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景詩》

《宋景詩》

清朝末年,腐朽的清政府對人民徵收沉重的賦稅,人民民不聊生。山東堂邑縣農民宋景詩舉行了抗捐起義的大旗,他領導的黑旗軍與白蓮教、捻軍並肩作戰。惡霸地主楊鳴謙、王二香派手下王占鰲帶領柳林團向黑旗軍發動了進攻,清軍將領勝保也在圍剿黑旗軍,一時,黑旗軍危機四起。宋景詩為了保存戰鬥實力,向清軍詐降。

基本信息

《宋景詩》《宋景詩》
導 演:鄭君里 孫瑜
編 劇:陳白塵賈霽
主 演:崔嵬 陶金張翼 溫錫瑩 束荑 (更多)
上 映:1955年地 區:中國大陸
顏 色:黑白
類 型:劇情片

製作團隊

職員表
鄭君里 .... 導演
孫瑜 .... 導演
陳白塵 .... 編劇
賈霽 .... 編劇
周達明 .... 攝影
盧景光 .... 美工
葛師承 .... 美工
賀綠汀 .... 作曲
丁伯和 .... 錄音師(收音)
黃漢.... 剪輯
王鐵彬 .... 化妝
張玉珊 .... 特技設計
榮孟源 .... 顧問
周峰 .... 副導演
黃粲副 .... 製片主任
斯蒙 .... 製片主任
上海樂團交響樂隊 .... 伴奏
上影樂團 .... 伴奏

演員表

崔嵬 .... 宋景詩
陶金 .... 楊殿乙
張翼 .... 張崇德
溫錫瑩 .... 劉厚德
束荑 .... 夏三姑
吳茵 .... 宋母
沙莉 .... 宋妻
張亮 .... 夏七
石揮 .... 僧格林沁
韓濤 .... 勝保
邱岳峰 .... 克迫
陽華 .... 楊嗚謙
袁之遠 .... 王二香
董霖 .... 王占鰲
李保羅 .... 閻三
張鴻眉 .... 小風
舒適 .... 賴文光
劉非 .... 薛禮
蔣銳 .... 黃連科
奇夢石 .... 宋景禮
于飛 .... 宋登峰
王琪 .... 張逢海
史久峰 .... 薛法起
何劍飛 .... 胡大爺
關宏達 .... 恆齡
傅伯棠 .... 楊樹猷
顧也魯 .... 奕訴
路珊 .... 那拉氏
晨波 .... 戴鸞翔
高笑鷗 .... 知縣
魏鶴齡 .... 白蓮教首領

故事梗概

不久,勝保謊報戰功,被問罪,宋景詩趁機重新拉起隊伍,由陝西打回山東,打敗了地主武裝,並將地主楊鳴謙處死。後來,朝廷又派來了新的將領——僧格林沁,鎮壓黑旗軍的行動又開始了,英帝國主義的洋槍隊及地主武裝也加入了這一行動。黑旗軍四面楚歌,連連受挫。在戰鬥中,許多黑旗軍家屬被殺害,包括宋景詩的母親及妻子。宋景詩並沒有就此屈服,他鼓勵眾將士們不要氣餒,繼續戰鬥。他們投奔了太平軍,與兄弟部隊一起,繼續與帝國主義和清軍英勇作戰。
該片創作者在歷史素材的基礎上,著重刻畫了宋景詩在反清、反帝鬥爭中的鮮明個性,同時也指出了主人公的社會和歷史的局限。該片是於《武訓傳》批判後開始構思的,其目的是力圖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真實地再現中國人民的鬥爭歷史,並且通過對農民起義英雄的歌頌,表現人民是歷史主人公的思想。影片具有較鮮明的民族風格,並在浪漫主義和歷史感的統一上有較高成就。宋景詩的飾演者崔嵬,雖然是第一次上銀幕,但他以流暢的氣韻和創作激情較好地表現了主人公的氣質與性格,開始顯示出藝術才華。

導演簡介

鄭君里 ,中國電影演員、導演。又名鄭重、千里。原籍廣東中山,生於上海。1928年入南國藝術學院戲劇科。1929~1937年間,從事話劇和電影演員工作。並改名為鄭君里。1931年參加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任執行委員。1932年入華聯,在《大路》《新女性》《迷途的羔羊》等20部影片中扮演角色。同時參加上海業餘劇人協會《欽差大臣》和《大雷雨》等話劇演出,抗戰爆發後,任上海救亡演劇三隊隊長,後又任孩子劇團指導。1940年入中國電影製片廠,拍攝了各民族團結抗戰的長紀錄片《民族萬歲》 。1943年,同章泯合作翻譯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員自我養》第一部,並開始編寫理論著作《角色的誕生》 。1946年後任上海崑崙影業公司導演,與蔡楚生合導《一江春水向東流》。次年,導演《烏鴉與麻雀》 ,獲文化部1949~1955年優秀影片一等獎。50年代後,導演了《宋景詩》《林則徐》《聶耳》《枯木逢春》等。其中《聶耳》獲1960年第十二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傳記片獎。

演員介紹

陶金 ,中國電影演員、導演。原名陶秉鈞。江蘇蘇州人。童年隨父母遷居北平,1934年畢業於北平京華美術專科學校巨術師範系,後入山東民眾教育館戲劇訓練班學習表演。1935年參加中國旅行劇團,赴天津、南京、上海等地演出《雷雨》、《日出》等劇目。1936年入上海天一影片公司,主演《黃浦江邊》、《女學同》、《楊柳村》等影片。後參加上海業餘劇人協會實驗劇團。抗日戰爭爆發後加入上海抗日救亡演劇四隊,輾轉武漢、重慶等地演出話劇《民族萬歲》、《塞上風雲》、《自由魂》等。1942年入中國電影製片廠,先後主演《勝利進行曲》、《青年中國》、《日本間諜》、《還我故鄉》等影片。抗日戰爭勝利後回上海,入崑崙影業公司,主演《八千里路雲和月》及《一江春水向東流》,因表演樸素、自然、細膩而獲得好評。1948年去香港,先後在永華、長城等影業公司主演《山河淚》、《火葬》、《海誓》、《血海仇》等影片,並在大光明影業公司自編、自導、自演影片《詩禮傳家》。1951年回上海,在上海電影製片廠先後參加拍攝《斬斷魔爪》、《宋景詩》等影片。1956年後轉任導演。1962年任珠江電影製片廠導演。先後導演戲曲片《十五貫》、《西園記》;故事片《護士日記》、《斗鯊》等。曾任中國影協第二至四屆理事、影協廣東分會副主席、民盟廣東省委副主席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