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夜聞鍾》

《山夜聞鍾》是唐代詩人張說的作品之一。

作者

張說

詩詞正文

夜臥聞夜鍾,夜靜山更響。霜風吹寒月,窈窕虛中上。
前聲既舂容,後聲復晃蕩。聽之如可見,尋之定無像。
信知本際空,徒掛生滅想。

注釋

窈窱:幽遠深邃貌。

②舂容:鐘聲迴蕩相應。

③晃蕩:搖曳。這裡指鐘聲前後回應。

④本際:謂窮極之始修也,即最先之起始。《勝矍經》日:“生死者依如來藏,依如來藏故說本際不可知。”

作品譯文

夜臥山中聞鐘響,寂靜之時聲更亮。

霜風吹得月色寒,月掛幽深天幕上。

前聲寒夜迴旋盤,後聲緊續復飄蕩。

聽之仿佛鐘聲在,尋時知它無形象。

萬物本自成空寂,何苦存有生滅想。

作品鑑賞

在七世紀後半葉,唐代詩人吟詠不定事件的詩(基本上是個人詩)越來越普遍,王勃的《山中》就是出色的範例。在張說的詩歌中,這類作品包括了他的一些最優秀、最具獨創性的詩篇。比如這首《山夜聞鍾》。佛寺的鐘聲使人聯想到存在的空虛。鐘聲在山中迴響,奇妙地飄蕩不定,增加了詩人的醒悟。鐘聲奇特地、幽靈般地既在彼處,又不在彼處,表明了人世生活的虛幻。第四聯出色地表現了通感,通過佯稱使鐘聲可見,強調它的虛幻性。山夜裡傳來鐘聲。靜寂中,這鐘聲格外響亮;霜寒里,這鐘聲格。外清越。夜色中只有這鐘聲如此豐盈與充溢,仿佛它是可以觸摸得到的了。可是,鐘聲卻是無形物,即便充斥於耳,也是尋之不見,它不過徒有其鏗鏘之聲,本身乃空。由此想來,世上何物不如此呢。萬物本源為空,從空而來,又歸於空。而萬物之有亦非實有,不過是因緣和合而成。既如此,也就無所謂生,無所謂滅。《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人們可能會將這首詩與另一首著名的盛唐訪問詩,即常建的《題破山寺後禪院》相比,常建的詩也描寫了寺院鐘聲,與張說的詩篇相比較,常建的詩令人吃驚地守舊和囿於傳統。

作者簡介

張說(667—730),初盛唐之際文學家。字道濟,一字說之,洛陽人。公元689年(永昌元年),舉賢良方正,授太子校書郎。因不肯依附張易之兄弟,忤旨,被流放欽州。唐中宗復位,召回,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任兵部侍郎。公元711年(景雲二年)任宰相,監修國史。玄宗時封燕國公,任中書令。因與姚崇不和,貶為相州刺史,再貶岳州刺史。公元721年(開元九年),復為宰相。翌年出任朔方軍節度大使,官至右丞相兼中書令。張說掌文學之任共三十年。文筆雄健,才思敏捷,朝廷重要文誥,多出其手,與許國公蘇頲並稱“燕許大手筆”。尤其擅長於碑文、墓誌的寫作,其詩除應制奉和之作外,有不少佳作傳世。有《張燕公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