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為什麼想做壞事》

《好人為什麼想做壞事》

《好人為什麼想做壞事》直面了我們一直在迴避的陰暗面,並從中挖掘出積極的力量,正如作者所說:痛苦也是一種精神槓桿,能撬動新生活的大門。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NO.1《黑暗,也是一種力量》作者最新力作心靈導師黛比·福特歷經25年心靈探尋的精華揭開人們陰暗心理背後的秘密,讓你擁有更幸福的人生把黑暗變成一種力量,和另一個“自己”做朋友找尋黑暗裡的黃金——每個陰影之處,必仃閃光的真理財務人員為什麼想貪污?醫生為什麼暗自希望病人的病好不了?文質彬彬的大學生為什麼突然殘暴殺害同學?人人稱道的好丈夫為什麼會有外遇?高雅的家庭主婦為何背地裡卻是個酒鬼?黛比·福特提倡重塑與回歸迷失的真我,教導讀者發掘並擁抱自己的陰暗面,以發揮自己的全部能量。(《出版商周刊》)作者一針見血地指出人類的20個面具,並揭露每個面具背後的真相。此外,她還提供了充滿愛和慈悲的療愈配方來縫合我們內在的分裂。(王女雲溱亞洲第一位由黛比·福特親自培訓的中英雙語認證陰影整合藍圖教練)

內容簡介

我們都聽過這樣的事:風光無限的奧運英雄,卻被指控注射違禁藥品;知名醫生賭光了孩子的大學學費;看似忠誠的財務經理盜用其客戶的錢財;人人羨慕的模範夫妻,卻突然間發生了婚變……這些人在社會上、家庭里、朋友間、公司中都被視為好人,誰曾想,他們心中另一個“自己”蠢蠢欲動,隱藏的陰暗衝動不斷侵蝕內心,引誘他們一步步走向墮落的深淵。這些人,其實就如你我,他們本質都不壞,起初都認為自己的未來無限光明。然而,他們卻不斷做壞事,連自己也解釋不清為什麼。讓我們通過閱讀書中關於“好人為什麼想做壞事”的大量案例,隨作者來一趟對內心世界光明和黑暗的探索之旅,尋獲將陰暗面轉化為生活能量的秘訣!掙脫過往痛苦的陰影。擁抱真我天性,重獲新生!

作者簡介

黛比·福特(DebbieFord)全球知名心靈導師國際暢銷書作者? 美國著名演講家? 陰影工作坊(ShadowProcessWorkshop)創始人年輕時的黛比·福特曾經放任自己,過著嗑藥與感情放縱的生活,“性、禁藥、搖滾樂”曾是她奉行不渝的信仰。原本可能葬送她年輕生命,或在戒毒所虛度青春。然而,她從黑暗陰影中吸取能量,發揮內在的力量,寫出成名作《黑暗,也是一種力量》,從此步入嶄新的人生。作為研究和整合心理陰影和精神實踐的先鋒力量,黛比·福特創建了著名的陰影工作坊,貢獻自己獨特的才能,教導普羅大眾:只要揭露陰影、擁抱黑暗,就能整合內心、發出光亮。本書是黛比·福特25年心靈探尋歷程的精華,黛比·福特將科學的精神,深刻的哲理與博大的愛,結合自己的坎坷經歷向讀者娓娓道來。

媒體評論

權威推薦:人常常會害怕自己的負面特質,會刻意去掩蓋自我的陰暗面,而這給某些生活的悲劇埋下了伏筆。黛比·福特提倡重塑與回歸迷失的真我,教導讀者發掘並擁抱自己的陰暗面,以發揮自己的全部能量。——《出版商周刊》黛比·福特指出了人類最大的悲劇:真我的喪失以及由此導致的自我破壞。我真誠地向每一個人推薦這本書。——哈維拉·漢德斯哲學博士、《一天一點愛戀》作者黛比·福特明晰地解釋了我們壓抑自己內疚、羞恥情緒的根源,說明了否認的心理機制對自己對他人的危害。然後她提供了可操作的治療方案,讓我們回歸真我。我相信每個人都將從《好人為什麼想做壞事》找到使自己精神完整的方法。——狄巴克·喬布拉《佛陀:啟蒙故事》作者《好人為什麼想做壞事》是黛比·福特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無論是自我傷害還是傷害社會的行為,都是源於我們對心理陰影的否認。讓我們癒合心靈的裂痕,我相信每個人都需要 這本充滿真知灼見的書。——安德魯·哈維《人子》作者黛比·福特用一種驚人的方式揭示了人們心靈的陰暗面,她是探究人類深度的偉大的冒險家。——馬里安妮·威廉森《奇蹟年華》作者黛比·福特引領我們了解自我,了解慈悲,了解我們最渴望的幸福。我深深地為黛比·福特的智慧和她博大的心靈而感動。《好人為什麼想做壞事》將幫助千千萬萬的人。——艾倫·科恩《如何改變你的生活》作者一本非常有幫助的書。——保羅·巴比爾克《當精神病患者去工作》合著者《好人為什麼想做壞事》深刻探討了人性的兩面性。——理察·莫斯《發現意識的力量》讀者推薦:我一直覺得我的性格里有對立衝突的兩面,《好人為什麼想做壞事》用詳盡的材料解釋了這一點。這本書讓我了解了自我傷害的根源,更重要的是,還為我提供了良方,讓我在生活的選擇上有了正確積極的方向。——Bethany《好人為什麼想做壞事》的許多心理分析方法都源於馬斯洛、埃里克森等先鋒心理學家的理論,黛比·福特認為深層的精神問題經過很長的時間也會產生作用,人只有順從天性才可獲得成長。這本書能幫助我們看清自己,也看清他人,並且向積極的方向轉變。——CynthiaSueLarson這么多年來我一直為自己的不完美而掙扎而痛苦,《好人為什麼想做壞事》讓我改變了對自己的看法,讓我勇敢地接受了自己的陰影,接受自己並不是一個完美無缺的人這一事實。本書啟迪了我,並解放了我的心靈。——ClareMcCarthy很多人不能接受自己性格兼光明和黑暗的兩面,因而無法獲得內心的平靜,黛比·福特探討了這一困擾千千萬萬人的問題,並提出了具體可行解決的方案。——C.Edwards《好人為什麼想做壞事》揭示了我們過去的傷痛是如何控制我們現在的生活,如何影響我們與周圍人的關係。黛比·福特用通俗簡潔的語言為我們闡明:心靈里被壓抑的陰暗面導致了我們難以融入環境,難以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係。——C.Kanstrup《好人為什麼想做壞事》真是一本很棒的書,書中充滿了讓人警醒的智慧和對人類無盡的愛。黛比·福特就像一位天使,優雅地帶領我們從地獄走向天堂,跟我們分享生活教給她的經驗。——DaveCarpenter黛比·福特認為:每個人內心的傷痛既可以是危險的觸媒也可以是精神的禮物,自我傷害的心理需要得到我們的關注,羞恥感自有其價值,否認的心理機制是可以是生活的祝福也可以是心靈的負擔。《好人為什麼想做壞事》讓我們從新的視角去看這世界。——O.Brown《好人為什麼想做壞事》是探討人類自我分裂的偉大著作,黛比·福特用真誠寬容的態度引導讀者接受自己心理的陰暗面,幫助讀者打開心懷,面對真我。——D.Evans如果你為報紙頭條上名人做壞事的醜聞而困惑,如果你想知道你做每件事情的動機,如果你也曾無意間毀掉了自己成功的機會,你應該讀一讀《好人為什麼想做壞事》,書中有你想知道的答案。——E.HenryBrown《好人為什麼想做壞事》讓我張開雙眼去看清了自己的過去,書中有很多與我生活息息相關的理論,幫助了我認清自己。——MaxMillion

目錄

