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極底下》

《在北極底下》

《在北極底下》是1939年顧均正以“振之”為筆名出版的科幻小說集。

1939年,顧均正以“振之”為筆名,出版了科幻小說集《在北極底下》。內含《在北極底下》、《倫敦奇疫》、《和平的夢》三個短篇,當時中國抗戰烽火正烈,世界大戰的危險也已經逼近,顧均正的上述作品能夠及時反應時代特點。

顧均正

顧均正(1902-1980)1919年7月本校國中畢業。
現代科普作家、文學翻譯家。1923年考入商務印書館理化部任編輯。1926年,應上海大學文學系主任陳望道之邀,在該校講授世界童話。1929年任開明書店編輯,與趙景深、徐調孚等人翻譯丹麥童話家安徒生的作品,編輯《世界少年文學叢刊》。建國後,隨開明書店遷往北京,主持開明編務。1952年,轉入中國青年出版社任副社長兼副總編輯。歷任民進中央委員會委員、常委、民進北京市委副主任委員、全國政協歷屆委員和第五屆副主席。
顧均正(1902—1980),現代科普作家、文學翻譯家,浙江嘉興人,在農村國小教學4年,並自學英文。1923年考入商務印書館理化部,30年代後,他的業餘編譯創作轉向理化方面。1934年在“太白”半月刊寫科普小品,自此40餘年專心於科普讀物的開拓,他的作品富有生活氣息,密切聯繫實際,風格獨特,構思嚴謹,既有思想性,又有科學性,他的創作形式多樣,有科學小品、科學童話、科學小說、科學相聲、科學連環畫、少年化學實驗庫,還與他人合作創辦了《科學趣味》雜誌。主要作品有:科普小品集《科學趣味》、《電子姑娘》、《科學之驚異》、《不怕逆風》,科學小說集《和平的夢》。

