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蘇行》

《姑蘇行》

本詞條為消歧義詞條。如果您所要找的“《姑蘇行》”在本詞條無介紹,請您添加。《姑蘇行》不止一個,本詞條介紹幾個大家熟悉的《姑蘇行》。

本詞條為消歧義詞條。如果您所要找的“《姑蘇行》”在本詞條無介紹,請您添加。
《姑蘇行》不止一個,本詞條介紹幾個大家熟悉的《姑蘇行》。
1·笛子獨奏曲 《姑蘇行》
2·歌曲 《姑蘇行》

笛子獨奏曲 《姑蘇行》

《姑蘇行》笛子獨奏曲 《姑蘇行》
《姑蘇行》是中國著名作曲家,演奏家江先渭先生根據崑曲音樂和江南絲竹音調改編的一首具有典型江南地區音樂風格的笛子獨奏曲。江先渭先生對民間音樂的整理研究有較大貢獻。其作品風格清雅幽麗,餘韻悠長。其代表作《姑蘇行》無疑是中國近現代民族器樂作品的典範之作。《姑蘇行》是用曲笛演奏的樂曲。曲笛流行於中國南方地區,因用於崑曲伴奏而得名。曲笛音色柔美、清亮,特別是在演奏那種如歌的行板和流暢的小快板時,猶顯出它特有的魅力

歷史

在中國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化長河中,音樂文化是這一歷史文化發展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民族音樂由遠古發展到現在,由民間發展到現今的學院派,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演變歷程。

《姑蘇行》笛子獨奏曲 《姑蘇行》含有看見一群頑皮的兒童追逐於亭台小橋之間,嬉戲於假台水塘之畔,活潑而富有動感,氣氛熱的情景描述
民族音樂的發展推動了民族器樂的發展,竹笛作為民族器樂大家族的重要成員,是各族人民最喜愛的樂器之一,在它幾千年漫長發展歷程中,它以獨有的魅力和風韻贏得了歷代文人墨客的青睞,並以大量詩文對竹笛藝術作了神奇美妙的描摹。尤其在唐宋詩篇里,不難發現有讚頌竹笛藝術的生動詠述。到了近代,竹笛藝術日趨完善,運用範圍也不斷擴展,幾乎涉足了各個音樂鄰域,京劇,崑劇乃至各種戲曲音樂,各地民音樂及部分曲藝音樂都離不開竹笛的伴奏。而以嶄新的獨奏姿態展示在音樂舞台上,還是在五十年代。著名笛子演奏家馮子存在1953年全國第一屆民間音樂舞蹈會演大會上,以精湛的技藝,奔放的激情,成功地演奏了兩首獨奏曲《黃鶯亮翅》《喜相逢》博得了全場喝彩。

從此,竹笛獨奏形式陸續出現在各地舞台上,並成了舞台上不可缺少的重要藝術表演形式之一。這期間,一大批民間竹笛藝術家以全新的面貌加入了專業音樂行列,以他們多彩的竹笛藝術活躍在舞台上。使數千年來作為配角竹笛主角的神采登上國內樂壇,並且風糜世界舞台。

竹笛獨奏藝術的確立及其蓬勃發展,促進了竹笛藝術曲目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隨著時間的推移,演奏技法不斷完善創新,笛曲的題材更加廣泛,創作手法更趨新穎,結構形式更加多樣。笛子獨奏曲《姑蘇行》便是其中一首膾炙人口,久奏不衰的優秀曲目

作者簡介

《姑蘇行》江先渭(1924~)中國近現代作曲家
江先渭(1924~)中國近現代作曲家,演奏家。作有為數甚豐的民族器樂作品,對民間音樂的整理研究有較大貢獻。其作品風格清雅幽麗,餘韻悠長。其代表作《姑蘇行》無疑是中國近現代民族器樂作品的典範之作。江先謂出生山東威海。12歲因生活所迫,跟哥哥學藝,民族樂器吹拉彈打他都能演奏。14歲隨全家赴大連賣藝維持生活。1949年參加革命,考入解放軍文工團,專業從事文藝工作,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前線歌舞團獨奏演員。他在民族樂器方面是位多面手,專業竹笛,主要靠自學,自學習江南絲竹音樂的演奏風格,六十年代他採用了江南民歌和崑曲音調為素材,創作並演奏了《姑蘇行》和《腳踏水車唱豐收》而初露笛壇。江先渭曾在1959和1965年兩次隨中國藝術團先後到過奧地利、蘇聯波蘭印尼等國演出。