致親愛的讀者推薦序陰影的力量權威推薦讀者推薦第一部 分黑暗和光明的交鋒,永無休止兩股力量激發了這場戰爭,戰場就是我們的意識。在戰爭中獲勝的,既可以是帶給我們快樂、成功的光明力量,也可能是剝奪我們機會,帶來不快、痛苦和折磨的力量。誰會贏得這場戰爭呢?1沙灘球效應 忽然呈現的陰暗面2虛假自我的誕生 內心的兩個聲音多個自我3蹺蹺板兩端的性格認識自己的側面4羞恥,壞事的導火索“你不是好人”隱私引起的羞恥感把羞恥感釋放出來羞恥感是內心的毒素5 恐懼,澆灌有毒情感有毒的情感1:傷痛有毒的情感2:絕望有毒的情感3:悲傷有毒的情感4:憤怒有毒的情感5:嫉妒有毒的情感6:憎恨有毒情感因素的破壞力6 痛苦深處,自我“受傷”了受傷意識的形成和入侵自我意識渴求認同7 真我的迷失內心瓦解,社交面具的形成第二部分 真我重生,內心的和平條約我們都不是完美的,都會說一些違背本意的話,沉溺於某事而欲罷不能。所以,為了不重蹈覆轍,我們必須迎接壞事情帶來的禮物:每一次經歷,每一次的傷痛和掙扎,都能讓我們懂得一些道理,擁有最真實的本質,成為最好的自己!8 戴上面具的自我“善”的面具樂觀、悲觀的面具誘惑者的面具內向者的面具明亮照人的面具強勢者的面具揭開面具,表達真我9 接納自己,從否認中覺醒否認的危害難以停止的否認被否認蒙蔽和迷惑伴隨著否認的羞恥心107種心理疾病和解藥病症1:過度防備病症2:貪婪病症3:傲慢病症4:狹隘病症5:自私自利病症6:固執病症7:欺騙11 寬恕是一份禮物安撫內心,重獲和平寬恕他人,從心感悟原諒上帝,與神對話寬恕自己,癒合傷痛12 真愛的力量認識心中的上帝向前看純粹的完美鳴謝關於作者

前言

偉大的瑞士心理學家榮格說“陰影就是那個我們想要隱藏的自己。”每一個人都有一些特質或人格不想讓別人知道。也許你不想別人知道你脾氣暴躁,也許你不想別人知道你經常心情低落,也許你不想別人知道你很軟弱,膽小,甚至也許你不想別人知道你有力量,很堅強。為了要隱藏這些特質,我們壓抑或否認它們。這些被壓抑的部分變成陰影,隱藏在黑暗中,沒有光亮,沒有被照顧。這些被壓抑的陰影特質形成了屬於它自己的人格和生命力。就好像把一個人關在地下室,它在下面做一些事情來引起注意力,好讓我們把它放出來。當不注意的時候,它就偷偷跑出來,做出一些令我們自己和所愛的人都很。震驚的事情。

精彩書摘

致親愛的讀者好人為什麼想做壞事?我們為什麼會成為自己最大的敵人?這類問題時常困擾著我們的內心世界,影響我們作出重大決定,妨礙我們擁有幸福的人生。現在,讓我們保持清醒的頭腦,在本書的引領下發掘潛藏在心靈深處的力量,對內心世界的黑暗和光明來一趟探索之旅,你會領悟到心靈的這兩面在生活中扮演著何等角色。這是一個充滿挑戰又別具趣味的命題,因為大多數人並不真正了解自己。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是依賴熟悉的環境去認識世界,無論自己的行為如何,我們都會對自己深信不疑,不顧一切為自己辯護。因此,我們需要跨出一大步,掙脫自身的束縛,看清我們內心究竟隱藏了什麼問題,以致讓我們不自覺地傷害自己和身邊的人。要想深入了解內心複雜的需求,探索內心的陰暗面,我們就要誠實地對待自己,最大限度地包容自己的缺陷。這不是自欺欺人,也不是要掩蓋真相,而是要勇敢面對自己的破壞性行為,了解其產生的影響及自己為此所需付出的代價。只有這樣,我們才不會成為自己最大的敵人。我們只有誠實地面對自己,了解自己內心的幻象是如何編織起來的,了解自己如何背離了真實的自我,才能夠防止自我傷害行為發生。在本書中我把這個過程稱為“虛假自我”的誕生。“虛假自我”是導致我們表現不佳、人際關係破裂、夢想幻滅,並使我們具備破壞性因子的罪魁禍首。走出內心黑暗的世界,通向光明,釋放內心傷痛的情緒,重獲精神的自由,我共花了25年的時間走完這段旅程。在這期間我寫了5本書,但我仍感到一些深層次的見解沒有與讀者分享。通過這本書,我會真誠地幫助你看清謊言和假象,了解自己的負罪感和羞恥心,以及明白你變成自己最大敵人的原因。我會為你分析是什麼使你背叛自己,無視自己的初衷,甚至跨越道德的界限;你又是如何受到別人或其他思想觀念的誘惑,迷失了自我,變成另外一個人,最終步入內心的黑暗世界。本書將幫助你防止這種內心的轉變,撫慰你過往最遺憾的心緒,消除內心的惶恐,讓你勇敢面對自己的心魔。本書會為你提供一個可信賴的方法,幫助你走出過往的陰影,重新擁有無限潛力的真我。我能給予讀者的最好禮物,就是將自己多年來作為心理輔導師、教育家和社會工作者的經驗與各位分享。在努力克服了自己的陰暗面和破壞性傾向後,我才領略到什麼是完美的人生,也體會到自己某些人生經歷的荒謬之處。我了解大家遇到的痛苦,以及埋伏在痛苦裡的危機,我也知道如何與過去作出妥協,平衡內心的衝突。我的信條就是:“黑暗中自有光明的真理。”這項信條能治癒我內心的陰暗面,而且同樣也適用於成千上萬的其他人。這就是屬於我的心靈歷程:穿越內心黑暗的幽谷,達成與真實自我的和諧統一。在這趟歷程中,引路者並不是我的高尚品性,恰恰相反,是內心的陰暗面治癒了我感情的創傷,使我開啟了一番自己的人生事業;並非我的機智或才華,恰恰是我與內心搏鬥,重新調整自己的怒氣、不滿、羞恥心、恐懼和不安的這些經歷,使我心有所得,而後才成功地接觸和改變了其他成百上千人的生活。可以說,正是內心的某些缺陷,使我用盡各種方法尋找內心的平衡,並最終發現,即使心靈遭受過巨大的痛苦,這種痛苦也可以轉變為內心的一股力量。正因為穿越了心靈的陰暗面,我才成為今天的自己。事實上,內心的陰暗面可以賦予我們精神財富。放棄用批判的態度看待自己的弱點和邪念,而是選擇接納和寬容的智慧,這樣才能成就完整的人格,使我們擁有前所未有的美好生活。也正因為如此,我相信自己能夠幫助你了解自己,分析你的所作所為。當我們明白好和壞、堅強和軟弱、聰明和愚昧這些矛盾的特徵同時存在於自身時,我們內心的衝突和矛盾就可以得到緩解。試圖通過掌握更多掩飾自己的技巧,來重獲內心的平靜是行不通的,而應當學會更加包容自己不安的情緒、羞恥感、內心的恐懼和脆弱。當我們內心的裂縫癒合,心裡的“天使”與“魔鬼”和平共處時,就可得到內心的平靜,並能重新主宰自己的生活,作出更好的人生選擇,考慮問題也會更加深入,並為自己深感自豪。我們還能重新獲取勇氣和自信心,更具洞察力,不再自我欺騙。我們會努力地面對問題,對過往的一切進行反思,明白是什麼成就了今天的自己。通過探索藏在內心陰暗面里寶貴的財富,我們可以了解自我傷害行為的根源,從而衝破“虛假自我”所帶來的束縛,最終過上激情四射、意義非凡、目標明確的生活。我們會明白,只有擁抱往日痛苦的經歷,往後才能更充實更優雅地生活。推薦序:王妘溱(VivianWang)大中華地區資深工作坊導師和教練鴻利管理顧問工作室創始人陰影的力量偉大的瑞士心理學家榮格說“陰影就是那個我們想要隱藏的自己。”每一個人都有一些特質或人格不想讓別人知道。也許你不想別人知道你脾氣暴躁,也許你不想別人知道你經常心情低落,也許你不想別人知道你很軟弱,膽小,甚至也許你不想別人知道你有力量,很堅強。為了要隱藏這些特質,我們壓抑或否認它們。這些被壓抑的部分變成陰影,隱藏在黑暗中,沒有光亮,沒有被照顧。這些被壓抑的陰影特質形成了屬於它自己的人格和生命力。就好像把一個人關在地下室,它在下面做一些事情來引起注意力,好讓我們把它放出來。當不注意的時候,它就偷偷跑出來,做出一些令我們自己和所愛的人都很震驚的事情。然後,我們摸不著頭緒也很困惑自己到底是怎么了。例如:一個備受尊敬的大學教授突然傳出受賄的醜聞;一個好脾氣愛家的老公突然施加暴力打老婆;一個慈祥的母親突然把小孩打死;以忠誠著稱的明星卻被發現有婚外情……這些都是陰影的表現。當我們沒有處理陰影,這些陰影就會用一種有害的方式表現出來,摧毀我們的生活和身邊的人的生活。這是為什麼我們要處理陰影。第一次接觸黛比?福特是在2001年,我閱讀了她的《黑暗,也是一種力量》(TheDarkSideoftheLightChasers)。冥冥之中,自有機緣,2007年我到美國紐約接受黛比的親自培訓。我可以打從心裡說,黛比是我所遇到過世界上最偉大的導師之一!黛比獨特而有力量的陰影工作為我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通過她的陰影工作坊,我發現我原來可以不帶任何羞愧或罪惡感完全地展現自己。