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路有多長》

《回家的路有多長》是新疆電視台和紐西蘭自然歷史公司合作完成自然探索紀錄片,講述了新疆卡拉麥里有蹄類野生動物保護區里,一群放歸野馬的生活和愛情的故事。曾獲第二十一屆中國電視金鷹獎長篇電視紀錄片優秀作品獎和最佳攝影獎等多項大獎。

基本信息

簡介:

《回家的路有多長》回家的路有多長

自然探索紀錄片《回家的路有多長》,向我們講述了新疆卡拉麥里有蹄類野生動物保護區里,一群放歸野馬的生活和愛情的故事,真實紀錄了“追風”頭馬率領27匹野馬和牧人的家馬在嚴酷的條件下,互相搏殺,爭奪草場、水源的戰鬥場景,著力捕捉了野馬在荒漠草原上生存狀態的困惑,深刻反映野馬戰勝自我的犧牲精神。攝製者近乎一年跟拍,他們監守在一望無際的荒漠草原,克服各種險阻和生活困難,捕捉了許多生動細節,成功地拍到了不可調度、行蹤不定、居可難尋、機警過人的野馬生活的精彩段落,提供了研究參考價值和文獻價值。

新疆電視台和紐西蘭自然歷史公司合作完成《野馬》將在全球上映。2004年6月16日,剛從紐西蘭歸來的新疆電視台紀錄片部導演聶向晨欣喜地透露,新疆紀錄片《回家的路有多長》將由新疆電視台和紐西蘭自然歷史公司共同改編成《野馬》在全球上映。這意味著,新疆的紀錄片有望在世界紀錄片史上留下光輝的印記。 紐西蘭自然歷史公司是世界上第二大紀錄片製作公司,是美國福克斯公司的全資子公司。

榮譽

《回家的路有多長》《回家的路有多長》

這部目前新疆惟一一部拍攝野馬回歸自然的紀錄片——《回家的路有多長》是由新疆電視台紀錄片部製作拍攝的,去年底曾在我國首映,它講述的是27匹野馬在離開故鄉100年後回歸故鄉卡拉麥里草原的故事。該片曾獲第二十一屆中國電視金鷹獎長篇電視紀錄片優秀作品獎和最佳攝影獎等多項大獎。

新疆具有豐富的人文、地理、歷史、民俗資源,是個紀錄片“富礦帶”,但新疆紀錄片面臨的是如何將作品進行市場

化運作的難題。讓外界充分認識到新疆紀錄片的價值是新疆電視台要做的第一件事。他們自己出錢把優秀的紀錄片送出去,讓全世界優秀電視人和海外觀眾有機會欣賞新疆紀錄片。“功夫不負有心人”,新疆紀錄片不但在世界知名電視節上獲獎還強烈吸引了一些紀錄片公司的眼球。

交流合作

《回家的路有多長》攝製組工作人員前往紐西蘭自然歷史公司探討該片的改編問題,他們回來後說:“紐西蘭的編導們認為該片很適合家庭成員共同觀看,在他們的文化理念里愛情和忠誠是永恆的主題,他們認為把野馬回歸故鄉的主題改變為回歸途中野馬團結起來、共渡難關的主題,會更能使西方觀眾在觀看時心靈上產生共鳴。”他們說,“在這次合改紀錄片之後,我們雙方還打算今後在合拍紀錄片上進行進一步的合作。”

藝術思考

大概是憑藉了這條公路,長達104分鐘的紀錄片《回家的路有多長》,在新疆電視台青年編導孫昆和石峰客觀而約定被

動的鏡頭中漫長地展開,展開了面對客觀的多重求索。求索,在100年前人類殘酷的盲目之後,又充滿了當代人類溫柔的取向。

回家的路有多長,這是天問。 主觀必然要被客觀劃破,劃破就難免流血犧牲。誰使野馬不再野生?誰使它的種群瀕於滅絕?這是人類的群體需要負責到底的事情。《回家》的價值最終不全在於藝術,而更在於它的提問。當然,功勞在於藝術,這是不需要懷疑的。 回家的路有多長,這終究是關於命運的命題。通過直覺和體驗來積累其悲劇性,引發無數關於命運的思考,體現出《回家》的創作價值。它顯然構成了《野馬之死》的姐妹篇,回答《野馬》的提問,把野馬的命運牽出了圍欄,開始與"死"的激烈抗爭。然而,它提出了更大的疑問,涉及了更困難的命題。

影片看點

卡拉麥里遼闊的一角在超廣角的鏡頭裡隆起,讓俯視的眼光從上面搜尋,看盡了周遭垂落的地平線;抑或是仰視,完全是一種空曠迷茫的探詢姿態。普氏野馬放歸中的動人故事,便在新疆北部準噶爾盆地的烏倫古河邊展開了。然而,那條無語的河流,似乎只是為示意季節變換和結構巨觀環境而存在,反倒是一條貫穿的公路,無意中、也無可避免地成為了人與野馬、也許是與更多的野生動物之間幾乎斬不斷的情絲。

準噶爾1號在臨產時,拖著脫出的直腸,在人們的痛惜中痛苦地死去。它的抽搐的鼻息、散開的瞳孔、瀰漫的血跡,在少見的雷雨來臨之前牢牢鐫刻在剎那的閃電中。下雨了,蒼天重演著六月雪的大悲,讓《回家》又重複了《野馬之死》的情境。

冬季茫茫的雪原里,站立起一匹體格圓潤的野馬駒,柔光罩著它稚嫩的軀體,仿佛不肯讓它離去。然而,它恰恰就已經倒斃在殘酷的冬季里。準噶爾5號的孩子遭受到同樣的厄運。23天之後,人們找到了那匹種群中最老的馬的骨架,它也早已成為了狼的食物。寒冷和飢餓,與死亡一起,無聲地印證著自然界弱者淘汰的鐵律。大概是同樣飢餓的狼群,卻從這裡獲得了生機。

最強健的母馬“銀火”,挾著悲愴引導汽車飛快地馳往綠色曠野的深處,汽車強烈顛簸的敲擊聲,直讓人心底發慌。終於,銀火停了下來,圍繞著她剛剛生下又立即死去的馬駒不停地迴轉,暴烈得不讓任何生物靠近。銀火猛烈地仰起她的悲憤,讓慢鏡頭的特寫在幽暗的天光下迸裂出嘶鳴-- 種群中的"殺嬰"悲劇就發生在讓人焦灼不安的白天,人們不得不與銀火共同面對這一殘忍的事實。這是在母嬰一體、經歷了11個月飢餓寒冷和乾渴炎熱的考驗之後。我們早已嗅到了放歸野馬族群中血統競爭的氣息,但仍然有一種猝不及防的感覺,它使觀眾在不斷感受和期待的歷程中,不斷滑入對危機的深層體驗。

自然放歸過程中的環節性悲劇情節,在《回家》中構成了命運的節奏,一次次打動著、引導著,讓野馬前面的路和人們面前的路顯得沉重而漫長,讓人的感性在無情的壓迫面前一次次傾向於放棄。感性與理性不停地劇烈碰撞,矛盾的行為和矛盾的心理攪擾著攝像機的眼睛,迫使人們用痛惜的心去審美,忘卻了鏡頭的存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