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魯克思想入門》

《德魯克思想入門》

《德魯克思想入門》是(日)上田惇生編寫的一部書籍,湯文杰翻譯,中信出版社在2008出版。

作者: (日)上田惇生 著;湯文杰 譯
《德魯克思想入門》德魯克思想入門

出 版 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8-10-1 字數: 149000 版次: 1
印刷時間: 2008/10/01 開本: 16開
紙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508612317
包裝: 平裝 所屬分類:圖書 >> 管理 >> 一般管理學 >> 管理學

編輯推薦

德魯克研究專家,與德魯克相交三十多年的友人,集德魯克思想管理精粹於一體,讀此一本精華之作,即可窺德魯克思想之全貌。
管理是一種實踐,其本質不在於“知”而在於“行”;其驗證不在於邏輯,而在於成果;其唯一權威就是成就。
管理就是界定企業使命,並激勵和組織人力資源去實現這個使命。界定使命是企業家的任務,而激勵與組織人力資源是領導力的範疇,二者的結合就是管理。
戰略管理不是一個魔術盒,也不只是一套技術。戰略管理是分析式思維,是對資源的有效配置。計畫不只是一堆數字。戰略管理中最為重要的問題是根本不能被數量化的。
上田惇生先生是德魯克研究的專家。他對德魯克著作系統的研究,尤其是德魯克思想在日本的套用,不但給中國讀者提供了鮮活的第一手資料,而且為德魯克的思想在美國本土以外的套用提供了實證。希望中國讀者在閱讀本書後,能把德魯克思想根植於中國的環境之中,為中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做一點腳踏實地的事情。
——彼得·德魯克管理學院教授,美國聖·里奧大學MBA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德魯克EMBA教授 那國毅

內容簡介

日本,企業界對德魯克的管理思想幾乎奉若神靈,日本企業和研究人員對德魯克的理解是相當深刻的。
在這部書中,上田惇生作為德魯克相交多年的友人,同時又是日本研究德魯克的頂級權威學者,給我們講述了德魯克輝煌的人生歷程,並提煉了其光耀全球的管理精髓。在他的眼裡,德魯克既是我們這個現代社會的最高哲人,也是企業管理之父。
在中國,很多企業家都在津津樂道德魯克所提出的目標管理創新制度知識工作等理論,也有一些企業家把德魯克的管理思想看作是迷失方向的燈塔。但不可否認的是,雖然捕捉到的每一次光亮都會讓人們以為將達到目的地,但真正的現實是德魯克依然矗立在遙遠的彼岸,至今成功的達到者寥寥無幾。或者說,德魯克已經到達了彼岸,而我們還在水中央。相信這部集德魯克管理精要於一體的《德魯克思想入門》能夠賦予那些劃向德魯克思想“彼岸”的舵手激流勇搏的力量

作者簡介

上田惇生,1938年生,1961年於南喬治亞大學經營系留學、1964年畢業於日本慶應義塾大學經濟系。歷任經聯團秘書、國際經濟處副處長、宣傳處處長、經濟報導中心常務理事(獨立財團)、造物大學教授,現任造物大學名譽教授、立命館大學客座教授。
主要成就:《初識德魯克系列四部曲》、《德魯克名言集四部曲》的編輯、翻譯,彼得·德魯克教授主要著作的全部翻譯工作,以及合著《信息化時代的產業預測》。
作者長期從事有關德魯克經營思想的執筆、講演工作,德魯克本人認為他是自己最親密的友人、在日本的化身。此外他還擔任日本德魯克學會理事和工、涉澤榮獎評審委員會委員、崎玉縣企業經營者挑戰獎評審委員會委員。