我學習到如何從過去生命痛苦的經驗中發現禮物和教訓,我學習到如何從看似不幸的事件中萃取智慧和祝福。黛比這本《好人為什麼想做壞事》(WhyGoodPeopleDoBadThings)可以說是她陰影工作的經典之作。黛比運用她優雅流暢的文詞,以“沙灘球效應”做比喻來說明當我們壓抑我們的陰影所產生的後果。在書中,她一針見血地指出人類的20個面具並且揭露每個面具背後的真相。然後,她提供了充滿愛和慈悲的療愈配方來將我們內在的分裂縫合。最後,她帶領我們踏上美麗而神聖的寬恕旅程讓我們回歸到最完整最真實的自己。如果你願意在自己的陰影下工夫,踏上這個改變生命的旅程。我向你保證一個超越你所能想像的更偉大的未來現在正在等著你。如果你現在正拿著這本書,那么我要恭喜你,因為你的生命即將展開全新的一頁。當你開始閱讀這本書,你的生命將從此不同!而且,生命從這裡開始將越來越棒!最後,我想說我很開心也非常榮幸可以為黛比在中國大陸出版的第一本書寫序。在這裡感謝中資出版社,將這么棒的書帶到華人世界。你可以登入www.honglileadership.com或通過[email protected]和Vivian聯繫。第一部分黑暗和光明的交鋒,永無休止兩股力量激發了這場戰爭,戰場就是我們的意識。在戰爭中獲勝的,既可以是帶給我們快樂、成功的光明力量,也可能是剝奪我們機會,帶來不快、痛苦和折磨的力量。誰會贏得這場戰爭呢?沙灘球效應試想一下,一個充滿氣的沙灘球被按在水下,稍不留神,球就會彈出水面,濺得你滿臉是水。同樣的,平日人們刻意壓抑的原始欲望和負面情緒,最終會在生活中爆發,打破人們原有的平靜生活。好人為什麼想做壞事?要解答這一問題,必須從內心深處尋求答案。人們的內心深處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它引誘生活中許多自我傷害行為的發生。我們常聽到類似的新聞:在奧林匹克賽場得獎歸來的英雄,因被查出注射興奮劑而身敗名裂;某電視傳教士因招妓而被捕;某學校老師與學生有染;某棒球明星參與自己比賽的賭球事件。這些事件屢見不鮮,時常出現在電視晚間新聞、報紙或街頭小報的頭版頭條中。社會傑出人物誤入歧途的案例,一樁樁、一件件,給人們留下了太多的疑問和困惑。此外,在我們的身邊大量難以想像的壞事也悄然發生:某著名眼科醫生,把孩子讀大學的學費用於賭博;某行政官員受賄;某位參與家長教師協會的母親,與朋友的丈夫有曖昧關係;某醫院負責人涉嫌保險詐欺;某財務經理挪用客戶資金等。這些事例的主角,沒有犯罪、患精神病或反社會行為的前科,都是平日被同事和朋友公認的好人。他們像其他人一樣,有遠大的抱負,對生活懷有美好的初衷。但令人費解的是,這些備受尊敬的好人,卻莫名其妙地做出許多惡劣的壞事。當社會充滿人們的種種自我傷害的行為時,我們不禁要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他為什麼做了這樣的事情?”“這些事情是怎么發生的?”自我傷害就好像一把無形的利劍,一直懸在我們頭上,讓我們警醒,使我們不得不去關注它。對大多數人而言,傷痛伴隨某些負面思想一起鑽進心裡,困擾我們的精神世界。它利用人們對夢想的失落或曾經刻骨銘心的傷痛,誘使人們跨過倫理界限。事實上,世界上的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精神生活。精神是一種因素,深植於遺傳因子中,並帶領人們皈依內心。在我們的內心,有一個真實的“我”,大寫的“我”和潛力無限的“我”。若想真正地找到回歸內心的路徑,我們必須明白痛苦的作用。痛苦可以幫助人們通過潛意識去認識自我,是促使人們改變的最大誘因。如果生活中一切都很完美,我們是否還會去發掘內心深處的自我?是否會捫心自省並改善自我?答案可能是:我們將一如既往,舒適地生活在熟悉的世界裡。所以,痛苦也是一種精神槓桿,能撬動新生活的大門。其實,痛苦和自我傷害也有益處,它們像催化劑,能迅速改變人們的內心世界,在短短几秒內使人從盲目、傲慢變得清醒和謙遜。我們內心的痛苦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當一個人找到自我傷害引起痛苦背後的真正含義,生活將翻開嶄新的一頁。忽然呈現的陰暗面人類心靈的側面,通常指人們的陰暗面,自我傷害行為都可歸因於此。人們內心的陰暗面起源於羞恥、恐懼和不被認同感,它能改變人們善意的初衷,促使意想不到的破壞性事件發生,甚至使人們做出不可思議的自我毀滅行為。羞恥感和自我否定心理,能激發人性的陰暗面,其中的原因很簡單。如果我們將自己的缺點看做人性使然,不知所措時,就會主動尋求他人的幫助。如果我們接受自己有一些邪惡的念頭,比如想與伴侶之外的人發生性關係、占有他人錢財、用謊言來維護自己的地位等,我們會覺得這是人性的自然流露,可以得到理解和寬容。但是,當內心的這些陰暗面被我們忽略、壓抑,被羞恥感包裹起來藏在暗處,那么,黑暗陰影就會慢慢地形成。那些遭到否定的黑暗不斷聚集能量,直到一觸即發。平時被壓抑、被否認的感受,最終會在生活中表現出來。當人們忙於發展事業、構建家庭或照顧愛人,以至忽略梳理自己的情感時,陰暗想法和羞恥感就會被壓在心底。但是,卻有隨時爆發的危險。人們內心的陰暗面會在某些無法預測的瞬間爆發出來,引發破壞性行為,摧毀了我們的生活、聲譽和以往取得的成績。這就是我所說的“沙灘球效應”。試想一下,把一個充滿氣的沙灘球按在水下,稍不留神,球就會彈出水面,濺得你滿臉是水。如果某些東西壓抑在內心深處,埋在潛意識中,當你覺得一切正常時,沙灘球效應就可能發生。你到處發電郵誹謗自己的同事;你被一夜情誘惑出軌;你因醉酒撞車而被捕;你私自動用家庭信託基金被發現;你在新的情人面前發怒失態;你因為不當的發言而失業;績效評估即將開始,你卻完成不了工作任務;遭受挫折後,你出手打了自己的孩子……換句話說,人們壓抑已久的渴望和得不到排遣的痛苦,極需宣洩,就像沙灘球一樣,隨時都可能反彈,讓你措手不及。它毀滅你的理想,剝奪你的尊嚴,使你羞愧難當。我們還要經歷多少自我傷害的事件,才能了解到當壓抑的負面情緒得不到排遣時,它具有的破壞力量呢?唐?伊穆斯(DonImus,美國媒體大亨,因吸毒和酗酒聲名狼藉。——譯者注)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唐?伊穆斯立足於傳媒事業,經過35年的不懈努力,成為美國著名的廣播和電視媒體大亨。但在短短1分鐘之內,他多年來苦心經營的名譽毀於一旦;他的“沙灘球”突然彈起,把他擊得粉身碎骨。梅爾?吉布森(MelGibson)素來標榜自己道德高尚,具有民族氣節。他創作了幾部表現強烈精神意志力量的影片。雖然吉布森一再否認他的電影《耶穌受難記》(ThePassionoftheChrist)裡面存在反猶太主義的內容,並堅持反對此項指控。但有一次在酒後駕車被捕後,他肆無忌憚地表達了反猶太主義的立場,將隱藏在自身黑暗裡的信仰和態度暴露無遺。這一系列事件令他名譽掃地。沙灘球突然彈起,將我們打出原形的方式多種多樣。觸發的事件可能非常微小。比方說,你正準備與丈夫外出,打算彌補先前錯過的約會,結果卻與他發生了爭吵;經過幾個月的努力,你和孩子建立起的信任關係,卻突然因當眾數落他而毀滅。沙灘球效應也可能出現在以下的例子中:你因為沒有及時更新簡歷而錯失了一次很好的就業機會;在節食3個月後,某個晚上你突然把冰櫃里的食物掃蕩一空;因為睡過頭你沒能參加好朋友的婚禮;你叫錯愛人的名字;電話里的通話結束後,你誤以為對方已經掛機,便開始對他妄加評論,卻被對方聽得一清二楚。