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愛中的男人》

《戀愛中的男人》

《戀愛中的男人》是德國作家馬丁·瓦爾澤的文學作品。該小說講述了德意志文豪歌德與年輕女子烏爾里克·萊韋佐夫不尋常的愛情故事。作家從歌德的視角出發,充滿理解和同情地描寫了這段充滿愛戀與嫉妒、信賴與疑慮、歡樂與痛苦、希望與失望的忘年之戀。《戀愛中的男人》構思嚴謹、文筆優美、情節如畫、形象感人、語言嫻熟,給人帶來閱讀的快樂和心智的愉悅。2009年12月,該小說被中國人民文學出版社評選為“21世紀年度最佳外國小說·微山湖獎”。

基本信息

簡介

《戀愛中的男人》 英文版封面《戀愛中的男人》 英文版封面

小說《戀愛中的男人》講述的是作家心目中的文學聖徒、大作家歌德的最後一次愛情的故事,這是一段發生在七十三歲的歌德和十九歲的烏爾莉克·萊葦措之間的非同尋常的不幸愛情。

《戀愛中的男人》取材於真人真事。人非普通人,事非平常事,因為這是七十三歲的歌德在療養勝地馬林巴德愛上十九歲的姑娘烏爾莉克·封·萊韋措的故事,不朽的《馬林巴德哀歌》就是從這未果的愛情綻放的藝術花朵。馬林巴德的故事在德語文學圈內幾乎路人皆知,同時也是歌德研究中的一大懸案。人們明里暗裡總想知道歌德為何“老不自重”,為何“晚節不保”。一百年前,托馬斯·曼就想以“歌德在馬林巴德”為題寫篇小說,後來卻因為某種顧慮而改弦易轍,寫出了中篇傑作《死於威尼斯》 。

目前(2009年)該小說的翻譯著作權已經出售給了中國、日本、義大利、西班牙、俄羅斯、瑞典和芬蘭等22個國家。

精彩章節

第一部分

他看見她的時候,她已看見他。她進入他視野的時候,他已成為她注視的對象。這一幕發生在一八二三年七月十一日下午五點,在馬林巴德馬林巴德意為“瑪利亞溫泉”或者“聖母溫泉”,現位於捷克境內,現名瑪利亞溫泉市。的十字架水井旁邊。上百個高貴的度假客人閒步林蔭大道,人人都端著一個杯子,裡面盛著口碑一年賽過一年的礦泉水,人人都想吸引旁人的目光。歌德不介意旁人的目光,但是他更想樹立談話者而非漫步者的形象。今年七月那些日子裡,他總是和施特恩貝格伯爵在一起。伯爵比歌德小整整十歲,是自然研究者。對於歌德的色彩理論,自然科學家們最好的表示也就是不用嘲諷的口吻表示遺憾。這種現象歌德不習慣也習慣了。

第二部分

歌德觀察烏爾莉克的表情。他看的只是她的側面,因為她轉過身去看大廳中央。她總是給人正襟危坐的印象。總讓人覺得她往上看比朝前看來得更輕鬆。她在想什麼?他沒料到這一對的年齡差別會成為訂婚典禮上的話題。他又一次把目光投向那一對,他為他們把純粹的幸福淋漓盡致地展現在眾人眼前而傾倒而感動。他不怕有人觀察他。即便大廳的眾人突然轉過身來看他和烏爾莉克,那也可以理解。隨他們便。他可以把自己此時此刻的心態稱為超凡脫俗。烏爾莉克是否有點過於正襟危坐?唉,如果她現在迅速扭轉一下身子該多好,他就可以讓她看看他刀槍不入的超脫狀態。

內容梗概

《戀愛中的男人》《戀愛中的男人》

80歲的德國老作家馬丁·瓦爾澤(Martin Walser)2月29日出版了小說新作《戀愛中的男人》(Einliebender Mann),赫然以大文豪歌德為主人公,寫他在1823年,古稀73歲,戴著面具參加溫泉城馬里昂巴