目錄

自序
前言
第一章 德魯克的治學精神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在漢堡就業
 旺盛的求知慾和強烈的好奇心
 早期的心理共鳴
 浪跡法蘭克福
 從全民主義中解放出來
 人的因素第一
 社會形成的條件
 社會結構論
 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本質
 大眾的心聲
 初試鋒芒
 不速之客
 德魯克的本色
 在商會中大顯身手
 與日本結緣
 答案在哪裡
 對組織社會的觀點
 一個改變命運的電話
 經營管理學的誕生
第二章 德魯克的時代意識
 技術改變歷史
 技術的作用
 歷史的關卡
 漸入佳境
 特殊的歷史轉型期
 罕見的一代
 轉型的代價
 從繼承到變革
 工會的作用
 對工廠革命的獨特觀點
 人人有份的時代
 讚賞革新與創業精神
 社會的自我救濟
 政府的界限
 多元化社會的到來
 第三個千禧年所面臨的課題
 觀察比猜測更為重要
 知識分子的責任和義務
 知識社會是組織型社會
 有修養意味著掌握活的知識
 知識的意義發生了改變
 經營管理學在所有類型的組織中都是適用的
 IT革命將會導致教育革命
 非營利組織的出現是社會發展的必然
 向非營利組織提供支援
 自我評估工具的開發
 看不見的革命
 政治勢力的重組
 養老金型社會主義
 低生育率造成的衝擊
 新社會的來臨
 社區的變化
 繼承的時代
 向後摩登時代過渡
第三章 社會生態學者德魯克
 過於相信理性
 現實已經超越了摩登時代
 什麼是社會生態學
 渾然天成
 邏輯的優勢所在
 世界的本質是什麼
 全量並不等於部分量之和
 現代的界限
 絕對主義的出現
 包治百病的萬能藥並不存在
 後現代社會
 現代方法論還是相當有用的
 蝴蝶效應
 “未來已經來臨”
 有心即可見
 每個人都在創造未來
 事實與見解
 見解為什麼會不一致
 無法驗證的假說
 最佳決策是不存在的 
 全體一致應該屬於異常現象
 美學意識
 經濟政策的局限性
 德魯克並非經濟學家
 經濟論文風行世界
 看不見的世界
 後現代社會的方法論
 後現代社會的通信成本
第四章 經營管理學之父德魯克
 正統社會能否成立
 組織的正統性
 保守主義的追求
 在通用汽車公司進行調查
 經營管理學是為社會服務的工具
 一切從現場實際出發
 高雅的經營管理學
 德魯克創立並完善了經營管理學
 普度眾生,師法帝王
 經營管理學是具有靈性的學問
 經營管理學的作用
 社會責任
 企業到底屬於誰
 德魯克提出的問題
 如何看待企業之間的惡意收購
 資本主義社會的正統性
 市場的權威性
 平衡計分卡的先驅
 什麼是事業
 事業的定義
 經營的關鍵在於爭奪那些潛在的顧客
 德魯克的市場行銷論
 改弦更張的條件
 為了繼續生存就必須主動進化
 創新的體系
 由觀察到洞察
 創新的七種類型
 行業外部的創新類型
 變革中的經營管理學
 生產率
 誠摯的建議
 外包是必然之舉
 對利潤的誤解會招致不測
 堅持真理.義不容辭
 公司破產
 不可“明知故犯”
 領袖決定論的本質
 提高整體水平
 值得託付的人才是真正稱職的領導
 扭轉乾坤的領袖
 領導的心得
 高處不勝寒
 德魯克的人力資源理論
 第一時間重新考慮
 管理中的哲學
 創業
 只要有利潤,企業就不會破產
 打造最高水平的經營管理團隊
 對經營顧問的靈活運用
 家族企業成功的秘訣
 管理層為清一色的家族成員的企業是不穩固的
 規模與多元化戰略
 規模必須服從職能的需要
 要對供應鏈中的全部環節實施管理
第五章 自我管理的核心法則
 工作能力,有強有弱
 人類還大有潛力可挖
 任何人都可以掌握
 把握自己的時間
 貢獻與自我價值的實現
 布賴恩護士的法則
 繼續學習將蔚然成風
 學習自由,不限時間
 了解自身的強項
 價值觀至上
 組織的作用
 把握安身立命之所
 人生只有一次
 工作技巧
 只有放眼全局,才能看清本質
 “怎樣才能青史流芳”
 個人的壽命將會超過組織
 個體的確立
 “當今最年輕的智者”
 人生第二春
 助跑熱身
第六章 德魯克與日本
 德魯克對日本企業的貢獻
 與日本畫結緣
 對一切事物都奉行拿來主義的日本
 明治維新是西方文明的日本化
 知覺文化
 對德魯克的若干誤解
 痛斥敵對性貿易
 文化是無法改變的
 注重規範的文化
 日本是個好榜樣
 日本的重新規劃
後記 與德魯克結緣
 契機與深入
 《經營管理》(節譯版)的提案
 德魯克與我的事業
 《專業管理者的條件》刊行
 請德魯克審閱採訪紀事
 德魯克的來信
 巨星隕落
 客觀的德魯克概述是不存在的
 後現代社會的手法
附錄 德魯克年譜
致謝