簡介

《姑蘇行》創作於1962年,作者是著名笛子演奏家,南京軍區前線歌舞團一級演員江先謂。據江講,他平時喜愛戲曲,對京劇,崑曲等戲曲音樂耳熟能詳,當年沒有什麼系統的笛子練習曲,江才就經常把吹奏戲曲音樂片段來練習氣息,音樂和指法上的技巧當時他拿到了一個戰友給他的崑曲音樂的片斷,不足30小節。於是他就經常吹奏,愈吹愈感回味無窮。恰逢當年遇上了全軍文藝團體匯演,團里有創作新作的任務,他就把這段優美的崑曲片

《姑蘇行》樂曲一開始是一段寧靜的引子,主要表現了人們即將看到,姑蘇園林之前的美妙遐想
斷髮展成為一個結構完整,音樂表現豐富的笛子獨奏作品。他因經常去蘇州演出,對蘇州園林秀麗的風光情有獨鍾,故定名《姑蘇行》。1963年首次錄成唱片,因其鏇律優美,典雅,抒情,內涵意境深刻,深受廣大竹笛演奏者和聽眾喜愛,因此很快就在大江南北傳播開來了。

此曲在鏇律創作手法上採用了崑曲音調素材和富有民族調聲的音階,在曲式結構上又吸收了西洋音樂所採用的復三部曲式創作方法,在當時民族器樂作品中頗具新意。回顧以前的竹笛曲目,多以民間音樂,戲曲音樂直接發展而成,缺乏音樂情緒的跌宕起伏和結構整體與局部的對比統一,因此,《姑蘇行》一面世便大獲好評。

樂曲一開始是一段寧靜的引子,主要表現了人們即將看到,姑蘇園林之前的美妙遐想,寧靜中帶有鏇律的起伏和情緒的變化,整個引子由寧靜--激動--寧靜。鏇律多採用長線條,長音短音錯錯落落快慢有序。好似來到園林門前,由外向內眺望,亭台樓閣,小橋流水,假山噴泉在晨霧之中依稀可見,朦朧神秘中格外富有詩意,通過富有詩意的景色描繪刻畫出人們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嚮往。

接著是呈示部A段開始,抒情優美的行板,恰恰符合了遊人進入園林後邊走邊看腳步悠然而輕鬆,欣賞美景時發自內心的愉悅之情。此段共分三小段(a,b,c),第一部分行板第一至第15小節(a段)著重描寫了樂曲的主題“行”。行板應稍慢一些此段音調由崑曲的一個曲牌“節節高”演變而來。

第二部分(b段)在第16小節至第27小節在音響在a段有明顯的區別。用弱奏(p)開始,在顯示部第16小節,這一段又很形象地描繪了園林的精巧,細緻之處:水榭台前清清荷花池里,荷葉上幾粒晶瑩的水珠在微風的吹拂下左右搖擺;美麗的蝴蝶在萬花叢中悠閒地飛來飛去……這些很平常毫不在意的情景把細心的遊人陶醉了,a,b兩段有點有面,有粗有細。

《姑蘇行》《姑蘇行》曲譜
c段由顯示部第28小節至第39小節,力度比b段有了明顯的增強,含有總結a,b兩段之後的感嘆之情,表達了人們欣賞到美景之後激動的心情。這一段也達到了整個A段的情緒高潮,該段最後兩小節應作漸弱,漸慢處理為下一部分的進入起先抑後揚的作用。

發展部B段是一個起伏較大的小快板,和段在節奏和鏇律上有了鮮明的對比。我認為可以把它理解為兩層含義:第一,是遊人在休息時坐在亭子迴廊的椅子上讚嘆園林美景時心裡十分激動,興奮的心理刻劃;第二,也含有看見一群頑皮的兒童追逐於亭台小橋之間,嬉戲於假台水塘之畔,活潑而富有動感,氣氛熱的情景描述。鏇律輕快流暢原作中小快板作反覆處理,第二遍較第一遍更加歡快熱烈,從而使全曲情緒達到高潮。在歡快熱烈中進行了f-p-f-p的力度變化,使表現力更加豐富。

最後部份為呈示部A主題的再現,速度比A部更趨舒緩,形象地表現了夕陽西下,人們遊園離開時依依不捨回味無窮的情景。幾個同音“do”的打音運用,極富感染力,在更加放慢的微音“sol”上延長後作了一個長長的回味,停頓,最後落在主音“do”的長音上,在“do”長音的後半段虛指顫音漸弱,再漸弱至消失,生動地體現了意猶未盡的想像空間,把遊人蕩漾在心裡的美好思緒帶向廣闊的遠方。全曲結構合理,音樂情景對比豐富,借景抒情,刻劃意境惟妙惟肖,不愧為笛曲中的佳作。