德的異裝舞會,對19歲少女烏爾麗克一見傾心。

“他看到她時,她早已捕獲了他的目光”。老翁少女眉目傳情,歌德神魂顛倒,再也不能自拔,先是百般勾引,繼而發動連番情書攻勢,欲娶少女入門。孰料女兒妒意橫生,從中作梗,壞了老詩人的好事。歌翁傷心作別,回到魏瑪,終日鬱鬱寡歡,至1832年去世。時光如梭,烏爾麗克亦成老婦,臨終前將歌德的情書付之一炬,一段奇特的祖孫戀情就此深埋。

這段黃昏戀並非作家杜撰,而是大體上實有其事。烏爾麗克·馮·萊維措(1804-1899)據說才貌雙全,年輕時一度與晚年歌德關係密切,歌德曾動過娶她的念頭,還因為她寫了不少情詩,最有名的是《瑪麗昂巴德悲歌》。

出版商為《戀愛中的男人》打出廣告詞,稱此乃“歌德最後一愛――馬丁·瓦爾澤首部歷史小說”。評論界大舉鼓譟,推動此書在市場上快馬加鞭。截稿前,我看了一下本周《明鏡周刊》的暢銷書榜,《戀愛中的男人》仍然穩穩地排在第十名的高位。

在德國,老瓦爾澤是國寶級的作家,畢希納獎和德國書業和平獎的得主,論文筆,論閱歷,絕對不在任何人之下。為歌德代寫情書一事,他做起來遊刃有餘,足可亂真,而老翁鍾愛少女時的迷亂春心,也刻畫得入木三分。

他寫德國史上頭號文豪晚年春情上頭,十分有趣――如果不是讓老無所依的翁叟們略感心酸的話。書中歌德裸身對鏡自賞,驗證是否雄風猶存――結論是:還行。而少女烏爾麗克花枝招展,刁蠻可愛。一老一少,共譜戀曲,其音調必是古怪別致,妙趣橫生。

瓦爾澤曾應邀在讀書會上朗讀新作,聯邦總統親自到場,正襟危坐,洗耳恭聽。大作家開讀不久,席間即爆出笑聲,稍頃復笑。這可是德國,不是美國。更何況台上是瓦爾澤,台下是總統。聽眾笑場一事遂成媒體津津樂而道之的花邊新聞。3月25日出版的《法蘭克福匯報》還特地為此專訪了當時也在現場樂不可支的老評論家約阿希姆·凱澤(Joachim Kaiser),主題是:瓦爾譯的新作有那么可笑嗎?德國人怎么會笑成這樣?老先生說:那實乃發自內心的笑聲,瓦爾澤寫得好,尤其是歌德與少女互施媚術的部分,實在令人愉悅。

笑歸笑,也有女讀者就書中的情慾描寫向瓦爾澤發問,比如,他為啥反覆使用“那話兒”(Iste)一詞?瓦爾澤從容回答,他寫的不是德語,而是個拉丁語詞,且無具體詞義。的確,在拉丁語中,Iste是個陽性代詞,以“那話兒”譯成中文,大抵不錯。

大部分評論家認為,瓦爾澤的小說不會令他們心目中的歌德形象發生改變。曼弗雷德·奧斯滕(ManfredOsten)說,瓦爾澤準確描寫了老翁春心重萌時的心理,寄託了人類對生命回春和永存不朽的渴望。托馬斯·安茨(Thomas Anz)則通過書中歌德對法國革命的關注,注意到了一個政治化的歌德,以及一個政治化的瓦爾澤。

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對此書大唱讚歌。沃爾夫岡·弗呂瓦爾德(Wolfgang Frühwald)便說:“這是瓦爾澤的歌德,不是我的。至多是1823年的歌德。……我心目中的歌德不會改變,但我心目的瓦爾澤變了。”他指出,年齡總是讓作家感到困擾,瓦爾澤晚年作品的性成分越來越多,這也許是因為越是老人,越要表現出年輕的感覺。韋爾納·弗里岑(Werner Frizen)則認為,瓦爾澤寫的不是歌德,而是維特;躲在面具後面的也不是歌德,而是瓦爾澤。