如果我們不正視潛伏的“沙灘球”,它就會隨時反彈,而我們必將為此承擔後果。相信我,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得不到緩解的痛苦一旦爆發,受到傷害的不僅是自己,還會牽涉到很多和自己有關係的人,會干擾他們的生活,使他們傷心,有時甚至會殃及無辜。讓我們來想像一下,若是把壓抑的情感和自我否定的想法,比作精神上的岩漿(一直在地底下活動)。假設地表沒有釋放地下壓力的出口,那么,岩漿只能通過火山爆發來緩解壓力。同樣,人們內心黑暗的衝動和渴望也在不斷累積,如果找不到健康、安全的方法來排遣,它們會在意料不到的時刻,像岩漿一樣噴薄而出。我們要正視自己的陰暗面,接受和理解它,在我們的心靈里開通宣洩的“出氣口”。只有這樣,心理壓力才能以安全妥當的方式釋放,我們才能敞開胸懷,解除可能爆發的危機。相反,如果出於羞恥和恐懼,故意壓抑和掩蓋自己的陰暗面,那么,沙灘球效應就會發生。雖然,當人們釋放自己的壓力時,周圍的人和環境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但這種影響與情緒一次性傾瀉而出帶來的危害相比,就顯得微不足道了。當然,人們的內心也會自然地尋找“出氣口”。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特別喜歡了解負面新聞,尤其是關於媒體對名人醜聞的報導。每當聽到貪婪、淫蕩、人格扭曲、欺詐和背叛這類主題,在震驚的同時,人們都會不自覺地把一些壓力從內心的陰暗面里釋放出來。當讀到一則新聞,說某名人猥褻13歲男童,我們馬上會覺得,相比之下,自己被色情小說挑起的欲望不過是小巫見大巫;當得知市政廳的一位女公務員因在商店順手牽羊而被捕,我們會覺得在稅務方面弄虛作假也沒什麼大不了。媒體報導的這些負面新聞和罪惡實例,可以讓我們在心理上獲得片刻的安寧,看到一絲希望。雖然他們作奸犯科的原因和困擾我們的心理問題,可能完全不是一碼事,但會讓人們稍微減輕自己的心理負擔,覺得自己還不錯,不像某些道貌岸然的人那么可怕。形形色色的電視節目,播出人們好鬥的、吝嗇的或卑鄙的各種舉動,使觀眾能就此一窺他人的隱私。如果人們本身沒有相同經歷,沒有類似的體驗,也不至於大感興趣,產生共鳴。當人們把自己的情況影射到他人身上,來評判他們的行為,那么,自己的陰暗面看上去就沒有那么可怕。有時我們環顧四周,對他人的某些舉動也會產生同病相憐的感受。當我們看見了別人的陰暗面,自己也會下意識地釋懷:在芸芸眾生中,並非只有自己這么想,這么做。如果不希望讓陰暗面控制自己的言行,首先要充分了解內心的活動。每個人的內心包含了哪些因素?人們內心是怎樣運作的?這些都需要我們去了解、去認識。我要把內心兩股相衝突的力量告知世人:積極的力量使人們敞開胸懷,聆聽內心的聲音,給予愛和接受愛,做出對社會有益的事情;消極的力量使人們退縮不前,毀滅成果,驅使人們走向與自己目標和價值觀相悖的方向。因此,我們要集中精神去了解,為什麼那些優秀的人,那些不畏艱辛、受人信任、善良虔誠和功成名就的人,會做出邪惡的事情;同時也要捫心自問,我們是不是也會變成自己最大的敵人?虛假自我的誕生我們的內心都有兩個對立的聲音:一個是理性的、善意的代表事物美好面的聲音;另一個是膽怯的、羞恥和自私的聲音。陰暗面和光明面永不停息的交鋒,最終讓人面臨進退維谷的境地。有些人為什麼會犧牲自己的尊嚴和夢想,屈服於可能會摧毀自己或他人生活的一時衝動呢?為了揭開好人為什麼想做壞事的謎團,我們必須先對人性、自我和人格的雙重性有所了解。探索人類內心如何活動,是彌合光明和陰暗面之間的裂縫的第一步。如果我們對內心世界的陰暗面(充滿缺陷和弱點)和光明面(充滿優點和活力)缺乏了解,就難以平息心裡的矛盾掙扎,也難以獲得內心的平靜。長此以往,我們最終將放縱自己,反覆做出自我傷害的行為,並受困於自己的罪惡行徑,耗盡一生。我們為什麼需要了解人格的雙重性呢?因為引誘我們踏上陰暗的人生旅途併吞噬我們的尊嚴,破壞我們的功績、使我們墮入痛苦恥辱中的並不是真正的自我。這一切都是受傷的自我在作祟——被暗藏的羞恥感和不安填滿著。受傷的自我是內心的一個側面,容易受到陰暗衝動的侵蝕,具有抹殺我們苦心經營的成就、摧毀我們的夢想的能力。受傷的自我連同陰暗面的能量躲在潛意識裡,蘊藏著瞬間摧毀人們生活的力量,導致愚蠢的錯誤和痛苦的遭遇,給我們帶來諸如失戀、違約等令人失望的結果。我們的內心包藏著許多的羞恥感和陰暗的想法,促使好人做出了壞事。當我們被失控的念頭誤導,被得不到滿足的欲望左右,被懷才不遇的情緒控制,虛假的自我就產生了。它成為我們生活里的面具,讓我們試圖通過外部世界的滿足感來掩蓋內心的空虛。雖然從表面上看,我們的生活一切如常。虛假的自我從我們的傷痛、深度不安和自我厭惡的心理中孕育而生。如果我們想達到自身的和諧,在未來擁有穩定的生活,就必須對虛假的自我給予關注。如果連我們都不願承認受傷的虛假自我的存在,如何能夠為它療傷,撫慰它,並友善地對待它呢?內心的兩個聲音究其根源,好人做壞事起源於人性里高尚和低劣品格之間的分裂。當人們最初健全的自我經歷了太多痛苦,當痛苦不斷積累,多到無法化解時,自我的分裂就發生了。日常生活里,我們僅用部分自我來打理自己的各項事務,而不自覺地迴避另一部分的自我,因此忽略了自我的完整性。如此一來,人們就與永恆而真實的自我分裂開來。隨後,為重新感知自我的完整,填補所缺,一個虛假的自我誕生了。虛假的自我猶如一件外衣包裹著內里受傷的自我。緊接著,內心的戰爭正式打響了。你可能會產生疑問,這是場什麼戰爭呢?這是一場在好的自我與壞的自我,光明和黑暗,善與惡之間展開的神秘戰爭。這場戰爭跨越心靈的疆域,主戰場就是你的內心,獲勝的那個自我將贏得主導你生活的權力。那么,勝利者會是那個好的自我,還是壞的呢?是內心聖潔的那個自我,還是受傷黑暗的自我呢?一旦了解人格的構成,我們就會明白每個人既是聖人又是凡人,既是好人又是壞人,黑暗和光明面交迭著影響我們。人類高尚的品性被賦予諸多稱號:聖者、精神核心、靈魂、真我;而受傷的自我則被稱為:陰暗面、惡魔、壞的我或是醜惡的自我。在東方哲學中這種雙面性被形容為陰和陽。人性當中的兩極也有眾多描述方法:神聖的與凡俗的自我,大我與小我,真實的與虛偽的自我。無論你怎么描述,關鍵在於我們內心的確同時存在著高尚的和醜陋的自我、無限的和有限的我,只有當兩者皆備我們才完整。不知你是否察覺,在看似相悖的兩面中求得和諧、平衡是非常困難的。然而,如果人們簡單地選擇忽略陰暗的衝動,雖然很容易就能得到平衡,但結果卻是使兩極分化的痛苦更加劇烈。從心理學上來說,人格分裂是由於某部分的自我受到壓抑,因而發生了分離。瑞士心理學家卡爾?榮格(CarlJung)數十年前曾說過的:“我寧願選擇完整,也不要有所缺失的美好。”換言之,如果強行把自己從陰暗的衝動中分隔開來,力圖表現出一個“好人”的樣子,那么我們就失去了自我的完整性。如果對陰暗面進行壓抑,只能使其以非正常的方式表現出來。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例子可為這種現象做佐證,比如某個天主教神父不願承認自己也有性需求和欲望,卻對無辜的孩子進行性侵犯;一個在體面家庭里成長的“好女孩”,卻被人發現懷上了鎮上壞男孩的孩子;還有班上的佼佼者卻在期末考試中被發現作弊行為。當我們有意繞開人性本能的衝動,否認自己的痛苦、不滿或其他內心的激烈掙扎,就容易出現好人做壞事的情況了。如果我們羞於承認自己的本能需要和缺點,無法面對整體的自己,並用壓抑的方法來管理自己,我們就會發現自己經常被意想不到的想法、行為和衝動傷害。