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家狗》

《喪家狗》

《喪家狗》是作家李零的文學作品。

基本信息

《喪家狗》《喪家狗》

內容簡介

讀《論語》,我的感受,兩個字:孤獨。孔子很孤獨。現在,有人請他當心理醫生,其實,他自己的心病都沒人醫。在這本書中,我想告訴大家,孔子並不是聖人。歷代帝王褒封的孔子,不是真孔子,只是“人造孔子”。真正的孔子,活著的孔子,既不是聖,也不是王,根本談不上什麼“內聖外王”。“若聖與仁,則吾豈敢”,這是明明白白寫在《論語》裡面的。子貢說,孔子是“天縱之將聖”,當即被孔子否認。孔子不接受這個榮譽,而他的學生一定要給他戴上這頂帽子。我寧願尊重孔子本人的想法。

作者簡介

李零,1948年6月12日,祖籍山西武鄉縣,北京大學教授,著有:《中國方術正考》《中國方術續考》《十三篇綜合研究》《兵以詐立》《簡帛古考與學術源流》《入山與出塞》《鑠古鑄今》《放虎歸山》《花間一壺酒》《李零自選集》等。

內容欣賞

第一部分
"子曰",是孔子說。《論語》全書的"子曰"都是孔子說。古代子書,是以"子"稱老師。如《孫子》十三篇,每篇開頭多作"孫子曰";《墨子》的《尚賢》等十篇,每篇開頭也作"子墨子曰"。這樣的"子"是對老師的尊稱。研究《論語》,我們要知道,中國最早的老師怎么叫,學生稱孔子為"子",這個"子"是什麼意思。

1.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曰",是孔子說。《論語》全書的"子曰"都是孔子說。古代子書,是以"子"稱老師。如《孫子》十三篇,每篇開頭多作"孫子曰";《墨子》的《尚賢》等十篇,每篇開頭也作"子墨子曰"。這樣的"子"是對老師的尊稱。研究《論語》,我們要知道,中國最早的老師怎么叫,學生稱孔子為"子",這個"子"是什麼意思。
"子"本來是貴族子弟的稱呼。西周時期,貴族子弟多被稱為"小子",就連王,在神祖面前也自稱"小子"。春秋時期,人們以"夫子"或"子"稱呼卿大夫,即當時的貴族官僚。"夫子"是第三人稱,相當他老人家。"子"是第二人稱,相當您老人家。"夫子"也可簡稱為"子"。"夫子"和"子"都是尊稱。孔子當過魯大夫,很短,只有三年,但他的學生是用這個頭銜稱他們的老師。這裡的"子"是"夫子"的省略。古代最初只有一門學問,即做官的學問,長官就是老師,這叫官師之學。孔子強調,讀書要做官,這不是他的發明,而是官師之學的傳統。"諸子"的"子"是來源於官師,稱呼老師和稱呼首長是一樣的。
"時習",一說是"學者以時誦習之"(《集解》引王肅),即按時複習;一說是"既學而又時時習之"(《集注》),即時時複習。楊伯峻說,前說才是周秦古書的用法,後說是用後代的詞義解釋古書,不可取。《國語·魯語下》:"士朝而受業,晝而講貫,夕而習復。"複習是在晚上。
"朋",古人把同學、同事、同僚等同輩人叫"朋"、"友"或"朋友",這裡指同學。東周的編鐘銘文,常以"父兄"(或"兄弟")、"婚媾"、"朋友"並說,父兄(或兄弟)是血緣關係,婚媾是婚姻關係,朋友是社會關係或政治關係。
這一章好像研究生入學,導師給他們訓話,主要是講學習的快樂。
第一樂是個人的快樂,你們來到我的門下,聽我傳道,按時複習,樂在其中。
第二樂是和同學在一起,你們不光自己學,還不斷有人慕名而來,成為你們的同學,弦歌一堂,豈不快哉?
第三樂是師門以外,別人不了解,千萬別生氣,因為你學習的目標,是成為君子,學習是為自己學,別人不知道,照樣是君子,你有君子的快樂,內心的快樂,不也很好嗎?
孔子好學,把學習當快樂,認為求知的快樂比求知本身還重要(《雍也》6.20)。這幾句話,共同點是快樂。"說"即悅,是愉悅,"樂"是快樂,"不慍"也還是愉悅或快樂。
《論語》以此為第一章,很好。
這章提到"君子","君子"是孔子的重要概念。什麼是君子?什麼是小人?後面會反覆提到。孔子說的君子、小人有兩種含義:一種是身份,貴族和有地位的人是君子,奴隸和沒有地位的人是小人;一種是道德,道德高尚的人是君子,道德低下的人是小人。
君、小人之辨,本來是血統論的概念。貴族社會的特點,就是講血統論。
"文革"初期,辯論對聯,我參加過,有刻骨銘心的體會。所謂對聯,是幹部子弟的發明,"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反動兒混蛋"。對聯就是血統論。中學生起鬨,上面沒人管,譚立夫是大學生,也跟著瞎講,居然為對聯辯護,說"混蛋"怎么了?不過是"糊塗小子"之謂也。我寫過一個傳單,反對血統論,但不徹底,還是講"有成分論-不唯成分論-重在表現"。可憐的遇羅克就死在了他的《出身論》之下。階級仇,可遺傳,作用之大,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即使今天也沒稀釋完。"文革"後,幹部的孩子還是當幹部,演員的孩子還是當演員,知識分子的孩子領導出國新潮流。最近,時光倒轉,還有"貴族熱",互相比闊。我是誰?少爺。有形資產沒了,比無形資產,看誰能吃會喝,精通美食。什麼都拉扯上貴族,哪怕是有錢人家的廚子。"地富反壞右",除了"壞",什麼都往自己臉上貼,官越大越好,北洋的,國民黨的,偽滿的,都行,最好是皇親國戚
第二部分
孔子談到四種好人。"聖人"最高,是有德有能,也有權有位,可以兼濟天下的人。孔子承認的聖人很少,主要是堯、舜一類聖王。這種人都是死人,只生活於上古盛世,根本見不著。"君子"不一樣,少是少,還是有活著的。比如衛國的蘧伯玉,魯國的宓不齊,都是孔子當世的人(後者還是他的學生),按孔子的說法,他們都是君子。"善人",《論語》出現過5次,除這條,還見於《先進》、《子路》、《子路》、《堯曰》。善人是好人

