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研究》

《學術研究》

《學術研究》是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的社會科學綜合性學術期刊,以推動學術研究的發展,反映社會科學各個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成為國內外關注的、具有影響力的學術理論陣地和視窗。

基本信息

簡介

《學術研究》是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的社會科學綜合性學術期刊。多年來,該刊積極推出學術精品力

《學術研究》《學術研究》

作,以推動學術研究的發展,反映社會科學各個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成為國內外關注的、具有影響力的學術理論陣地和視窗。該刊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和“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並先後蟬聯三屆“國家期刊獎提名獎”,在我國學術界享有較高的權威。2006年第6期的《學術研究》,在嶺南文化欄目中專門開闢了香山文化研究這一專欄,分別全文刊登了崔國潮撰寫的《香山文化:中山發展的精神動力》,王遠明撰寫的《香山文化研究之價值與意義》,胡波撰寫的《香山文化的現代詮釋》三篇文章。

《學術研究》於1958年1月創刊,原名《理論與實踐》,1962年改為現名,是新中國成立後全國最早創辦的綜合性學術理論刊物之一。現為月刊,每月20日出版,每期160頁。欄目設定遵循學科與問題相結合、學術與現實相結合、全國與廣東相結合的原則,既有反映哲學、政法社會學、經濟學管理學、歷史學、文學語言學等學科前沿問題的欄目,也有融會與超越等反映問題研究為主的欄目,還有珠三角聚焦、嶺南文化、港澳研究等反映地方特色的欄目。品牌欄目有馬克思哲學的當代理解、環境史研究、公民社會與公民教育等。

基本信息

中文刊名:學術研究
英文刊名:AcademicResearch
主管單位: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主辦單位: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周期:月刊
出版地:廣東省廣州市
語種:中文
開本:大16開
ISSN:1000-7326
CN:44-1070
郵發代號:46-64
歷史沿革:
現用刊名:學術研究
曾用刊名:理論與實踐
創刊時間:1958
該刊被以下資料庫收錄:
CSSCI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2012—2013)來源期刊(含擴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級別:核心期刊
通信地址:廣東省廣州市東山區黃華路四號之二學術研究雜誌社
郵政編碼:510050
複合影響因子:0.844
綜合影響因子:0.490

《學術研究》《學術研究》

企業概括信息

《學術研究》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的,2006年第6期設定“香山文化研究”專欄,刊登了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崔國潮,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遠明,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教授胡波撰寫的有關香山文化的研究文章,向學術界濃墨重彩推介香山文化。

《學術研究》《學術研究》

《學術研究》作為學術界權威,為何要濃墨重彩推介香山文化概念?該刊主編鄭英隆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這樣認為:“我們把香山文化作為重頭戲推出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在香山文化裡面,確實是人傑地靈,在近代史上出現了很多名人。這些名人從政治上、軍事上、文化上,都對整個廣東甚至中國都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據了解,香山文化概念的推出,引起了社會各界的熱烈反響和學術界的高度關注。不久前,《光明日報·理論與實踐》專版推介香山文化。相比較而言,《學術研究》在刊發上述文章時篇幅更長、更符學術規範,如提煉了摘要、關鍵字,並文內引文全都註明了出處。南方網6月7日始在首頁開設了“香山文化”專題,據南方網統計,到6月20日止,該專題的點擊量已超過260萬。

欄目信息

主要版塊欄目:特稿經濟學.管理學新世紀中國發展與執政黨建設哲學中山大學法學論壇歷史學文學書評學術動態

創新與發展

一、創造期刊品牌

《學術研究》的辦刊宗旨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從高層次切入實際,立足廣東,關注全國、面向世界;倡導學術自由,鼓勵學術探索,強調學術平等;著力反映重大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反映國內外學術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努力推動學科建設和理論創新,為繁榮發展我國的哲學社會科學貢獻應有的力量。
《學術研究》創辦51年來,一直堅持正確的辦刊方向,始終站在學術理論研究的前沿,把握學科發展的最新動態,為繁榮和發展我省哲學社會科學事業,培育學術理論隊伍,推動學科建設和理論創新,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二十世紀60年代初,最早發表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先驅、全國著名經濟學家卓炯同志有關商品經濟理論的文章;在全國較早開展“政治文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價格改革”、“外向型經濟”、“經濟特區”、“社會主義社會辯證法”等問題的研究;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部分質變”問題的討論也在全國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受到省委領導的讚揚;在特區性質的爭論中,最早提出特區是社會主義性質的觀點;發表了大量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市場經濟理論、精神文明研究和廣東地方特色的文史研究的文章,對廣東的改革開放、經濟建設、文化建設和各級決策起到了參考作用。

