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

《商鞅》

《商鞅》是姚遠編劇、陳薪伊導演的一部話劇,風格雄渾、氣勢恢弘,全面展現了商鞅變法在秦國所造成的巨大影響,成功塑造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有遠見、有膽識的大改革家形象。該由上海戲劇藝術中心於1996年9月首演,2003年重排。

基本信息

簡介

《商鞅》《商鞅》

《商鞅》是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創作排演的大型歷史話劇,於1996年首演,編劇姚遠,導演陳薪伊。該劇塑造了戰國時期改革家商鞅的鮮明形象,從中傳遞了一種為了理想不惜生命的男兒血性和氣概,以及為衝出陳腐的文化重圍而不屈不撓的戰鬥精神,成為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的保留劇目。

1996年至2003年期間,《商鞅》演出百餘場,觀眾人數超過十萬人次,被譽為中國舞台上十分難得的一部話劇力作。2003年,《商鞅》入選為首批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

劇情梗概

戰國中期,魏國魏公子的侍妾姬娘生下了一個孩子。魏公子請了巫師來卜筮,斷定他是一個孽種。於是這個孩子和姬娘就被拋到了荒郊。為了活命,姬娘帶著他一起逃到了河西之外。

《商鞅》《商鞅》

一日正巧秦國侍臣景監出使魏國,與魏將軍公叔痤來到西河岸邊,發現了商鞅。景監一下就喜歡上了這個聰穎多智的孩子,便欲帶回國去收養。但公叔痤出於一種狹隘的心理,強行帶走了商鞅,且令姬娘剜去雙目,割斷親情,發誓永不見商鞅。

商鞅被帶到魏國,公叔痤讓他陪伴魏王之子公子昂讀書。在學習中商鞅對法家的學說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他越來越不滿足眼下的地位,希圖能有更大的作為。公叔痤與秦國作戰,兵敗,太子申被俘。公叔痤也因此傷病在身,每況愈下。商鞅便期待公叔痤能將自己推薦給魏王,但公叔痤卻勸說魏王殺死商鞅以絕後患。

此時秦孝公登基,向天下頒布了求賢令,並許諾能有為秦國建功立業者,秦國為之分封領土。商鞅辭別戀人韓女,來到秦國。在景監的引薦下,向秦孝公遊說法家學說,於是在宮廷上爆發了一場關有變法的激烈辯論。在秦孝公、景監、公子虔和趙良的支持下,商鞅駁斥了保守派們的主張,變法得以推行,秦國日益強大。

為了收復秦國土地,秦魏再次開戰。商鞅殺了與他從小一起讀書的公子昂,趙良的學生孟蘭皋也為此獻出了生命。戰爭的勝利使得商鞅一躍而成為商君,但他的顯赫地位更增加了保守派對他的仇視和秦孝公日益對他的提防和擔心。太子駟即位之後,第一件事就是以謀反罪名緝拿商鞅。商鞅帶著母親姬娘四處逃亡,但商君創始的連座之法竟使他無處存身。最終遭車裂而死。

劇作特點

語言風格

話劇《商鞅》劇照話劇《商鞅》劇照

《商鞅》劇作語言精美,文白結合,節奏鏗鏘,富於韻味。對演員的台詞、形體、文學功底和藝術修養等各方面的要求都非常高。

藝術手法

作品還借用了超現實主義的手法來增強其藝術表現力。劇中,商鞅舌戰魏相國與秦群臣以及設立新法的片段,最能顯示商鞅的雄辯與果敢。

性格展示

2003年重排時,編劇姚遠採用了“滴水成河”的方式,圍繞著人物的性格、特別是商鞅的性格進行了提高:不僅從商鞅的性格形成方面出發來詮釋其行為,而且還對劇中姬娘、韓女、秦孝公等眾多配角的性格也做了調整,使劇中所有人的性格都能“擰”在一起,共同推動戲劇的發展,使之更具張力。

