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醫改》

《大國醫改》

《大國醫改》,學者朱幼棣揭露醫療費用令人觸目驚心的一面,朱幼棣編輯,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出版。

基本信息

簡介

《大國醫改》大國醫改

醫療腐敗、藥物濫用,以及藥品回扣和“處方費”,直至“板凳費”之類“創收”,都是幾十年來最糟糕的。
在現有衛生體制下,在危害極大的污血事件中,最難治理的,其實不是民,而是官。為什麼“國家基本藥物制度”三十年來只開花,不結果?無論是財政買單,還是醫保保底,中國窮人應該有免費藥。

體制機制改革,根本上就是為了千千萬萬民眾,能在低水平的醫療服務上,公平合理地享受發展帶來的成果。舍此之外的堂皇言辭,大抵可認為是扯淡。直面醫改前途步步維艱的瞬間,直面理想回歸照耀的瞬間,讓我們心憂天下。

從2001年至今,朱幼棣在國務院研究院社會政策司司長的崗位上呆了十年,被吳曉波形容為“高級幕僚”。過去幾十年從未對現實政策有過公開言論,在61歲這一年,過了退休年齡卻依舊在崗的他,卻因一本抨擊中國醫改徘徊不前的《大國醫改》,顛覆了他多年謹小慎微的官員形象。

朱幼棣認為,醫改的目標其實非常簡單,“讓窮人看得起病,讓有錢人看得好病。寫這個一點也不難,開始動手時,才發現其中的艱苦之處。”書最後取名《大國醫改》,也是因為其中涉及的問題眾多,迂迴複雜的緣故。

誕生背景

《大國醫改》《大國醫改》

朱幼棣的童年是在浙江黃岩度過的,出生書香世家,長輩不乏有名望的官員。1957年,他8歲的時候,父親突然被打成“右派”,在黃岩城內教書的母親受到牽累,被調到鄉下國小任教,朱幼棣的生活環境從城市換到了農村。“就在那一年,我的想法一下子就變了,人也成熟了起來。”

而後,朱幼棣的父親在勞教農場勞動,母親全身浮腫,得了肝病,醫院的治療手段簡陋至極:每天打一針葡萄糖,但母親竟奇蹟般地活過來。朱說,自己也得過急性黃疸肝炎,靠祖父每天兩碗的“茵陳湯”,也得以康復。

從1983年開始,朱幼棣進入新華社,開始其“高級幕僚”的仕途。1995年,朱幼棣任職新華社政治室主任(“中央組組長”),開始跟著領導去外地考察,後來又在山西省辦公廳、國務院扶貧辦任職,從2001年開始擔任國務院研究院社會發展司司長。

在這幾十年間,中國的醫療事業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朱幼棣年少時,中國農村缺醫少藥,中草藥更多地得到採用,還出現了世界聞名的“赤腳醫生”。從1990年代開始,中國的衛生醫療開始了市場化,新的檢測設備進駐各大醫院,“點名手術”、“特殊護理”等醫療服務被人們廣為討論,藥品廠家紛紛升級換代。

到今天,他形象地描繪,“在中國,(公立醫院)有無須回報的政府投資,有固定資產、運營費用和一定的人員工資補貼等優惠政策,有國有銀行的大量貸款可用於發展。同時,還有種種檢查收費、賣藥暴利,可充分享受市場經濟帶來的好處……怪不得有人稱衛生部長是中國醫院的‘總院長’,或中國‘公立醫院集團’的董事長兼總經理。”

在醫生們開始專注於賺錢的1990年代,朱幼棣對醫改的想法還比較樸素:“我只是覺得窮人因病致貧是很大的問題。醫改能做的,應該是將最窮的人拉一把,這是最應該做的,其他的體制分配也應該這樣做。”
這來源於朱幼棣在扶貧辦—“最多機會見到真實民情的中央機構”—下基層的調研工作。譬如,曾經在新疆,當他看到一個生產隊隊長家裡連一件家具都沒有的時候,塞給了生產隊長兩百塊錢,生產隊長變得非常激動—他們從來沒見過面值100元的鈔票,並要把他們唯一的財產—一隻羊,宰殺來招待朱幼棣。
“這些人怎么可能看得起病呢?”朱幼棣回憶起來還很感懷,“即使是一年交幾十塊錢的‘新農合(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他們都交不起。我們能不能為窮人提供一些免費的藥品?”直到現在,朱還一直在不同的文獻中探討國家基本藥物,“免費藥”的可能性。
朱幼棣甚至還會懷念“赤腳醫生”:“他們的精神和價值取向,即低水平、廣覆蓋、體現醫療衛生的公平性、醫療衛生服務和藥品的可獲得性方面,至今仍有極大的現實意義。”

