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傳》

《張衡傳》

《張衡傳》為傳統名篇,是一篇精彩的人物傳記。文章以時間作為敘事線索,描述了他在科學、政治、文學等領域的諸多才能。《張衡傳》選自范曄(南朝宋)的《後漢書》。

基本信息

作品原文

(圖)張衡張衡

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也。衡少善屬文,游於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遂通五經,貫六藝。雖才高於世,而無驕尚之情。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欲人。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時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因以諷諫。精思傅會,十年乃成。大將軍鄧騭奇其才,累召不應。

善機巧,尤致思於天文陰陽曆算。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徵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遂乃研核陰陽,妙盡璇機之正,作渾天儀,著《靈憲》、《算罔論》,言甚詳明

順帝初,再轉復為太史令。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自去史職,五載復還。

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雖一龍發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驗之以事,合契若神。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嘗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鹹怪其無征。後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於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後,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

時政事漸損,權移於下,衡因上疏陳事。……

初,光武善讖,及顯宗、肅宗因祖述焉。自中興之後,儒者爭學圖緯,兼復附以妖言。衡以圖緯虛妄,非聖人之法,

乃上疏。……

後遷侍中,帝引在帷幄,諷議左右。嘗問衡天下所疾惡者。宦官懼其毀己,皆共目之,衡乃詭對而出。閹豎恐終為其患,遂共讒之。

衡常思圖身之事,以為吉凶倚仗,幽微難明。乃作《思玄賦》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為河間相。時國王驕奢,不遵典憲;又多豪右,共為不軌。衡下車,治威嚴,整法度,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上下肅然,稱為政理。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周官訓詁》,崔瑗以為不能有異於諸儒也。又欲繼孔子《易》《彖》《象》殘缺者,竟不能就。所著詩、賦、銘、七言、《靈憲》、《應閒》、《七辯》、《巡誥》、《懸圖》凡三十二篇。

作品譯文

(圖)候風地動儀地動儀模型

張衡,字平子,是南陽郡西鄂縣人。張衡年輕時就善於寫文章,到西漢故都長安及其附近地區考察、學習,並趁此機會前往京城洛陽,到太學觀光、學習,於是通曉了五經六藝。雖然才學高出當時一般人,卻沒有驕傲自大的情緒。(他)總是從容不迫,淡泊寧靜,不愛和庸俗的人們往來。(漢和帝)永元年間,被推薦為孝廉,沒有去應薦;三公官署屢次召請去任職(他)也不去應召。當時社會長期太平無事,從王侯直到下邊的官吏,沒有誰不過度奢侈的。張衡就仿照班固的《兩都賦》寫了一篇《二京賦》,用來諷喻規勸。精心地構思寫作,(經過)十年才完成。大將軍鄧騭認為他是奇才,多次召請,(他)也不去應召。

張衡擅長機械方面製造的技巧,尤其專心研究天文氣象、歲時節候的推算。漢安帝常聽說張衡精通天文、曆法等術數方面的學問,就派官府專車,特地召請(張衡)任命他為郎中,後又升為太史令。於是他研究、考察了自然界的變化,精妙透徹地掌握了測天儀器的原理,製造了渾天儀,寫了《靈憲》、《算罔論》等關於曆法、數學方面的論著,論述十分詳盡明白。

(漢)順帝初年,(張衡)又被調回重當太史令。他不慕高官厚祿,所擔任的官職,常常多年得不到提升。從離開太史令職務,五年後又恢復原職。

(順帝)陽嘉元年,(張衡)又製造了候風地動儀。是用純銅鑄造的,直徑有八尺,蓋子中央凸起,樣子象個大酒樽。外面用篆體文字和山、龜、鳥、獸的圖案裝飾,內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銅柱,銅柱周圍伸出八條滑道,(還)裝置著樞紐,(用來)撥動機件。外面有八條銅龍,龍口各含一枚銅丸,(龍頭)下面各有一個蛤蟆,張著嘴巴,準備接住龍口吐出的銅丸,儀器的樞紐

