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權者》

《失權者》

《失權者》是由李鴻谷所著的一本書籍之一,於2009年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從事任何職業或許都有一個被“點燃”的時刻,這種戲劇性或隱或彰,各人自是不同。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00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第1版(2009年3月1日)
叢書名:三聯生活周刊文叢
精裝:513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16
ISBN:9787108031242,7108031248
條形碼:9787108031242
商品尺寸:23.4x15.6x3cm
商品重量:821g
ASIN:B0020ML6S6

內容簡介

失權者》:三聯生活周刊文叢。鴻谷在周刊工作期間的作品選輯出版,首先想到的是祝賀。15年前,當三聯書店籌辦一份周刊時,曾經吸引了京城新聞界的不少俊傑,可以說是風雲際會。總因緣分未到,聚散離合,氣象萬千,相信年歲稍長的文化人士會有記憶。1996年《三聯生活周刊》方能正常出版運作,名日周刊,實際上只是半月出刊一冊。如何組織有特色的新聞性報導,始終是主事者面對的一大難題。
周刊剛剛創辦,鴻谷就已經為刊物撰稿了。他在《長江日報》的同事王鋒,此時正在周刊工作,鴻谷就被網羅進來。他為周刊寫的第一篇稿子,題為《滅頂之災,不可思議》,講的是當時湖北一個農民“顱骨自爆”案的討論,發表在《三聯生活周刊》1995年第4期。以後,他不斷為刊物供稿,題材涉及醫療、教育、婦女保護、兒童成長等社會公共生活的各個領域。所以到2000年底周刊改版時,他的正式加盟,也就水到渠成,順理成章。再以後,鴻谷的作品就與《三聯生活周刊》緊密相連,他也逐漸擔負起刊物新聞性報導的策劃和組織工作。鴻谷的到來,為周刊新聞報導的加強,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他的創造性勞動,已經融進刊物自身新聞報導標準和風格的塑造。
由於工作關係,我可以在第一時間閱讀鴻谷的作品。它們常常使我驚喜。構思一個視角獨到的故事,以綿密的邏輯和平實的白描文字娓娓道來,是鴻谷新聞寫作的特徵。隱藏其後的,則是艱辛的採訪和完備的案頭資料工作,以及對立意和切入點的深入開掘。

編輯推薦

《失權者》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

作者簡介

李鴻谷,1987年,《長江日報》體育記者;1998年,《武漢晨報》編委;2000年進入《三聯生活周刊》社會部,任主筆,現為副主編。

目錄


貪官
貪官李紀周全記錄
廣西貪官網
李真:秘書的權力
李真:秘書的網路
馬德賣官記
毒品
新生代毒梟
冰毒網
金三角變局
劉招華:欲望與死亡遊戲
罪犯
溫嶺黑社會
危險的財富
刑警隊長的罪與罰
張君分析
江湖
緋聞時代的女主角
凡人趙忠祥
債務人牛群
徐明是誰
財富
誰是有錢人
中國人的財富秘密
煤炭資本家的財富秘史
社會
交通廳長的“事故多發期
人命與仕途
青基會的贏與虧
新聞筆記
調查李真
敘述馬德
觀察權力
新聞的方法論
三聯的知識生產
後記

後記

“你見過李紀周嗎?”
“沒有。”
“喔。他腿有點瘸,很明顯。所以,這就有點奇怪了,他先當兵,然後進公安,這都是要健全的身體的啊……”
坐在公安部原治安局局長高旭家裡,我們的採訪就這樣開始了。如果對記者這個職業有點感嘆,稍微喝點酒後,不免自得見過的陌生人多。採訪過程中見過的大量交換過名片的陌生人,真正能夠留下印象的,不多。不過,高旭是不會忘記的一位,多精彩的一個開頭……李紀周任治安局副局長時,高旭是正局長,李的直接上司。一個半小時,和藹的老先生有條不紊地講述下來,清清楚楚,千乾淨淨,差不多都是可以引證的材料。講完了,老先生問,你還有什麼問題嗎?沒有了。很簡單,能夠講的,他都講了,不能講的,問也沒用。
陽光挺好的那個初冬的下午,離開南露園小區,站在街邊,我點燃一枝煙,想到那個詞:核心信息源。所有有關李紀周眾多片斷的、零碎的信息,因為高旭而被證實或證否,李紀周的人生邏輯也因而清晰。
從事任何職業或許都有一個被“點燃”的時刻,這種戲劇性或隱或彰,各人自是不同。想起來,未來這份我還將繼續的新聞職業,真正啟動我的,是那本《萬曆十五年》一不是黃仁宇的敘述與史觀,而是它書後附錄的七頁的參考書目。我一頁頁翻完這些書目,棄書而嘆:真正的識見緣於此啊。

