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由的國度》

《在自由的國度》

2001年10月11日,印裔英國移民作家維·蘇·奈保爾榮膺諾貝爾文學獎。

基本信息

簡介

2001年10月11日,印裔英國移民作家維·蘇·奈保爾榮膺諾貝爾文學獎。
從前,諾貝爾文學獎的盛宴上常常只能見到歐美的貴賓,今年,編號為100的大獎頒發給一個來自第三世界的作家,也許正是那一直在暗中涌動的反西方中心主義的浪潮起到了某種作用。
但奈保爾在英語世界並不是一個陌生的名字。他和拉什迪、石黑一雄並稱“英國移民文學三雄”。他的主要作品有小說《米格爾大街》(1959,獲薩默塞特·毛姆獎)、《比斯瓦斯先生的房間》(1961,20世紀100部最佳英文小說之一)、《在自由的國度》(1971,獲布克獎)、《河灣》(1979,2001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品)以及遊記隨筆《在信徒們中間》(1981)、《尋覓中心》(1984)、《超越信仰》(1998)等。
奈保爾出生於1932年,是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島上印度人的後裔。他的祖上是婆羅門,家道敗落後,祖父一輩作為契約勞工來到英屬殖民地特立尼達。他的父親不滿足於衰敗了的家族在特立尼達備受歧視的貧賤地位,發誓要成為一個能經常在報上發表文章的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他寫作,也培養
兒子寫作。奈保爾11歲時,他在特立尼達《衛報》工作的記者父親就不斷鼓勵他創作,18歲,他完成了平生的第一部小說,但被出版商退了回來。慶幸的是,這一年,奈保爾意外地得到了特立尼達政府的獎學金,父子倆躊躇滿志地互相告別。1950年秋天,奈保爾已經坐在牛津大學的教室里給

父親寫信了

牛津徹底改變了奈保爾的生活。1950年至1953年間,奈保爾父子通信不斷。兒子告訴父親,他決不會放棄寫作,他的夢想就是成為一個偉大作家。成名作《比斯瓦斯先生的房間》1961年出版,奈保爾用小說的方式紀念了給他以深刻影響的父親。這是一個在特立尼達殖民地生活的,充
滿野心和夢想的小人物在平凡生活中的奮鬥和痛苦的故事。這部作品給奈保爾帶來了巨大的成功,小說先後再版了10余次,使得整個英語世界都認可了這位前途無量的小說家。
50年代的奈保爾,正如《比斯瓦斯先生的房間》里記者的兒子阿蘭德,從英國學成歸來,家裡已經是人去樓空,父親去世了,留下一大筆債務,貧窮的母親帶著4個尚未獨立的兄弟姐妹。作為一個來自加勒比地區的移民,奈保爾在宗主國的主流社會中努力尋找著自己的位置。他先後擔任過英國
BBC廣播電台“加勒比之聲”的欄目主持人,為《新政治家》雜誌撰稿,謀求自己作為一個作家的人生之路。50年代的幾部作品,如《神秘的按摩師》(1958)、《米格爾大街》等,都是他在一個異域國家裡對自己童年生活過的特立尼達的追憶。《米格爾大街》寫得極其出色,獲得了當年的
短篇小說毛姆獎,旋即譯成多國文字。中譯本1990年由張淇譯出,收入花城出版社的“20世紀外國文學精粹”叢書,在中國讀者中頗受好評。
奈保爾顯然從他的記者父親那裡學來了一整套的觀察世界的方法。他時刻記下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英國的文化氛圍不能滿足他渴望尋根的心,60年代初起,他就開始了他一生中不間斷的旅行。美國、加拿大、加勒比、南美洲、印巴地區、中東、非洲……足跡遍布全球。他邊走邊寫,《中間通道》、《黑暗之行:印度經歷》、《印度:受了傷的文明》、《印度:百萬人大暴動》等遊記隨筆作品先後問世。1981年寫了《在信徒中間》,揭示了伊斯蘭教國家裡的宗教和信仰的矛盾。1998年續著《超越信仰》,以紀實的筆法描寫了他遊歷伊朗、巴基斯坦、馬來西亞和印尼等國的見聞,

見解深刻,引人入勝

旅行使奈保爾的視野更加開闊。他觀察現實,質疑歷史,旅行讓他變成了一個遊牧的知識分子,一個文化的旅行家,一個“遠方除了遙遠一無所有”的深刻體驗者。旅行也為他帶來了1971年榮獲布克獎的小說集《在自由的國度》。在這部由中、短篇小說、旅行日記等連綴而成的作品集中,奈
保爾描寫了自己所感受到的跨文化的生活經驗。一個到了美國的印度廚子,一個到了倫敦的西印度青年,兩個在非洲的白人,凡人瑣事中,奈保爾試圖告訴人們:沒有人能和他們所處的異質文化背景相互融合,移民所感受到的永遠是文化上的無歸屬感和異化疏離感。
《在自由的國度》為奈保爾帶來了更大的聲譽,從那時起,他就成為諾貝爾文學獎的有力競爭者。奈保爾被人們稱為“世界作家”,他則稱自己為“世界公民”。他眼中的世界,印度是骯髒的,特立尼達是淺薄的,英國的精神文化是沒落的。和所有的移民作家一樣,他的尷尬的文化身份,使他無法找到自己的文化歸屬。這也是他極其推崇波蘭裔英國作家康拉德的原因。康拉德和奈保爾一樣,是一個流浪的、無根的、背井離鄉又都以英國為家的外國人,都以遠離故土和文化衝突為其作品的主題。奈保爾對自己的這種精神狀態做了深刻的分析:“偉大的作家都描寫高度組織化的社會。我沒有這樣的社會,我無法分享這些作家的假設。我並未看到我的世界在他們的世界中被反映出來。”
1973年出版的《河灣》是公認的一本傑作,也是本次文學獎的獲獎作品。背景是他數次旅行過的非洲,主題也是移民的絕望和無歸屬感。小說寫了一個叫薩里姆的印裔非洲人,在東非的小鎮開一個小店聊以度日的經歷。但在獨裁統治、局勢動盪、個人毫無安全感的地方,任何保守主義的生活
方式顯然是行不通的,薩里姆不得不離開家鄉。奈保爾以近乎悲劇的目光審視著人們的挫折,再一次探討了民族、國籍和個人的身份問題。《紐約時報書評》評出的20世紀最佳英語小說100部中,奈保爾占了2部,《河灣》就是其中的一部。
奈保爾的父親因心臟病死於1953年,甚至沒有看到兒子的處女作出版。2000年,《父子之間:家庭書信集》出版。這本類似於《傅雷家書》的書收集了1950年至1953年牛津讀書期間奈保爾和父親之間感人至深的往來書簡,成為去年大受歡迎的一本書。奈父在九泉之下也會感到欣慰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