7.26 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恆矣。"
好人是珍稀動物,鳳毛麟角。
孔子談到四種好人。"聖人"最高,是有德有能,也有權有位,可以兼濟天下的人。孔子承認的聖人很少,主要是堯、舜一類聖王。這種人都是死人,只生活於上古盛世,根本見不著。"君子"不一樣,少是少,還是有活著的。比如衛國的蘧伯玉,魯國的宓不齊,都是孔子當世的人(後者還是他的學生),按孔子的說法,他們都是君子。"善人",《論語》出現過5次,除這條,還見於《先進》11.20、《子路》13.20、《子路》13.29、《堯曰》20.1。善人是好人。如《墨子·尚同下》,善人的反面是暴人,暴人是壞人,善人是好人。但孔子說的善人,好,好到什麼程度?卻值得討論。前人說法不一,皇疏說,善人是"賢人",近是,但比較模糊;朱注說,善人是"質美而未學者",估計太低;邢疏說,善人是"君子",也不對,上文已有"君子",這裡還指君子,就重複了。更何況,君子可以是活的,不是見不著。
大家常說,世上還是好人多。什麼叫好人?從古至今,沒標準,沒尺度,誰也沒做過調查,誰也沒做過統計,所有人,都這么說,天經地義。只有《莊子》唱反調,說"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聖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甚至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胠篋》)。人,只要不落到蘇三起解的地步,誰也不會說"洪洞縣裡無好人"。
在孔子的語彙中,聖人是天生聰明、絕頂聰明的人,頭一等。善人比它低點,但也非常高,高到活著見不著,和它比較接近,只有仁人。仁人,不光潔身自好,還能助人為樂,比聖人低,比君子高,不死不能當,絕非今之慈善家所敢領受。下7.34說,"若聖與仁,則吾豈敢",聖人和仁人,都是很高的境界,連孔子都不敢當。有恆者,是一輩子做好事,樂此不疲的人,層次比聖人、善人低,大概和君子差不多,或者就是君子之一德,如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上7.2),就是屬於有恆者。
孔子認為,聖人都是古人,早已死光光,根本見不著,有幾個君子見見就不錯了,當世的人,不是有德無位,就是有位無德,沒有一個配稱聖人;善人也很少,他也見不著,就像我們說的"雷鋒叔叔死了",有幾個堅持做好事的人就不錯了。"聖人"和"善人"是理想目標,"君子"和"有恆者"是現實目標。
毛澤東說,"一個人做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事,不做事",堅持做好事難在哪裡?孔子說了,主要是三條,"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這三句話,一般解釋是,人有虛榮之心,兜里明明沒,還跟人裝闊,所以挺不住。但我的理解不太一樣,我認為,人不能堅持做好事,更大難題是,人沒見過錢,打死了也要奔錢,從無到有,從虛到滿,從緊巴巴到大手大腳,這個發自本能的衝動,擋也擋不住,繞也繞不開。從無到有,有就是一切,甭管有什麼,總是聊勝於無。無的關怎么過?只有一個辦法,就是有,一有就讓他有個夠。過去,賣點心的怕夥計偷吃,一進門,先讓他只吃點心不吃飯,吃就讓他吃個上吐下瀉,見了點心就犯怵。西方,警察教育強姦犯,也有關起門來放毛片黃帶一法,據說有效,很快就蔫兒了(起碼短期有效)。《金瓶梅》也是這樣,"戒色"是靠"宣淫"。人就這么點出息,只有解決了有,才能跟他討論該有點什麼,或沒什麼不行,比如非某不娶,非某不嫁。那時,你才懂得什麼是"聊勝於有",為什麼有人會墮入空門,上吊自殺。或者還有一個辦法更好,就是壓根兒別讓他瞧見,不見可欲則心不亂。《老子》講的是這一套。
孔子的苦惱很深刻。(好人是珍稀動物)
7.31 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此章所述,是前491-前489年孔子仕陳湣公時的事。
"陳司敗",陳、楚等國把司寇叫"司敗",這裡不知是哪一位。
"巫馬期",孔門二期的學生。"巫馬",是給馬看病的巫醫,以官為氏,變為複姓,其名為施,字子期,這裡是以字稱。
"孔子,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孔子退下,陳司敗向巫馬期作揖,請他進來,對他說。
"君子不黨","黨"本指鄉黨,即同鄉關係,引申開來,則指一切拉拉扯扯的不正當關係。陳司敗批評孔子為魯君遮羞,認為這種做法屬於"黨",即"黨同伐異"的"黨",只要是自己一夥,怎么都好。參看《衛靈公》15.22的"群而不黨"。
第三部分
"唯女子與人小為難養也",這是孔子的名言,現在受批判。"女子",是泛稱廣大婦女同胞。"小人",朱注以為"仆隸下人也",並把"女子與小人"解釋為"臣妾"。有人說,男人只是部分和曾經當奴隸,婦女卻是全部和永遠當奴隸。婦女才是原始意義上的奴隸。現在,世界上還有兩千萬奴隸,主要是沒有人身自由的妓女童工。據說,妓女是最早的職業工作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