和機件製造的巧妙,都隱藏在酒樽形的儀器中,覆蓋嚴密得沒有一點縫隙。如果發生地震,儀器外面的龍就震動起來,機關發動,龍口吐出銅丸,下面的蛤蟆就把它接住。(銅丸)震擊的聲音清脆響亮,守候儀器的人因此知道發生了地震。(地震發生時)雖然只有一條龍的機關發動,另外七個龍頭絲毫不動,尋找它的方向,就能知道地震的地方。用實際發生的地震來檢驗儀器,彼此完全相符,真是靈驗如神。從古籍的記載中,還看不到這樣的儀器。曾有一次,一條龍的機關發動了,可是(洛陽)並沒有感到地震,京城裡的學者都驚異地動儀這次怎么不靈驗了。幾天后,驛站上傳送文書的人來了,證明果然在隴西地區發生了地震,於是全都嘆服地動儀的巧妙。從此以後,(朝廷)就責成史官根據地動儀,記載每次地震發生的方位。

當時政治越來越腐敗,大權落到了宦官手裡,張衡於是給皇帝上疏陳述政事,提出關於政事的意見。……

東漢王朝建立之初,漢光武喜歡符讖,以至後來的顯宗肅宗也就繼承效法他。從漢光武復興漢王朝之後,儒生爭相學習圖讖和緯書,加上還附以迷惑人的邪說。張衡認為圖讖和緯書虛假荒謬,不是聖人的法規,於是給皇帝上疏。後來張衡升任侍中,順帝任用他入宮廷,

在自己左右對國家的政事提出意見。順帝曾經詢問張衡天下所痛恨的人。宦官們害怕他說自己的壞話,都用眼睛瞪著他,張衡便用一些不易捉摸的話回答後出來了。這些閹人豎子還是擔心張衡終究會成為他們的禍害,於是就群起而毀謗張衡。張衡也常考慮自身安全的事,認為禍福相因,幽深微妙,難以知道。於是作《思玄賦》來抒發和寄託自己的感情志趣。

(順帝)永和初年,張衡被調出京城,去當河間王劉政的相國。當時河間王驕橫奢侈,不遵守法令制度;(河間地區)又有很多豪門大戶,和劉政一道胡作非為,張衡一到任就樹立威信,整頓法制,暗中探知一些奸黨分子的姓名,一下子全都抓起來,官民上下都很敬畏,讚頌河間地區政治清明。張衡治理河間政務三年後,就向朝廷上書,請求辭職告老還鄉,朝廷卻把他調回京城,任命為尚書。(張衡)活到六十二歲,永和四年與世長辭。

著《周官訓詁》,崔瑗認為與其他儒生的說解沒有區別。又想繼承孔丘研究《易經》的《彖》、《象》等篇的殘缺部分,但終於沒有完成。所著的詩、賦、銘、七言、《靈憲》、《應閒》、《七辯》、《巡誥》、《懸圖》共三十二篇。

作品作者

(圖)范曄范曄

范曄:(398-445) , 字蔚宗 , 南朝宋順陽(在今河南淅川東)人 , 歷史學家。他博涉經史,善屬文,能隸書,曉音律,始為尚書吏部郎。元嘉初,彭城太婦卒,曄夜中酣飲,開北牖(窗戶)聽輓歌為樂,左遷宣城太守。范曄在任宣城太守期間不得志,便專心從史,他根據前人撰述的幾十種有關後漢的歷史著作,編寫成《後漢書》,既具史家識見,又有較高的文學價值。司馬遷(西漢)的《史記》、班固(東漢)的《漢書》、范曄(南朝宋)的《後漢書》、陳壽(西晉)《三國志》並稱為“四史”。後累遷太子左衛將軍,意志不滿。與魯國孔熙先謀逆,伏誅。

結構提綱

第一段(第1自然段):介紹張衡的品格和卓越的文學才能。

第二段(第2、3、4自然段):介紹張衡輝

煌的科學成就。

(1)張衡的潛心科研

(2)張衡的不慕名利

(3)張衡的重大發明

第三段(第5自然段):介紹張衡傑出的政治才幹。

文章分析

(圖)《張衡傳》《張衡傳》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人物傳記,以翔實的文筆全面記述了張衡的一生,描述了他在科學、政治、文學等領域的諸多才能。而且詳略突出,重點介紹了他在科學上的貢獻,其間貫穿了作者對張衡品德的由衷景仰之情。層次清晰,條理分明,一位博學多才、從容淡泊的文人學者形象如在眼前。文章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1段。記述張衡的學業、品德和文學上的成就。開頭兩句按歷史人物傳記的格式,記述張衡的姓名、籍貫與家世。接著介紹其在文學上的造詣。“少善屬文”說明他具有先天的稟賦,而“游於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說明他注重社會實踐。也正是因為他在青少年時代就打下了如此深厚紮實的基礎,並不斷自我提高,所以才能“通五經,貫六藝”。在敘述了其“才”後緊接著敘述其德。“雖才高於世,而無驕尚之情,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具有謙虛穩重、超塵拔俗的品格,而面對統治者的招羅,作者連用“不行”“不就”“不應”等詞語表現他的不慕榮利的高潔品德。而《二京賦》進一步證實其文學才能及精研精神。

