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的自我瓦解》

《啟蒙的自我瓦解》作者許紀霖、羅崗等。1990年代後期,國內知識界關於中國發展道路的思想論爭影響深遠,它構成了今天知識界思考公共問題的一個基礎和出發點。《啟蒙的自我瓦解》是關於這場思想論爭的一個專題性研究。該書本著客觀、無偏頗的立場,整理收錄了當下中國知識界中對於此一時期思想論證狀態的各種角度的思考。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啟蒙的自我瓦解》《啟蒙的自我瓦解》
書名: 《啟蒙的自我瓦解:1990年代以來中國思想文化界重大論爭研究》
類別: P.綜合文化類
書號: 978-7-80720-709-2
作者: 許紀霖、羅崗 等
版別: 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出版日期: 2007年10月
開本: 16K
價格: ¥39.00

書籍簡介

1990年代後期,國內知識界關於中國發展道路的思想論爭影響深遠,它構成了今天知識界思考公共問題的一個基礎和出發點。本書是關於這場思想論爭的一個專題性研究。該書本著客觀、無偏頗的立場,整理收錄了當下中國知識界中對於此一時期思想論證狀態的各種角度的思考,其中,不免有相互牴牾的觀點和價值判斷,亦存在和編者相左或某些非主流的表達方式。但無論怎樣,這些思考都是中國當下學術界關於這個課題的研究成就在不同側面的折射。
1990年代的中國思想文化界,是一個重新分化的年代。80年代所形成的啟蒙陣營到了90年代,圍繞著中國現代性的重大核心問題,其內部發生了一系列論戰,形成了不同的思想斷層和價值取向。《啟蒙的自我瓦解》書通過對90年代重大論爭的系統研究,揭示了當代中國思想啟蒙的內在複雜性。

主要內容

原本統一的中國思想界,究竟為什麼會逐步趨於瓦解呢? 《啟蒙的自我瓦解》的第一作者許紀霖先生給出了這樣幾點解釋:
首先是利益的分化。1990年代中期以後的中國,出現了明顯的經濟和社會利益的分化,對於知識分子而言,這樣的分化具有雙重的性質。一方面,在知識分子內部,文化市場的精英和學院頂尖精英與一般知識人和文化人的收入差距和社會地位明顯擴大;另一方面,在知識分子的外部,社會各個階層的利益也發生了分化;這種雙重的分化,導致知識界對中國的現實和未來走向的理解也分化了。
其次是知識結構的分化。如果說1980年代的思想界對中國和西方文化傳統的了解是整體主義的、混沌籠統的話,那么,到1990年代,隨著國學熱、新的一輪翻譯西書、留學海外的中國學者加入到中國思想界和知識體制的專業化、學科化,知識分子們對中國文化和西方知識內部異常豐富的思想傳統和知識結構已經有了相當的了解。面對各種互相衝突、皆以“新”為標榜的思潮,知識分子的理論背景也迅速發生分化,形成一個個不同的思想“山頭”
最後是目標訴求的分化。現代性是所有啟蒙知識分子的共同訴求,但到了1990年代,由於改革過程中利益和知識結構的分化,問題變成了不是要不要現代性,而是要什麼樣的現代性?中國的改革目標究竟是一個個人權利優先的古典自由主義社會?還是一個優先考慮各社會階層平等的激進民主的社會?或者是自由與公正兼顧的社會民主主義社會?由於追求的目標不同,思想界也由此分裂成了不同的思想流派。
面對中國思想界的分裂,很多人關心的問題是:當代中國思想究竟可以分為哪幾座“山頭”?國內外輿論習慣於簡單地將中國思想界分為自由主義和新左派兩大陣營,並且按照這種簡單的二分法為眾多知識分子重新站隊。但在許紀霖看來,這卻是一種具有相當誤導性的“化約主義”,它將中國知識分子對改革的分歧,化約為兩種非黑即白的思想傾向,與實際情況嚴重不符。許紀霖認為,到1990年代末,中國思想界所呈現的,不是對比強烈的二極圖景,而是遠為豐富而複雜的思想光譜,可以概括為5種思潮:發展主義、哈耶克式的自由主義、新左派、左翼自由主義和新保守主義。
發展主義的代表者主要是一批目前在中國經濟學界占主流地位的自由主義經濟學家,他們的理論淵源主要是弗里德曼的新古典自由主義經濟理論、制度經濟學。發展主義以發展至上為中心,將中國改革定位在企業創新、私有化改革和落實私有產權的合法化這幾項經濟目標上,至於社會的分配不平等問題,他們認為這是經濟發展中不可避免的陣痛,可以等到經濟發展以後再來解決;
哈耶克式的自由主義的代表者則奉哈耶克的新古典自由主義為自己的理論圭臬,主張中國改革的目標就是要建立一個自由的市場和憲政民主制度;  新左派是從1980年代啟蒙運動分離出來的一批知識分子,他們大多曾在國外留學,受到西方馬克思主義、激進民主理論、依附理論、世界體系理論等的影響。他們將上述的發展主義和哈耶克式的自由主義統稱為“新自由主義”,認為這是一種為全球資本主義中國化辯護的意識形態。新左派強烈批評在中國的經濟改革和社會資源再分配中,少數權貴成為最大的得益者,而廣大平民卻成為被剝奪的犧牲品。他們認為這一分配極其不公的國有資產掠奪過程,正是打著“自由經濟”“私有產權”的旗號進行的。新左派進而主張,要進一步落實能夠保障一般平民廣泛參與公共生活的“積極自由”和“直接民主”,並通過國家強有力的干預,保證廣大平民享受普遍的生存權和福利權,真正落實自由與民主的基本條件;
左翼自由主義是在自由主義與新左派大論戰中逐漸分離出來的,他們雖然也被認為是自由主義者,但與哈耶克式的自由主義有著明顯的區別,對新左派雖然有批評,但也有部分的同情性了解;
保守主義思潮在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初曾經以新權威主義的形式出現,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其善治主義的威權政治已經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成為國家意識形態的核心理念,並且也內化到發展主義的意識形態之中,使得新權威主義不再是一種獨立的、有影響的改革思潮。本書雖然是一本思想理論專著,但由於脈絡清晰,梳理得當,所以讀起來並不枯燥。對初讀者來說,“總論”是理解全書的一把鑰匙。作者在“總論”中,詳述了1980年代新啟蒙運動的由來,以及其同一性和內在分歧,並分析了啟蒙思想界分裂的原因,概述了其過程,因此“總論”可以說是“導遊圖的導遊圖”,讀通了總論,再讀本書的其他部分,自然也就會事半功倍。
《啟蒙的自我瓦解》的第一作者許紀霖先生,是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他長期致力於20世紀中國思想史和知識分子研究,這本書也被列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需要強調的是,許紀霖教授本人也是1990年代以來的多次論爭的當事人之一,了解這一事實應該有助於讀者更好地理解本書的內容。