心靈故事羅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RobertLouisStevenson)的小說《化身博士:傑克醫生和海德先生的怪誕案例》(StrangeCaseofDr.JekyllandMr.Hyde),該書是一本神秘恐怖類的小說。講述了一個關於人格分裂的聳人聽聞的故事。它不僅展現了一場善與惡、好與壞之間的鬥爭,還有更深層次的寓意,它體現了人性被壓抑後的復仇。故事發生在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故事的主人公亨利?傑克醫生(Dr.Jekyll)是一位受尊敬的心理學家,他是一位紳士,是善和美的化身。但是人性本就有衝動、欲望、需求和本能,鮮為人知的是他為雙重人格所困,想要尋求釋放的途徑。在傑克醫生這種身份的掩飾下,他真正的內心世界被完全控制和約束起來了,只能通過喝某種神奇的藥水來釋放自己黑暗的一面,從中分離出來的是受他潛意識支配的另一個人——邪惡的愛德華?海德(EdwardHyde)。傑克醫生沒有勇氣面對自己的陰暗面,漸漸地對藥水產生了依賴,被自己不願承認的、拋棄在黑暗中的自我征服,對貪婪、無法滿足的欲望拜倒,並最終為其所吞噬。當海德完全失控後,就開始侵略像虛弱無力的老人和無辜的小孩這樣的弱者。傑克既害怕失去他在眾人面前的威望,同時又為自己人格另一面感到無地自容。這個一度和藹可親,才華橫溢的好人淪為了自己壓抑的人格的犧牲品。他的表層意識不願也無法滿足人性的需求,也讓他無法接受自我,這樣他的人格不可避免地分裂成兩面。最終,他選擇死亡來解脫他在傑克和海德之間的痛苦掙扎。傑克和海德的故事是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但是它揭示了一個真理:大多數人都有兩面性。人的意識不是唯一的或一成不變的,而是動態、多重、矛盾、易變和脆弱的。當我們每天保持清醒,關注周圍及內心的變化時,我們首先意識到自己善的一面,並儘可能地使其支配自己的生活。接著,我們成為內心衝突、野心、猶豫或彷徨等錯綜複雜心理的載體,這往往有悖於我們美好的願望,有時歪曲了善意,還會在我們措手不及時突然爆發。這就是人性的全貌。每個人內心都有兩個相對立的聲音:一個是理性的、善意的、代表事物美好面的聲音;另一個是膽怯的、羞恥和自私的聲音。人性中黑暗和光明兩面的鬥爭,最終讓我們面臨進退維谷的境地。兩股截然相反的聲音在我們身上交織和滲透。無論我們用什麼方法,也無法剔除其中任何一個。如果了解這些聲音,並允許它們按照遊戲規則運作時,就可以驚喜地發現自己同時擁有兩股力量。當然人們可以通過壓抑和隱匿去淡化陰暗的一面,但它卻始終存在。這兩個聲音既存在於人們內心平和的時候,也存在於矛盾掙扎的時候。儘管這些聲音的具體內容因人而異,但運行程式都是一樣的:一個聲音使你放鬆平靜、有安全感,而另一個聲音令你生畏、神經緊張;一個聲音告訴我們要分清是非、不為不屬於自己的東西蠢蠢欲動,而另一個聲音讓我們不擇手段滿足自己的貪心。高尚的聲音與邪惡的聲音始終在進行對抗:一個聲音使我們沉溺美味的大蛋糕;另一個聲音告訴我們:減肥計畫泡湯了。一個聲音告訴我們,看到想要的東西就不擇手段地獲取;另一個聲音警告我們偷竊是不對的。一個聲音在大呼小叫“我沒有醉,還要再喝一杯”;另一個聲音告誡我們已經夠了。一個聲音說對配偶不忠是不對的;另一個聲音卻用情慾慫恿我們突破道德的防線。一個聲音說與自己對社會的貢獻相比,傷害到一些人也無關緊要;而另一個聲音驚呼,你不能傷害其他人。一個聲音衝著自己的孩子怒吼、指責和挫傷他們;而另一個聲音提醒我們,孩子的心靈需要用愛和耐心去澆灌。一個聲音拚命驅趕我們向前,讓我們無暇靜下來好好考慮問題;而另一個聲音說暫停一下,做個深呼吸,想想這樣做的後果。每個人心中都有兩股力量在鬥爭,這場戰爭自古就存在。一方面每股力量都想戰勝對方,另一方面雙方都試圖妥協。那股光明的力量提升我們的價值,激發我們把獨特的才能貢獻給社會,而另一股黑暗力量卻拖我們的後腿,依靠我們最原始、自私的衝動為生。這兩股力量激起了這場戰爭,戰場就是我們的意識。在這場戰爭中獲勝的,既可能是帶給我們快樂、成功和歸屬感的力量,也可能是剝奪我們的機會,帶給我們悲傷、痛苦和折磨的力量。光明和黑暗兩股力量相互鬥爭,試圖控制我們的思想和生活。誰會贏得這場戰爭呢?心靈故事這是一個有關切羅基族(Cherokee,切羅基族是北美伊洛魁人的一支。——譯者注)某個部落首領的老故事。一天,首領覺得到了教他最疼愛的孫子一些生活的道理的時候了。他把孫子帶到森林裡,讓他在一棵老樹下坐下,說:“孩子,每個活著的人都一直在經歷一場思想和靈魂的鬥爭。即便是我這個聰明的老首領,心裡也經歷著相同的鬥爭。如果你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情,它會使你失去理智,看不清人生的方向。可能你人生中會有一些成就,但是你會稀里糊塗地突然感到迷茫、害怕,也可能前功盡棄。你覺得自己做的事情是正確的,但總是事與願違。如果你不清楚善與惡這兩股力量,不能區分個人和集體的利益,無法分辨好的自我和壞的自我,那么你的生活將會是一團糟。“就好像有兩匹狼在我心裡,一隻是白狼,一隻是黑狼。白狼是好的、善良的、不會傷害別人的狼。它能與周圍和睦相處,不會主動攻擊他人。白狼強壯、有力,了解自己和自己的能力,只作正當防衛,或保護家人時它才會發動攻擊,即便如此也能適可而止。它時刻提防其他狼,又至於喪失本性。“但我心裡還有一隻黑狼。這隻狼與前一隻非常不一樣。它粗野、不滿、善妒,還膽怯,極小的事情就能激怒它。它總是無緣無故與人為敵。貪婪、憤怒和仇恨令它無法思考。但是孩子,它的憤怒於事無補,毫無作用。它到處找麻煩,所以它的出現就是最大的麻煩。它誰也不相信,所以根本沒有真正的朋友。”老首領停頓了一下,想讓兩匹狼的故事慢慢沉入他年幼孫子的腦海里。然後,他一點點彎下腰,深深地看著他孫子的眼睛說:“有時候,要與我內心這兩匹狼相處很難。它們一直在相互鬥爭,爭奪著要控制我的靈魂。”孩子深深地被爺爺的故事吸引,他掖了掖爺爺的腰布好奇地問:“那哪只狼贏了?爺爺。”首領會心一笑,用渾厚而堅定的聲音回答:“孩子,它們兩個都贏了。你看,如果我只餵養白狼,那么黑狼一定伺機而動,待我失去平衡或者忙得忽略我的職責,它就會奮起攻擊白狼,給我和部落帶來麻煩。我了解黑狼的本性,它會處於憤怒狀態,時刻準備出戰以引起注意。但是如果我關注一下它,承認它擁有的強大力量,讓它知道我尊重它的個性,當部落有難時,它就可為我所用。這樣黑狼會很高興,白狼也會很樂意。它們倆不是都贏了嗎?我們不是都贏了嗎?”孩子聽不懂了,他問:“爺爺,這我就不明白了。怎么它們就會都贏了呢?”首領繼續說道:“你看孩子,在突然事件中,黑狼身上有很多我需要的重要特點,它凶暴、意志力強、不輕易放棄,它聰明、敏銳、歪點子多、想像力豐富,這些品質在戰爭中都很重要。它反應快、感官靈敏,唯有它能看穿黑暗中的變化。在進攻中它是我的盟友。”首領說著從隨身攜帶的小包中拿出一些冷牛排,把它們放在地上,一塊放在他左邊,一塊放在他右邊。他指著牛排對孫子說:“我左邊的食物是餵白狼的,右邊的食物是餵黑狼的。如果我兩匹狼都喂,它們就不會為了引起我的注意而打架了,我也能利用它們身上的特點。我就能聽從心裡的智者,引導我在什麼情況下用哪匹狼最有利。比如,如果你奶奶要一些食材做一頓豐盛的晚餐,我本該幫忙的,但是我沒能這樣去做。我就讓我的白狼拿出魅力去安慰你奶奶心裡憤怒飢餓的黑狼。我的白狼在這方面分寸拿捏得很好,幫我能更了解奶奶的需要。你看孩子,如果你對你心裡的兩股力量一視同仁,它們就都是贏家,而你也能贏得內心的平靜。