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共此時》

《天涯共此時》

《天涯共此時》以關注兩岸民生民計的社會話題為內容;採用兩岸連線互動的方式,加以主持人和嘉賓風趣幽默的串聯;以每期一個主題,達到兩岸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深入化;使觀眾在風趣幽默中得到有用的信息、知識,以促進兩岸人民的相互了解。

基本信息

欄目背景

(圖)CCTV圖示CCTV圖示

由於兩岸長期阻隔,民眾的收視習慣顯然也有很大的差異,但這並沒有太多地阻礙台灣民眾收看央視的熱情。作為極少數具有提供大陸資訊功能的頻道,許多老農民、台商和他們的家人都願意通過CCTV的節目了解大陸的近況。與此同時,CCTV也不斷調整節目設定,儘可能滿足台灣觀眾的需求。1991年9月,中央電視台成立對台節目編輯部,專門負責針對台灣客群製作的電視節目。《天涯共此時》、《國寶檔案》等一系列後來在台灣廣受好評的欄目便出現於此。

陳翊萱坦言,做《天涯共此時》外景主持,可以見到各式各樣的人和事,豐富自己人生閱歷,“從他們身上還可以學習到樂觀積極的態度和體會不同的人生感受”。節目還讓她體驗到各種以前從沒想過要嘗試的活動,比如:野外求生、飛行傘、改裝車特技等等。即使是後來央視4套所在的第18頻道在台灣被停播後,原先受觀眾喜愛的央視著名欄目如《天涯共此時》等,仍藉助台灣當地的合作公司“數位製作”,在中天電視台以單獨欄目的形式繼續播出。

欄目介紹

《天涯共此時》以關注兩岸民生民計的社會話題為內容,節目形式是採用兩岸連線互動方式,陳翊萱負責介紹台灣的部份,用她的話說是“有點兩岸對對碰的感覺”。

對於兩岸電視人工作方式有沒有不同,陳翊萱說,在還沒來跟央視的節目組的工作人員碰面之前,會覺得央視的作法比較嚴謹,工作方式不能太綜藝化,直到過來跟北京的工作人員碰面後才知道,大陸編導其實很喜歡台灣這種自然的、主持人親身體驗的工作方式。

欄目主持

(圖)陳翊萱在錄外景陳翊萱在錄外景

桑晨

1994年開始主持《天涯共此時》,並先後兼任過《十二演播室》、《中國旅遊》等節目的主持人。1996年畢業於北京廣播學院播音系。從1997年開始擔任編導,編輯製作過《相約在冬季——〈天涯共此時〉 1999年春節特別節目》、《回家——〈天涯共此時〉1999年中秋特別節目》等。曾於1998年1999年兩度赴台灣採訪。

林芝

1983年畢業於北京廣播學院新聞系編採專業,在中央電視台對外節目部任編導,編輯過上百個專題節目,其中以《掃描京城時裝潮》等節目獲得全國對外宣傳獎。1991年,經台里推薦,被美國教科文組織選中,赴韓國治城參加電視交流培圳班,獲結業證書。1994.10-1997.1被台里派往美國洛杉磯熊貓電視台任編導兼主持人,其間拍攝大量反映華人生活的專題片,1996年由於表現傑出,被南加州華人評為“南加州百名著名華人”之一。1997年2月回台在《天涯共此時》任編導“尋親組”節目主持人至今。

陳翊萱

甜美的笑容,活潑的個性,自然清新的主持風格,贏得了大陸觀眾的認可,使得陳翊萱擔任了將近6年的《天涯共此時》台灣外景主持。陳翊萱來北京錄製《天涯共此時》棚內節目,抽空接受採訪,記者近距離感受到這位台灣甜姐平易近人的親和力,聽她講述和《天涯共此時》不解之緣。

創作團隊

(圖)《天涯共此時》《天涯共此時》

欄目負責人

汪驄,男,1982年大學本科畢業,其後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出版社工作,1991年進入中央電視台第四套節目編輯部。《天涯共此時》播出之後,一直在本欄目工作。曾多次參予該欄目的策劃、改版,也多次策劃在欄目中播出的專題系列片。對於電視欄目的運作和電視專題片的製作比較熟悉。