文摘

選址建別墅,劉招華跟“台灣人”當然請來了黃樂山老先生。這塊土地,在當地流傳很久遠的舊詩里,被描述為“北首三龜排八卦”。算得上風水寶地。當地大戶人家選墓址,多數也看中此地。按此系統演繹,當地人解釋,劉招華之衰,源自此宅,它建在江邊第一龜的龜頭上——在建之時,同三高速公路福安連線線已經規劃開工。“第三隻烏龜,一座小丘陵,被整體剷平做高速路,這隻烏龜受了傷,斷了龍脈,前面兩隻烏龜當然要縮頭啊,建在龜頭的劉宅,自然衰運不斷。”這是事後的演義,選址之際,風水先生並不是道路規劃機構。這樣的“事實”,能夠讓劉招華信服?答案似乎不完全是否定的。
福安劉氏源頭,從劉氏族譜看,源自五代後唐天成年間(926~930年),劉氏一世祖劉皈公從河南光州固始縣遷至福安蘇洋村。在此地繁衍至18代,長子劉(初一公)仍居蘇洋,而次子劉(初六公),則遷居城(今福安),劉招華家族即為這一支繁衍而來。與其他中國鄉村迥然有別的是,這裡的宗族,不完全是那一本本沒人感興趣的油印而成的族譜。在蘇洋村探訪,很偶然進入一戶人家,在其堂屋裡,兩張大紅喜報已經褪色,而且被風吹過,從中撕開——結果這家主人小心翼翼地用不乾膠貼好,堂堂正正地貼在牆上。這兩張喜報上面分別寫著:“恭賀劉府某某官榮登高等學府寶座”、“某某官榮登高考鄭州大學祖國風光前程似錦”,落款均為“宗族同賀”。這戶人家的兩個兒子分別考取了大學,大兒子已經畢業,而小兒子也讀大三了。至少過去了3年時間,紅色喜報仍恭敬地貼在堂屋最顯著之處。宗族與家族,很容易被忽略的瀰漫性力量,在這裡由於各種儀式的堅持,仍然清晰可見。而它對當事人發生作用的方式,不再僅僅隱而不彰。
劉招華家族一支,至其爺爺,逐漸明朗。1922年福安大水,劉家爺爺從福安遷至賽岐。比較蘇洋村,賽岐鎮晚到乾隆六年(1741年)才有人遷居至此,《福安市志》載:詹姓人家在此購地,由此繁衍成鎮。因為三江匯流,加之近代這裡水路運輸日盛,賽岐後來逐漸成為這一帶的中心。劉招華的爺爺在賽岐的生存之計,是做豆腐,這一手藝後來又傳至劉招華的父親。早年間,做豆腐因其屬於手藝人,維持生計並不困難。解放後,做豆腐的手藝人,開始合作社化,劉父收入由此固定。但他還是決定在60年代初,用積攢的積蓄建造現在被家人稱為祖屋的宅子。劉招華與他二姐劉月舂,即出生在此老屋。
準確地說,這幢宅子在賽岐鎮前進街79號。更早的時候,這條街叫里街,里街往裡走,當地人將其稱為黃土崗,黃樂山一家即居此,離劉家不遠。劉宅臨街,依山勢而建,順著青石砌成的石梯爬上去,進大門左側是廚房,在很長一段時間,廚房旁是劉家的豬合。繞過大門後的屏風,再往左側上石梯,則是劉家的小天井與三間住房。建房之際,劉父最終是錢不夠了,將右側同樣結構的房屋讓給了豆腐合作社的同伴。