在2008年,中央發布新一輪醫改意見,開始公布醫改方案和“徵求意見稿”,2009年4月新華社受權發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伴隨著這一輪改革的產生和討論,幾種不同的改革意見和聲音,幾個關鍵的醫改問題也逐漸清晰明朗。《大國醫改》正是在這一背景下誕生的。

關於序

《大國醫改》《大國醫改》

朱幼棣是我非常敬重的學者和官員。有幸拜讀他的新作《大國醫改》深有感觸,受益頗多。

記得在今年“兩會”期間,一位身居高位的政協委員感嘆社會風氣時說:當前最難的是說實話。而朱幼棣同志就是一位思想解放、視角高瞻、敢於說實話的人。

醫療體制改革關乎13億人,特別是10億多低收入的農民與城鎮居民的切身利益,與全社會的和諧與穩定休戚相關。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醫療體制改革。醫改20多年來,探索了多種模式與試點,總結了寶貴的經驗。

胡錦濤總書記早在黨的17大報告中就高瞻遠矚地提出了“政事分開、管辦分開、醫藥分開、盈利性與非盈利性分開”為核心的醫改方針。國務院破天荒地決定撥出財政收入8500億元巨資投入醫改。一方面是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全力推動,另一方面是人民民眾翹首期盼。

遺憾的是自醫改方案公布一年多來,以建房子、買設備為代表的增量改革進展較快,而作為醫療資源主體的公立醫院在體制、機制改革進展緩慢,以藥養醫的局面依然故我。醫院賣藥謀利、醫生開方賺錢愈演愈烈。解決看病貴、看病難的目標依然茫然。有識之士稱之為醫療體制改革呈現了“兩頭熱、中間冷”的局面。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呢?到底問題出在哪裡呢?

看完朱幼棣同志的這本書,讀者們可以明白了。朱幼棣同志蒐集與列舉大量的數據和事實,站在13億人民民眾的立場上,深入淺出地剖析了導致“看病貴、看病難”的根源在於“四個不分”的衛生體制,同時也對解決“以藥養醫”的頑疾,提出了深邃思考的建議。

朱幼棣同志長期在新華社、國務院研究室工作,參與國家許多政策的研究與制定,博學廣覽,並親自考察過許多國家經濟與社會發展經驗,調研了多種不同醫療衛生及社會保障制度的利與弊,汲取了不同國家醫療保障體系建設的經驗與教訓,對中國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推動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意見與建議。
由於他紮根於人民民眾之中,深入的調研、剖析與高屋建瓴的思考,直言不諱地指明了我們體制的弊端,提出了改革建言,受到廣泛的好評與尊敬。
醫改是長征,千難萬險也要百折不撓。醫改是責任,為13億人作貢獻是我們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讓《大國醫改》成為我們學習共勉的教科書。朱幼棣同志是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顧問。蒙他的信任,我有幸先讀了書稿,有感而發,是為序。