作者簡介

許紀霖許紀霖

許紀霖,1957年出生於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紫江學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華東師大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常務副所長,華東師範大學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歷史系中國近現代思想史專業博士生導師,華東師範大學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校學術委員會委員,上海歷史學會副會長、秘書長、中國史學會理事,上海哲學社會科學聯合會委員,香港中文大學《二十一世紀》雜誌編委。
1975年,中學畢業後下放到上海南匯縣的東海農場,任圖書管理員。
1977年,考入華東師範大學政治教育系,成為文革後恢復高考的第一屆大學生。
1981年,大學畢業後留在華師大政教系中共黨史教研室研究中國民主黨派史。
1985年,考取華師大政教系研究生,師從周子東教授攻讀中國近現代政治思想史。
1989年,調入華東化工學院(現華東理工大學)文化研究所,期間組織學者編寫《中國現代化史》。
1993年,擔任上海歷史學會秘書長。
1997年,調入上海師範大學歷史系。期間赴香港中文大學、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美國哈佛大學等高校訪學。
2002年,回到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任教至今。

書籍目錄

總論(1)
第一章 難以掙脫的困境——關於激進與保守的論爭(43)
第二章 知識分子的認同與分化——關於“人文精神”的論爭(72)
第三章 多重焦慮下的闡釋——後現代與後殖民文化的論爭(91)
第四章 “魯迅風波”——關於魯迅的論爭(111)
第五章 全球化中的民族國家認同——1990年代以來關於民族主義的論爭(138)
第六章 國家與社會的再想像——關於市民社會的論爭(166)
第七章 如何認識轉型中國——關於自由主義與新左派的論爭(194)
第八章 當代中國知識場域與公共論爭的形態特徵(251)
第九章 當代中國思想狀況的話語分析——以“自由主義”與“新左派”的諸種符號鬥爭為例(280)
第十章“現代化”的期待,還是“現代性”的憂思——從“韋伯翻譯”看90年代以來的“西學想像”(325)
附錄一:重大論爭代表性文章(362)
附錄二:資料文獻(377)
附錄三:參考書目(386)
後記(399)啟蒙的自我瓦解出版說明

書籍評價

1990年代的中國思想文化界,是一個重新分化的年代。80年代所形成的啟蒙陣營到了90年代,圍繞著中國現代性的重大核心問題,其內部發生了一系列論戰,形成了不同的思想斷層和價值取向。《啟蒙的自我瓦解》 通過對90年代重大論爭的系統研究,揭示了當代中國思想啟蒙的內在複雜性。
啟蒙運動的核心問題,是對現代性的理解。何為現代性?馬克斯韋伯將之解釋為是一個理性化的過程,是從中世紀的神魅世界中脫魅,由人自己主宰自我的命運,人的理性代替超越性的意志,成為最終的行動合理性的過程。----《啟蒙的自我瓦解》
現代性是一種態度,是與當代現實相聯繫的模式,是特定的人群所做的自願的選擇,一種歸屬關係並表現為一種任務。----福柯

書籍影響

中國思想界是一個龐雜、宏大的體系,各種論文、專著等汗牛充棟,一個非專業的讀者究竟從何處入手,才能以最低的學習成本快速地把握中國思想界的全貌呢?在我看來,許紀霖、羅崗撰寫的《啟蒙的自我瓦解——1990年代以來中國思想文化界重大爭論研究》一書,可以提供這樣的幫助,本書稱得上是“一張中國思想界的導遊圖”,只要一冊在手,便可對中國思想界歷史與現狀大體上做到心中有數,一旦看到某某學者又在傳媒上發表某某言論,由於你已預知其觀點和立場,便會會心一笑,知道他屬於哪個流派,對政策的影響可能有多大。
在體例上, 《啟蒙的自我瓦解》基本上是以時間為脈絡,概述了從1990年代初到新世紀國中國思想界的歷次論爭,包括“關於激進與保守的論爭”“關於‘人文’精神的論爭”“後現代與後殖民文化的論爭”“關於魯迅的論爭”“關於民族主義的論爭”“關於市民社會的論爭”“關於自由主義與新左派的論爭”等等,最後幾章,則從學理的角度分析了中國思想界論爭的特點,總的來說,讀完了本書,就會對中國思想界的各個“山頭”及其來龍去脈,有一個整體巨觀的印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