評價

一曲笛子獨奏《姑蘇行》,引起了廣大竹笛演奏者的濃厚興趣,其中有著名的演奏家,也有專業演員和許多業余笛子愛好者。因此,演奏水準深淺不一,演奏風格多樣,長期以來大致形成了幾種各具特色的演奏風格。

《姑蘇行》《姑蘇行》是一首江南風格樂曲
首先,作者在創作此曲時取材於崑曲曲調,所以在演奏上要具有崑曲韻味。竹笛在崑曲伴奏中常常和唱腔同音演奏,因此頗似唱腔。例引子部分和顯示部主題開始時就採用裝飾音的方法,就是崑曲唱腔中人聲的習慣處理;演奏上進行了擬人化的處理,很形象地模仿人聲的委婉,非常生動。以上演奏的是江先渭先生的原版本。在處理上較多地運用了裝飾音似唱腔的手法,同時又在樂曲中體現出崑曲唱腔中仰、揚、頓、挫。

在七十年代此曲俞遜發改編後使《姑蘇行》家喻戶曉。他早年師從南派笛子大師陸春齡先生,多年來兼收並蓄,南北各流派無所不精。他的演奏氣功深厚,音色飽滿圓潤,表現力豐富。人們們現在經常聽到的《姑蘇行》就是由他演奏並錄製的,因此印象頗深。他演奏的《姑蘇行》偏向江南絲竹的韻味,同時又有崑曲的特點。他並把全曲作了一定的刪改,使整體結構更加緊湊,將江南絲竹中曲笛演奏用的“疊,打,贈,顫,余”等手指技巧運用進來,使音樂表現達到了極至。他特別注重形象的刻畫和意境的創造,在最後一段再現部速度明顯放慢,在同音“1”上運用打音,同時避免氣震音,使鏇律質樸平直,更增添了遊人意猶未盡,依依不捨的情趣,感人至深。

總之,《姑蘇行》是一首江南風格樂曲,在表現上宜以聲悅人以情感人。演奏上強而不燥,弱而不虛,切忌平平。在鏇律的裝飾音和音色的對比統一及其它技巧上,諸方面都需要深厚的基本功做後盾,在這點上,不管哪種風格特色的演奏都是必須要達到的。

歌曲 《姑蘇行》

《姑蘇行》周子民(藝名:子雷)
《姑蘇行》
周子民(藝名:子雷)
第一次遇見了你是在那姑蘇城里小橋流水
船兒漣漪岸上的有情人相偎又相依第一次遇見了你
象是在我的夢裡濛濛細雨
月落烏啼那是我一生最美麗的回憶幽幽曲笛聲
應著竊竊琵琶語聲聲縈繞在我夢中不願散去
難捨姑蘇情悠悠春江水應著綿綿思鄉雨
絲絲滲入了我的心不會淡去難忘姑蘇行

歌手簡介

《姑蘇行》周子民(藝名:子雷)
周子民(藝名:子雷)中國創作型“流行民樂”第一人,多年的民樂演奏及專業學習經歷沉澱了他對民樂的深刻理解、熱愛以及對本土文化精髓的傳承與發揚,對於流行音樂的痴迷與研習使得他將民樂與現代流行音樂完美結合成為可能。出生在吉林省九台鎮的小劇場,那是一個小的不能再小的小地方。因父親是劇團的樂隊骨幹,所以從小就伴著各種地方戲曲成長。6歲隨父親的工作變動住進了吉林省戲曲學校。13歲又考入了這所學校,在戲曲的環境裡又住了11年,使其對民間戲曲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對其今後的流行音樂創作有著深刻的影響。這其間8歲時就開始隨父親學習中國民間樂器竹笛,考入學校後又兼修了鋼琴,長笛,塤,排簫。2000年初來京,並參加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獲得北京賽區業餘組金獎,吉林賽區專業組金獎,全國賽區專業組優秀歌手獎。曾多次錄製各電視台的節目和參與不同場合的演出活動:中央台3套綜藝大觀、中央台4套歡聚一堂……04年赴巴黎參加中法文化年的演出活動並先後在義大利的米蘭,威尼絲,羅馬等地及德國,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進行演出及文化交流。

相關條目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