營,與喬治-阿姆斯特朗-卡斯特將軍帶領的是同一支隊伍。

1965年11月14日(星期日)上午10時48分,哈爾-穆爾中校和他年輕的士兵們在IaDrang山谷的X登入區著陸,這個地方是越南著名的“死亡之谷”。作為言而有信的人,穆爾中校第一個踏上了戰場,結果卻發現他和他所率領的400名士兵被大約2000名北越部隊士兵所包圍。接下來的戰鬥是美國歷史上最殘酷的一場戰鬥,也是美軍和北越部隊之間的第一次正式交火。《我們是士兵》這部影片描述了戰火之中的這些士兵勇猛的場面,揭示了他們對國家、對戰友的忠誠,以及家裡和海外男男女女們之間的英勇主義和他們所作出的無法想像的犧牲。

幕後製作

《我們曾是戰士》《我們曾是戰士》

《我們曾經是戰士,而且年輕》的序言中寫道:“我們的一些同胞憎恨那場戰爭,但憎惡越戰的人們無法區分戰爭和戰士。我們知道越南是什麼樣子,我們見到的、做過的、談論的和嗅到的一切在美國國內無法感知。好萊塢一直在錯誤的塑造,用政治的利刃向在那場戰爭中犧牲的兄弟們身上捅刀子。當戰爭結束,死去的人無法再站起來,而奇蹟般倖存的人將終生無法撫平傷痛,早已同初上戰場時的年輕人判若兩人。我們用這個故事向在那場戰鬥中死在我們槍口之下的北越士兵表達敬意,他們很英勇,他們是可敬的敵人。我們為他們能魂歸故土、光榮下葬而祈禱。”

蘭德爾·華萊士於1993年在機場的書店中發現了這本書,是書名吸引了他。華萊士在航班上讀完了這本書,激動的心情無法平息,決定嘗試拍成電影。他立即同經濟人取得了聯繫,要求尋找享有拍攝權的人,他希望改編成劇本。情況很快明了,雖然還沒有人取得這本暢銷書的拍攝權,但作者對電影不感興趣。

《我們曾是戰士》《我們曾是戰士》

不過,華萊士並沒打算放棄,他直接找到了兩位作者,並給兩人都留下了一封信,信中寫道:“瞧,我說的一切都會讓我聽起來更像是一個好萊塢的說客,所以我不打算多費口舌,你們不認識我,從未聽說過我和我的作品。不過,我願意將我寫過的兩個劇本寄給你們,請你們看一下,如果你們喜歡,那么給我電話,我們談一下這部電影。”在華萊士交給摩爾和加羅威的兩個劇本中,就包括經典之作《勇敢的心》 。兩位作者不久便致電給華萊士,同意商談。

憑藉著誠實的人品,華萊士終於贏得了兩位作者的信任。加羅威回憶說:“我們都曾想過,也許直到我們離開人世,這本書才會被改編成電影。於是當華萊士找到我,我用一個問題來決定是否有繼續交談的必要,我問他是否相信英雄,他的回答很肯定,並告訴我剛剛完成《勇敢的心》。我看了劇本,認為他是唯一的人選。”

其實客觀的說,加羅威、摩爾和華萊士三人都有著相似之處,那就是另類。加羅威最終決定告別自己戰地記者的生涯;摩爾在戰鬥中多次拒絕被空運至安全地帶;而華萊士畢業於神學院,卻是空手道黑帶。

華萊士用自己的錢買下了拍攝權,而他身後沒有製片公司,也沒有簽約演員。後來,這部影片成為了華萊士自己組建的製片公司的第一部電影。

演員介紹

梅爾·吉布森梅爾·吉布森

湯姆·漢克斯曾經為了拍攝《荒島餘生》 ,蓄髮及減肥18公斤,以使身材符合劇中流放者身份。無獨有偶,這次在《我們曾是戰士》的拍攝中,需要扮演穩重指揮官的梅爾·吉布森也不再使用特技化妝,而是猛食刻意增加近30磅體重,以便貼近劇本。如此犧牲猛男造型,對於一向以動作片為生的梅爾·吉布森可不尋常。

梅爾·吉布森也出演過類似《男人百分百》 這樣的輕喜劇片並受到一些好評。但同時也不得不承認,動作明星要向演技派轉型,絕對不是一個輕鬆的過程。正如布魯斯·威利斯從《終極警探》 開始,經過了《低俗小說》的錘鍊再到《靈異第六感》 ,起伏跌宕了11年才獲得觀眾們對他演技的真正承認。動作明星要跳出自身形象的囿圄、追求藝術上的成就,必然要付出相當長的時間,相當大的代價。扮演《我們曾是戰士》的指揮官,這樣一個非常有發揮餘地的領導者角色,是一個將觀眾的注意力吸引到他的靈魂表現力上的契機。梅爾·吉布森如此刻意增肥,也可以看得出來他對此片的重視。確實,沒有幾個動作明星,真正甘願只作“動作”明星。

