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深處》

《小巷深處》是陸文夫在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第三種集子,也是他沉寂近二十年後復現文壇出版的第一本集子,也是他前期後期的分界。書名《小巷深處》,是他集子中的一篇,也是他的成名作。

基本信息

簡介

《小巷深處》《小巷深處》

《小巷深處》是陸文夫在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第三種集子,也是他沉寂近二十年後復現文壇出版的第一本集子,也是他前期後期的分界。書名《小巷深處》,是他集子中的一篇,也是他的成名作。

作為書名的《小巷深處》,共收十八個短篇,基本是前兩個集子的合編。作為“重放的鮮花”,他在1980年已經從射陽農村回到蘇州,又重新拾起了久擱的筆,但他的文學實績還是二十年前奠定的,因此,《小巷深處》收的文章全是“舊文”,所不同的是,加上了一篇未發表過的,寫於1953年的處女作《移風》。

和當時幾乎所有的小說一樣,他的小說也是主題先行的,這就無形中限制了文章的內涵,成為一種形象式解題。所不同的是,陸文夫有他深厚的生活積累和精細的人物觀察,因此,他小說的細節是那么真實,那么人性,這也是他的小說至今可讀的原因之一。

受歡迎的根本原因

(1)在當時文學作品題材一邊倒地傾向於寫農村合作化的背景下,描寫都市題材的作品就顯得彌足珍貴。

(2)作品大膽干預生活,細緻地描寫了人物的內心世界,揭露人性的複雜,更注重戰後和平年代人物曾受精神創傷的修復,而且把這個問題提到了桌面上。

(3)不沉迷於“兩條路線鬥爭”,描述的是日常生活的人和事,不迴避矛盾,承認“愛”的存在與合理性,反對根據“血統出身”評價人物,對朱國魂這一敗類的描寫同樣出色,而且沒有“貼標籤”的趨向。

上述原因使這篇小說在當時引起很大的社會凡響,也正因為如此,在“五七反右”時這篇小說及作者陸文夫都慘遭批判,陸文夫被下放至江蘇射陽農村勞動改造。

評價

《小巷深處》原載於1956年《萌芽》雜誌,發表後引起了文壇的轟動。於今天看來,其轟動之因不外乎其“新”與“真”,其“新”在於題材之新立意之新,其“真”在於情感之真交流之真。縱觀十七年文學,但凡涉及愛情之題材,在那個“禁慾”的年代,下場總是不容樂觀的,作者之後所遭受的“下放”便是證明。當然以今天的立場去看《小巷深處》的愛情,無疑覺得那是作家天真愛情觀的展現,置於今時甚至會被套上“弱智”或者“俗氣”的評語,但我想,歷史是單向與不可逆轉的,截取“歷史”套以現代背景才是歧形的天真。不妨用文學史的角度觀之,作品中所反映的愛情,即便象評論界所給予的“前愛情”之名(即並非真正的愛情),但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當我們反觀這種愛情,會發現這和這個時代里生活著的人們的價值觀念有著微妙的關係。

人物描寫

《小巷深處》《小巷深處》

小說創作於新中國成立不久。那時候大多數作家主要致力於描繪戰爭年代的鬥爭生活和英雄人物,或者歌頌社會主義新中國。但初登文壇的陸文夫卻有自己審視生活的獨特眼光。

《小巷深處》描繪了徐文霞這種慘遭舊社會蹂躪過而現在幾乎被人們遺忘的小人物的精神生活,因此強烈地震撼了人們的心靈,轟動了文壇。

小說的成功首先在於它通過生動曲折的故事展示了主人公心靈世界的美--這可以稱作“人性美”。徐文霞是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人物,曾經有過屈辱的、不光彩的過去。但她對人、對生活充滿愛心,嚮往純真的愛情和幸福的生活。因為過去的恥辱,她不敢接受青年們的愛情,在與張俊相愛之後,又從心底感到愧疚。這膽怯和愧疚實質上是從反面證明了她的善良與純潔。她迫求美好、純潔的事物,因此不願讓自己的恥辱去玷污別人。張俊也是一位純潔、善良的青年。在得知自己熱戀著的姑娘曾經做過妓女之後,他雖然產生了一定程度的猶豫和深刻的痛苦,但最終還是勇敢地去敲徐文霞的門。他失去了占有愛人貞操的權力,但他以得到愛人純潔善良的心為自豪。他是以一個世俗意識和傳統觀念的勇敢挑戰者的姿態出現的,因此具有崇高、悲壯的美。在展示主人公心靈美的時候,小說採用了對比的手法--主要是與那個貪婪、無恥、外貌和心靈一樣醜陋的朱國魂的對比。

