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伊斯蘭教學術研究

中國伊斯蘭教學術研究

中國穆斯林學者和漢族學者對伊斯蘭教的教義、哲學、教法、教制、歷史、文化等所作的探討和研究。伊斯蘭教自唐代傳入中國後,除杜環《經行記》作過較準確的描寫外,學術思想界一直寂然無聞。元末明初,回回等民族已經形成,伊斯蘭教已躋身於佛、道教同等地位。在海禁大開,學術思想空前活躍,外來的基督教傳教士,向朝野介紹西方物質文明,大力傳播基督教的情況下,江南地區的回族學者,出於對教內外各界人士全面介紹伊斯蘭教,使之正確理解和對待穆斯林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便開始結合中國傳統思想文化,闡釋伊斯蘭教的教義、教理、哲學、教史與文化。

基本簡介

中國穆斯林學者和漢族學者對伊斯蘭教的教義、哲學、教法、教制、歷史、文化等所作的探討和研究。伊斯蘭教自唐代傳入中國後,除杜環《經行記》作過較準確的描寫外,學術思想界一直寂然無聞。元末明初,回回等民族已經形成,伊斯蘭教已躋身於佛、道教同等地位。在海禁大開,學術思想空前活躍,外來的基督教傳教士,向朝野介紹西方物質文明,大力傳播基督教的情況下,江南地區的回族學者,出於對教內外各界人士全面介紹伊斯蘭教,使之正確理解和對待穆斯林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便開始結合中國傳統思想文化,闡釋伊斯蘭教的教義、教理、哲學、教史與文化。

時期的劃分

這一學術活動,大約開始於明末,經清代、民國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約300餘年。可分為三個時期。

(1)明清時期。南京王岱輿寫出了《正教真詮》、《清真大學》、《希真正答》,開始了“以中土之漢文,展天方之奧義”的學術研究活動。繼起者為雲南馬注,著有《清真指南》。劉智撰著了《天方典禮》、《天方性禮》、《天方至聖實錄》等禮法、哲學、教史專著。其他如張中的《歸真總義》和《四篇要道補註啟蒙淺說》,伍遵契的《歸真要道譯本》,都是這一時期重要著作。同治年間,馬德新用阿拉伯文波斯文漢文寫成的著述多達30餘種,其中以《四典要會》和用阿拉伯文所寫《朝覲途記》更為後人所稱道。馬聯元的著作多用阿拉伯文寫成,有些還在國外出版。他所編寫的《穆希莫提》(教款捷要)、《爾姆德》(清真玉柱)等教材,在中國穆斯林經堂教育中流傳甚廣。他的《亥聽譯解》和馬德新的《寶命真經真解》,被公認為是《古蘭經》在中國最早的漢文選譯本。中國早期研究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大都是“學通四教”的學者,其主要特點是通過“以儒詮經”的形式,來宣傳、宏揚伊斯蘭教義、文化,創立了中國伊斯蘭學者所闡發的凱拉姆學體系,即宗教哲學思想體系。他們的著作對當時內地伊斯蘭教起了振興的作用,在國內外學術界均有較大影響。

(2)民國時期。中國伊斯蘭教學術研究領域有了新的開拓。首先李鐵錚、姬覺彌、王靜齋、劉錦標、楊仲明等人的多種《古蘭經》漢文通譯本相繼問世。同時,一些回、漢族學者開始對中國伊斯蘭教歷史、文化進行全面考察和科學研究。陳垣的《回回教入中國史略》、《西域色目人華化考》、傅統先的《中國回教史》、馬鄰翼的《伊斯蘭教概論》、白壽彝的《中國伊斯蘭教史綱要》、陳漢章的《中國回教史》、金吉堂的《中國回教史研究》等一批具有相當學術價值的著作和文章相繼出版和發表。馬堅、王靜齋、龐士謙等人翻譯出版了《回教真相》、《回教教育史》、《回教法學史》、《真境華園》、《回教基督教與學術文化》、《回教哲學》等國外伊斯蘭教名著,深化了中國對伊斯蘭教的了解和研究。1941年,以“民族問題研究會”名義,由延安解放出版社出版的《回回民族問題》一書,對中國伊斯蘭教問題寫了專章。這一時期,研究伊斯蘭教的期刊,前後出版發行過近百種,其中影響較大的有《月華》、《伊光》、《晨熹》、《清真鐸報》等。民國時期伊斯蘭教的研究特點為:1.《古蘭經》的翻譯由清代的片斷摘譯進而為整章整節的翻譯,乃至發展到多種通譯本的出現。2.多種阿拉伯文經籍的翻譯由譯著發展到整本翻譯與獨立著述,拓寬了中阿文化交流的領域。3.研究內容的基調與時代緊密結合,如抗日戰爭時期突出了愛國主義內容,解放戰爭時期突出了爭取國內民族平等與信教自由的內容等。4.研究隊伍從一部分宗教界“在教言教”,擴大為歷史、文化、民族、宗教等研究領域的回、漢族學者,學術成果不斷出現,

(3)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馬堅譯《古蘭經》(上冊)。陳裕著譯《薄壽庚考》、納忠譯(阿拉伯一伊斯蘭文化史》1、2、3冊、白壽彝《中國穆斯林的歷史傳統》、馬堅《中國與阿拉伯各國之間又古老又年青的友誼》等譯著與論文先後出版。西北各省區文史資料選輯和少數民族調查資料匯集中,都輯錄了不少有關中國伊斯蘭教的歷史資料。1980年開始,在西北五省(區)相繼召開了伊斯蘭教學術討論會,使中國伊斯蘭教學術研究走上了繁榮、發展的新階段。在這一時期,研究局面有所擴大,研究隊伍不斷壯大。回、維吾爾、哈薩克、東鄉等少數民族的研究人員迅速成長,一些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已開始培養青年一代研究人員,一些民族院校也相繼開設了伊斯蘭教專業課。北京、新疆、甘肅、寧夏、雲南等伊斯蘭教經學院也講授伊斯蘭教義、哲學歷史文化等課,培養新一代伊斯蘭教研究人員和宗教教職人員。這一時期,對經堂教育、漢文譯著、教派門宦、教史、伊斯蘭教對回族等民族形成和發展的關係、清真寺及其社會作用、歷史上穆斯林的社會運動、學者制度、東南沿海各地伊斯蘭教文史、碑刻和匾聯等等方面的研究,有了新的進展和深入。1979年以來,全國性和省(市)自治區的學術刊物,如《世界宗教研究》、《西亞非洲》、《阿拉伯世界》、(西南亞研究》、《中東》、《中國穆斯林》、《甘肅民族研究》、(回族研究》、《西北民族研究》、《新疆社會科學》等刊物,先後發表或重點刊載研究中國伊斯蘭教各個方面的文章約千餘篇。各地出版社出版了上百種涉及伊斯蘭教和信教少數民族的書籍。1980年以來還相繼出版了《中國少數民族簡史叢書》、《自治地方概況叢書》。在寧夏“中國回族古籍叢書編委會”和青海、雲南、新疆、甘肅等省“少數民族古籍整理規劃辦公室”的積極努力下,目前已推出幾十種整理出版的伊斯蘭教古籍。被列入國家“六五”和“七五”期間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項目的《中國回族伊斯蘭教制度概論》、《新疆地區伊斯蘭教史》、《中國伊斯蘭教史》等即將出版。國外伊斯蘭教研究的著述在中國不斷翻譯出版,中外學者進行互訪,增進了同各國學術界的交流和友誼,促進了中外伊斯蘭教研究界的相互了解和交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