生平

中國出版家、科普作家。1902年11月26日生於浙江嘉興。1980年12月16日在北京病逝。1923年考入商務印書館編譯所當編輯先在理化部編撰理化讀物,後調《少年雜誌》、《學生雜誌》任編輯。1928年,到開明書店工作,歷任編校部主任、編輯部主任。
建國後,顧均正致力於青少年自然科學讀物的出版事業,歷任中國青年出版社副社長兼副總編輯,全國科普創作協會第一屆副理事長,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第一屆理事等。
顧均正從事科學方面的寫作始於1931年,最初翻譯了法布爾的《化學奇談》,以後又翻譯了《每日物理學》,刊登於《中學生》雜誌,同時他為開明書店編寫了《開明自然課本》,當他接觸到中學生以後,他以工作為轉移,開始關注理、化方面的科學文章,翻譯出版了科普方面的作品《化學奇談》、《物理世界的漫遊》、《烏拉波拉故事集》,同時發表一些有關科學方面的小文章。在《中學生》創刊號(1930年1月)《科學零拾》欄目中,寫了三篇小文章,題目是:《彈性的現在》、《一個關於迷信的測驗》、《細胞的形狀》,正中融知識性和科學性的小文章,幾乎每期都有。1934年他應陳望道邀請,為“太白”半月刊寫稿,從此他一直從事科普創作,將作品收集成冊出版《越想越糊塗》(1935年)、《科學之驚異》(1941年)、《電子姑娘》(1941年),1939年他創辦的《科學趣味》雜誌,同時編輯了一套《少年化學實驗庫》,這在當時的青少年科學愛好者中,發生了不小的影響。後來寫的一些科學小品,刊登在《周報》、《新文化》、《科學大眾》等雜誌上,於1948年合成為《從原子時代到海洋時代》出版。
1939年顧均正與索非先生合辦起科學雜誌《科學趣味》,在第一卷上發表小說《倫敦奇疫》,這是他為科學普及開發的新品種,還寫了《性變》、《和平的夢》、《在北極底下》等3篇。《在北極底下》是科幻小說集,內含《在北極底下》、《倫敦奇疫》、《和平的夢》三個短篇,當時中國抗戰烽火正烈,世界大戰的危險也已經逼近,顧均正的上述作品能夠把握時代特點。比如《和平的夢》,講的是某國科學家發明了能夠改變他人思維的無線電波,然後通過這種電波影響敵對國家的人民。
顧均正的早期科學小品,儘管題材來自於國外,但是他作到了洋為中用,作品很少有“洋氣”。他後期的《不怕逆風》,具有獨特風格和嚴謹的構思,既有科學性又有思想性。他是反對單純追求趣味性而走向獵奇的。他的多數科學小品富有生活氣息,與現實聯繫密切,把自己的真實情意寫進去,和讀者一起思考和釋疑。他的文章不擺訓人的架子,更無譁眾取寵之意。他的文章另一個特點是取材新穎,能及時反映當代科學的新成就。例如1945年8月核子彈剛在日本爆炸,他就寫了《原子淺釋》,登在上海的《周報》上。他還寫了不少中國古代科技成就的文章,即普及了科學知識,又推動了愛國主義教育。
解放後顧均正致力於青少年自然科學讀物的出版工作,仍堅持寫一些科學小品。1953年開明出版社同青年出版社合併,成立這個青年出版社,顧均正任副社長和副總編輯,他翻譯編輯了一本科學連環畫《飛行的科學》。1960年他自告奮勇地挑了一個選題——《活的物理學》,當時中國青年出版社受蘇聯科普作家別萊利曼的影響,定《活的物理學》這一選題。這本書用物理學知識來解釋生產上和生活上的一些問題,既能使讀者通過具體事例懂得物理知識,又能啟發讀者把物理知識套用到實際中去。該書以具有國中文化水平的讀者為對象,書中還列舉我國古代物理成就,對青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最後這一選題以《不怕逆風》為書名出版。《不怕逆風》,具有獨特風格和嚴謹的構思,既有科學性又有思想性。《不怕逆風》是顧均正1962年寫的一本物理科學小品集。作者通過一位物理學家和他的友人老李的對話,闡明了運動的相對性
通過古代一種簡易的檢驗車輪是否均勻的方法,闡明了浮力的套用原理:從我國採礦中的一種土法自動卸車裝置和雜技表演講到重心問題;從曹沖稱大象的故事,講到我國古代如何利用浮力;從逆風的舟和裝煙筒的竅門,講到力的合成等等。顧均正為了完成這本書,花了一兩個月的時間翻閱了解放以來出版的通俗科學刊物《科學大眾》、《知識就是力量》、《科學畫報》、《物理通報》等,並且把認為可以作為參考資料的文章,作了分類,他還到工廠和職工業餘學校,舉行小型座談會,以此獲得有關技術革新方面的素材。書中的許多文章以現實生活為素材,運用物理學的知識融匯其中,如《北京來到了我的面前》,是一篇講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關於我國古代物理學方面的成就的文章,如《利用浮力的故事》,套用曹沖稱象的故事,解釋“一艘貨船裝的貨物越多,吃水就越深”,從而可以算出貨物的重量這一道理;《小秤大用》主要是講平行力的合成的內容。《一加一不一定等於二》說明一個力分解為兩個力的時候,這兩個分力間所夾的角越大,他們的數值也就越大;如果這個夾角達到等於180度時,這個力將為無窮大。《中國古代對輪子的成品檢查》,卻介紹了我國古代如何檢驗製造出來的車輛輪子是否平穩的巧妙辦法;《替小孩辯護》中,生動而有趣地闡明了小孩為什麼容易摔跤;《一‘加’一不一定等於二》中使人們學習了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方法;所有這些文章都是寫的很紮實、聯繫實際、說理透徹的,不僅多方面介紹物理知識,還啟迪讀者把物理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
《顧均正科普創作選集》,主要是從他的科普著作《不怕逆風》、《電子姑娘》、《科學之驚異》、《科學趣味》和他的譯作《烏拉波拉故事集》、《物理世界的漫遊》及報刊上刊登的一些文章中選編出來的。在他近半個世紀的漫長歲月里,他的科普創作卓有成績,他主要致力於物理學的研究,但對數、理、化、天、地、生等科學都有涉獵,並且具有較高的文學修養。他善於把科學知識,通過大家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表現出來,深受廣大讀者、特別為是青少年喜愛。其中《駱駝絨袍子的故事》,通過和妻子在火爐旁用汽油擦洗被污染的袍子時所發生的一場小小爭論,講述了汽油的揮發性、流動性和可燃性;《雪國探險中》通過細心觀察六角形的雪花,講述了雪花的形成和它的晶體結構,從而引導人們去觀察物理現象,揭開自然之謎;《爆竹聲中》深入淺出地揭示了爆竹爆炸的秘密;《風箏》中闡明了風箏翔空的道理;《攝影的故事》扼要地講述了攝影術發展的歷史;《潮汐話》里深入淺出地寫了潮汐的成因等等。作者把科學道理同生活密切聯繫起來,使得這些作品趣味橫生,引人入勝,耐人尋味。
《在電子姑娘》中,作者通過一個聰明活潑的電子姑娘和一個健壯的質子哥形象,把質子這個比較枯燥的物理現象人格化,栩栩如生,通俗易懂,津津有味;《黃旗袍》闡明了色光的混合,顏料的混合,以及有關的光學原理;《悶熱中》中寫了氣溫和華氏溫度計、攝氏溫度計的分度標準;《太陽黑子和宇宙射線》中生動地揭示了太陽黑子的秘密,《火與火柴》中描寫了火的發明同人類進步的重要作用,火柴是怎樣在十九世紀發明出來的,怎樣逐漸改善製造火柴的方法;《出身微賤的白金》有趣地寫了白金的發跡過程,而且用途逐漸寬廣起來;在《被遺忘了的磁石》中,形象地把磁石吸鐵,比作慈母戀子,愛侶結合,並勾勒出了我國宋代著名科學家沈括就曾經深刻論述了磁石的作用,歐洲地理學家漢尼斯·羅虛在1508年出版的地圖上,也曾把磁石山繪在北極附近;《從指南車到羅盤》從歷史上講解了我國古代對磁石的認識,什麼是指南車,以及我國歷史記載中晉代高僧法顯於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前往西域、中印度取經求法,公元408年回國時,在其所著的《佛國記》中就曾記述了運用羅盤針的情況。

相關詞條

《遺傳》《一則報導》《異界機甲》
《移魂怪物》《一個神經分裂症患者》《一隻下金蛋的鵝》
《一隻下金蛋的鵝》《一個地方》《一切很美只因有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