於明德
2010.07.04

關於自序

《大國醫改》《大國醫改》

初秋之夜,涼風習習,寧靜如水。
炎夏的悶熱已經消退。《大國醫改》的初稿完成後,我邊改,邊收拾整理講稿、資料和調研報告等。在桌上、地上堆積如山,堆疊的書和紙漸漸矮去、掃平。幾個月來揮汗如雨的寫作,可以暫告一段落了。心裡想著,歇幾天,該動手接著寫《後望書》的續集了。
我記不清這一年的艱苦思考和寫作是怎樣挨過的。
還是2009年夏天,在一次關於安溪鐵觀音的茶葉聚會上,見到了吳興元,他是安溪人,卻不經營茶葉,在北京做出版。此後,我們又聚過幾次,成了朋友。我談寫作,他說做書。當然,也說到社會熱點問題,比如醫改。
當時,官員專家教授們,正熱衷於對醫改方案進行解讀闡釋,通過媒體引導輿論。記得小吳給我帶過一份報紙,是北大兩位教授激辯醫改,觀點針鋒相對,根本差異在何處,他說有點看不明白。辨誤與解答,老實與投機,種種論點,以及其中暗藏的玄機,貌似真理的悖論,這些我都是最熟悉不過的了。於是,講了幾年間多次調研的經歷,講了醫藥衛生行業內部的種種,講了自己所了解的實情,以及曾經寫過的關於醫藥的“決策參考”、“研究報告”之類。媒體披露的醫藥醫療服務中的亂象,其實只是冰山一角。於是,小吳催促我,應當把這些都寫出來,出一本書。
想了想,覺得也是,否則一切都會“全悶”了。這也不合我的秉性。
目前,關於醫改的書有幾類,一是學術論文式著作,多限於學者研究,讀者不廣,影響不大,多數此類書出版還需要申報課題,給出版社一些補貼。另一類是所謂報告文學,內容多為暴露揭黑、羅列現象,有根據媒體和網上的新聞寫作,如“醫療行業內幕大揭秘”之類。這也難怪,文化人對醫療衛生一些基本概念都沒弄明白,就把一大堆亂七八糟的現象“端上”了。自然,也有的是一般宣傳小書,如醫改問答之類。單位公款買來發給大家,發行量大,但認真細看的恐怕不多。
所幸這畢竟是一項大家參與、允許議論的改革。我想,應該在較高較寬的視角上,俯瞰醫改的源起、漲落、漫溢和激盪,抑或最後流失。我試圖用文學或者政論的好看的文字,去完成學者的題目,說出自己理解的真實和本質。在想像中,這本書應該像一條沒有航標的河流,有泥濘沼澤,有漫涌之姿,也有絢麗之色,有如黎明的風景。
於是,在工作之餘,放下了手頭正在寫的書,答應小吳試試。醫改的目標其實非常簡單,讓窮人看得起病,讓有錢人看得好病。我覺得這不難,開始動手時,打算寫一本十多萬字的小書,幾個月後即脫手。
沒有想到一旦進入,發現問題多多,涉及面廣,不但叢林密布,周遭忽明忽暗,幾乎使人喘過氣來。要真正破解這個複雜的命題的話,必須由繁入簡,似乎還要回到常識。
我們已經太深太久地習慣於從一種角度和定式,去認識和思考醫改。實際上也是從“官的角度”,去看待和解決民生問題,然後滿足於“收穫”一些不那么靠譜的數字。其實,這往往只看到一些表象,抓住了枝節問題,覺得已經“給了”你們很多好處。
比如說,依靠“統計”,近十年來通過藥品幾十次降價和不間斷的招標採購,全國老百姓累計節省下來的藥費,買幾十艘航空母艦恐怕都沒有問題了。但實際並非如此。一個又一個改革重大措施出台時,構想得好好的,為什麼一實施就變得不那么靈光,以致有的最後無聲無息了呢?要全方位的分析,得出接近事實的結論,實在太難,太費思考。而且,把這一切從容地寫出,大膽地說出,不僅需要勇氣,更需要科學與學術的支撐。
初秋是期待成熟的季節。梳理著十多年間醫改探路與尋道,遙看近觀時代的潮落與潮起。寫作的日子在失望、希望、質疑、擔憂、焦慮和期待中過得飛快,而且常常晨昏顛倒。應該說,這對於我自己,也是一種歷練。這是對醫改的重新系統的分析、耗費時日的辨誤和研究過程。期間有激烈的交流討論,
和默默的內心判斷。