第二部分即文章第2~4段,介紹張衡在科學技術上的成就。重點介紹候風地動儀的結構和功用。第2、3段從整體上概括了張衡在科學上的成就,包括科學發明和理論著作兩部分。在介紹其特長時與其職官聯繫起來,側面反映了二者互為因果的關係。第四段著重介紹了能代表其成就的候風地動儀。介紹地動儀雖不足二百字,但詳盡記述製造時間、質地、大小、形狀、內外結構、裝飾、功用等,文字精簡平實。如介紹構造特點時用“中”“傍”“外”“下”四個方位詞為序,便從裡到外,從上到下簡要而清楚地寫出其構造特點。以“似酒尊”描寫其形狀非常形象具體,用“驗之以事,合契若神”的誇張描寫和“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的熱烈讚嘆著力描寫了儀器的準確無誤。最後附述了生動有趣的事件驗證其功效,使文章於平實中透出情致。

第三部分即文章的第5、6段,介紹張衡在政治上的才幹。文章僅選取兩件事作為切入點,一是《思玄賦》的由來,表現了張衡心思細密、小心謹慎的形象。一是出任河間相時與奸黨鬥爭一事。“陰知奸党姓名,一時收禽”表現其政治智慧,“上下肅然,稱為政理”表現其卓然政績。這樣,筆墨寥寥卻寫出了一位真實可感、形神豐滿的廉吏。

作品評價

(圖)張衡地動儀想像圖張衡地動儀想像圖

《張衡傳》以張衡“善屬文”“善機巧”“善理政”為綱組織全文,顯示了張衡作為文學家、科學家、政治家的才幹與成就。范曄繼承了司馬遷、班固等人關於史傳文寫作的傳統,並因人取事,因事敷文,形成了自己記寫人物傳記的特色。張衡一生行事眾多,成就卓著,品格高尚,如何取其精又不失於偏,慮及全又不流於繁,寫其形又得其神,確要費一番匠心。

敘學習,顯示其成就的基礎。張衡的朋友崔瑗曾稱讚他說:“道德漫流,文章雲浮。數術窮天地,製作侔造化。瑰辭麗說,奇技偉藝,磊落炳煥,與神合契。”張衡多才多藝,德高品潔,是和他的學習、實踐分不開的。范曄寫他的學習,說他“少善屬文”,自幼聰穎明慧,而更突出了他的“游於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作者僅用了三十四個字,就概及張衡學習的各個方面:內容、方法、精神、成就。這真可謂用墨精當得能收海於勺,縮龍成寸。作者先敘張衡的學習,為下文敘述他的善為人、善作文、善機巧、善理政奠定了基礎。

敘品行,顯示其高尚的節操。張衡對為官作宦,“從容淡靜”;對貪官酷吏,嫉惡如仇;對科學技術,不遺餘力。有的人把學問作為沽名之具,釣利之餌,登官之梯,而張衡參透人生,潔身自守,他辭謝了多次的舉薦與徵召。作者連用“連辟”“累召”“不行”“不就”“不應”等詞語,強調了他的不慕利祿,無意仕途。後來的出仕,也只是“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一些從事科技、史學方面的業務性職務。“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他不想握權柄以抬高地位,居高位以謀私利。

敘術業,顯示其卓著的成就。張衡在天文、數學、地理、氣象、機械製造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在文學、詩賦、繪畫方面成績斐然。郭沫若曾評價說:“如此全面發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上亦所罕見”,“萬祀千令,令人敬仰”。范曄為之作傳時,既要顧及全面,又要突出重點。文中以“研核陰陽,妙盡璇機之正,作渾天儀,著《靈憲》《算罔論》,言甚詳明”概及了他多方面的貢獻,而重點寫候風地動儀。候風地動儀系張衡首創,在科技史上居重要地位。傳記從地動儀的質地、尺寸、規模、形體、文飾以至整個結構的“巧制”、測定時的效驗,做了井然有序的詳明介紹。“驗之以事,合契若神”著一“神”字,極寫儀器功效。“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表明此乃史無前例的獨創。更用京師學者最初“鹹怪其無征”,後來“果地震隴西。於是皆服其妙”的典型細節,充分證明了張衡“妙盡璇機之正”的“妙”,“善機巧”的“善”。