我的孩子,求得心靈平靜是切羅基族人的使命,人生最終的目標。心靈平靜可以賦予一個人一切。你作為年輕人,也要選擇如何面對和回應你內心深處的兩股力量。你的選擇將會決定你今後的人生。有時其中一匹狼需要額外關照時,不要難為情,告訴年長的人,讓他們來幫助你。把它說出來,表現出來,讓經歷過相同鬥爭的人來告訴你他們的辦法。”這個簡單又典型的故事展現了人們內心的經歷。每個人的心裡都有光明和黑暗兩股力量,這兩股力量同時存在不斷鬥爭,就像這兩匹狼:一匹是友善的狼,它心地善良、敏捷、感性、強壯、無私、外向和富有創意;而另一匹狼與之相反,它不知滿足、忘恩負義、趨炎附勢、自私自利、恬不知恥和擅於欺騙。每天我們都面對著這兩匹“狼”,通過認識它們,人們了解到自己的每個側面,並發現它們之間的聯繫。那么,我們是該只挑選那匹白狼,對自己陰暗的一面視而不見,還是該整體接受,承認我們所有的品性呢?為什麼人們想否定內心的“黑狼”?原因很簡單,因為人們覺得它不應該存在。我們擔心一旦承認心裡陰暗面的自我,可能被別人看做不合群、奇怪或是精神分裂。我們覺得自己應該是表里如一的“正常”的好人。但我們真實的人格卻是由很多側面組成的,拒絕承認就大錯特錯了。因為,如果一味地進行壓抑或否認,其中某個側面就可能會驅使我們不計後果地做出破壞性的傻事。正是因為我們身上兼有多種性格,所以每個人是由多個“自我”組成的。我們要進行內省,認清自己,了解到自己身上既有光明又有陰暗面,既是聖人又是惡魔,既可愛又可憎,人類身上的所有特性,你我也都兼備。如果人們沒有見識到這些側面,那是因為它們還在沉睡中,隨時都可能甦醒並爆發出來。了解上述情況後,就能理解好人為什麼做出了壞事,更重要的是,可以明白我們為何會成為自己最大的敵人。羞恥,壞事的導火線親人、朋友、伴侶,周圍的人的負面評價會使我們產生羞恥感,會在我們心裡產生一定的迴響:我這樣做不對,我出了什麼問題了,我不值得別人尊重和愛,我是個壞人。與生俱來的羞恥感常誘使我們做出壞事,如自毀成功、自損利益、侵害他人、沉溺上癮及破壞人際關係等。人們往往不願承認自己的羞恥感,而做壞事是人們發泄內心羞恥感的方式。有時候,我們無意中做了愧對自己的事情,潛意識的動機可能是為了撫平上一事件引起的羞恥感。如果持續忽略或壓抑自己的羞恥感,它可能會以一種自我傷害的方式表現出來。換句話說,如果我們不去處理自己的羞恥感,它就會反過來“處理”我們。因此,慎重處理過去的創傷,從中汲取教訓並不斷成長,追求內心的完整健全,我們才不會因羞恥感而做出壞事。一旦對羞恥感真正有所了解(包括了解其內在價值),就會明白它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深層的內心,治療我們的情感創傷,消除負面的心理活動。這是一個撫慰精神的過程,可以引導我們回歸靈魂最自然的本性。自我傷害行為也可能是出於悲傷,但我不完全認同此種說法,它其實是一種把藏在內心的羞恥感表現出來的行為。有時候,我們可以成功地把羞恥感隱藏起來,直到一天某些外因促使它浮出水面。這些外因可能是當我們遇到挫敗、無能為力或懷才不遇的情形時,激發了焦慮、痛苦和懷疑的情緒;也可能是在我們取得了一定成就時,因為以往熟悉的環境改變了,我們害怕因此遭到排斥或被人嫉妒,刻意做出了自我傷害的行為,也就是說,我們破壞了本該屬於自己的成功。有些人從高高在上的位置瞬間滑落,這證明他們也有致命的弱點和缺點。例如,威廉?W.(WilliamW.),一個18歲的棒球明星,他與一支職業棒球聯賽球隊簽了3百萬美元的加盟契約,但在其後不到2周的時間裡,他酗酒、打架、鬥毆及被捕,失去了這份契約,也毀了自己的夢想;又如一位剛出道的舞台劇年輕演員,因酒後駕車和嗑藥被捕,在這樣的情況下,她向公眾袒露自己的心聲,表明自己感到十分慚愧,不值得眾人的愛戴和追捧。不管做了什麼自我傷害的行為,從多么高的位置跌落,也不論我們曾多么努力地擺脫悲苦的面貌,只要這份痛苦夠深夠重,我們就會開始背叛自我,做出異乎尋常的舉動。痛苦和羞恥會引起人們內心發生戲劇化轉變。為了正確處理內心的羞恥感,我們首先要知道它是什麼,從哪裡來。如果鼓起勇氣來剖析人的心理,你就會發現人們的性格豐富多樣得超乎想像,人的行為形形色色超乎你的認識。問題產生了:為什麼你拚命逃避認識自己的全貌?答案就是:因為你從小受的教育不允許你充分表達自我。很小的時候你就被灌輸這樣的信念:如果把自己全部的想法表達出來,把自己所有的側面(不管是好的壞的)展示出來,你就會被孤立和拒絕,有人會對你指指點點。所以你在尚不能完整寫出一個句子的年齡,就已經開始把自己與整個內心世界隔離開了。儘管這個過程是痛苦的,但這一切都可能以得到他人的愛、被接受和獲得歸屬感為回報。生活實例一天,我下班回到家,問還只有3歲的可愛兒子:“波爾,你洗頭了嗎?”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洗了,媽媽。”我相信了他。當保姆和我交接完,告別的時候,走出大門後轉身對我說:“喔,他不讓我給他洗頭。”我愣了。我就站在兒子身邊,意識到他——這個世上我最珍視的人,居然對我撒謊,他會騙人了。當時我覺得悲羞交加,想著怎么會這樣呢。我天真可愛的寶貝居然對我撒謊。一些天過去了,我叫了幾個朋友來家裡做客,拿出4塊餅乾,我問波爾:“你要幾塊餅乾?”他回答說:“4塊。”我馬上意識到他還很貪心。幾周后的一天,我和兒子到公園裡一起玩了幾小時後,我們回到家裡,我走進家裡的辦公室正想幹些活,波爾進來了,我問他:“現在是波爾的時間,還是媽媽自己的時間呢?”他衝口而出:“波爾的時間!”我明白了,他身上還有自私的痕跡。這樣看來,這個我的最愛——3歲的兒子,他可愛、心地善良、討人喜歡,可是他也有撒謊、貪婪、自私的跡象。我知道假使我要做一位人們眼中的好媽媽,就應該教訓他,這樣做是不對的,假使我要做一個人們眼中的好人,我就會告訴他:“不要自私自利,波爾,沒有人喜歡自私的人。”“不要撒謊,波爾,否則我就罰你,我就不愛你了。”“不要貪心,波爾,否則你就沒有朋友了。”我應該讓他有羞恥感,甚至懲罰他,使他把這些衝動和行為隱藏起來。我應該教育他好人不會這么做。但是他已經表現出這些品性,他已經開始撒謊,已經有了自私的想法了,也已經貪心地想一個人獨享所有的餅乾了;他已經知道怎么從其他小女孩手裡搶玩具,還有他為了搶先騎小馬,推倒正在蹣跚學步的其他小朋友。如果我是一位好媽媽,我就應該告訴他:“不要這樣,不許這么做。”但事實上,我卻不知如何是好,因為我知道一旦他產生了羞恥感,幼小的心靈就會響起一個信號,而這個信號是無數人內心都有的,並為之掙扎的信號:我這樣做不對,我出了什麼問題了,我不值得別人尊重和愛,我是個壞人。我一直在反覆考慮,孩子表現的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衝動,如果我令他感到羞恥,他就會像其他人一樣把內心封閉起來。想到這些後我就感到害怕,因為羞恥感正是我會產生拒絕、壓抑、憎恨或尷尬的情緒的原因。波爾與其他同齡的孩子一樣,是一個平凡而健康的孩子,有著正常人的衝動,他只是一個優點與缺點並存的普通人。我試圖找到其他教育他的方法,例如讓他明白占小便宜也許可以為他省些開銷,但自私的性格會為他與同學、同事之間的相處帶來障礙。我想讓他知道,只有在某些極其特殊的情況下才能夠說謊,比如當網際網路上的黑客要他的名字時,他可以杜撰一個假的身份,隱瞞自己14歲獨自在家的真實情況。他可以向對方謊稱,他是一個45歲的專門對付網上作案的執法人員,並且已經知道對方是誰,在哪裡上網,等等。作為一位母親,我想讓兒子知道人性中有光明和黑暗,有好有壞,詛咒伴隨著祝福。