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憐香伴》

《憐香伴》

傳奇集《笠翁十種曲》(清代戲曲家李漁)中的一篇,講述了男權社會下女子之間的戀情。石箋雲與曹語花這兩名女子以詩文相會,互生傾慕,並想方設法爭取長相廝守。從中可以看出中國古代社會男性對於女同性戀持讚賞的態度。

作品簡介

《憐香伴》《憐香伴》

清代戲曲家李漁的傳奇集《笠翁十種曲》其中一篇,講述了石箋雲與曹語花兩名女子以詩文相會,互生傾慕,兩人想方設法爭取長相廝守的故事。這個故事的題材是男權社會下女子之間的戀情,從中可以看出中國古代社會男性對於女同性戀是持讚賞態度的(這也是男權社會的一種體現)。

作者介紹

李漁(1610年—1680年),初名仙侶,後改名漁,字謫凡,號笠翁。生於(今江蘇如皋)。明末清初文學家、戲曲家。18歲,補博士弟子員。後居於南京,把居所命名為「芥子園」,並開設書鋪,編刻圖籍,廣交達官貴人、文壇名流。著有《凰求鳳》、《玉搔頭》等戲劇,《肉蒲團》、《覺世名言十二樓》、《無聲戲》、等小說,與《閒情偶寄》等書。《閒情偶寄》是他主要的對自己的生活所得所聞見的事物的總結性的書。包含有對戲曲的看法,批評。從舞台的實際出發,注重戲曲的結構、中心事件的選擇安排等,是中國戲曲批評史上,重要的著作之一。其中,還涉及到生活中的如飲食、作臥等方面的審美感受。《笠翁傳奇十種》劇目為《奈何天》《比目魚》、《蜃中樓》、《憐香伴》、《風箏誤》、《慎鸞交》、《凰求鳳》、《巧團圓》、《玉搔頭》、《意中緣》。

崑曲

崔箋雲、曹語花兩位美人,因詩貌相憐,種下情根,誓作來世夫妻,歷經波折,終得同嫁才郎的傳奇故事。這部由清代著名劇作家李漁撰寫的《憐香伴》全局因曹語花身上的迷人香氣展開,崔箋雲一嗅鍾情,故亦名《美人香》。時值李漁誕辰400周年,新一代戲曲人將塵封350年的《憐香伴》重新打造,於2010年5月11日—14日在保利劇院演繹這部由各路文化精英薈萃而成的戲曲盛宴。

關錦鵬搭檔汪世瑜首次“觸電”崑曲

崑曲大家“巾生魁首”汪世瑜此次擔任《憐香伴》的藝術總監,汪世瑜表示崑曲作為中國最古老的戲曲形式在今天如何能充分滿足觀眾的視聽觀感的樂趣和享受是非常重要的,目前由於《牡丹亭》等著名作品的大獲成功,崑曲的影響力特別是世界影響力已經非常廣泛,已經有許許多多的年輕人開始關注這一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此次《憐香伴》力邀各路精英加盟,也希望能將崑曲的表現形式推向一個新的高度。而初次“觸電”崑曲的香港著名導演關錦鵬曾在《胭脂扣》中用粵曲串起梅艷芳張國榮青樓之戀,在《藍宇》中對同性之愛有大膽描寫,涉獵範圍廣泛也使人們對關錦鵬在此次《憐香伴》的表現充滿期待,關表示,自己非常喜愛崑曲,以前是觀眾,現在是導演,除了通過自己對《憐香伴》的理解傾力表達外,就要全力配合汪世瑜老師。

首部描寫同性情感的戲曲作品

社會學專家李銀河博士表示,與國外相比,中國歷史上對同性之愛非常自然溫馨,愛慕者通常會將情慾分開,以互贈詩集表達對對方的愛慕,而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夫多妻制也使男權社會下女子之間的戀情能夠得到寬容,從中可以看出中國古代社會男性對於女同性戀是持讚賞態度的。出品方普羅文化總裁王翔表示,《憐香伴》題材跳脫傳統男女情愛之窠臼,由兩位佳人間彼此相惜的情感入手,是目前所知中國第一部描寫此類戀情的戲曲作品,這也從另外一個層面反映出中國傳統對各種“戀愛關係”的寬容、包容與涵容的文化態度。

全“男旦版”再次登台挑戰戲曲巔峰

繼中日版《牡丹亭》首次採用全男旦的形式公演大獲成功,崑曲《憐香伴》也將在各別場次採用全男旦形式。男旦獨特的嗓音條件與身段表演可散發出不可替代的藝術魅力。據王翔介紹,在該劇中,旦行中的閨門旦小旦貼旦丑旦老旦全部由男旦擔綱,力圖重現梅蘭芳時代“男旦”在戲曲中的巔峰時代,也是一種向大師致敬的方式。而參演“女伶版”的演員陣容也非常強大,均為北方崑曲劇院選拔出來的年齡在二十歲出頭的年輕崑曲女演員,其清涼婉轉的嗓音與俊俏迷人的扮相將為李漁的《憐香伴》描摹出青春性感的色彩。
另據了解,擔任此次服裝設計的郭培女士此次為《憐香辦》男旦版與女伶版設計了超過100套戲服,這項設計也將成為郭培2010春季主題,將於4月26日在798藝術區“巨罐空間”推出一場“崑曲T台秀”。

戲曲名家

《憐香伴》京劇:張君秋(四小名旦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