王文昌,男,法學碩士。1991年至1994年在北京醫科大學任教,1995年到中央電視台《天涯共此時》欄目工作。 編輯製作的電視專題節目有《〈馬關條約〉五十年祭》、《紫檀迷陳麗華》、《四十年後的重逢》、《台灣義勇隊》等。曾於1997年赴台灣採訪。

編導

徐小燕,男,北京大學畢業,編輯製作的電視節目有《正大綜藝》等。在《天涯共此時》節目中編輯製作的節目有《1996年祭黃帝陵特別節目》等。

程欣欣,女,北京廣播學院畢業。曾在北京廣播學院任教,並曾在廣播電影電視部任職,1998年加盟《天涯共此時》。編輯製作的電視作品有《台灣電視製作人周平》、《京城台灣廣告人》、《藝人經紀人杜玲》等。

吳飛,男,首都師範大學畢業。曾在中國新聞電視紀錄片廠從事電影工作,編輯製作的電視作品有《相約在冬季——1999年〈天涯共此時〉春節特別節目》、《回家——1999年〈天涯共此時〉中秋特別節目》等。曾多次赴台灣採訪。

方堃,男,北京廣播學院畢業。曾在中國新聞電影紀錄片廠從事電影工作。後加盟《天涯共此時》。主要電視節目有《兩岸圓合〈富春山居圖〉》、《北京房山石經回埋》、《半個世紀的票友》等。

關蕾,女,北京廣播學院畢業。編輯製作過的節目有《十八羅漢回故里》、《維族收藏家》、《台灣朱宗慶打擊樂團》、《台灣來的兒媳婦》等。

李曉平,男,曾在中央電視台多個部門任職。獲獎電視節目有《阿吉和他的孩子們》、《飛向寶島的歌聲》、(1996年1998年榮獲中國政府彩虹獎)。

阿玲,女,武漢大學中文系畢業。曾拍攝製作過《歸家》、《海峽情不斷》等許多電視作品。其中《歸家》一片獲1994年度中國彩虹獎一等獎,《海峽情不斷》獲1997年至1998年度中國彩虹獎一等獎。

張韶明,女,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獲獎電視節目有《〈天涯共此時〉1996年中秋特別節目》等。

劉永恩,男,北京電影學院畢業,主任記者。長期在中國新聞電影紀錄片廠從事攝影工作。獲獎電影作品有《猴子趣談》、《攀登珠穆郎瑪峰》、《腳踏車王國》等。1995年加盟《天涯共此時》,參予《天涯共此時》很多節目的攝製工作。並編輯製作《百家姓·顏》等節目。曾於1998年赴台灣採訪。

彭武華,男,主任記者。曾長期在中國新聞電影紀錄片廠工作。後加盟《天涯共此時》。參予《天涯共此時》很多節目的攝製工作。編輯製作的電視節目有《韓倍與韓姓》、《劉姓與劉邦》等。

馬翔宇,男,經濟學碩士。曾先後任職於《北京青年報》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等部門,後在中央電視台《神州風采》、《中國旅遊》、《中國風》等欄目工作。後加盟《天涯共此時》。主要電視節目有《黃山根雕》、《七彩麗江》、《節日的北京》等。

播出時間

(圖)《天涯共此時》《天涯共此時》

亞洲版:
首播 周 二 22:00
重播 下周二 09:00

歐洲版:
首播 周六 15:10
重播 周六 23:40

美洲版:
首播 周六 06:10
重播 周六 13:00

欄目評價

(圖)明道明道

陳翊萱說《天涯共此時》是一個頗有質感的節目,她覺得做節目還是做個能長長久久走下去的節目,這樣比較有成就感。

趙斌於2002年成為《天涯共此時》的一名編導,他告訴《國際先驅導報》,台灣觀眾對該節目的“尋親”板塊興趣很濃,“或詢問尋親結果,或提供尋親線索。”兩岸很多觀眾,正是通過這個欄目找到了失散已久的親人。

談及節目在台灣的影響,趙斌舉了節目擴版的例子。“從2003年開始,《天涯共此時》正式改版,就是為了適應台灣觀眾的收視需要。”當時,節目時長由原先的30分鐘增至45分鐘。“我們的收視率一直在台灣媒體中處於中上等水平。”趙斌說,常有台灣民眾打電話諮詢節目各板塊的播出時間,“他們經常會關注介紹中醫中藥的電視內容,了解大陸素食的情況,總之,台灣的觀眾對中國傳統文化一直非常感興趣。”

視頻欣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