從釋達瑜伽的創立者谷崎?馬基(GujuMaji)那裡,我聽到了一個故事,我覺得用它來闡明我的想法再合適不過了。心靈故事一天,有個非常富有的國王召來他的信使。信使來到後,國王告訴信使,讓他外出去尋找世界上最壞的東西,幾天內把它帶回來。信使出發了,幾天后他回到國王面前,卻是兩手空空。國王很疑惑,問道:“你找到的世界上最壞的東西呢是什麼?我沒看到你帶回來任何東西啊?”信使說:“國王陛下,就在這裡。”他伸出了舌頭。國王更加不明白了,要求信使解釋。信使說:“我的舌頭是世界上最壞的東西,它能做很多壞事。我的舌頭講了很惡毒的話,還撒謊,我過度放縱它,這讓我感到疲憊、噁心。我還講了一些傷害別人的話。所以我的舌頭是世上最壞的東西。”國王很滿意,又派這位信使出門去找世上最好的東西。信使很快就出發了。幾天后,他又一次兩手空空地回來。國王看到他後,生氣地怒吼:“這世上最好的東西在哪裡?”信使又一次伸出舌頭。國王問他:“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你說說看。”信使回答說:“我的舌頭是世上最好的東西。我的舌頭是傳達愛意的媒介。只有用我的舌頭我才能朗誦美麗動人的詩歌。我的舌頭讓我品嘗人間的美味,讓我對事物有所選擇,使我的身體強壯。我的舌頭能讓我歌頌上帝,所以它是這世上最好的東西。”自懂事開始,我們就被教導壓抑某部分的自我。從小接受的教育使我們相信自己某些情緒或想法是錯誤的。關上了通向自我的大門後,我們就開始了與內心陰暗面的鬥爭。無論是壓抑、抵制還是拒絕自我,其實都是在向黑暗的衝動輸送養分,促使壞事的發生。我們常被告誡“不要生氣、不要自私、不要貪婪”。“不要”這個訊號從小就深烙在我們心中。一旦我們決定了壓抑自己的恐懼感、羞恥心或其他類似的情緒,“不要”就開始影響我們的每個行動和選擇。不知你是否意識到,我們常常受制於羞愧、恥辱和困窘等情緒,盡力迴避“我不夠好”這種觀念,並因此感到痛苦。我們把自己的缺點和失敗(就像每個普通人的一樣)放大,使自己孤立起來,從而無法與內心進行交流。我們用盡全力想拋開這種羞恥感,因為它就像纏繞在脖子上兩噸重的鐵錨一樣,讓我們難於呼吸,喪失人生的激情和樂趣。神學家兼心理學家約翰?布雷蕭(JohnBradshaw)說過,人們受困於羞恥感。為了避免受困,我們應先區分健康的和有害的羞恥感。健康的羞恥感可以幫助我們辨認行為是否為人接受;就好比內心的晴雨表,它讓我們知道自己的行為是否忠於初衷。它又好比是警鐘,當人們背離真實的自我,從陰暗面做出行動和選擇,它就會提醒自己。健康的羞恥感使我們產生某些情感和感覺,幫助我們辨別我們是否偏離了常規。它就像內心的羅盤,盡力引導我們朝著自己最大的潛能邁進,並防止我們偏離軌道。我們都會有這樣的感覺:知道自己正在做的或者打算做的事情是不合適的。比方說,如果我們酒喝得太多,在餐桌上口齒不清了,這時健康的羞恥感就會警告我們,這樣的醜態會令自己在大家面前很難堪;如果與朋友的丈夫走得太近,或者是穿著太暴露,健康的羞恥感就會警告我們,要與他保持距離或者找件衣服遮一下。每個人生來就有這樣的反應,如果我們學會辨識它,它就會成為我們的良師益友。另一方面,有害的羞恥感是內心陰暗面活動的產物。有害的羞恥感進入我們的內心,帶來負面的信息,就像自欺欺人的謊言,把我們與真實自我隔離開。生活中每發生一件事情,都會讓我們更加地感到自己丑陋、愚蠢和一無是處。當心裡儲藏了太多的負面信息,我們就會不知不覺地變成“恥辱體”(ShameBody)。恥辱體內蘊藏著從四面八方接收的負面信息,發出這些信息的人可能是有意也可能是無意的,但不管起源如何,都導致內心形成了無數的創口,這些創口在向我們疾呼:“小心!”“當心!”我們開始害怕面對那些“審判者”們——父母、老師或牧師,他們拿著道德的利劍跳出來,審判我們的行為。孩提時期,他們斥責我們的笑聲太大、太貪玩、吃飯太挑食;當我們陷入困境時就被嘲笑,當我們受到驚嚇時就遭取笑;如果我們做了傻事,他們會斥責我們,如果我們惹了麻煩時,他們怨聲載道;當我們落後於人,他們會變得怒氣沖沖,拉著我們的胳膊硬往上拽;當我們特別開心或是好奇的時候,他們總會潑冷水。因為父母時常覺得我們被寵壞了、變自私了,所以把我們關在房間裡,不許外出。父母或其他監護人不經意間打破了我們珍貴的天賦——真實自由地表達自己。既然我們不再珍視自己,既然真正的自我充滿缺點和不被尊重,我們乾脆破罐子破摔,認為自己不值得別人來愛和關心,也注定不會成功。羞恥感來源於這樣的自我定位:我這個人不怎么樣,我不是好人。對很多人來說,類似“你不是個好人”這樣的負面評價伴隨著成長的全過程。我們聽到過很多來自別人的負面評價,有些人說得婉轉,有些人比較直接,有些人大聲說,有些人則輕聲細語地說。無論用什麼方式,這些令人羞恥的信息的危害程度都是一樣的。負面信息把恐懼灌輸給我們,使恥辱體誕生。恥辱體是一個毫無意義的存在,如同看不見的皮囊包裹在我們身上,裡面填滿了我們難以消除,也無法吸收的不良信息。這些信息在人們內心建立起這樣的概念:“我一定是哪裡不對勁,我不是個好男孩(好女孩)……我總是惹麻煩,我應該受到懲罰,我不值得……我活該,因為我不是好人。”然後在不知不覺中,我們開始感到如果其他人不懲罰我們,就只好用自我破壞的方式來折磨自己。試想一下,如果我們的內心充斥著這樣有害、自貶的想法,那么我們的人生還剩下什麼呢?最可怕的是自小受的教育使我們只關注外部世界的一切——錢、成功、快樂、性和衣食住行。大多數人都沒有意識到,在我們的潛意識裡,有些消極信息一直活躍著,每天如此。“你不是好人”想像一下,10歲以前你總是從周圍人身上收到這樣的信息:“你不是好人”。這句話伴隨你的成長,如影隨形。成千上萬個負面信息反覆提醒著你,在你身上留下深深的烙印。即使你是少數的幸運兒,經常被人稱讚,一旦偶爾做了一些出格的事情,還是會聽到類似“你不是好人”的字眼。你只是一個普通人,這些負面的信息不可避免地會在你心上烙下羞恥的痕跡。這些類似“善意的”勸告我們都聽過很多。我們常會聽到如下的話語:“壞女孩,你怎么又把床弄濕了。”“好女孩不會說這樣的話。”“好男孩從來不撒謊。”“好女孩不會大聲說話。”“好男孩不會插嘴。”“好孩子應該多做好事,而不是只會誇誇其談。”“只有好女孩和好男孩才能做特別的事情。”“壞孩子!如果你不把房間整理乾淨,我就把你的泰迪熊沒收。”“我不想聽到你嘀嘀咕咕。”“男孩子說話不要娘娘腔的。”“我受不了你了,離我遠點。”這些信息其實是在幫助我們適應環境,使我們更好地與人相處,成為一個端莊的淑女或體面的紳士。然而,“你不是好人”這句話在我們耳邊清晰又刺耳地迴蕩著。如果和你一起待上幾天,我可以用各種消極的措辭來形容你,展示你身上根深蒂固的負面情感,看看它如何作用於你的潛意識,支配你的選擇和行為。至今我遇到的人,不管他們的父母是好是壞,使用什麼教育方式,都無數次地把這個信息傳遞給他們。不知你意識到沒有,正因為一遍遍地吸收這些負面有害的信息,最終它們開始活在你的內心世界裡。這些負面的信息對我們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平日你判斷一件事情,看起來是以事實為依據,基於他人的立場和言行進行思考,對紛繁複雜的信息進行理性分析,再做出結論。但實際上,人生中的大事情一般都發生在你擁有理性思考的智慧之前。不知不覺中,我們主觀地把他人的話語當作事實,倚賴他人的反應來做出決定。這些負面的信息腐蝕了你的靈魂,甚至無意中你塑造了自己的恥辱體。有害的羞恥感是“我們為什麼做壞事,壞事為什麼發生在我們身上?”這個問題的根源。它始於我們認為自己不夠好的羞愧心,有害的羞恥感最初形成時,我們的靈魂還很稚嫩,是一張白紙。