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承碑》

《夏承碑》是我國書法作品,《夏承碑》全稱《漢北海淳于長夏承碑》,又名《夏仲兗碑》。東漢建寧三年(170)立,隸書。14行,行27字。原碑久毀。宋趙明誠《金石錄》跋云:“碑在洺州,元祐間(1086~1093),因治河堤得於土壤中。”宋洺州廣平郡,故治即今河北省永年縣。明成化十五年(1479),廣平知府秦民悅發現此碑仆倒於府治後堂,遂於堂之東隅建“愛古軒”以覆之。但碑之下半截一百一十字,已為後人剜剔(見秦民悅《廣平志》)。至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因築城為工匠所毀。

《夏承碑》,東漢建寧三年立。書體為隸書。宋元?v中,?持葜魏擁蹋?始得之。此碑書法奇麗嫻熟,精彩飛動。為漢之名碑。隸法中參篆籀筆意,意趣盎然。筆畫使轉圓潤,精巧秀美,頗多變化。也有人疑為後人偽作。

介紹

元朝劉有定說:《北海淳于長夏承碑》,在今?持蕁K臥??v間因治河堤,於土中得之,刻畫如新,奇古渾厚,鄭回溪所謂篆體八分者。( 《衍極注》 )清朝王澍:此碑字特奇麗,有妙必臻,無法不具。漢碑之存於今者,唯此絕異。然漢人渾樸沉勁之氣,於斯雕刻已盡,學之不已,便不免墮入惡道。學者觀此,當知古人有此奇境,卻不可用此奇法。( 《虛舟題跋》 )清朝翁方綱:是碑體參篆籀,而兼下開正楷法,乃古今書道一大關捩。(《兩漢金石記》)清朝劉熙載:《延光殘碑》、《夏承碑》、吳《天發神讖碑》,差可附於八分篆二分隸之說,然必以此等為八分,則八分少矣。或曰鴻都《石經》乃八分體也。(《藝概》)清朝康有為:至於隸法,體氣益多:高渾則有《楊孟文》、《楊統》、《楊著》、《夏承》。(《廣藝舟雙楫》)吾謂《夏承》自是別體,若今冬心、板橋之類,以論語》核之,必非中郎書也。(《廣藝舟雙楫》)

本書《夏承碑》,紙墨淳古,字跡飽滿。雖不能與人爭為宋原石拓,為明時拓本則無疑。原石也罷,翻刻也罷,就算我們不能盡觀漢人的書法精神,巧妙的構思,奇特的想像,也足夠我們今人學習了。

相關詞條

《衍極注》《虛舟題跋》論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