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利卡》

《弗利卡》

影片改編自作家瑪麗·奧哈拉(Mary O'Hara)最受喜愛的小說《我的朋友弗利卡》(My Friend Flicka),這是一個有著非常深刻的情感、又略帶黑暗元素的家庭故事,即使是在今時今日的現代社會,仍然有著它獨特的存在意義。

基本信息

劇情簡介

16歲的少女凱蒂最大的夢想,就是能夠開始獨立經營她的父親在懷俄明州的那家大農場。但她的父親並不支持她的這個夢想,而是堅持要凱蒂上大學。在農場里凱蒂很偶然碰到了一匹野馬,她收留了它,並給它起名叫做“弗利卡”,打算把它慢慢訓練成自己的專用坐騎。然而就在她和弗利卡相處的日夜裡,凱蒂發現弗利卡並不是一匹簡單的馬,它的身上有許多地方跟自己很像--他們同樣蔑視權威,並且打算為自己的自由永不停止地奮鬥下去。就在這個時候,凱蒂的父親打算不顧凱蒂的反對,把弗利卡給賣掉。傷心欲絕的凱蒂為了自己的愛馬,更為了自己的自由,毅然站到了父親的對立面……

幕後製作

《弗利卡》《弗利卡》

【關於影片】

影片改編自作家瑪麗·奧哈拉(Mary O'Hara)最受喜愛的小說《我的朋友弗利卡》(My Friend Flicka),這是一個有著非常深刻的情感、又略帶黑暗元素的家庭故事,即使是在今時今日的現代社會,仍然有著它獨特的存在意義:美國西部,特別是懷俄明州,已經變成了許多有錢人的第二故鄉……影片對焦的是一個普通到不能再普通、以經營農場為生的中產家庭,他們用辛勤的勞作在屬於自己的土地上勉強維持著生計。其實在原著小說以及之前的兩個改編電影版本中,16歲的小主角都是一個男孩“肯”,而在這裡則變成了“卡蒂”--這個想法完全是編劇靈機一動的結果,因為父女之間的芥蒂遠比父子間來得有趣,尤其是在經營農場這種“體力活”上:如果對農場的工作產生興趣的是女兒而不是兒子,羅布會做出什麼不一樣的反應呢?再加上她個性頑固,做事完全沒有章法,哪位父親不會對管教這樣一個女兒傷透了腦筋?

這是導演麥可·梅爾(Michael Mayer)的第二部作品,他的處女作是兩年前的《天涯家園》 (A Home at the End of the World)。在梅爾進入好萊塢之前,就已經以戲劇導演的身份在百老匯功成名就,但是對於拍攝和馬有關的動作場景,他實在是沒什麼實踐經驗,所以只能用自己最擅長的來彌補這方面的缺陷:“我需要做的就是牢牢地抓住故事的主線,將其中所蘊含的深刻情感突顯出來。這是一個老少皆宜的溫馨故事,發生在父親和女兒之間,而弗利卡只是他們關係的一個支點而已。”其中飾演父親羅布的是音樂界的超級巨星蒂姆·麥格羅(Tim McGraw),憑藉《周末午夜光明》(Friday Night Lights)踏足影壇就受到了廣泛的好評,同時也為他贏得了這個更可愛的角色。而麥格羅本身也非常喜歡這部影片,認為這將是一個自己能夠留給孩子、孩子的孩子看的好故事:“羅布是一個真正的好人,雖然他經歷過許多艱難的時刻,卻仍然是家庭中最堅強的支柱。”同時,麥格羅還一手包辦了影片的原聲樂,當他和另一名作曲湯姆·道格拉斯共同創作了主題曲《我的小女孩》(My Little Girl)時,表示自己將很多個人的情感都注入其中:“這首歌對於我來說意義非凡,不但因為我主演了電影,更因為我還是三個女兒的父親……”

《弗利卡》《弗利卡》

【關於馴馬】

拍攝一部動物占很大比重的影片,對演員最低的要求就是他必須對這種動物的習性有個初步的了解,這裡也不例外,從導演到所有的演職人員都被要求學習如何應對馬的各種習性……除了蒂姆·麥格羅,其他人幾乎沒有與馬相處過的經歷,於是,劇組成立了一個“牛仔訓練營”,爭取在有效的時間裡,讓每一個人都對馬匹有一個較全面的了解。

這個訓練營的主要負責人是魯斯蒂·漢林克森(Rusty Hendrickson),一位資深的馴馬師,從他參與的第一部電影《與狼共舞》算起,再加上其間的《馬語者》《奔騰年代》和去年的《夢想賓士》 ,算起來他已經在電影工業“浪跡”16年之久了,是這個領域的絕對權威。首先,漢林克森要求演員要與自己所騎的馬建立感情,學會如何安撫它們……這裡,漢林克森還透露了一個小秘密:“不管這些演員有沒有學會正確的騎馬姿勢,亦或只是為了需要裝裝樣子,他們都會產生買下自己在影片中所騎的馬的想法。”確實,很多在影片中出現的馬兒,它們的最終歸宿都是被演員所收養。

作為在鏡頭前和馬呆在一起時間最長的艾莉森·洛曼(Alison Lohman)--卡蒂的扮演者,漢林克森對她的要求自然要比別人更高一些,而洛曼也覺得這種做法沒有絲毫的不妥:“你沒辦法假裝自己會騎馬,這是無法用演技去掩飾的,會就是會,不會就是不會……所以我在馬背上的時間要比其他人長,好在我還有些天份,學習起來相對較快。這並沒有什麼捷徑,你必須要和它們長時間呆在一起,觸摸它們,培養感情,讓它們熟悉你、相信你,知道你並沒有惡意。雖然一開始我有點怕它們,但是幾個星期後,我就發現自己已經離不開它們了。”