思路即心路,問道即得道。本書的寫作,使我知道了學問與實踐的關係,知道了改革應具有根本標準和路徑。越秋水,霧散盡,不請長纓,劍催西風。於是,粗糙愚鈍的思想,漸漸打磨得鋒利。繼續前行,確實需要披荊斬棘。
今後是該換一種寫作方式,換一個關注和研究領域了。因為已經太累。莫聽穿林打雨聲。從記者、官員,又回到民間,心有所歸,我感到無比踏實。
人與人,有一些差別與不平是永遠存在的,包括醫療服務領域。其實我們要認真關注的,只是普通的民眾,尤其是低收入的群體。十數年後,當醫改的泡沫退去,堅硬的砥柱自會顯現。願民眾的醫療保健有所改善,即“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會得到真正的解決。是為序。

關於章節

《大國醫改》《大國醫改》

第一章激辯醫改
1為什麼連白岩松都看不懂
2“看病貴”問題緩解了嗎?
3“看不懂”背後的多種解讀
4洞察力有時也是一種不幸
5重溫“十七大”報告中的醫改提法

第二章以改革的名義思考
6、2005年:中國醫改不成功?
7爭論:摸清河底的石頭?
8中國醫改有沒有起步?
9重提沒有完全實現的“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承諾
10並非懷舊的回望之一:
11回望之二,財政投入公立醫院機制的變化
12中國真的就是差錢
13城鎮和農村基層醫療衛生體系的解體和崩潰
14父親的離去

第三章爭鋒的焦點和實質
15有沒有“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16鋪花的歧路:“政府主導”與“市場主導”
17爭鋒之二:醫改方案中的“假命題”
18能陷政府於“無信不義”的“公共產品”
19爭鋒之四:“政府失靈”和“市場失靈”
20軍隊式“國家醫生隊伍”
21不懂經濟的北大經濟教授
22“八個版本的醫改方案”和三部門分歧

第四章公立醫院:隱忍不言的難與痛
23從兒童醫院收“板凳費”到豪華病房
24老而又新的問題:公立醫院堅持公益性?
25理念“設計”上的幾個“軟肋”
26歷史不會後轉,不會倒退
27拒外資醫院於“國門之外”
28高端體驗與被高價“套餐”
29公立醫院:擠在同一港灣中的巨艦和小船
30公立醫療機構:冰火兩重天
31要不要開徵醫院的稅收?
32老照片簡短回放:60年前的協和、華西醫院

寫作特點

《大國醫改》《大國醫改》

不迎合主流話語,據良心說法
在中國有很多事情因為某種原因,我們不得不靜若寒蟬,本來作為常識的事情由此亦變得諱莫如深雲山霧罩。2005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副部長葛延風說了一句大實話:“中國醫改基本不成功。”一石激起千層浪,此後的整整兩年的時間裡,人們熱衷於言辭的辯論,行鴕鳥之姿,仿佛問題能在口舌之間煙消雲散。而朱幼棣《大國醫改》的表述最給力,老百姓的日常體驗就驗證了這個其實並不誇張的說法。

追問和辯難一直沒有停歇,迫使衛生部就此問題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中國醫療衛生事業取得的“巨大進步”,比如醫院,床位,人均預期壽命等等“硬指標”的增加。這些沒有生命的數字與那些醫療事故不斷出現的踐踏生命權利事件形成強烈反諷,新聞見報後,引來了一片沉默,沒有人喝彩。朱幼棣再一次一針見血的指出,“是不是可以這樣來理解:既然醫療衛生的‘硬指標’一律飆升,那‘不成功’一定是‘軟實力’,是體制機制上的原因。這不是明擺著的嗎?”。

針砭時弊,深刻解讀新醫改之病
2008年,中央發布新一輪醫改意見,開始公布醫改方案和“徵求意見稿”,2009年4月新華社授權發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伴隨這一輪改革的產生和討論,幾個關鍵的醫改問題也逐漸浮出水面和明朗化。《大國醫改》針對“徵求意見稿”大膽地提出了自己不同的意見和憂慮,引用本書於明德老師的說法就是,“解決看病貴、看病難的目標依然茫然”。2009年新一輪改革開啟。對於這次新一輪醫改的眾多細節,朱幼棣在《大國醫改》中做了詳細的論述和解讀。可以這樣說,在新一輪改革意見中,總得一個趨勢依然還是在延續老路。這一點朱幼棣看得很清楚,人們依然依據“公益性”和“信息不對稱”等等理由,阻止醫改的實質性進展。

