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發神讖碑》冊(宋拓本)

《天發神讖碑》冊(宋拓本)

(又名《天璽紀功碑》)的原石宋拓傳世孤本。 碑文篆書,上段21行,行5字,“詔遣”一行 《天發神讖碑》冊(宋拓本)

《天發神讖碑》冊(宋拓本)

正文

中國三國時期吳國《天發神讖碑》 (又名《天璽紀功碑》)的原石宋拓傳世孤本。剪條裝,共36頁,每頁2行,行 3字,縱32.2厘米,橫20.6厘米。此碑書法奇特,以隸書筆法作方整篆字,結體以圓馭方,筆意在篆隸之間,下筆雄強截斬,收筆出懸針垂腳,鋒利剛勁,氣勢雄偉,險勁峻拔,作風獨特。

《天發神讖碑》冊(宋拓本)《天發神讖碑》冊(宋拓本)
此本為白麻紙重墨精拓,紙墨陳古奇肆,字神充沛顯露,中段 14行,“敷垂億載”的“敷垂” 2 字完好,中段末“吳郡”的“吳”字“口”部稍損,“郡”字完好,其餘各處較明拓本少損筆劃甚多,稱“敷垂億載本”。此本有宋“北海開國陸伀之印”及“永保萬年”等藏印210 方並羅振玉朱翼盦跋張彥生《善本碑帖錄》著錄。現藏故宮博物院
《天發神讖碑》因碑斷為三,或以為原是三石相累而成,故又名《三段碑》。吳天璽元年 (276)立。碑文篆書,上段21行,行5字,“詔遣”一行 6字,“大吳”一行 7字;中段17行,行7字;下段10行,行3、2、1字不等,上段有宋人胡宗師、石豫及明人耿定向刻跋,下段刻“北平翁方綱來觀”。碑為幢形,原建於江寧 (今江蘇南京市 )天禧寺,宋時移至籌思亭,後又移至江寧府學尊經閣,嘉慶十年(1805) 校官毛藻印刷《玉海》不慎失火,此石盡毀。

配圖

《天發神讖碑》冊(宋拓本)《天發神讖碑》冊(宋拓本)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