書摘插圖

第一章 德魯克的治學精神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彼得·德魯克於1909年11月19日出生在奧匈帝國首都維也納。這是一個由奧地利帝國和匈牙利王國兩個國家組成的聯盟,皇室則是統治中歐將近500年的哈布斯堡家族。奧匈帝國人口6000萬,堪稱中歐大國,當時誰也沒有想到,這個極其罕見的雙重帝國竟然成了哈布斯堡王朝的天鵝絕唱。
德魯克的父親阿道夫·德魯克在奧匈帝國可謂是少年得志,仕途順利。當他還是一名年輕官員的時候就能慧眼識才,在維也納大學對熊彼特鼎力相助。老德魯克後來更是官運亨通,擔任過帝國貿易部副部長,卸任後又得以擔任大銀行的董事長,最終以經濟學家的身份聞名於世。他的人生經歷或許可以算是“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的光輝典範。納粹分子上台以後,老德魯克為了免遭迫害而亡命美國,並且先後在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等院校中擔任教授。
德魯克的母親是奧地利人,她是該國第一批醫學專業的女大學生。德魯克有一個比他小一歲半的弟弟,他從維也納大學醫學系畢業後成為一名醫生,後來同樣為了躲避納粹分子的迫害而逃到了美國紐約,並且在華盛頓州開業行醫。這是一個令人羨慕的四口之家。彼得·德魯克名
字(Petter F.Drucker)中間的那個“F”取白乾他的外祖父費迪南德·邦德(Fendinand Bond),他是英國人,親手創建了盎格魯-奧地利銀行
老德魯克還是音樂節的熱心支持者,他本人有荷蘭血統,據說其祖先是馬丁·路德教派《聖經》的印刷者。德魯克父母的家族能人輩出,聲名顯赫。特勞恩(Traun)伯爵。的父親曾經擔任過駐英大使,他的夫人也在英國長大並擔任維也納國立劇院的女演員總監。一旦這些親朋好友前來拜訪,德魯克一家人在吃飯的時候往往就會使用英語。德魯克的家位於維也納郊外,孩子們的房間設在第三層,從這裡眺望窗外,可以看到一片果園和種滿葡萄的田野。
 在漢堡就業
由於戰敗,哈布斯堡王朝土崩瓦解,奧匈帝國也隨之分崩離析,其主體奧地利則淪落成一個阿爾卑斯山中的僅有600萬人口的共和國。這件事情發生在1918年,德魯克已經是一個9歲少年了,其家族中的青壯年男子有一半以上戰死沙場。而且當時的維也納異常混亂,天主教保守派、馬克思社會主義者、國家社會主義者經常展開巷戰,街道上從早到晚簡直沒有片刻安寧,這裡已經成為了一片讓人看不到希望的傷心之地,人們只能從記憶里懷念戰爭爆發前那古樸、安樂的好時光了。
德魯克在上國小時曾經跳過一次級,據他本人自述,那是校方為了能夠讓他提前畢業而採取的強制行動。原因是小德魯克的書寫極其糟糕,老師費盡心力也未能取得任何效果,所以便認為他實在是朽木難雕。校長的姐姐正好是高年級的任課老師,校長覺得如果繼續保留德魯克的學籍,勢必會使自己的姐姐為了這么一個不成器的少年而耗費心血,因此就勒令他提前畢業了。
雖然德魯克在各個方面都非常謙虛,但是他的書寫水平的確令人不敢恭維,這個天生的弱項並未隨著他的年齡的增長而有所改變。我與德魯克相交30年,經手的稿件遠遠不止1萬頁,但是每當讀到他在打字稿字裡行間所做的親筆修正,依然如同校閱天書一般,讓我異常費解。
德魯克的中學時代是在一所初高中一貫制的學校里度過的,早已對校園生活感到厭倦的他總算熬到了畢業,於是義無反顧地走向了社會。他當時的理想是進入一家貿易公司供職,而且不想繼續留在死氣沉沉的維也納。他在父親的幫助下來到了德國漢堡,進入了一家五金商行就職,該公司的業務主要是針對印度的,德魯克的具體工作則是擔任倉庫見習管理員。
 旺盛的求知慾和強烈的好奇心
在漢堡就業的同時,德魯克還在漢堡大學取得了學籍,據他自述,這只不過是在老父親面前走個過場而已,以便滿足其望子成龍的心愿,據說這種入學制度以前在日本的文科院校中也曾經存在過,在課堂上從不記錄學生的考勤。德魯克便利用這個有利條件,實行勤工儉學。由於在商行里的工作不過是打雜而已,索然無味,於是下班之後他便一頭扎進圖書館,在知識的海洋里任意遨遊。根據德魯克自述,他在漢堡的學習時間只有區區一年零三個月,閱讀的主要著作則是有關菲狄亞斯的故事以及威爾第的奇聞逸事。
