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耶斯洛夫斯基如是說》

《基耶斯洛夫斯基如是說》

《基耶斯洛夫斯基如是說》,電影名稱,丹麥傳記片,講述了基耶斯洛夫斯基出生1941年波蘭華沙,觀察到緊張、無望的情緒和對未知未來的恐懼籠罩著波蘭人,而整個世界也普遍瀰漫著猶疑,微笑背後卻是隱藏著彼此的漠然

基本信息

創作背景

《基耶斯洛夫斯基如是說》《基耶斯洛夫斯基如是說》

記錄其電影思想的電影《基耶斯洛夫斯基如是說》,紀錄片《基耶斯洛夫斯基如是說》,這是他在1995年接受副導演的一個訪問,他在裡面宣布退出影壇、不再拍片,那種嘎然而止的符號,一如他電影的某些收場,彷佛早有預感。他回答問題總是一針見血、不拖泥帶水,透徹的人生觀、外冷內熱的性格在訪談中表露無遺。

基耶斯洛夫斯基出生1941年波蘭華沙。與我們這個大時代的作家藝術家一樣,在共產黨文化制度的乳汁哺育下長大,然而他的思想又與深厚的天主教文化淵源和波蘭社會的嬗變有很深的關係。基耶斯洛夫斯基時常以冷靜而理智的目光注視著紊亂與脫序主宰著的波蘭社會,他觀察到緊張、無望的情緒和對未知未來的恐懼籠罩著波蘭人,而整個世界也普遍瀰漫著猶疑,微笑背後卻是隱藏著彼此的漠然。“我們生活在一個艱難的時代,在波蘭任何事都是一片混亂,沒有人確切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甚至沒有人知道,我們為什麼要活下去,或許我們應該回頭去探求那些教導人們如何生活最簡單、最原始的生存原則。”

相關資料

電影《十誡》

提起最簡單、最基本、最原始的生存原則,基耶斯洛夫斯基拍攝了一部講十誡的系列電影。

當年以色列民曾在埃及當奴隸作苦役,上帝救贖以色列人出離埃及,行神跡分開海水使他們逃脫埃及士兵的追殺。上帝要帶他們到人們樂土——流奶與密之地——迦南美地。但沒過多長時間以色列人竟忘記上帝為他們所行的拯救和所行的神跡,他們忘記了上帝的恩典與愛,不再信靠上帝,開始背逆上帝,拜偶像(人所造之事物),拋開一切禁忌,於是敗壞、淫亂等各樣的犯罪遍地皆是,整個民眾落入一種無秩序的狀態下。此時,上帝為要管教他們歸正,也是為了愛,頒布十誡。“以色列啊,你要聽,要謹守遵行,使你可以在那流奶與密之地得以享福。”以色列民從此開始過一種有神的律法、法律、道德倫理規範的生活。在1900多年前,以色列的基督徒發現無法靠自己的能力守全律法,過完全聖潔的道德生活,他們發現律法只是一面鏡子,照出人的不義、敗壞、軟弱、無知等等的罪性。“正如有了法律規範就有了犯罪,有了道德規範就有了道德困境。”人到了一個盡頭看見自己的智慧能力都信靠不住,只有信靠生命的救主耶穌基督才能活出聖潔、公義、平安喜樂自由,心靈飽足的生命——進入迦南美地。電影《十誡》及其它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影片描繪了一個獨特的人文景觀,一次精神家園的重構。“誡條對他所關心的愛情、死亡、救贖孤獨來說是個跳板。”《十誡》不是對聖經《舊約》中十條誡命的簡單闡釋,它是一部現代戲,是對波蘭人或者說現代人道德困惑的一次深刻的探討。

基耶斯洛夫斯基說:“我相信每個人都有一些神秘的話,隱密不可以告人的一隅。”《十誡》的敘事不僅關乎的是道德意識的冷漠,更多的是關乎道德行為的艱難。

《十誡》是基耶斯洛夫斯基對現代人崇拜的科學理性、人道主義、享樂拜金主義,自由倫理以及各樣偶像的一次深入且廣泛的質疑。以及使人看見現實生活的方方面面對婚姻家庭神聖性的破壞。他的質疑令人無可辯駁。

基耶斯洛夫斯基善用命運中的偶然來最集中最突出最充分地揭示出一些人們習慣了的人生價值觀的謬妄和虛無,以及人在生存困境中的軟弱無力,無出路,無幫助,迷茫,仿佛讓人看見個人自己在人智慧能力盡頭處,苦難中向神發出的呼號。影片表現出他對各樣處境中的人們深刻的關切。

《十誡》代表聖經基督教信仰的一些基本信息,它說明只有人處理好了與神的關係才能處理好人與人的關係。《十誡》今年被美國影評人推薦為美國人必要看的十部現代經典作品之一。