演員陣容

《商鞅》《商鞅》
《商鞅》是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的一塊金字招牌,全劇有名有姓的人物18個,大多獨具個性。能在《商鞅》劇中擔當角色,對青年演員來說是一次藝術成長的機遇。首演時的《商鞅》匯聚了上海話劇舞台一批最優秀的表演藝術家,包括張先衡張名煜杜冶秋婁際成朱藝 等老一輩藝術家以及青年演員尹鑄勝

2003年,曾主演過《好爹好娘》、《無人生還》等話劇的硬派小生魏春光成為商鞅一角的扮演者。韓秀一接替婁際成扮演公子虔,李超接替張名煜扮演趙良,孫寧芳接替周小倩扮演姬娘,王一然接替田水扮演商鞅的初戀愛人韓女。新《商鞅》劇組演員以“80後”居多。

創作風格

該劇的時空容量、劇情結構,以及英勇悲壯的人物形象塑造,使其具備了黑格爾所界定的“史詩性”作品的特徵。

1、《商鞅》表現的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能完全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登上政治舞台,實現改革理想的人。

全劇沒有正面描述商鞅之法,只是將這場鬥爭集中在統治者上層中進行,表現出編導駕馭複雜歷史事件的藝術才能。導演在處理劇情時,既沒有對變法對象作就事論事地評判,也沒對變法過程作平面化的陳述,而是廣泛借用跳接、閃回、單一畫面的多時空共融等多種影視手法,立體化表現了兩派勢力針尖對麥芒的鬥爭。抱有敵視態度的守成派在劇中與改革派一樣得到充分表演,無論在人數,還是在戲份上都可謂旗鼓相當,勢均力敵,增加了戲的觀賞性,並最大限度地促使觀眾對變法所遇到的困惑不斷進行思考。

《商鞅》《商鞅》

2、《商鞅》以英雄偉業的成功和英雄個人的毀滅為軸心,架構全劇,陽剛大氣,不落俗套。

為了突出變法,秦國內部的政治鬥爭,統統呈現在台前,而商鞅率兵與魏國的幾場外部戰爭,則毫不可惜地放到幕後,一律虛寫。“商鞅推行變法”作為帶動全劇氣勢的中心事件,不少地方是通過語言的交鋒來表達的。這個戲語言華美,修辭講究,可以說是一個詩化了的歷史戲。唯美主義的語言風格在一定程度上或許拉開了與觀眾的距離,但語言中思辨的內涵,不失為一種展示劇情的絕妙方法。

該劇圍繞中心事件,同時展開了兩條衝突線:一是商鞅在雷厲風行推行變法過程中與反對派之間的殊死衝突;二是他為報效母親,實現做“人上人”理想過程中所產生的複雜心理矛盾。導演在強調變法與反變法衝突的同時,著意加強了心理衝突線,把人物的深沉意識、內在的情感世界儘可能多地予以釋放,努力把商鞅人性的微妙和千姿百態予以充分揭示。這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卻又無處不在的人性力量在顯示著作用。

3、從結構看,商鞅與母親、與韓夫人的戲並不多,多的是商鞅在變法過程中的政治鬥爭。這樣的處置,看似不平衡,卻並未影響商鞅心理矛盾的完整表述,很見功力。

歷史上商鞅的一生所求,不過功名利祿而已。在這樣的史論框架中,編導建立起重新梳理歷史人物的想像空間。他們巧妙迴避了“商鞅變法”在實施過程中殘酷性的一面,把視角轉向挖掘商鞅本人的人性美。這之間其實並不矛盾,古今中外,推動歷史進步的鐵腕人物其實不乏情義纏綿之輩。

看點

劇目結尾,商鞅之死,最震撼人心。狂風呼嘯,萬箭亂射,馬車上,商鞅抱著姬娘激情控訴,最後胸口中箭,轟然倒下。演到此處,觀眾的熱烈掌聲常常經久不息。1996年歲末,朱鎔基副總理在北京看話劇《商鞅》,他為劇情所動,悽然淚下。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