深入淺出,以經驗和數據說話
《大國醫改》非常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它的“通俗性”,但這種通俗並不妨礙本書的嚴肅性和科學性,書中引用的大量數據可以證明這點。但是同時本書又不是一本單純的學術書籍,沒有大段理論和和晦澀術語,作者使用的都是簡單易懂的語言。並結合老百姓自身的切身體驗和常識,說到動情處亦不乏真情流露。

立場明確,痛斥混淆是非者
《大國醫改》最重要的一點還在於它的立場是底層的,是醫患關係中的弱勢群體。比如在本書中作者多次公平批評“養醫論”。在書中,作者這樣反駁這些混淆是非者,這些人認為只要政府不斷投錢於醫院,便能萬事大吉。但是朱幼棣老師在《大國醫改》中以雄辯的話語證明,這只會促長政府和既得利益集團的尋租和腐敗。

相關評價

《大國醫改》《大國醫改》

雖說《大國醫改》明顯地踩到了相關利益部門的痛處,但在廟堂江湖走過這么多年,朱幼棣經驗十足。“我寫的全部都是事實,但沒有點名。他們看了很生氣,但又講不出話來。他跳出來罵,不就承認自己有問題嗎?”

朱幼棣反覆說:醫改的問題,相關利益部門多年來出了很多論調、方向、概念,把公眾弄得如墮霧裡,然而根源上的問題並無得到解決。若體制不改革,醫改就不可能“最終勝利”。
嚴謹是朱幼棣所自豪的一個特質:曾經跟著中央領導採訪、寫稿多年,從來沒有出過錯。他不時用“精準”兩個字來形容自己的下筆追求。
多年積累,了解到一系列亂象,朱幼棣私下裡提起來,甚至會輕聲地說一句“他媽的”。但在公開場合少有情緒化的時候。對於各路專家,朱幼棣說自己從來不跟隨他們的觀點。“我跟他們都很熟,但我不聽他們的。”說這話的時候,他孩子般地笑了一下。
—“許多不為世人所知曉的醫療服務中的種種,行業人士沉默,或者遵從了的潛規則。在這一刻,露出了它血色的一角—這也是醫療商業文化中最為陰暗之處,是社會精英和普通民眾都不可能想像的。”類似抨擊,書中有多處著墨。
在私下裡,在寫作中,他會直接表達情緒。譬如,他會直接對一些機構人士和專家直接用“豈有此理!”來評價,其中包括認為醫院收費低的廣東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院長曾益新,還有建議“高薪養醫”並堅持醫藥不分家的北大教授李玲。在他的筆下,中國的醫改有回歸計畫經濟的跡象,而這種趨勢“為行政尋租、集中收權和擴張行政權力鋪道”。
並非只有他一個官員在感嘆醫改的艱辛。於明德,國家經貿委經濟運行局副局長,看過《大國醫改》後不由得感嘆:“自新醫改方案公布一年多來,以建房子、買設備為代表的增量改革進展較快,而作為醫療資源主體的公立醫院在體制、機制改革進展緩慢,以藥養醫的局面依然故我。”
朱幼棣覺得,他更希望看到“集體的努力,去促成每一項關乎社會民生的國家政策”。幾年以來,他也通過國務院研究室等渠道,將相關的研讀報告遞送到中央高層。
不過,朱幼棣從來不覺得“高級幕僚”的角色有多重要。“你不能保證每篇(報告)都有效果,你寫十個有一個有效果就行。你的工作就是這個而已。”
醫療改革算不算成功?二十多年來,我國公立醫院取得了很大的發展,國有資產大大增加,醫療設備更新。醫務人員的收入大大增加,醫療衛生隊伍穩定,形成了“中產階層”。衛生部也很滿意。三方滿意,只有一個問題,或者說缺憾只有一個:百姓不太滿意,“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比較嚴重。