即使我們擁有世上最優秀的父母,每當我們表現差強人意時,還是會不被他們接受。人們發出“你不是好人”的信息,而我們統統吸收了。第二部分真我重生,內心的和平條約我們都不是完美的,都會說一些違背本意的話,沉溺於某事而欲罷不能。所以,為了不重蹈覆轍,我們必須迎接壞事情帶來的禮物:每一次經歷,每一次的傷痛和掙扎,都能讓我們懂得一些道理,擁有最真實的本質,成為最好的自己!“善的面具”好女孩好女孩不遺餘力地讓每個人知道,她屬於積極的群體。總是帶著甜美的微笑,好女孩想讓你知道她是一個守規矩、漂亮和言行得體的女孩。好女孩通常會第一個向你殷殷問詢,孩子在學校怎樣或母親的近況如何?她們很有想法,總是耐心聆聽別人的需要,並與他們交談。好女孩為了滿足別人而忽略自己的需求,是因為她們深信做一個好人是自己的價值所在。她是個平凡人,知道用何種方式去關注自己的事情。事實上,她們從來不會站出來炫耀自己。好女孩會給予宴會或慈善機構許多資助,並留到聚會的最後把一切清理乾淨。她們也很容易與別人的丈夫共處一室,同時又裝作是對方的朋友。好女孩努力地在家庭、朋友和社會面前保持良好形象。她不喜歡面對社會黑暗和消極的一面,也不願談論社會上的衝突,不喜歡讓嫉妒、遺憾或憤怒的情緒來影響自己。在整潔的外觀下,好女孩對混亂和不可預測的人性感到害怕,因此將任何和她形象不符的事情拒之門外。好女孩的羞恥感源於:不完美、不受歡迎、被馴服、被欺騙和有缺陷。好女孩面臨的挑戰:好女孩面臨的難題是承認這一事實:早期的生活經驗讓她覺得自己是一個壞人,她渴求被關懷和接受,因此以完美的形象示人。如果放下好女孩的光環,她們也能展露自己真實的一面。只有明白到這點,她才會認識到自己性格中重要和有價值的方面。在好女孩證明了自己有多完美之前,她們一般來說沒有動力去改變。一旦拋開面具,好女孩就能夠重拾勇氣,流露更多真實的情感,並實現自我表達。好男人好男人往往缺乏勇氣去獲取自己想要的東西,他們通過樂於助人的外表來隱藏真實的渴望。好男人樂於表現得友好和值得信任,他們相信“你快樂,所以我快樂”。好男人是大家可以信賴的朋友,他可能選擇以下職業:老師、保險代理人、或藝術從業者,因為把關愛獻給別人會讓他們感到快樂。某種程度上好男人認為大膽和直接(尤其對女人大膽和直接)的行為會惹來麻煩,因此他喜歡隱藏自己的觀點和真實的情感。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少的事物能填滿他的情感,因此他傾向於被動激進,很少會因對現狀不滿而暴怒。沒有人看到的時候,好男人也會做一些不那么體面的事情。例如把其他司機堵在路上,給票據收款人水單,輕聲地責罵妻子和孩子。他們甚至會有像搞破壞、加入恐怖組織和通姦之類的幻想,給虛假外表壓抑下的自己片刻的安慰。好男人的羞恥感源於:懦弱、易受傷、自私、壞男孩、被人操縱和報復心。好男人面臨的挑戰:好男人的難題是跟自己的怨氣和壞的本質妥協,因為好男人的生活建立在他人的認可上。對好男人來說,更坦誠地面對他的要求和渴望將為他翻開新的一頁,而不是幻想如果自己足夠好的話,一切都會神奇地實現。對好男人來說,最大的困難是認識到自己的一生都致力於照顧別人而忽略自己,這不完全是一件體面的事情。一旦好男人認識到這個問題,他就能把本來關注別人的精力轉移到優先滿足自己的需求上來,並能夠創造出一種建立在誠實和權利上的生活。樂觀悲觀的面具樂觀者樂觀者看上去總是情緒高漲。這樣的人一旦走近你,即就能認出來,因為他們笑得有點假,並過於熱心。如果他是男性,那么他擁抱你的時間可能太長,他過分友好的問候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孩子們面前他有講不完的笑話和有趣的故事,還會將各種角色扮演得有聲有色,孩子們都被他旺盛的精力征服。在中學時期,你也可能見過樂觀的女孩子,如整天蹦蹦跳跳的拉拉隊長。長大以後,這些人到哪裡都保持著高漲的精力。她的音量總是高出一般人幾分貝,光從聲音上判斷她的年齡,總比實際年齡至少年輕10歲。為了證明自己是快樂友善、最受歡迎的人,樂觀者們時常剝奪別人表現的機會,霸占其他人發言的機會。無論別人說什麼,他們都會以更強烈的方式表達。比方說有一樣東西是好的,從他們嘴裡講出來就是“最好的”。如果他們要表達對你的感謝,就會抓著你謝個不停。因為害怕不被關注,不被人喜歡,他們就強迫自己一直保持笑臉參加各種集體活動。如果人們運用犀利的眼睛,有時可以發覺樂觀者的面具已經開始變形,如果運用敏銳的耳朵,有時能聽出他們的笑聲有幾絲勉強。對於那些能看穿他們偽裝的人來說,這些樂觀主義者有些虛偽,甚至是討厭。但看不穿他們面具的人,則為在他們身邊而感到快樂。樂觀者即便是談論傷心的事情都是笑著說的。他們所表現的快樂,其實與他們隱藏的悲傷成正比。他們害怕一旦有一絲的負面情緒進入思維,就會把他們擊垮。樂觀者的羞恥感源於:悲傷、認輸、悲觀、失望、絕望不受人歡迎和被人拒絕。樂觀者面臨的挑戰:樂觀者的難題在於接受人生並不總是充滿陽光的事實。卸下樂觀者的面具較為困難,因為他們總處於得了金牌一樣的快樂狀態。他們會為自己極力辯解說他們並沒有戴上任何面具。為使他們認識到自己的偽裝,我要求他們每天花十分鐘,當感到“我很快樂”的時候就照鏡子看看自己的樣子。這樣一來,他們就能認識到自己的面具了。樂觀者最終的挑戰就是讓他們從內心深處知道,保持自己原本的樣子也一樣可以得到人們的愛和關心。他們需要靜下心來感受面具帶來的痛苦、尷尬和不適,允許自己去發現真正的自我。悲觀者悲觀者常與悲傷、憂鬱和不幸為伍。他們總是只看到生活里的痛苦,心裡積壓著許多有害的情緒。他們往往有點憤世嫉俗,由此破壞了自己的精神力量和理想。不知不覺中,他們固守傷痛的往事,迴避一切對自己有益的機會。恐懼占據著內心世界,他們害怕無法掌控自己的未來,害怕再次受到傷害,所以寧可與往日的痛苦為伴,也不願意嘗試新的事物。換言之,他們認為已知的魔鬼比未知的魔鬼要好。沉溺於自怨自艾的悲觀者常在心中自言自語,例如:我怎么啦?為什麼是我?可憐的我啊!這事不應該發生在我身上!這些喃喃自語使他們一直處在痛苦和失望中,無法解脫。悲觀主義者拋棄了真實的自我和本性,使自己陷入絕望的深淵,常幻想自己最後以悲劇收場,因此在生活中也備受欺凌。因為總是受到傷害,不懂得第一時間幫自己脫離險境,於是他們開始關閉心門,壓抑自己的情感。你一眼就可以認出悲觀主義者,他們總是拉長著臉,即便是笑起來也是淺淺的。他們不相信自己會有嶄新的開始,也不認為令人振奮的未來在等著他們。他們難以做到忘記過去,繼續振作精神前進。為了得到別人的喜愛,他們也曾掏出心窩,但沒有得到回報。有什麼比這更可悲的呢?事實上,他們打心裡覺得,生活背棄了他們,上帝根本就不存在或是拋棄了他們。這樣的痛苦太沉太重,以至於他們無法承受和化解。他們唯一能做的就只有壓抑痛苦,將之隱藏起來,把自己也排斥在人生之外。悲觀者一直處於沮喪的狀態,除了為自己營造的黑暗的小世界外,他們看不見其他事物,成天悲天憫人,而看不清未來其他的可能性。他們感到孤獨,感到絕望,在自己的傷痛上匍匐前進,對人生不抱希望,只求苟活。悲觀者的羞恥感源於:絕望、傷害、拒絕、拋棄、適應能力差和無助。悲觀者面臨的挑戰:對悲觀者來說,困難的是認識到自己每天都接收了許多消極信息,他們必須停止下來,不再接受。只有將自己壓抑的情感釋放出來,他們才能再次擁有完整表達感受和繼續人生的動力。他們最好與積極向上的人一起努力工作,給自己人生帶來全新的視野。多與樂觀的人在一起,可能就是他們通向自由的敲門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