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放風箏》

《小放風箏》

《小放風箏》是一首由著名歌手程永玲演唱的著名民歌。

基本信息

《小放風箏》風箏
屬於四川清音,由程永玲演唱

歌詞

三月呀里來是清明
歌姊妹們雙雙去呀踏青
詞隨帶著紙糊的糊紙的
丁丁貓兒黑老鷹
自美人頭上加七星
音萬花樓前去放風箏
魁離卻了繡房門
姐兒來在一里亭
得見幾個文童生
懷抱著三字經那個四字經
口讀五經和六經
這小小書童隨後跟
上京去求名
姐兒來在三里亭
得見幾個姐兒們
頭上巧梳烏雲鬢
金簪壓定燕兒根
瓜子臉兒白生生
淡點胭脂和嘴唇
市布衫兒是鑲滾
八幅羅裙兩邊分
十指尖尖如嫩筍
紅繡花鞋緊緊蹬
亞賽王昭君
姐兒來在五里亭
得見幾個兒童們
頭上挽個椏扎俊
叉叉褲兒歡登登
拐扒子細麻繩
手上提了一個虞美人
騎竹馬放風箏
老天爺下大雨
風箏放不成

四川清音

四川清音早期稱“唱小曲”、“唱小調”,又因演唱時藝人自彈月琴或琵琶,被稱為“唱月琴”或“唱琵琶”。本世紀50年代以後才定名為“四川清音”。它用四川方言演唱,流行於以成都為中心的城市與農村,以及長江沿岸的水陸碼頭。

四川清音是由明、清的時調小曲及四川民歌發展而成。音樂十分豐富,計有100多支曲牌。如[趙調]、[背工調]、[滿江紅]、[打棗桿調]、[馬頭調]、[疊斷橋]、[小桃紅]、[銀紐絲]、[梅花落]等等。音樂唱腔結構分曲牌和板腔兩類。板腔類又有“漢調”和“反西皮”兩種。傳統的演唱方式為坐唱,即擺上一或兩張八仙桌,演唱者面對聽客正面而坐,主唱者居中(多數為女藝人),琴師坐在主唱者的左右兩邊,月琴、琵琶或三弦在左面,碗碗琴、二胡或小胡琴在右面。這種方式主要是在茶樓、書館裡的演唱,另外還有沿街賣唱或到旅店客棧賣唱的。清代中期以後,四川清音賣唱的藝人很多,出現了“大街小巷唱月琴,茶樓旅店客盈門”的景象。

四川清音除有專業藝人外,還有許多業餘愛好者,稱為“玩友”。他們不但能唱,一般都能彈奏琵琶或月琴,有的彈奏水平還相當高。還有一些清音的玩友組織,他們為推動四川清音藝術的發展發揮了作用。五六十年代,四川清音進入劇場,坐唱的形式逐漸被站唱所取代。改為演員自己敲擊竹節鼓打板演唱,配以小樂隊伴奏,樂器有琵琶、高胡、二胡、中胡等。伴奏員兼演配角並參與合唱幫腔。四川清音的傳統曲目很豐富,有《昭君出塞》、《尼姑下山》、《斷橋》、《黛玉焚稿》、《放風箏》等,現代曲目有《布穀鳥兒咕咕叫》、《六月六》等。

原名"唱琵琶"、"唱月琴"。成都在30年代成立"清音職業工會",後更名為"清音曲改會",即得現名"清音"。四川清音於清乾隆年間由民歌小調發展而成,屬於歌唱體牌子曲類的曲藝說唱藝術形式,曲調豐富,唱腔優美。流傳至今有8個大調、100餘支小調,唱段200多支。大調多以故事傳說為主,小調多採用四川流行的山歌、民歌等曲調演唱。伴奏樂器為琵琶、二胡、竹鼓、檀板等。其中竹鼓是四川清音特具的伴奏樂器。表演時由女演員一人獨唱,右手擊竹鼓,左手擊檀板,自擊自唱。近年來又開唱長篇曲目如《白蓮女傑》,在唱演中嵌入表白,韻文、散文交錯演唱。四川清音分為上河派、下河派。成都的"省調"為上河派,其唱腔輕盈,細膩圓潤,在運腔中有一種風格獨具、跳躍式的連續頓音唱法--"哈哈腔"。著名清音演唱藝術家李月秋的"哈哈腔"造詣較深,她音色甜美,行腔輕柔婉轉,早在40年代即有"成都周璇"譽稱。四川清音代表曲目有《放風箏》、《斷橋》、《秋江》、《繡荷色》、《黃繼光》、《趕花會》等。

程永玲簡介

《小放風箏》《小放風箏》
程永玲,1947年生,四川江津人,中員,中國曲藝家協會副主席。1958年就讀於成都市戲劇學校曲藝班,從師李月秋,畢業後到成都市曲藝團演唱清音。她擅長演唱小調曲目,她的音色甜美,清新俏麗,既保持了李月秋的風格,又有自己的特色。程永玲是當前四川清音飲譽海內外的著名四川清音演唱家。程永玲從小喜愛音樂,能歌善舞,畢業於成都戲劇學校。她曾獲文化部授予的表演一等獎,在四川省專業文藝比賽中也多次獲獎,也曾赴南斯拉夫、奧地利等國舉辦獨唱音樂會,獲得成功。

現為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曲藝家協會副主席、中國說唱文藝學會副會長、四川省文聯副主席、四川省曲藝家協會名譽主席、四川省政協委員、成都市對外友好協會副主席、成都市曲藝家協會主席。

主要成就:曾獲"德藝雙馨"藝術家稱號(中國文聯),全國文化系統先進全人稱號(文化部、人事部),全國曲協優秀會員,四川省傑出青年稱號,成都市"三八紅旗手";1995年獲中國曲藝牡丹獎表演獎,2000年獲文化部第八屆文華新節目將表演獎,並多次獲得全國省、市比賽一等獎。曾赴南斯拉夫、奧地利舉辦"程永玲四川清音獨唱音樂會",赴加拿大、美國交流演出,並被加拿大溫尼泊市長授予"溫尼泊市榮譽市民"。

代表作品
《小放風箏》《蜀繡姑娘》《成都的傳說》《錦水吟》《布穀鳥咕咕叫》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