在書中,朱幼棣還提出了“基本醫療服務”的問題。他指出十多年前的,我國把“初級衛生保健”不動聲色地換成了“基本醫療”。這一轉變並不是無關緊要的,它在某種程度上使得人們無法在較低一級的“衛生所”和“醫療站”就醫,而不得不到城市中的高端醫院、超強的綜合性大醫院就醫。因為這一看似“正規化”的改革使得人們不得不“小病大看”,也進一步讓原先大量存在完全能保證人們基本的“頭疼腦熱”的“衛生所”和“醫療站”消失了。

朱幼棣《大國醫改》這本書幾乎涵蓋了關於醫療改革的方方面面。包括醫療改革涉及的經驗和理論,歷史和現實,政策和建議,人物和事件等等一系列問題。本文只是在最粗淺的角度進行摘錄和理解,而完全無法徹底涵蓋本書中作者提供的大量生動的例子和經驗,以及對於那些艱澀理論和概念的通俗解讀,理解和摘錄是片面的,估計也充滿了錯誤。另外,《大國醫改》中,作者的立場鮮明,觀點明確,對於眾多混淆醫改的“假問題”作出了獨到的見解。另外,本書不是艱澀的理論著作,作者擅用通俗的故事和語言,風格簡單明了而不失犀利辛辣,說到動情處亦不乏真情流露。

