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

《地道》是冀根編著的散文,記述鄉村里往日戰爭的歷史遺蹟,重溫古人的壯舉。

《地道》由冀根編著,屬於散文類型.

作者

冀根

作品類型

散文

書籍簡介

記述鄉村里往日戰爭的歷史遺蹟,重溫古人的壯舉。

地道

不知那一代祖先們始修的梯田,現已荒置不用,雨涮人掀早已失去了往日的整齊,一截一段零亂地掛在山坡上,白草疙瘩遍布,荊條根有對口粗。遠看近看都是荒坡一片,只有一段一段被地衣覆蓋的碎石堰多少顯出一點人工的痕跡。就在這荒草坡下,若你走近了仔細觀察,時不時地能在堰角或荒草下發現一個黑乎乎的窟窿不知通到何處。這就是地道,是用石板搭起來上面鋪土修成的簡易地道,修了梯田作掩護。據老人們講,這是當年人們用來躲避日本鬼子的。
故鄉在那一場慘絕人寰的侵略戰爭中也飽受了蹂躪,全鎮十一個村莊,只有一個因坐落於深山溝沒被發現有幸躲過了浩劫,其餘的全在“三光政策”中變成斷壁殘垣,至今村里還有的房子椽頭有火燒的痕跡。當時,手無寸鐵的村民們在日寇來時就逃進山里,或借天然岩洞藏身,或利用石頭搭的雨棚躲避。但岩洞數量有限,雨棚又在明處易被發現,他們便想出了這一舉兩得的辦法。日寇過後,他們修梯田時,便在下面用大石板搭成洞,上面土蓋了種上莊稼以作掩護。人在裡面只能弓著腰或蹲著。堰上留了好多小孔以作瞭望,有的不留孔,就利用石頭的縫隙。裡面小小的天地就成了他們暫時的棲息地。有時,就象電影裡演的那樣,他們還憑藉這地道,用打獵的單響火筒子和鬼子展開游擊戰。鬼子也很狡猾,在找不到鄉親們,或在受了挫和挨了打後,就收買漢奸在山頭上喊:“爺爺奶奶們,小日本走了,快出來吧!”鄉親們上過一兩回當後就再也不出來了。於是鬼子就放輕動作給鄉親們造成錯覺。據說有位鄉親躲在山後的地道里,好久沒聽到槍炮聲,也沒有聽到鬼子嘰哩哇啦的喊叫,以為鬼子走了,就說到溝口看看。剛走到山溝口,就被一個藏在那裡的鬼子挑於刺刀之下。
轟轟烈烈的游擊戰開始後,這地道就成為鄉親們游擊戰間隙休憩和補充彈藥之所。開始是各村年輕人自發組織起來利用鳥槍、鐮刀、鋤頭和機智與鬼子周旋。他們在大路上橫挖一道道溝,設定路障阻止日軍車輛經過,或在溝內放上火藥,待日寇一陷進去就射擊。漸漸地,他們從鬼子手裡奪來不少槍枝彈藥,各村就自發成立一個個小分隊,後來前五個村的小分隊組成一個大隊,後三個村的組成一個大隊,與敵人正兒八經地幹了起來,給了日軍不少苦頭。
在當地一直為人津津樂道的是老牛溝之戰。
前一天,一隊日軍蝗蟲般過後,鄉親們以為第二天不會再來了,就放心地回到村里,收拾被翻得零亂不堪的家園。誰知次日天剛蒙蒙亮,前邊村莊的人就氣喘吁吁地跑來報信,說又來一批鬼子,有600多人。一時間村里哨聲大作,鄉親們從夢中醒來紛紛跑到山裡。游擊隊員很快集合起來,作好應戰準備。派去打探的人回來說,他從漢奸談話中偷偷聽到,這幫鬼子是想從我們那個山溝穿過去,繞到北邊十字嶺一帶配合後續即將展開的對我駐遼縣(今左權縣)八路軍指揮部的圍攻,順便對八路軍設在隔山東邊的太平莊村的一臨時指揮所襲擊的,妄圖切斷八路軍總部的的退路。兩個游擊大隊長一合計,決定進行阻擊。
老牛溝是我村東一個名為梯溝的大山溝里的一個小山溝。梯溝因為溝底田地從上往下層層鋪下來,遠看如梯子而得名,溝底一條小路蜿蜒直到山頂,是日軍穿過梯溝到翻到太平莊的必經之路。老牛溝口山高坡陡路窄,溝深草茂人稀,路邊錯落著幾片平地。游擊隊員們上山與鄉親們一起收集平日裡割下來曬乾以備做飯用的柴草,捆好堆在兩邊坡上的梯田裡。中午時分,太陽白花花地耀眼,日軍吆吆喝喝過來了。到了溝口,因為路窄,日軍只好排成兩隊經過。時機一到,隊長手一揮,山上乒桌球乓響起了槍聲,彈藥在日軍隊伍的兩頭開花了。日軍驚慌中就往山上跑,鄉親們便點起柴火推了下去,接著滿山石頭滾滾而下。一時間火光沖天,槍聲、滾石頭聲夾雜著鬼子的鬼哭狼嚎響成一片。半個小時不到,日軍丟下一堆傷殘四散而逃。戰鬥結束後一清點,日軍死傷400餘人,繳獲輕重武器及彈藥一大堆,大大出了一口惡氣。第三天待一股500餘人的日軍有備而來報仇時,哪裡還看得見鄉親們和游擊隊員的影子?只有滿山青青黃黃沙沙作響的高粱穀子。其實,他們當時就藏在山上梯田下面的地道里自在地抽紙菸說閒話。
60多年過去了,當年英勇的游擊隊員們老的老死的死,大都做古,活著的人一提起當年的戰績來,仍掩不住自豪之情,能滔滔不絕地講幾天幾夜。先輩們修的地道,在生產隊時成為社員們幹活時避雨乘涼的好去處,也還經常有勤快的人修補修補,不過因為高處的梯田不便於運送肥料,許多梯田便被捨棄了。農業社解散後,大家各顧營生,加之當地雨水日益稀少,乾旱日益嚴重,連山溝里的地也沒人種了,不耐旱而又比較貧瘠的梯田便更是日漸荒蕪。後來又有人捉蠍子,許多人尤其是孩子便在梯田的堰上亂掀一氣。對於從土裡摳錢的人們來講,一隻蠍子幾毛錢的誘惑遠遠大於對梯田的感情。開始還有人嚇唬嚇唬不懂事的小孩子,後來連大人也加入其中,今年掀,明年掀,許多地道便坍塌逐漸消失了,如今有幸躲過劫難的只有幾處。如果不是上歲數的人講起,現在出生的人誰還知道發生在那裡面的一個個動人的故事呢?辛棄疾有詞云:“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撫古追昔,難免萬千感慨。
故事和英雄們遠去了,但是流淌在鄉親們血液中的那種永不屈服的精神是永遠不會消失的!
(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