格雷戈·金尼爾,生於印第安納州,於1985年取得廣播學士學位。其後赴洛杉磯,任帝國娛樂公司的市場助理,從而廣泛接觸娛樂界,不久,出任有線電影台Movietime的採訪記者,其後又在一些電視節目中演出一些小角色。1992年成為E!娛樂頻道脫口秀節目“TalkSoup”的主持人,自此大受歡迎。1994年更成為NBC夜間脫口秀節目主持人,節目還以他的名字掛帥。後在《新龍鳳配》中當第二男主角。但直至以《愛你在心口難開》獲得奧斯卡最佳男配角提名,才在好萊塢闖出名堂。

拍攝花絮

《我們曾是戰士》《我們曾是戰士》

兼任本片軍事技術顧問和臨時演員的科尼·托馬斯(Keni Thomas)曾參加1993年在摩加迪沙的軍事行動。

影片最初完成的膠片長達150個小時,剪輯部門整整看了6天6夜。

片頭的法國號手是由編導蘭德爾·華萊士的兒子扮演的。

片尾曲《Mansions of The Lord》成為非官方的軍方哀樂,里根的葬禮上就曾響起這段樂曲。

片中A-6“入侵者”攻擊機的畫面最初是為1991年的《捍衛入侵者》拍攝的,在本片開拍的幾年前,A-6“入侵者”已經退役,於是無法拍攝這種戰機。

片中第一騎兵師的倖存者曾有幸在本片公映之前觀看本片,其中大部分人都在影片開始後30分鐘內退場,因為影片相當真實,他們不想重溫噩夢。

穿幫鏡頭

《我們曾是戰士》《我們曾是戰士》

摩爾向孩子們道晚安時,上鋪的孩子戴著現在款式的棒球頭盔。

當摩爾差點被刺中時,敵方士兵被子彈擊中前額,但後來的畫面中他的頭部沒有傷口。

影片評價

《我們曾是戰士》《我們曾是戰士》

高成本製作,又是一部好萊塢越戰大片,但與以前好萊塢越戰片不同的是,本片冒著很大的風險,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越南戰爭,越共們不再是凶神惡煞、殘忍無比的劊子手,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美國士兵們也不是所向披靡、無人能敵的神話,在片尾時,他們道出了戰爭的真諦:參加戰爭,只是服從國家命令。在戰場上,他們不是為國而戰,不是為國旗而戰,而是為了彼此奮戰。以前看到越戰片,把越共們描寫的像恐怖分子,心中就很是不平,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所以越共們也很無奈。戰爭總是殘酷的,戰場上永遠沒有勝利者。這部電影真實的還原了歷史的戰爭場面,因為真實,所以好看。

上映日期

《我們曾是戰士》《我們曾是戰士》

國家/地區上映/發行日期(細節)

美國 2002年2月25日

美國 2002年3月1日

菲律賓 2002年3月6日

希臘 2002年3月8日

英國 2002年3月8日

台灣 2002年3月22日

香港 2002年3月28日

冰島2002年3月29日

《我們曾是戰士》《我們曾是戰士》

菲律賓2002年4月10日

丹麥 2002年4月12日

比利時 2002年4月17日

法國 2002年4月17日

荷蘭 2002年4月18日

芬蘭 2002年4月19日

埃及 2002年4月24日

澳大利亞 2002年4月25日

紐西蘭2002年4月25日

《我們曾是戰士》《我們曾是戰士》

挪威 2002年5月3日

韓國 2002年5月3日

土耳其 2002年5月10日

以色列 2002年5月30日

瑞典 2002年5月31日

南非 2002年6月14日

日本 2002年6月22日

科威特 2002年6月25日

愛沙尼亞 2002年6月28日

西班牙 2002年6月28日

德國2002年7月4日

瑞士 2002年7月4日

奧地利 2002年7月5日

波蘭 2002年7月12日

立陶宛2002年7月19日

墨西哥 2002年7月19日

捷克 2002年8月15日

俄羅斯 2002年8月22日

義大利 2002年8月23日

阿根廷 2002年9月19日

秘魯 2002年11月28日

印度尼西亞 2005年2月16日

軍事戰爭相關的電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