作家式導演

身材修長的基耶斯洛夫斯基匆匆走完自己的生命旅程,這與悲觀主義,懷疑論的世界觀有某種天然的聯繫,他的世界觀也深深地影響了他的創作,他的個人經歷和社會因素,使他最終成為“後工業時代”或曰“多媒體時代”人文電影的作家式導演,成為為數不多仍在孜孜以求地探討人類的精神困境和終極價值的導演。

還在童年時代,父親就患上了肺結核,需要不斷地住院接受治療。每當父親住進一家療養院母親便帶著基耶斯洛夫斯基和妹妹在那家療養院所在的城市住下,尋找工作,等到父親換到另一家療養院時,他們一家又搬到另一城市。這樣持續了12年,直到父親慢死去。父親久病纏身,母親薪金微薄,有時母親不得不把基耶斯洛夫斯基和妹妹送到一種叫“預防院”的兒童療養院,這種預防院是免費為那些可能感染肺結核或特別虛弱的兒童設立的。基耶斯洛夫斯基回憶道:“我父母總是為了必須把我們送去,感到萬分悲傷。不過,他們大概沒有選擇。只要他們一有機會,就會來探望我們。而我們也總是引頸期盼。尤其是我。通常來的都是母親,因為父親纏綿病榻。我很愛他們,我想他們也很愛我和妹妹。一家人被拆散使我們柔腸寸斷,但當時的境況就是這樣。”這種顛沛流離的生活使基耶斯洛夫斯基養成了沉默寡言的性格,他時常表情嚴肅,不苟言笑,他的目光藏在眼鏡片後面,深邃殷切,仿佛思考尋索不斷。他說:“我天生很悲觀,我父親也一樣,想必我那素未謀面,也沒有印象的祖父也如此,當然,我父親病很重,他不能養家。我想見得他有很好理由感到悲觀,覺得一切都無意義。”1997年4月13日基耶斯洛夫斯基因心臟手術不成功,離開人世,面對人生的短督,和死亡的幽暗悲涼,他對人生終極去向定有長久的探求和思考,人生的意義何在?如何述此一生才能在面對死亡時對自己有一個交待,說:“我可以離開了”;什麼叫我們此生心靈極大的飽足死而無撼?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答案是愛。《紅》是他的封箱之作,表達了基耶斯洛夫斯基對愛的肯定和盼望。

“至於我,年輕時便賜於了肉申刺。若非如此,早已平庸一生了”這是克爾凱郭爾對自己的一個認識。天才是上帝創造的,而非學院造就的,是個人特殊的生活經歷——“肉中刺”的果效,使天才常常思想人生終極的價值問題,他們對於人生有更豐富更細膩更深刻更長遠的認識。基耶斯洛夫斯基正是這樣的作家式導演、電影思想家。

影片評價

基耶斯洛夫斯基影片《紅》是他探討人生終極價值的一個結論,他為處於生存困境中的人們揭示出一條出路。《紅》主題表達了他對於神聖的愛的盼望。這愛是非屬人間的、而是屬天國的愛。

此片分二部分:愛的失落和愛的盼望。

(一) 愛成為碎片

基耶斯洛夫斯基以一個獨特的視角,一開始就帶我們進入我們城市密如血管的電話網內。讓我們聽見許許多多,我們每天在大街上,街房鄰居的眾人,內心世界及人性最隱密處的聲音。

故事發生在瑞士日內瓦。美麗動人的女學生瓦倫婷在學業之外為一家廣告公司作兼職模特兒,街道斜對面住著一位學法律的大學生奧與斯特,小伙子正熱戀著一位比他大的名叫卡琳的女郎。

一天夜裡,在拍完一系列以紅綢為襯景的廣告照片後,瓦倫丁開車回家。在路上她不小心撞傷了一隻狗,系在狗脖子上的卡片使她找到了一個帶院子的平房住宅前,門敞開著,仿佛渴望人的進入,一道又一道門好像住宅的主人一層層深沉的內心世界,敞開的門又像是在邀請人一同說話。如找到狗的一個主人一個古怪的老人。老人對這件事十分漠然,瓦倫丁一氣下把狗帶回了自己的住處。

在英國出差的男朋友米歇爾常跟瓦倫丁通電話。每當電話鈴一響,她便興奮異常,而米歇爾卻總是以一種不信任的口吻問這問那,使人感到很壓抑,“我想安靜一下,和平和安靜的”;男友卻在電話另一頭說:“和我在一起永無安寧之日,你跟其它人外出了?”瓦倫丁說:“我準備洗澡正在寬衣”,男友說:“沒有人替你寬衣??”奧古斯特在電話里對卡琳說:“我愛你”。