《學術研究》《學術研究》

經過幾代人的精心培育和努力,《學術研究》現已是全國學術理論刊物的一個重要品牌。作為廣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視窗刊物,素以嚴謹的學術風格和較高的學術品位,在國內外學術界享有良好的聲譽和廣泛的影響,是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全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CSSCI來源期刊、中國期刊方陣期刊、廣東省優秀期刊,在各種評價體系里都居於前列。1999年、2001年、2003年連續三屆獲得國家新聞出版總署頒發的“國家期刊獎提名獎”。(提名獎屬於銀獎。金獎主要頒發給一些發行量大、經營比較好的刊物)從2000年開始,在“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年度全文轉載量排名”中,《學術研究》在2600多種中文期刊中始終保持前十位,2008年轉載率排名第五位。2008年中國社會科學評價中心發布的《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評價研究》顯示,《學術研究》在社會科學綜合類期刊中排名第三位。2008年《中國社會科學文摘》轉載《學術研究》文章20篇,在所有期刊中排名第一位。《學術研究》不僅在省內、國內具有較大影響,而且在東南亞日本美國等地漢學界,也很受注目。據了解,美國白宮圖書館、芝加哥大學、史丹福大學圖書館等都藏有《學術研究》雜誌。近年來,國際著名刊物英國的《經濟學人》、美國的《中國歷史研究》(ChineseStudiesinHistory)都有轉載《學術研究》發表的文章。
近幾年,《學術研究》關於現代性困境問題的討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的討論、環境史問題的討論、民族精神問題的討論、公民教育與公民社會問題的討論等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和參與,發揮了扶持學科建設、引導學術潮流、推動理論創新、培養學術新人的作用,《光明日報》、《中國社會科學報》分別對這些專題討論作了報導。
《學術研究》在省委省政府、省委宣傳部及有關部門的長期關心和支持下,特別是列入省委宣傳部“名刊建設工程”以來,已經形成了良好的發展局面。今後,《學術研究》在繁榮和發展廣東哲學社會科學事業、推動改革開放事業的發展和推動中國學術走向世界等方面必將做出更大的貢獻。

二、開拓辦刊思路

不斷完善辦刊理念。著力在培養編輯隊伍的學術參與意識、提升編輯隊伍的學術素養、強化學術話題的策劃能力、創新編輯工作方式等方面想辦法、出新招,在品牌欄目、話題策劃、作者隊伍、重點文章上下功夫。
強化刊物特色和發稿方向。一是高度重視重大問題的組稿發稿。二是各個學科都形成了重點發稿方向,如哲學以馬克思主義哲學、邏輯學為發稿重點,政法社會學以公民社會建設、區域公共管理為發稿重點,歷史學以環境史學、中國近代史研究為重點,經濟學以新制度經濟學為發稿重點,逐步強化刊物特色和學術傳統。

《學術研究》《學術研究》

強化名欄建設和話題策劃。環境史研究和馬克思哲學的當代理解兩個欄目經過多年經營,在全國學術界產生了較大影響,凝聚了一批作者。《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7月分別發表了介紹這兩個欄目的文章,雜誌社也加大了這兩個欄目的組稿力度。另外,各個學科都強化了話題策劃意識,組織了馬克思主義史學研究、近代中國知識與制度轉型問題研究、三農問題研究、史學與文學關係問題研究、區域公共管理問題研究、公共財政問題研究、文學教育研究等專題討論。
建設中國(南方)學術聯合網。網路技術的突飛猛進,為學術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學術研究》創刊以來積累了豐厚的學術資源,藉助網路技術對這些潛藏的學術資源進行挖掘整理、開發利用,降低學術活動成本,促進學術成果的轉化運用,提高學術成果的社會效益,搶占學術文化發展的先機,對廣東文化強省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三、創新管理模式

社科期刊的發展與創新不僅體現在社科期刊的重新定位上,還體現在管理模式的創新上。社科期刊的學術水平與期刊的管理模式、運作機制密切相關。無論是從期刊的學術水平的角度考慮,還是從成本效益的角度考慮,都有必要創新期刊的管理模式。
管理主體的轉換。從傳統來看,社科聯繫統的期刊一般是作為社科聯的一個部門來運作的,許多管理方面的事情基本上由社科聯代管。但是,隨著期刊獨立法人資格的取得,有的期刊甚至在機構編制上已經成為獨立建制的單位,期刊的獨立管理問題就日益突顯。我省社科聯主辦的《學術研究》,承辦人是學術研究雜誌社,在機構編制上是獨立建制的正處級的事業單位,這兩年,為了理順管理上的關係,基本上實現了《學術研究》管理主體的轉換。現在雜誌社在省社科聯黨組領導下,實行社務會議制度。社務會議是雜誌社的決策性會議,雜誌社的重大事項包括辦刊思路以及提高雜誌品位、拓展工作的重大舉措以及人、財、物等問題,都經社務會議討論決定。由於管理上的規範化、制度化,扯皮的事情少了,調動了雜誌社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工作效率明顯提高了。
收入分配方式的創新。收入分配方式的創新主要是通過激勵辦法的實施來實現的,通過擴大獎勵在收入中的比例來實現。編輯工作不同於社科在線上關的行政工作,是一項創造性、技術性要求比較高的工作,需要編輯人員發揮積極性、主動性。為了配合名刊工程的建設,《學術研究》實行了激勵辦法,如組稿約稿獎勵、發稿獎勵、轉載量獎勵、重點文章獎勵、編校質量獎勵等等。激勵辦法既是改變期刊人員的分配方式的途徑,也是提高期刊人員工資待遇的一個辦法。
編輯工作的創新。整個編輯工作流程的設計一般都需要根據各自期刊的具體情況而定。首先是在發稿環節上實行編輯競爭上崗。編輯競爭上崗對保證優質稿件和期刊的學術水平非常關鍵。《學術研究》通過打破對學科或編輯實行版面分配的傳統做法,實行編輯競爭上崗,爭取了許多優質稿件。其次是在審稿環節上實行匿名審稿。匿名審稿據說是與國際接軌,但無論是國際還是國內,對所有來稿進行匿名審稿似乎沒有可能。但匿名審稿在某些環節上實行,則既有必要,也有可能,如對一些有爭議的文章,或對一些編輯不太熟悉的研究領域的文章進行匿名審稿。匿名審稿對於改變刊物形象、防止編輯尋租以及學術公正都有很大的好處。再次是在編輯工作中加強主編與編輯的溝通、編輯與作者的溝通。加強主編與編輯的溝通,建構主編與編輯的和諧關係以及編輯與作者的和諧關係,對期刊發展非常重要。(《學術研究》編輯部提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