古希臘著名雕塑家菲狄亞斯曾經接受了委任,為雅典的帕特農神廟製作雕像,但當菲狄亞斯向雅典市府索取酬勞時,會計主管不願意付款,在他看來,“這些雕像立在神殿屋頂上,而且位於雅典山丘的最高處,除了雕像的正面,我們什麼也看不到。可是你卻要向我們申請整個立體雕像的費用,就連沒人看得到的背面也要算錢”。菲狄亞斯則斬釘截鐵地回答道:“上帝洞察一切。”這句話後來成為了德魯克的座右銘。
德魯克在漢堡歌劇院聽到了義大利作曲家威爾第的一出歌劇《福斯塔夫》,不禁被深深地打動了。德魯克後來得知,這部歌劇是威爾第80歲時的作品。有人間威爾第:“您何以在80歲高齡還能創作出如此偉大的作品?”威爾第回答說:“這是因為我永不滿足,力求完美的緣故。”德魯克以此為榜樣奮鬥終生,直到96歲生日前夕,當人們問他:“您的最佳著作究竟是哪一部呢?”他總是回答說:“下一本書肯定更為出色。”
德魯克在學術上精益求精,對自己的著作總是不斷進行修訂。當一部著作在美國和日本同時出版的時候,每一頁稿件都要送交他審閱,他會不遺餘力地修改,對我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翻譯的譯文毫不留情地大幅度刪改,其實文章的質量已經是非常出色了,這樣做未免會令人感到有些惋惜。但是德魯克所追求的目標則是盡善盡美,所以他不會容忍其作品中存在絲毫的瑕疵。
 早期的心理共鳴
德魯克到德國時,那裡並不是什麼世外桃源,而是處於革命的前夜,人與人之間的友好關係已經被破壞,到處都為騰騰殺氣所充斥。德魯克剛到漢堡的時候是17歲,轉眼之間一年過去了,他已經成長為一個18歲的小伙子了。他讀的書雖然不少,但基本上都是信手拈來,漫無目的的,內容包括英、法、德這三個國家的有關文獻。根據德魯克自述,當時對政治學和社會學很感興趣,終於在某一天的傍晚,讀到了與他今後一生命運息息相關的兩本書。一本書是《法國革命論》(1790年),作者是英國政治理論家、保守主義之父埃德蒙·伯克(1729-1797)。另一本書則是《社區與社會》(1887年),作者是德國社會學家斐迪南·滕尼斯(Ferdinand Zonnies,1885—1936)。
當時正值多事之秋,群情騷動,人們剛剛接觸自由、平等等嶄新的概念,但仍因理想與現實差距巨大而備感迷茫與困惑。處於這種社會環境中,作為大學一年級的學生、年僅18歲的德魯克對於保守主義鼻祖、英國政治家埃德蒙·伯克的《法國革命論》產生了強烈的共鳴,他主張政治的使命應該是在繼承和變革當中保持某種平衡,千萬不可矯枉過正。斐迪南·滕尼斯認為社會的職能就是必須保證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德魯克對此也同樣是心潮澎湃,無限嚮往。滕尼斯力主復古,極力美化古典式的田園生活,並想重建過去那種農莊,大家在其中共同勞作。雖然德魯克認為他的這種思想不乏空想的成分,但是作為社會生活中的人不可能獨立存在,因此必須有一個集體來把他們組織起來。
 浪跡法蘭克福
德魯克逐漸對在港口城市漢堡的生活產生了厭倦之心,窮則思變恐怕是所有人都具備的天性,於是他便遷居到了德國的金融中心法蘭克福,學籍也轉到了當地的法蘭克福大學,這是一所名牌院校。由於德魯克精通英語,所以他很快就在一家美資證券公司找到了工作,他當時堅信在未來的半年裡世界經濟會保持上升勢頭,所以撰寫了不少論文並在經濟雜誌上發表。
但是,這些根據最新的理論模型和數據分析所得出的結論,卻在論文發表後不久便被無情的事實徹底粉碎,那年爆發了世界性經濟危機,造成了股市全面崩盤並引起了全球性的大恐慌。那是1929年,德魯克才20歲。從此以後,他便與根據某種理論尤其是數學模型來對經濟前景進行預測的研究方法徹底地絕緣了。
在德魯克任職的證券公司破產之後,德魯克隨即成為一名經濟記者,東家則是法蘭克福綜合日報社,在此之前,他一直在向這家報社投稿,內容都是關於美國經濟方面的小短文。德魯克的人生之路從此發生了轉折,他在這裡如魚得水,終於找到了施展自己才華的地方。英雄有了用武之地。由於德魯克才華出眾,他在專欄編輯室中立刻便被委以重任,被破格提拔為負責國際問題和金融問題的評論員,每天都要撰寫一篇專題評論文章,有時甚至達到了一日兩篇。這時的德魯克還只不過是一個21歲的青年人。
……

插圖


《德魯克思想入門》插圖

相關詞條

書籍 管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