在瓦倫丁的精心照看下那隻受傷的狗迅速痊癒,有一天它竟然跑掉了。瓦倫丁找到了狗主人家,意外地發現這個怪老頭正在竊聽別人的電話。”…這是違法的,”瓦倫丁說。“可我幹了很多年…我是一個退休法官。”老人回答到。

收音機里傳出一個男人與情人通話的聲音。“他就住在對面,有位賢惠的妻子,還有一個可愛的女兒,你可以去告訴他們……”老法官說。

老法官從窗子裡向外看,帶著審視凝思的目光,他要看見瓦倫丁將遇到的他們時,該會如何反應。妻子熱情地招呼著並對小女兒說不要聽大人的電話。

瓦倫丁看見了什麼?她看到人們生活和睦的表面之下的不那么美好和無奈。女兒是知道,妻子也會知道丈夫的婚外情,那怎么辦?能過就過下去,象沒發生,逃避這個現實。

瓦倫丁發現之後驚訝,慌亂逃走之時險些被拌跌倒。道德能解決問題嗎?“你告訴她們了嗎?”老法官問:“沒”瓦倫丁感覺到自己不知該如何反應,她迷茫仿佛進入了一個荒無一人的曠野。“我回來是要你不要再作這種事了”瓦倫丁說。

基耶斯洛夫斯基及其影片簡評詳細內容

“我一輩子都在作這種事”老法官直直的眼光仿佛能看穿人心,看見裡面的陰暗。他說:“你有沒有見過真正的法官,”他要對人內心進行審判。他接著說:“我對所聽見的無法判斷對錯,但至少是真實的,比法庭上看得更真實。”生活真的是如我們平常眼所見到的嗎?這就好像夏天揭開石板磚頭,下面有驚人的飛腳蟲,各種爬蟲使人驚慌。法律有能耐嗎?“掀起你的思緒了嗎?”老法官問。“有一個男孩子,…發現自己不是爸爸親生的,當時他只有15歲。”瓦倫丁想起自己的弟弟他的弟最近因吸毒被捕。

此時,夕陽西下的餘暉射入陰暗的房間。當我們彼此了解了自己和他人的軟弱時,就看見了優美的光線,人與人的冷漠被打破。瓦倫丁要老法官為自己倒一點葡萄酒渴,他們的對質變成了交談。又傳來電話里的聲音。

“從來沒有那么長久,我望著你時感到害怕”,奧斯特說。“什麼原因?”卡琳問。“擔心將來能否滿足你?”涉世不深的奧吉斯特在性愛中感到不安。

老法官說:“只是他碰不到真正的女人。”在今天的現實生活中人們已經仿佛對性愛已經開放自由多了。但在這樣的自由倫理中誰有平安嗎?卡琳後來投到了一個更有錢更有魅力的大概是事業有成的男人的懷抱里。電話里又傳來聲音。

“感到很傷心,十點鐘了碾轉反側,不能入睡,冰櫃里的食物吃完了,不能上街。”老太太對她女兒敘說事情。“你會替她購物,這樣你會心裡好受些”…老法官再說:“她若死了幾天也無人知道。她需要的全有,只是想見她女兒罷了。”老太太孤單寂莫。親人之間也竟如此疏離。今天社會人們的親情也快去失了。貪困的人不僅是在金錢上,貧困也在情感上。人人都有需要別人真誠的關心關懷。人生不僅是在於吃喝,對心靈的關切更加重要。 老法官指著窗外草坪上花園別墅里一個西裝革履的男人正拿著手機打電話。說:“他牽涉日內瓦毒品買賣,我奈何不了他”。……基耶斯洛夫斯基為波蘭人民道德處境感到焦慮,他說:“對於越來越擴大的社會生活領域中蔓延的腐敗來講,道德焦慮電影是一種力所能及的選擇”。

以紅綢為襯景的巨幅廣告在大街上展示出來,畫上的瓦倫丁的臉被映得緋紅。

那位攝影師主動地追求瓦倫丁,而她卻在覺悟地思念著米歇爾,盼著他的電話,然而,電話越來越少,甚至充滿了火藥味兒。廣告詞為“生命的一口氣”確實生命在呼吸之間,旦夕禍福;人不能掌管自己的壽數。

瓦倫丁知道人是不完全的,有時甚至是脆弱的,但她卻以熱情抱慰苦難中愴痛中破碎的心靈,她對人心的迴轉悔改的明天寄以深切的熱望。老法官因此而被打動,久已冰封的心化凍了,他為了看到瓦倫丁的反應,他竟跑到法庭自首。