當然,導演麥可·梅爾並沒得到多少特權,也不比演員輕鬆多少,因為魯斯蒂·漢林克森民同時還兼任著影片的副導演,他們需要經常坐在一起做一些拍攝前的準備工作:“我們討論了許多關於馬的拍攝工作,討論它們可以做到什麼、無法做到什麼。這期間我經常會提一些比較白痴的問題,例如:為什麼我們不能將馬‘訓練’成弗利卡,而是要靠鏡頭的剪接?漢林克森則會很禮貌地回答我:親愛的,這是馬,不是演員……我很快就意識到馬可以是一名運動員,但決不是一位表演家,即使它們是如此地美麗、聰明。最終,我和斯蒂·漢林克森將對馬的需求降到最低,只要我喊‘開拍’的時候,它們出現在了應該出現的位置即可。”

通過這幾周“牛仔訓練營”的學習,演員們都對這種莊嚴的動物產生了無與倫比的愛與尊敬,就像蒂姆·麥格羅說的那樣:“當你在它們中間,就會對它們的力量、敏感,以及它們能夠做到的事情感到敬畏,它們是美麗與自由的化身。”

幕後花絮

《弗利卡》《弗利卡》

馬這種動物,一直具有相當的美學意義。作為人類長久以來忠實的伴侶,它的身上同時兼具了力量之美和人性之美。正因為如此,一直以來好萊塢都喜歡以馬為媒介,來傳達人們之間的感情,例如早年讓玉婆伊莉莎白·泰勒一舉成名,並奪得兩項奧斯卡獎的影片《玉女神駒》 (National Velvet),還有後來的《奔騰年代》 (Seabiscuit)、《黑美人》(Black Beauty)、《沙漠騎兵》(Hidalgo)等等。最為觀眾熟悉的當屬由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的《馬語者》 (The Horse Whisperer)。這部由羅伯特·德尼羅主演的片子獲得了金球獎最佳劇情片和最佳男主角兩項提名,以及當年的奧斯卡最佳配樂提名,成為一部經典影片。本片事實上也並非原創,而是翻拍自1943年的相同題材影片《我的朋友弗利卡》(My Friend Flicka),只是將片中的小男孩換成了小女孩。把馬兒重新搬上大銀幕……
·拍攝工作曾於2005年4月25日被迫中斷:加州的拍攝現場,一匹在影片中擔任很重要位置的純種馬在一起奇怪的事故中突然死亡,洛杉磯動物保護組織在著手了一系列大範圍的調查之後,沒有發現工作人員及飼養員在照顧馬匹方面有任何不得當的疏忽,最後認定這是一場意外事故,影片才被允許繼續拍攝。

·歌星蒂姆·麥格羅為影片所創作的“我的小女孩”,是他第一首被收錄在唱片中由自己作曲填詞的歌曲。麥格羅以前也曾嘗試過類似的事情,但以他自己的話就是“寫出的歌實在是不怎么滴”,所以從沒有收錄進唱片過。

·飾演卡蒂的艾莉森·洛曼,今年已經27歲了,而她在影片中的年齡只有16歲。

主創陣容

《弗利卡》《弗利卡》

導演麥可·梅耶之前只導演過一部電影,是柯林·法瑞爾和茜茜·斯派克主演的《末世家園》 (A Home at the End of the World),同樣也是一部講述家庭、親情和友誼的片子,質量還算馬馬虎虎。所以這次他打算再接再厲,繼續走家庭片路線,不知道經過兩年的沉澱和醞釀之後,能否使得影片更有深度和力量。
在片中擔任重頭戲的女主角艾莉森·洛曼被寄予了厚望。這位1979年生於加州的年輕女孩,九歲時便在麥考倫劇院出演了《音樂之聲》中的角色,這是她的首次表演。在十一歲時她因在影片《安妮》中的表演,獲得了沙漠戲劇協會音樂片最突出女演員獎,而十七歲時她便已出演了十二部不同的作品。作為中學的高年級生,她獲得了國家藝術基金的獎金。成名後的艾莉森·洛曼隨後轉向電影表演。2003年她出演了著名導演蒂姆·波頓的影片《大魚》和大導演雷德利·斯科特的低成本影片《火柴人》 ,尤其是她在《火柴人》中與奧斯卡影帝尼古拉斯·凱奇的對手戲,著實讓人眼前一亮。之後艾莉森·洛曼還出演了影片《白色夾竹桃》 、《何處尋真相》與《真相大白》 ,這位長相清純的女演員已經加入了好萊塢迅速崛起的新勢力中……


精彩對白

Nell McLaughlin: When are you gonna look at your daughter and realize she's you?

內爾·邁克勞林:什麼時候你能好好看看你的女兒,然後意識到她是多么地像你?

Howard McLaughlin: [In an argument about keeping Flicka] Katie found Flicka, she should decide.

Rob McLaughlin: I'll make the decisions around here!

霍華德·邁克勞林(在討論弗利卡的去留問題):是卡蒂找到了弗利卡,所以她有權決定是否應該留下它。

羅布·邁克勞林:在這個家裡,我才是有權下決定的那個人。

Katie McLoughlin: [Holding out an apple to Flicka] You want it? You're gonna have to come and get it, but you'd have to trust me to do that, wouldn't you?

卡蒂·邁克勞林(用蘋果引誘弗利卡):你想吃嗎?那就自己過來拿走它,但是你會這么做的前提是對我產生了信任,對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