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全集》

《徐志摩全集》

《徐志摩全集》-本全集意在為讀者和研究者提供一個較為完整也較為準確的徐志摩著作的讀本,不是校注本。按分類編年的方法排列。全部著作分為散文、詩歌、小說、戲劇、書信、日記、翻譯作品七類。其中翻譯作品又分譯文、譯詩、翻譯小說、翻譯戲劇四類。書信以收信人分類。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徐志摩全集》《徐志摩全集》

作者: 韓石山
出 版 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5-5-1
字數:
版次: 1
頁數: 全八卷
印刷時間:
開本:
印次:
紙張:
I S B N : 9787201050249
包裝: 精裝
所屬分類: 圖書 >> 文學 >> 文集

內容簡介

本全集意在為讀者和研究者提供一個較為完整也較為準確的徐志摩著作的讀本,不是校注本。

本全集按分類編年的方法排列。全部著作分為散文詩歌小說戲劇、書信、日記、翻譯作品七類。其中翻譯作品又分譯文、譯詩、翻譯小說、翻譯戲劇四類。書信以收信人分類。

共分八卷。其排列順序為第一至三卷為散文,第四卷為詩歌,第五卷為小說、戲劇和日記,第六卷為書信,第七卷和第八卷為翻譯作品。第八卷後面附有徐志摩“著譯系年”和“單本著作目錄”。

《徐志摩全集》歷時8年,為8卷本,共收集了徐志摩的詩歌、散文、小說、戲劇、譯文、書信、日記等共約250萬字,囊括了現在能見到的所有徐志摩作品。主編韓石山也是研究徐志摩的學者之一,據他介紹,《全集》融合了全國各地專家、學者十幾年來的發現,他們提供了許多未被先前版本收集的徐志摩佚文。

目錄

寫在前面的話
凡例
第一卷 散文1
一九0九年
論哥舒翰潼關之敗
一九一三年
論小說與社會之關係
一九一四年
鐳錠與地球之歷史
一九一七年
志摩隨筆
附:陳從周按語
一九一八年
致南洋中學同學書
志摩雜記(一)
附:陳從周按語
志摩雜記(二)
附:陳從周按語
一九二0年
安斯坦相對主義——物理界大革命
羅素游俄記書後
評韋爾思之游俄記
一九二一年
在贈給狄更生的《唐詩別裁集》上題寫的獻言與讚辭
THE STATUS OF WOMEN IN CHINA
附:《論中國婦女的地位》譯文
一九二二年
雨後虹
印度洋上的秋思
徐志摩張幼儀離婚通告
羅素與中國——讀羅素著《中國問題》
ART AND LIFE
附一:《藝術與人生》譯文
附二:成仿吾附記
一九二三年
一九二四年
第二卷 散文2
第三卷 散文3
第四卷 詩歌
第五卷 小說·戲劇·日記
第六卷 書信
第七卷 翻譯作品1
第八卷 翻譯作品2
附錄 著譯系年

書摘

吸菸與文化

牛津是世界上名聲壓得倒人的一個學府。牛津的秘密是它的導師制。導師的秘密,按利卡克教授說,是“對準了他的徒弟們抽菸”。真的在牛津或康橋地方要找一個不吸菸的學生是很費事的——先生更不用提。學會抽菸,學會沙發上古怪的坐法,學會半吞半吐的談話——大學教育就夠格兒了。“牛津人”。“康橋人”:還不彀斗(逗)嗎?我如其有錢辦學堂的話,利卡克說,第一件事情我要做的是造一間吸菸室,其次造宿舍,再次造圖書室;真要到了有錢沒地方化的時候再來造課堂。

怪不得有人就會說,原來英國學生就會吃煙,就會懶惰。臭紳士的架子!臭架子的紳士!難怪我們這年頭背心上刺剌的老不舒服,原來我們中間也來了幾個叫土巴菰煙臭薰出來的破紳士!這年頭說話得謹慎些。提起英國就犯嫌疑。貴族主義!帝國主義!走狗!挖個坑埋了他!實際上事情可不這么簡單。侵略,壓迫,該咒是一件事,別的事情可不跟著走。至少我們得承認英國,就它本身說,是一個站得住的國家,英國人是有出息的民族。它的是有組織的生活,它的是有活氣的文化。我們也得承認牛津或是康橋至少是一個十分可羨慕的學府,它們是英國文化生活的娘胎。多少偉大的政治家,學者,詩人,藝術家,科學家,是這兩個學府的產兒——煙味兒給薰出來的。