在提審期間,劉招華似乎樂意跟審訊警官說他的父親:“早年(應當是解放前)父親做豆腐,做豆腐要請工,結果請來的工人跟父親的妻子好上了。父親沒有生氣,反而讓他倆結婚走了,並且拿了一套做豆腐的工具給他們。這樣,父親才娶了後來的妻子。這位妻子還帶來一個女孩,我的大姐。他們又生了我們兄妹四個。”
坐在劉家老屋,又聽劉招華二姐劉月春講了一遍這個故事:“再後來,我父親看他的第一任妻子沒有生育,買了個孩子送他們。這個兄弟這次也跟我去了廣州參加劉招華的庭審。”
劉父的故事在1977年戛然而止,他這年去世了。那三間住屋,劉月舂指著說:“第一間是大哥的,當時,他已經結婚了;第二間是二哥劉招祿的;第三間是我跟劉招華,還有父母,四個人住的地方。大姐早已出嫁,不再住在這裡。”這間房,大約14平方米左右——劉招華,還有他二姐劉月春以及母親,在這間房子裡一直住到他們16歲,劉月春說:“16歲,我出嫁了,生了第一個女孩;過了一年,劉招華把年齡改大了一歲,當兵去了。”站在那間房的門前,兩個正值青春期的姐弟,仍與母親同居一屋,想像起來,不容易。我的疑問是,為什麼劉招華不跟他的尚未結婚的二哥劉招祿住一起呢?這個問題沒有答案。鄰居們回憶過去,大家一致的說法是:“劉招祿的外號叫‘曹操’,他的脾氣很暴。”這個外號很出名,小時候,劉招華與劉月春,分別被大家叫“曹弟”、“曹妹”。父親去世後,有修車手藝的劉招福負責劉招華的生活,而子承父業做豆腐的劉招祿則負責劉月舂——再後來,劉招祿的豆腐手藝比不過別人,改賣水果了。前些年,劉家晚輩結婚,劉招祿坐上小車去參加婚禮,他坐在後排中間,到了酒店,兩邊的人下了車還隨手關上了車門,“坐在車裡的劉招祿,不知怎么辦,一個大人,竟然號啕大哭”。曾經十分火爆的劉招祿,落魄至此,鄰居們多有感嘆。
父親的傳奇、貧困現實以及未來命運,很難找到它們的邏輯連線點,結果是,黃曙光說:“劉家,特別是劉招華很信(卜卦)”。
劉招華命里缺木,這似乎是劉堅信不移的“事實”,在後來逃亡生涯里,他十幾個化名,每個名字都帶“木”。劉招華的兒子缺水,這是新出現的“事實”。那年(1996年)正月初五的卜卦,命厄。劉招華的兒子,“端午節前後,不能沾水。否則性命有虞”。端午節未到,劉招華就叫回在寧德當老師的妻子,把兒子從那間臨江而建的別墅帶走,離開四處都有水的賽岐,去到福安,“連洗臉水都不讓兒子沾。他妻子把毛巾擰好了,給兒子洗臉”。
結合劉招華的供述以及各色人等的片斷信息,劉招華把別墅建在賽江邊上的功利性計算,確實精準——從這裡走水道,去到霞浦海港,不僅容易,而更重要的是,即使海邊省份福建,“陸地警察也多過水上警察”。而這年的大勢之變是海峽兩岸的情勢,“兩國論”的提出,使兩岸格局空前緊張,軍事演習不斷,水路的便利斷然中止。劉招華必須開拓他的陸路通道。
劉招華帶著15公斤冰毒去福州,通過他當兵所在平潭縣認識的陳阿章與張明輝開始了陸路生意,第一筆生意很順利地出手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