相關版本

《戀愛中的男人》《戀愛中的男人》

戀愛中的男人

作者: (德)瓦爾澤 著,黃燎宇 譯

出 版 社: 人民文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0-1-1

字數: 156000

開本: 大32開

定價:¥17.00

作者簡介

馬丁·瓦爾澤生於1927年3月24日,二戰期間在德軍防空部隊服役。據2007年6月公開的檔案顯示,他可能曾於1944年1月30日加入過納粹黨。戰後瓦爾澤在雷根斯堡和圖賓根求學。1951年以關於卡夫卡的論文獲得博士學位,同時開始文學創作,並加入了先鋒文學團體四七社。他以1978年出版的《驚馬奔逃》(浙江文藝出版社2004年出版過鄭華漢、朱劉華等人的譯本)廣獲文壇承認。中國內地還出版過他的《迸涌的流泉》、《愛情的彼岸》、《菲城婚事》等書。

馬丁·瓦爾澤馬丁·瓦爾澤

瓦爾澤得到過聯邦德國的多種文學獎項,如1957年的黑塞獎,1981年的畢希納獎,1998年的

德國書業和平獎。

他也是個多次引起爭議的作家。1998年,在接受書業和平獎時,他因口出“奧斯維辛不應該被工具化為道德俱樂部”一語而闖禍,為此受到猶太人團體的攻擊,但得到了諾貝爾獎得主君特·格拉斯的聲援。

代表作有《菲城婚事》(1957)、《驚馬奔逃》(1978)、《進涌的流泉》(1998)、《批評家之死》(2002)等。曾獲畢希納獎等多項文學大獎。《戀愛中的男人》曾獲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年度最佳外國小說獎。

歌曲

歌名:戀愛中的男人

作詞:林夕

作曲:呂方

專輯:爭取時間

歌詞:

除非可親耳聽著你笑聲

才知當開心該怎樣反應

除非可親眼看著你背影

回家的感覺至能風靜浪平

連車聲都似帶著你笑聲

連辛苦工作都可充實起勁

連星星都會看做你眼睛

連天天相見也像天大事情

旁人沒法可共鳴 耶~

越來越容易笑 戀愛中的愛人

那微笑亦笑得最深

越來越來自信 情不可禁

只覺一切越來越美

世上再沒有比 雙方吸引

只得你是這么配襯

如果找不到你在這愛海

誰知這一生可否不斷戀愛

如果聽不見你為我喝彩

人生怎么要努力參加比賽

越來越容易笑 戀愛中的愛人

那微笑亦笑得最深

越來越來自信 情不可禁

只覺一切越來越美

世上再沒有比 雙方吸引

只得你是這么配襯

獲獎

2009年12月末,《戀愛中的男人》被中國人民文學出版社評選為“21世紀年度最佳外國小說·微山湖獎”。此事在奧地利當地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奧地利國家電視台、奧地利通訊社以及奧地利主要報刊紛紛給予報導。評審委員會認為,馬丁·瓦爾澤用“精湛的語言藝術”將“巨大的閱讀樂趣和跨越文化的娛樂消遣”和盤托出。

關於作者

馬丁·瓦爾澤(Martin Walser,1927年3月24日—),德國文學作家。馬丁·瓦爾澤11歲時父親去世,他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在母親的餐館裡幫工。1946年至1951年在雷根斯堡和蒂賓根大學攻讀文學、歷史和哲學。1951年以研究奧地利作家卡夫卡的論文獲博士學位。其後,在斯圖加特任南德意志電台、電視台導演。1957年成為職業作家,定居在博登湖畔的努斯多夫。博登湖風景如畫,不僅為作家提供了良好的創作環境,而且給予作家豐富的創作素材,他的許多作品均以這裡的生活為背景。

瓦爾澤是一位主要以現實主義方法進行創作的作家,擅長描寫人物的內心世界,往往通過人物的自我內省反映社會生活的變遷。他主要的文學成就在小說和戲劇方面,此外,他還從事詩歌、評論、小品文、廣播劇、電視劇的創作。迄今(2009年)為止,瓦爾澤已出版了二十多部長篇和中篇小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