對主人公心靈美的展示一方面使作品具有了評價特定歷史時期社會生活的意義,因為徐文霞做人的權力和尊嚴以及純潔的愛情都是社會主義新中國給她的。同時,這種展示又超越了對一般社會生活的評價,而深入到探索人性與道德的層次中去。因為張俊心靈的衝突本質上是現代意識和傳統觀念的衝突。作品因此具有了更豐富的思想蘊含和永久的生命力。

小說的成功還在於對主人公心靈世界複雜性和痛苦的情感歷程的生動展示。寫徐文霞,著重寫屈辱的過去在其心靈上留下的嚴重創傷,這創傷具體體現為她愛情生活中的種種矛盾:既嚮往愛情又懼怕愛情,總想告別過去而又走不出歷史的陰影,熱戀著張俊同時又對張俊懷有深深的負罪感,而對邪惡的朱國魂,既憤怒、又屈辱,又膽怯。寫張俊,既寫他對徐文霞孩子一般真純的愛,又寫他在得知徐文霞做過妓女之後那種心理、感情上的種種矛盾和痛苦,以及矛盾、痛苦之後對世俗意識和傳統觀念的超越。對主人公內心世界複雜性和痛苦的情感歷程的生動展示,一方面使人物血肉豐滿,更富於立體感,同時也使讀者在對他們痛苦和矛盾的體察中加深對作品主題的感受。此外,對環境富於詩意的描繪和機智、含蓄的表達方式也增強了這篇小說的魅力。

小說開頭先寫秋夜裡的蘇州城:古老的城市安靜地躺在大運河的懷抱里,像銀色河床中的一條睡蓮,昏暗的街燈中的白楊樹,秋風中婆娑的樹影,在描繪了這個大的背景之後,點出城東北角鋪著石板的深深小巷裡一個亮著燈光的視窗,以及桌前的姑娘。這種寫法不僅使讀者感受到一種淒清優美的情調,而且有力地襯托出主人公徐文霞的孤獨感和寂寞感。小說最後寫到張俊在心靈上戰勝傳統觀念之後決心繼續愛徐文霞,沒有寫二人相會的場面,而是寫到張俊舉起手來敲小巷深處徐文霞的門的時候便嘎然而止。這種結尾含蓄而又意蘊豐富,給讀者留下了無窮的想像與回味。

作者簡介

陸文夫陸文夫

陸文夫1928 年3 月23 日生於江蘇省泰興縣長江邊上一個名叫四圩的小村莊。6 歲隨家人遷居靖江縣夾港。夾港這個與上海相連的水陸碼頭匯集了社會上三教九流的人物,給童年陸文夫以深刻影響,並且體現在他後來的小說創作中。1944 年16 歲時患傷寒病到蘇州探親休養,從此與蘇州結下不解之緣。病癒後回泰興在楊陋學塾讀國中。17 歲國中畢業,考取有名的蘇州中學回到蘇州。讀高中期間閱讀了大量外國文學作品,對社會現實有了深刻的認識,於是決定投身革命。1948 年冬冒險穿過國民黨封鎖線去蘇北解放區,準備打游擊,卻被分配到華中大學幹部訓練班學習。不久國民黨全面崩潰,他隨軍南下,在新華社蘇州支社當採訪員,開始了8 年的記者生活,廣泛接觸了社會生活,萌發了創作衝動。1955 年初在《文藝月報》上發表處女作短篇小說《榮譽》。1956 年發表《小巷深處》,引起很大反響。次年調入新成立的江蘇省文聯專業創作組,不久因與高曉聲、方之等創辦《探求者》受到錯誤批判,被貶回蘇州,在工具機廠當工人。1960 年一度回南京搞創作,不久又變成批判對象,回到蘇州在紗廠當機修工。“文革”期間備受衝擊,1969 年底全家下放到蘇北射陽縣農村勞動。“四人幫”被粉碎後,1978年重返文壇,創作了《獻身》、《小販世家》、《圍牆》、《美食家》等優秀作品。在第四次中國作家協會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國作協副主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