寫作特點

語言凝練平實是本文的突出特點,作者寫作時絕少用形容詞,儘量抓住史實,描繪時惜墨如金,無一句贅言。但平實精謹中有精彩之處,如候風地動儀一段描寫生動形象,說明作者胸中自有丘壑,所以能繁簡得體,伸縮自如。也唯其如此,才能將張衡一生中在諸多領域中的大事交代得清楚詳明,有條不紊。

本文的寫作特點是按照時間順序介紹人物的寫法和詳略得當的剪裁方法。

(1)本文是人物傳記,介紹人物以時間為經,以事跡為緯。張衡一生經歷了東漢章帝、和帝、安帝和順帝四個時期。時間雖較長,文章敘述的時間線索卻很清楚。從表達方式上說,以記敘為主。在第4段寫候風地動儀,又以說明為主,輔以記敘。

(2)本文介紹了張衡文學、科學、政治三方面的才能和成就。其中,以科學方面的才能和成就作為重點詳寫。在介紹科學方面的才能和成就時,又突出了候風地動儀的研究製造,介紹特別詳盡,對其他創造的介紹則較簡略。這樣詳略得宜的安排,使文章重點突出,人物特點鮮明。

重點詞句

古今異義詞
1.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交接:古:結交
今:①連線②移交和接替
2.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孝廉:古:被舉薦的人稱為“孝廉”。
今:孝,指孝悌者;廉,清廉之士。分別為統治階級選拔人才的科目,始於漢代,在東漢尤為求仕者必由之途後往往合為一科。亦指被推選的士人
3.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不行:古:不去(應薦)。
今:不可以
4.公車特徵拜郎中特徵:古:特地徵召;
今:事物、事情的特點、標誌
5.尋其方面方面:古:方向;
今:相處或並列的幾點之一
6.時國王驕奢,不遵典憲。國王:古:封建社會貴族的最高封爵。
今:古代某些國家的統治者;現代某些君主制國家的元首。
7.衡下車,治威嚴。下車:古:官吏初到任;
今:從車上走下來
8.常從容淡靜 從容:古義:言語舉止適度得體。
今義:不慌不忙,沉著鎮定。
9.連辟公府不就 辟: 古義:徵召。
今義:復辟
10.其牙機巧制 牙: 古義:發動機件的樞紐。
今義:牙齒。
11.覆蓋周密無際 周密: 古義:四周嚴密。
今義:周到細緻。
12.振聲激揚 激揚 古義:聲音激越、傳揚。此指清脆響亮。
今義:激動昂揚或激勵使振作起來。
13.中有都柱 都: 古義:大,音dū。又如:軍驚而壞都舍。
今義:都市;或用作表範圍的副詞(音dōu)
14.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篆文:古義:篆,篆文
今義:漢字的一種書體,如大篆,小篆
通假字
1。員徑八尺:“員”通“圓”
2。傍行八道:“傍”通“旁”
3.收禽:逮捕。禽,通“擒”,捕捉。
4.形似酒尊:“尊”通“樽”,杯,酒杯。
詞類活用
大將軍鄧騭奇其才奇:形容詞意動用法,認為……奇特
時天下承平日久 時:名詞作狀語,當時。
衡少善屬文 善:形容詞作動詞,擅長,善於。
安帝雅聞衡善術學 善:同上。
妙盡璇機之正 1.盡:形容詞活用作動詞,研究透了;
2.正:形容詞作名詞,正確的道理。
皆共目之目目:名詞作動詞,使眼色
又多豪右,共為不軌。多:形容詞作動詞,有很多。
一詞多義

①觀太學(遊歷
②大王見臣列觀(宮廷中高大華麗的樓台)
③此岳陽樓之大觀也(景象)
④玄都觀里桃千樹(道士廟)
⑤啟窗而觀(看)

①因入京師,觀太學(於是)
②蒙故業,因遺策(沿襲)
③因其勢而利導之(順著)
④因賓客至藺相如門前謝罪(通過、經由)
⑤衡乃擬班固《兩都》《二京賦》,因以諷諫(憑藉)
⑥因擊沛公於坐,殺之。(趁機)