利卡克的話不完全是俏皮話。“抽菸主義”是值得研究的。但吸菸室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菸斗里如何抽得出文化真髓來?對準了學生抽菸怎樣是英國教育的秘密?利卡克先生沒有描寫牛津康橋生活的真相;他只這么說,他不曾說出一個所以然來。許有人願意聽聽的,我想。我也叫名在英國念過兩年書,大部分的時間在康橋。但嚴格的說,我還是不夠資格的。我當初並不是像我的朋友溫源寧先生似的出了大金鎊正式去請教薰煙的:我只是個,比方說,烤小半熟的白薯,離著焦味兒透香還正遠哪。但我在康橋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深怕這輩子再也得不到那樣蜜甜的機會了。我不敢說康橋給了我多少學問或是教會了我什麼。我不敢說受了康橋的洗禮,一個人就會變氣息,脫凡胎。我敢說的只是——就我個人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的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我在美國有整兩年,在英國也算是整兩年。在美國我忙的是上課,聽講,寫考卷,啃象皮糖,看電影,賭咒。在康橋我忙的是散步,划船,騎自轉車,抽菸,閒談,吃五點鐘茶牛油烤餅,看閒書。如其我到美國的時候是 ……

作者簡介

韓石山,山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山西文學》主編。長期從事小說、散文、文學批評等門類的寫作及現代文學研究。出版有《徐志摩傳》、《李健吾傳》、《韓石山文學評論集》、《韓石山學術演講錄》等二十餘部。

陸小曼編《徐志摩全集》出版始末

1965年徐志摩的遺孀陸小曼女士,因病不起與世長逝。遺有《志摩全集》的紙型由其侄女陸宗麟交給陳從周先生。陳老只知共有10包,未將每包紙型打開細看即用車送至徐家,轉交給徐志摩的堂弟媳馮婉珍老太(徐崇慶遺孀)。陳老移交時講明,這是陸小曼編的《志摩全集》的紙型,沒有出版成書,只是北京圖書館存有清樣,陸小曼已領取全部稿酬,今請徐家暫時保管,等與俞平伯先生聯繫好後,欲交給何其芳與俞平伯他們的文學研究所保存。

時“四清”運動已開始,俞平伯先生的處境並不太好,故當陳老將意圖轉告徐家時,表示他來與北京方面落實之後,再請徐家小輩付郵寄往北京。後陳老未把聯繫結果告知,徐家猶豫不決,又無俞平伯地址,不敢貿然郵寄,就此將事擱了下來。誰知,好事多磨,一轉眼到了1966年,那場暴風驟雨式的運動,大家都始料未及。

在那無法無天的歲月里,徐家也難逃厄運。一天,來了一批打著“造反有理”旗號的復旦中學紅衛兵,將徐家搜了個屋翻天,臨走時,將徐家的藏書,連同用兩隻大皮箱裝下的這10包《志摩全集》的紙型版片一起帶走了。徐家為之懊恨萬分,但面對這個局面誰也無可奈何。

一轉眼十餘年頭過去了,“四人幫”倒台後,全國出現了撥亂反正的新氣象,徐家自然首先想到的是,陸小曼所遺下來的10包《志摩全集》紙型版片,內心十分焦急,四處打聽,了解到上海對於抄家物資是分門別類地存放在各處的幾個倉庫中的。徐家想到紅衛兵抄去的還有幾大箱的家傳古書(按徐崇慶之父徐蓉初先生也是海寧的有名藏書家)。於是按照文藝書畫類,再央請人分頭查找。終於在一處的倉庫中發現了高高一堆的東西,上面用大張的紙復蓋著,卻不像古籍書;也不像畫軸。揭開一看,好生面熟,正是這10包紙型。在第一包上面,由紅衛兵貼著一張告示,“內系各種讀書計畫複印用紙,不可重壓,要珍重!”