相關評論

相關圖片相關圖片

2005年7月底,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副部長葛延風公布了一項課題研究成果,他指出:“中國醫改基本不成功。”一石激起千層浪,此斷言一出便引來眾多討論。改革開放這么多年,幾乎所有領域裡的改革都號稱是成功的,且是取得重大進展的。為何偏偏醫改舉步維艱?之後的大概兩年時間裡,人們都在喋喋不休於醫改是否成功的討論。人們淹沒在言辭的爭論里,行鴕鳥之姿,仿佛問題能在口舌之間煙消雲散。按照朱幼棣老師的說法,老百姓的日常體驗就驗證了這個其實並不誇張的說法。
追問和辯難一直沒有停歇,迫使衛生部就此問題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中國醫療衛生事業取得的巨大進步,比如醫院,床位,人均預期壽命等等“硬指標”的增加。如何解讀這些豐富而沒有生命的數字,新聞見報後,引來的是一片沉默而不是喝彩。朱幼棣的見解一針見血,“是不是可以這樣來理解:既然醫療衛生的‘硬指標’一律飆升,那‘不成功’一定是‘軟實力’,是體制機制上的原因。這不是明擺著的嗎?”。
終於在08年,中央發布新一輪醫改意見,開始公布醫改方案和“徵求意見稿”,2009年4月新華社授權發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伴隨這這一輪改革產生和討論,幾種不同的改革意見和聲音,幾個關鍵的醫改問題也逐漸清晰明朗。《大國醫改》正是在這一背景下誕生的,它是朱幼棣老師的一本新書,它來得有點晚,畢竟新一輪醫療改革序幕已經拉起,而且正似乎行進於朱幼棣並不期望的航道之上。正如於明德老師在本書序言中所說:“遺憾的是自醫改方案公布一年多來,以建房子、買設備為代表的增量改革進展較快,而作為醫療資源主體的公立醫院在體制、機制改革進展緩慢,以藥養醫的局面依然故我。醫院賣藥謀利、醫生開方賺錢愈演愈烈。解決看病貴、看病難的目標依然茫然。”
早在關於醫改是否成功的討論時,便有一種觀點認為,其實醫改沒所謂成功與否,理由是我們國家從來也沒有針對醫療衛生事業展開專項的改革和討論。但實際上,三十年來,我國醫療衛生行業曾經先後高調啟動過多輪改革。朱幼棣在《大國醫改》中便對我國的醫療衛生改革的歷史進行了簡要的回顧和總結。這些歷史性的回顧和總結在一本引用了大量實時的新聞材料和數據的書中顯得頗為珍貴。
第一輪改革始於1984年,衛生部提出“精簡放權、多方集資”。這是在公立醫院體制整體格局不變的情況下,改革管理機制,引進了一些“市場因素”。儘管公立醫院體制沒發生重大改革,但在市場化巨大洪流的衝擊下,醫藥產業的改革卻風起雲湧。“先後經歷了企業承包、租賃、產權多元化、取消醫藥商業四級批發制、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引入競爭機制等階段。醫藥產業與國企、金融稅收商業等體系改革幾乎同步,差不多領先了醫療衛生院體制改革一個時代。”
第二輪改革始於1997年初,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的發布為標誌,明確提出“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醫療機構和藥品生產流通體制改革同步推進”。這輪醫改“在大範圍內將公費醫療制度轉為醫療保險制度,由政府全包轉向政府主導與市場機制結合,其政治意義和經濟意義都是非常巨大的。”
2000年2月,國務院又公布了《關於城鎮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關於城鎮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指導意見》、《關於城鎮醫療分類管理的實施意見》、《關於農村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檔案,提出“醫藥分開、收支兩條線等,試行藥品集中招標採購,原本希望在藥品採購中引入市場競爭機制,並提高透明度等”,但是“管辦不分”、“政事不分”等醫療衛生的體制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唯獨藥品政府招標採購一項,花開得耀眼,果結得燦爛,但利弊得失卻因此變得很難評說”。
2007年開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取得成功,並在全國展開。按照朱幼棣的說法,“這可以看作醫療衛生體系中的增量部分”。2009年新一輪改革開啟。對於這次新一輪醫改的眾多細節,朱幼棣在《大國醫改》中做了詳細的論述和解讀。可以這樣說,在新一輪改革意見中,總得一個趨勢依然還是在延續老路。這一點朱幼棣看得很清楚。人們依然依據“公益性”和“信息不對稱”等等理由,阻止醫改的實質性進展。
比如“徵求意見稿”提出:“基本藥物由國家實行招標定點生產或集中採購,直接配送,減少中間環節,在合理確定生產環節利潤水平基礎上統一制定零售價,確保基本藥物的生產供應,保障民眾基本用藥。”朱幼棣對這一意見的評價是:“走向高度的行政化管理,回歸計畫經濟的做法”,他不無擔憂的認為,這是在為進一步的“行政尋租、集中收權和擴張行政權力鋪道”。另外,“徵求意見稿”還提出:“政府舉辦的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和鄉鎮衛生院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要嚴格界定服務功能,明確規定使用適宜技術、適宜人才、適宜設備和基本藥物,為廣大民眾提供低成本服務,維護性質。要嚴格核定人員編制,實行人員聘用制,建立能進能出和激勵有效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朱幼棣認為,所謂的政府舉辦而非補助,“隱含著由政府舉辦所有公立基層衛生院和社區診所”,“現在這個方案的走向是明確的:通通由政府舉辦”。
對於新一輪改革,朱幼棣最大的擔心就是政府包辦一切的做法,“對相對充裕的資源實行壟斷,有可能意味著專營、排斥和效率低下。在我國城市,總體上來說醫療服務資源並不短缺,而且醫療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實際上,這個新醫改的意見和2007胡錦濤做的“十七大報告”中關於醫改的意見“政事分開、管辦分開、醫藥分開、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分開”也是背道而馳的。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改革意見呢?這裡有幾個關鍵的理論和概念需要辨析,儘管這本書以大量的篇幅敘述的是那些實際的經驗和材料,但是花費一定的篇幅來闡述這些問題還是值得的。
首先是“公益性”問題,有人認為醫療衛生行業屬於“公益性”的範疇,所以必需得由政府全權包辦並無條件的投入,而不論產出,持這論調的學者更是變本加厲的為這一論調推波助瀾,比如北大的美女教授李玲的“養醫論”,而新一輪的改革也在不斷的強化這一概念。“貌似公益”的做法不僅成為醫院“收費高、服務差,人們看不起病,看不好病”的藉口,更成為利益集團抵制改革,引入市場機制的理由。朱幼棣引用許小年的說法,對“公益性”做出了辨析,“他們所提倡的‘公益性’總是與‘公共品’緊密聯繫在一起。在經濟學裡公共品是有嚴格定義的,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是公共品的最主要特徵”。朱幼棣犀利地指出,“公益性—公共品—最後得由政府舉辦或資助,後面還隱藏著一個潛台詞:政府投入不足,就可以不講醫德地賺錢”。