①精思傅會,十年乃成。(才)
②遂乃研核陰陽(就)
③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竟、卻)
④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乃重修岳陽樓(於是,就)
⑤爾其勿忘乃父之志。(你的)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然)
⑦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是)
⑧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於是,就)


①其牙機巧制(製作,構造)
②秦有餘力而制其弊(制服,控制)
③吳起……趙奢之倫制其兵(統率,指揮)
④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規模)
屬zhǔ
①平原君使者冠蓋相屬於魏(連線)
②衡少善屬文(連綴)
③屬予作文以記之(囑咐)
④舉酒屬客(勸人喝酒)
⑤屈平屬草稿未定(撰寫)
⑥然亡國破家相隨屬(一個接一個)
shǔ
①名屬教坊第一部(隸屬)
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掌管)
③吾屬今為之虜矣(一類人)
⑤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類)
⑥序屬三秋(隸屬)
善:
①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好的)
②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善行)
③安帝雅聞衡善術學。(擅長)
④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張良。(交好)
⑤不如因善遇之。(好好地)
⑥善刀而藏之。(通“繕”,擦拭)
⑦工欲善其事。(使動用法使...做好)

①公車特徵拜郎中(徵召)
②京師學者鹹怪其無征(應驗)
③從此替爺征(v.遠行,走遠路)
④挾天子以征四方(征伐)
⑤歲征民間(徵收)
⑥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求學)
⑦旁徵博引(尋求)
⑧宮中尚促織之戲,歲征民間(徵收)

①連辟公府不就(任職)
②金就礪則利(接近)
③荊軻遂就車而去(乘,登上)
④軻自知事不就(成功)

①傍行八道,施關發機(撥動)
②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發動)
③舜發於畎畝之中(發跡,興起)
④發圖,圖窮匕首見(展開)
⑤發閭左謫戍漁陽(徵發)
⑥使人發書至趙王(送)
⑦野芳發而幽香(花開)

①連辟公府不就(徵召)
②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雨也.(通“避”,躲避)
③唇吻翕闢(張開,打開)
④辟病梅之館以貯之(開闢,開設)
⑤辟邪說(排除,駁斥)
⑥疆土之新辟者(開墾)

①精思傅會,十年乃成(精力)
②以精銅鑄成(精煉)
③食不厭精(精製)
④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和天下(精銳)
⑤殫精竭慮(精力)

①傍行八道,施關發機(安置)
②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施行)
③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施加)

①施關發機(機關)
②天子一跬步,皆關民命(動詞,涉及,關係到)
③距關,勿內諸侯(函谷關)

①傍行八道,施關發機(機械)
②衡善機巧(精密機械設備之類)
③其牙機巧制(機件)
④成敗之機,在於今日(機會)
⑤此子機變(機智靈活)
⑥日理萬機(事務)

①安帝雅聞衡善術學(素常)
②察納雅言(正確)
③明經義諳雅故(儒家經典)
④聞弦歌而知雅意(隱含)
⑤附庸風雅(泛指詩歌)

①連辟公府不就(官府)
②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魯莊公)
③便可白公姥(公公)
④邪曲之害公也(公道)
⑤公車特徵拜郎中(官府專門)
⑥公然抱茅入竹去(明目張胆)
⑦公私之積,猶可哀痛(是公家的,這裡指國家)
⑧腳著謝公屐(謝靈運(謝公))
文言句式
(1)判斷句
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也(張衡,字平子,南陽郡西鄂縣人)
(2)被動句
連辟公府不就(多次被公府徵召)
(3)賓語前置句
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自從有書典記錄以來,不曾有過(這種儀器))
(4)省略句
①果地震隴西(果然在隴西發生地震)
②諷議左右(在皇帝的左右對政事提出意見)
③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省略主語“張衡“)
④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省略主語“張衡”)
(5)介詞結構作狀語後置
①游於三輔(於三輔游
②尤致思於天文陰陽曆算。
③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狀語後置。正確語序: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飾之”(在這個器皿上又用小篆所寫的字和山龜鳥獸的圖紋來裝飾)
④驗之以事。(用事實來檢驗)

參考資料

[1] 人民教育出版社 http://www.pep.com.cn/czyw/jszx/grzj/zyszj/xjp/wxjx/200709/t20070926_413226.htm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