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

《孔夫子》

《孔夫子》是由唐槐秋、慕容婉兒、張翼、屠光啟、吳景平等人主演的影片。

基本信息

故事梗概

《孔夫子》《孔夫子》

春秋末期,周王朝統治日衰,諸侯國 互相攻伐,戰亂頻仍。孔子廣收賢弟 子,講學於魯國杏壇,提倡以忠孝仁 愛禮義廉恥為立身之本,修身齊家治 國平天下為行事準則。孔子痛感天下 變亂,乃出仕行道,任魯國中都宰, 後升任司寇,攝行相事。魯國小而弱 ,孔子除奸興政,勵精圖治。鄰國齊 景公唯恐魯國強盛,用黎計,藉口 修好,約魯定公會於夾谷,武力逼魯 為附庸。幸孔子偕行,責以大義,迫 使齊景公歸田謝過。黎見計不售, 復唆使齊景公獻美女於魯定公。孔子 見魯定公近女色不理國事,知其不可 為,乃棄相位而去,周遊列國,為天 下人講說信義。然所到之處,巨奸當 道,昏君屍位,皆不任用。無奈至衛 國,見衛靈公夫人南子,引起弟子子 路不滿,乃去楚國,中途為陳、蔡二 國大夫遣兵圍困,弟子振奮不屈,雖 斷糧七日,仍弦誦不輟,鏇獲楚援解 圍。孔子周遊列國十四年,雖不為天 下用,而其道影響深遠。晚年,雖年 逾七十,仍鼓餘勇,削魯史,修《春 秋》。其時,諸弟子大半凋零,顏回 夭亡,子路戰死,子貢出仕於外,膝 下僅幼孫子思相依為命。 編導: 費穆

導演簡介

費穆。中國電影導演。字敬廬,原籍江蘇吳縣,生於上海。童年遷居北京,入法文高等學堂。自學英、德、意、俄等多種外國語。離校後,任會計,同時業餘撰寫影評。1930年到天津,任華北電影公司編譯主任,翻譯英文字幕和撰寫說明書。1932年至上海任聯華影業公司導演,先後執導《城市之夜》《人生》等7部長故事片。他的作品,從不同側面對人的生存價值、人生的目的和意義進行了哲理性的探討。1937年率隊赴抗日前線。上海淪陷時為民華公司導演《孔夫子》等影片。日軍占領上海時轉向話劇。1947年在上海執導中國第一部彩色京劇戲曲片《生死恨》 。1949年去香港創辦龍馬公司,任總經理兼編導。

演員簡介

慕容婉兒。女演員,譯製片翻譯。原名錢欣珍。上海人。1939年中學畢業後參加上海劇藝社,演出《上海屋檐下》《碧血花》《夜上海》《清宮怨》《夜光杯》《李秀成之死》等話劇。1940年後在上海民華 、國華、金星等影片公司任演員,先後在《孔夫子》 、 《西廂記》等影片中飾演主要角色。1944年後重返舞台,在上海、香港等地演出話劇《梁上君子》、《蝴蝶夫人》、《雷雨》、《日出》、《原野》等。1951年在漢口參加中南軍區文工團。1954年起在上海電影製片廠翻譯片組任翻譯。相繼翻譯《世界的心》、《兩畝地》、 《沒有留下地址》、《鬼魂西行》、 《仲夏夜之夢》、《勇敢的胡安娜》、《抗暴記》等外國影片三十餘部。

張翼。中國電影演員。原名張雨亭。原籍浙江慈谿,生於上海。曾在青年會所設中學讀書,後當過水手、店員。1925年後任上海海峰電影公司、暨南影片公司演員,曾主演七十餘部武俠片,成為當時知名的武俠明星。1934年起任聯華影業公司演員,改名張翼。在《大路》、《狼山喋血記》等影片中扮演角色。抗日戰爭時期曾在香港藝聯,上海民華、藝華、光華等影片公司拍攝的《孔夫子》、《中國羅賓漢》等影片中飾演重要角色,並主演《女皇帝》等影片。後在重慶中國電影製片廠任演員。抗戰勝利後入崑崙影業公司,參加拍攝《麗人行》、《大地回春》等十餘部影片。建國後任上海電影製片廠演員,在《宋景詩》《林沖》等影片中擔任重要角色。一生參加拍攝影片一百二十餘部。

※※※※※※※※※※※※※※※※※※※※※※※※※※※※※※※※※※※※※※※

張翼,原名張雨亭,浙江慈谿人,中國著名電影演員。

他幼年家境貧寒,剛滿14歲就外出做工。後經熟人介紹到英商太古輪當了一名水手。作為一名愛國青年,當他得知自己是在為英帝國主義分子幹活時,不顧一切離開了太古輪,又到一家商店做了店員。在商店附近有一家電影院,他每月總要攢下錢去看電影,逐漸萌生了當演員的願望。一天,張翼抱著試試看的心理,向電影公司老闆管海峰毛遂自薦,想當演員,被老闆一眼看中,應允他加入電影公司。後來他又被影片商王槐以高價挖走,為自己的“暨南”影片公司拍片。張翼很快就在武俠片《嘉興八美圖》中飾男主角,開始在銀幕上嶄露頭角。

他當演員,從單純模仿外國明星入手,在不斷的實踐中,逐漸悟到武打動作必須結合劇情的發展和人物性格的塑造,應力避單一化、程式化,而富於多樣化、個性化。他的努力,受到廣大觀眾的歡迎。在短短的七年中,竟連續拍了《鳳塵劍俠》、《荒山奇僧》等七十餘部神怪武俠片,成為中國早期電影中當紅的“武俠明星”。因他扮演的多為動富濟貧的好漢,雄姿英武,故有“影壇雄獅”的美稱。

1933年,在左翼電影運動的影響下,他在上海影戲公司拍攝的《清白》中飾演一個洋行職員。1934年,著名導演孫瑜請他到聯華影業公司,同時替他起了藝名——張翼。他在孫瑜的幫助下,藝術上努力探索,不斷磨練自己,拍攝了《大路》、《體育皇后》、《狼山喋血記》等片。在《大路》中,他以自己固有的“雄獅”般的體魄和剛健、堅毅的性格,塑造了一個築路工人的形象。在拓寬自己的表演領域上,跨出了可喜的一步。

抗日戰爭時期,曾在香港藝聯、上海民華、藝華、光華等影片公司拍攝的《孔夫子》、《中國羅賓漢》等影片中飾演重要角色,並主演《女皇帝》等影片。1945年,在中國電影製片廠拍攝了《還我故鄉》等影片。

抗戰勝利後,他進入崑崙影業公司為基本演員,同時也為其他影片公司拍片,參加了《麗人行》、《錦繡山河》、《幸福狂想曲》、《大地回春》等影片的演出。

建國後,他作為上海電影製片廠的演員,先後參加拍攝了《鐵窗烈火》、《宋景詩》、《水手長的故事》、《林沖》、《51號兵站》等二十幾部影片,留下了令人難忘的黑旗軍首領和花和尚魯智深等銀幕形象。

從1925年步入影壇以來,他拍攝了一百二十多部影片,在銀幕上塑造了許許多多的人物形象,他的表演質樸,自然,生動,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張翼於1983年9月去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