奧吉斯特給卡琳打電話,還是沒有人接。他再也忍不住了,抓上卡琳的窗戶,見到的居然是卡琳和另一個男人赤裸裸在床上,奧吉斯特臉上震驚,心靈破碎。

人天生是孤獨的,還有精神和情感巨大的空洞需要不斷地填補,於是從一個人懷抱中再撲向另一個人的懷抱,依然無法滿足,這世上的人能使我們的心靈飽足嗎?讓我們不失望嗎?生命仿佛輪迴,老法官年輕時發生的事情與奧吉斯特的經歷如出一轍。兩者的巧合是暗示出這個時代的某種帶有普遍性的事件,“愛情理想的破碎”今天人們常說的“思想解放自由”的另一面是罪性與解放自由。今天有太多的因素擊碎我們“愛的理想”愛怎么可能?愛對於大多數今天的人來說是一種想像,人無能力把握,無力量持守。

日光之下無新事,老法官過去發生了的,奧吉斯特今天發生了,明天該輪到誰遭遇呢?老法官告訴瓦倫丁,他年輕時曾深深地愛過一個女人。誰知竟在大學門口撞上了她正在另一個男人的懷抱里。那個人很有錢,幾年後,那人因豆腐渣工程害死了許多人,由他主審,被判有罪。

“她對你不忠,但你依然深愛著她”瓦倫丁問。

“我不能滿足她所需要的,我總跟著他們,直到她意外死亡的一天,她喜歡有色彩的家俱她美麗照人,自此以後,我沒愛過任何女人。”老法官已經無法能夠再愛人了,人是多么地不可愛,自己曾深愛過的女人不過如此,世上不存在著想像出來的自己追求的“天使”。愛成為碎片,老法官於是長久地沉浸在麻木、冷漠、絕望黑暗的光景之中。但活著終究不能沒有美好不能沒有愛。既使愛成了碎片,依然要把碎片捧在手裡,一點點悉心地拼合起來。人天生是有缺欠的,這是人性自我的真實寫照。但這殘缺破碎之美有待拼合。

奧吉斯特決定去英國看朋友,暫時離開這片傷心之地,瓦倫丁也終於下決心乘船去倫孰找米歇爾。

一陣狂風暴雨過後,老法官在電視上看到英法海峽傳來噩耗:由法國開往英國的客輪因氣候問題不幸翻船,130多人中僅6個倖存。

電視鏡頭前倖存者一一走過,解說員介紹“其中有兩位瑞士人:23歲的學生瓦倫丁…法律學院畢業生奧吉斯特……”紅布襯托著他們那可愛又可悲的臉,他們好像認識,卻又是陌生。

僅畫面上出現瓦倫丁的“生命中的一口氣”廣告的攝影。也許面臨死亡的人們才會震驚,才會思考人生的意義終極價值的問題。也許經過大難不死的“死亡”的洗禮,他們好像有一個新的重生生命。

基耶斯洛夫斯基把對純淨無暇愛的盼望寄托在這一對“新”人身上。

片尾黑色的字幕傳出古典的歌聲,仿佛從教堂的穹頂上飄下,帶著濃郁的宗教音樂的音韻,意味著讓人思想:“人往何處去?”歌聲飄蕩在至高天庭,使聽者安寧平靜,仿佛能呼吸到天際飄來的潔淨的空氣。

《紅》象一幅經典名畫,是可以反覆觀看、思索玩味,吸引人不斷深入再深入,進入再進入,去一同體驗和經歷主人公愛情理想的被毀、精神的陰鬱、深沉地不斷地對人生、以及對人性的思索、探究和產生對真、對美、對愛、對光明的盼望。

基耶斯洛夫斯基常用隱喻,“生命中的一口氣”,喻表了基耶斯洛夫斯基為瓦倫丁的明天憂慮,此時美好的生命,帶著榮耀、青春、聖潔、健康、善良、可親,可是明天生少右有種種的誘惑、各樣的試探,未知的她將能走出這些迷宮、幽谷、泥潭嗎?她還能依然充滿美好、溫暖、聖潔的愛嗎?生命中的一口氣容易一吹,一生的呼吸卻有百種樣式,千種煎熬,萬般無奈。

基耶斯洛夫斯基不是批判現實的作品,而是批判人性的作品。《紅》片中表現的愛不是浪漫的,而是嚴肅的;不是現實的而是真實的;不是喜劇的是正劇。不是悲劇抒情而是理性挖掘;不是愛的圓滿而是愛的缺憾;不是愛的輕鬆愉悅而是愛的噁心灰色;不是愛得自然而然而是愛的不能持守。這些就是編導對《紅》愛的主題的探討。

五、 尾聲

人類昨天,今天明天仍將面對許多精神困境,這是文學藝術哲學永恆的主題。人需要的不是一個外在的革命。高度發展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不能解決人性罪的基本問題。而是需要一個內在的革命,而這內在的革命又是靠自己而是信靠神的救贖,使我們人從困境中得以自由——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