原來,紅衛兵將這些資料抄走後,即對這些材料進行審查,打開第一包紙型仔細辨認,卻是些有關社會主義的學習文獻,也就沒有再往下查看,故貼上這一告示。紙型從此得以暫時保護。一等十餘年,它就這樣幸運地逃過了毀滅的厄運,久散又合,物歸原主,徐家自然是一番高興。立即辦妥領回手續,但是原來被抄走的二隻大皮箱是沒有了。

不久,商務印書館北京聯絡組的林爾蔚、楊德光先生聞訊來到徐家。他們見到一包包紙型版片,自然也很高興,經過仔細辨認和鑑定之後,認為紙型的凹字字型稜角基本保持完好,可以打城黑樣付梓,即向徐家表示要收回紙型。一清點,《志摩全集》紙型9包沒有錯,只是其中一包是老版本的《志摩的詩》,紙型規格和編排方式均不同於陸小曼所編的《志摩全集》。

對於這一包小規格的《志摩的詩》為何混入其中,他們也難於弄清,認為事隔多年,轉手又多,當時從倉庫取將出來送運到陸小曼住處,大家也沒能細看,認為都是《志摩全集》的紙型。那么到底在全集中缺少哪一部分,一時難於斷定,估計問題出在散文集中,好在北圖(現在稱國家圖書館)藏有全部清樣,可以借出來進行校對補齊。何況有了全集絕大部分的紙型,也省卻了不少時間,給早日使全集出版創造了條件。

正巧1982年是商務印書館建館八十五周年,香港商務印書館從檔案中知道有一套《志摩全集》已經打好紙型,由於歷史的原因未能問世,而紙型失蹤,正在四處打聽。得到北京總館電話,告知紙型已找回的好訊息。即在是年9月,由商務印書館上海聯絡處領回《志摩全集》的紙型,直接轉交香港。隨即由香港商務印書館全體工作人員盡了很大的努力,借出北圖清樣,校對補充,對於較舊的紙版則給予補正,在保持書版原貌的基礎上,保證了出版的質量。並將《志摩全集》更名為《徐志摩全集》,將原來的內容分編成五卷本,於1983年初全集首版問世。

香港商務印書館有鑒於徐志摩的作品未能收編的尚多,於是四卷本“補編”的工作,自五卷本整理校勘之日起,也就開始了,本打算將《府中日記》及《留美日記》收入補編中,後來不知何故,未能如願。

從著手編輯到成書出版,整整走過了半個世紀,由志摩的遺孀直接參與編輯的《徐志摩全集》終於問世。

由於《徐志摩全集》有著這樣傳奇性的流轉過程,因其離奇折,難免在當時人之間引起了一些誤會。首先是陳老與徐家,因為徐家沒有及時的將稿子寄給俞平伯與何其芳,而導致文稿被抄,陳老一直為此事耿耿於懷,責怪徐家小輩太不聽話。後來因紐約大都會仿造“明軒”工程之事他到了美國,往訪了張幼儀女士,談起了此事,張女士丟下了一句話“從周弟是有心人,為了志摩事花了不少心血,是唯一看護他的人,比他自己的小輩超過萬倍……”。

說陳老為宣傳志摩花了不少心血,受之無愧,而將徐家的小輩,誤認為對志摩的宣傳不關心,那是冤哉。全集在二十世紀中期交商務時,陸小曼因生活困難已預支了稿費。故這次出版時商務沒有付稿費,但考慮到徐家為全集紙型版片的保管,付出了物力和人力,即支付五百元錢作為補償。徐崇慶遺孀馮婉珍拿到這錢後一直沒有動,將它存入銀行。

1999年,徐志摩故居在其故鄉修復開放,時馮婉珍已故世,志摩的侄兒徐炎先生,從銀行中取出此款,連本帶息己有千元,他再添上二千餘元,湊成三千元整數,來到故鄉硤石,捐獻給浙江省海寧市博物館以盡心意,留下了一段佳話。

光陰如箭,一轉眼這部由徐志摩遺孀直接參與編輯的《徐志摩全集》問世已有二十餘個年頭。回顧這發生在上世紀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事,無不為之感嘆。要不是因這十包紙型中,混入了一包社會主義學習文獻,在那個非常時期這部全集紙型能否保存下來,那很難說。更要說到的是,在六十年代那個非常時期,對於這部作品的保存,是需要有一定的勇氣與膽識,而徐家卻義不容辭的接收了它,保管了它,雖任重道遠,卻認為是應該做的。

以後發生的事情誰也預料不到。等到形勢好轉,時已80高齡的馮老太,不顧年老體衰,不避寒暑四處奔走,而歷經阻難,終於使全集完壁歸趙,儘管徐家人不居功,更沒有邀功之念與自我標榜。但這部全集的出版,應該講有他們徐家的一份功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