作者介紹

《大國醫改》作者,國務院研究院社會政策司司長朱幼棣《大國醫改》作者,國務院研究院社會政策司司長朱幼棣

朱幼棣,學者、作家。曾為新華社著名記者、國務院研究室社會發展司司長。現為東華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研究員。

生於浙江黃岩。曾作過礦山技術員。畢業於山東大學中文系。歷任新華社國內部副主編,工業採訪室副主任,教科文、政治採訪室主任,新華社新聞研究所副所長,中共山西省委辦公廳副主任。1992年被評為新華社高級記者。為享受國務院津貼專家,首屆地球獎、中國新聞榮譽獎獲得者,國家軟科學評審委員會專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浙江大學兼職教授。

朱幼棣在諸多方面有較深研究。出版過十多部著作,其作品多次獲獎。這是繼《後望書》後又一部力作。

2011年新出版的社科類書籍

社會科學是用科學的方法,研究人類社會的種種現象的各學科總體或其中任一學科。如社會學研究人類社會(主要是當代),政治學研究政治、政策和有關的活動,經濟學研究資源分配。廣義的“社會科學”,是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的統稱。
《激盪中國海:最後的海洋與遲到的覺醒》
《尋找一種好制度——盧現祥制度分析隨筆集》
《超越2012:世界危機與人類的選擇》
《神秘的瑪雅末日預言》
《電子設計從零開始》
《昆蟲記:第四卷蜂類的毒液》
《昆蟲記:第五卷螳螂的愛情》
《昆蟲記:第二卷樹莓樁中的居民》
《醫學與科學劃時代的發明發現》
《昆蟲記:第一卷高明的殺手》
《昆蟲記:第三卷石蜂的苦難》
《手把手教你寫作美國名校申請文書》
《新加坡治貪為什麼能》
《十二五規劃戰略研究》
《男人紳士——女子優雅》
《危險花園》
《一聲獅吼》
《哎,我的滄桑50年》
《逃離北上廣:哪一片天空屬於我》
《蟻族——誰的時代》
《互動設計指南》
《2012:倒數》
《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本土派與海外派的對話》
《生化超限戰:轉基因食品和疫苗的陰謀》
《大國的責任》
《塑膠之美——造型·結構·質感》
《向地球提出問題》
《隱藏在自然中的秘密》
《無處不在的身邊科學》
《向草和昆蟲學科學》
《異域盛放》
《四萬萬顧客》
《封口費:記者有風險入行需謹慎》
《大自然的日曆》
《醒來的森林》
《適應者死亡:媒體狂歡時代的全球戰略博弈》
《失落的奧義》
《沒有雙手的小貓——奇比》
《菜園裡的學問》
《城市交通與道路系統規劃》
《同名者》
《傳媒競爭——法則與工具》
《被折騰的世界》
《遇見好城市》
《鈔票那些事——人民幣收藏筆記》
《安源實錄—一個階級的光榮與夢想》
《中國社會各階層分析》
《葉問:根據樹葉鑑別身邊得樹種》
《社會學的意蘊》
《非常攝影手記:EOS 60D完全實用5步通》
《臥底調查1:生死暗訪》
《應急管理概論》
《中國二十年重案追蹤·掃黃打非案》
《中國二十年重案追蹤·打黑案》
《中國二十年重案追蹤·造假案》
《地球是燙的——低碳是人類的必然選擇》
《轉基因賭局》
《前所未有的道路》
《2010中國能源發展報告》
《險象重生的航天事件》
《驚心動魄的大災難》
《偉大的機械發明製造》
《工業史上的偉大發明》
《暴風雪下的絕地求生》
《吳仁寶箴言》
《重金求子》
《最草根生活》
《公民心事:權利、責任、常識》
《核知識讀本》
《中國二十年重案追蹤·走私案》
《被禁止的科學》
《提升人們生活品質的新玩意兒》
《通信化時代的偉大發明》
《中國當代社會階層分析》
《種子的欺騙》
《林中水滴》
《不分東西》
《保衛社會》
《誰說8090不靠譜》
《失控——全人類的最終命運和結局》
《未來沒有城中村》
《中國在梁莊》
《被禁止的歷史》
《面具》
《黑暗任務:NASA不可告人的秘密》
《大國醫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