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種愛不千瘡百孔》

本書講述了與張愛玲有關的一群人——她的祖父、父母、姑姑、弟弟,還有兩任丈夫。借對他們性格、際遇的觀察,走入他們的人生,通過他們與張愛玲的情感聯繫探求張愛玲獨特的心靈世界。書中視角敏銳獨到,文風犀利灑脫。閱讀該書,讀者能更加了解張愛玲,現代女性或許還能從書中看到自己,找到自己。

基本信息

本書介紹

1
張愛玲所以能成為張愛玲,才華是一個原因,更重要的,在於她有那樣一個滄桑堆積的家族背景。她的祖父是晚清名臣張佩綸曾外祖父是更有名的李鴻章,父親是舊式才子,母親是新潮淑女,還有孤僻的姑姑,軟弱的弟弟……她一生愛過兩個男人,胡蘭成賴雅,一個是處處留情自命不凡的漢奸文人,一個是江郎才盡寄人籬下的美國共產黨員,不管張愛玲本人是否情願,她的名字已經永遠和這些人連在一起,要了解張愛玲,了解張愛玲的作品,這些人就是不可迴避的話題。
安徽才女作家閆紅,一向以敏銳獨到的觀察視角和犀利灑脫的文風贏得眾多網友的追捧,在這本新作中,她將隱藏在張愛玲背影中的那些人一一請到幕前,還原成有血有肉的真實個體,藉由對他們的性格、際遇的觀察走入他們的人生,通過他們與張愛玲的情感聯繫探求張愛玲獨特的心靈世界,用閆紅的話說,是“通過她的親人,還原一個張愛玲的前世今生”。

作者介紹

閆紅閆紅
閆紅 1975年人,現為安徽新安晚報社編輯,安徽文學院簽約作家。1990年開始發表作品。著作有《誤讀紅樓》她們謀生亦謀愛》兩種。

書評

這么可憐身是眼中人

“沒有一樣感情不是千瘡百孔的。”年輕的時候,張愛玲就說,她是把這千瘡百孔的華衣,抖出來給人看的高手。人與人的感情,是和平時代的兵荒馬亂,她站在亂世最高處,站成一個傳奇。只有很細心的人才能看到,那傳奇的後面,絲絲縷縷,聯接著她自己的生活,她生命中的那些人,她作為文學材料的糾葛與殘破,也塑造了這個她。
哪一種愛不千瘡百孔》的作者閆紅,就是那一個細心人,手裡也有針,漂亮的文字里探出寒光,戳向包圍張愛玲的神話,看見了傳奇的來路:屬於世間女子的徘徊,當然還有隻屬於天才作家的冷酷,以及慈悲。才知道回顧所來徑,歷歷橫翠微。
張愛玲一生,不需大手筆,只寫男男女女,家族裡的恩怨,茶杯里的風暴。解讀張愛玲,作者也從這裡下手,追本溯源,算得上聰明而直接。
祖父張佩綸,二十三歲中進士,也曾是家族驕傲,年輕的才子,“清流”名人,風頭未必差過孫女張愛玲。可惜人生,就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輕》中,“非如此不可”的那段鏇律,在為“君子”的姿態中,滑向一個失敗接一個失敗,成了野史的笑柄。做了中堂大人李鴻章的乘龍快婿,那么風流佳話的一次聯姻,都沒能夠填補內心的黑洞。
“在風花雪月的背面,側向無人的一隅,噓出一口氣,露出不快樂的表情。”這是作者對張愛玲祖父祖母婚姻的解讀,人世間的風花雪月,多少也是如此,
很年少的時候,張愛玲也曾有過對傳奇的嚮往,把言情故事,直接拎乾刷清,變成欲說還休不說也罷的蒼白人生,首作俑者要怪她的老爸,張志沂。當女兒殷切問起往事時,他說,什麼書房初見的心跳回憶,騙人的。
張愛玲對自己的父親,感情複雜而矛盾。未必就真的是那無可救藥、吸鴉片的遺少,囚禁親生女兒的惡棍?這樣想,等於是把張愛玲的人生,變成了呼天搶地的“知音體”。
真實的生活,永遠說不清道不明,激烈的情緒,最終都將變成曖昧的暗流。
在網上看過一個貼子,是許多人回憶童年時與父母的關係。那個貼子十分驚心,我們不知道,就在身邊,有那么多人,成年後內心的陰暗與掙扎,來源於兒時親人的爭吵,家庭里的冷漠,棍棒下出孝子的傳統教育,甚或,只是父母望子成龍的苦心。
“童年留下的心理暗疾,就像一棵樹苗上的傷痕,會隨著樹的長高長大而慢慢擴展,變成一生的隱痛。而這些傷痕,大多來自父母老師,他們不可能有惡意,他們只是被生活的重壓擠得失去耐心,一些言語,一些眼神輕易飛出,讓柔弱的小心靈獨自承受。”閆紅如是解說張愛玲和父母的關係。
曾經帶她買西點,園中樹下老少共講古文的父親,恨著怨著出走的母親。父母間的糾葛,把小小的女孩籠罩在中間,成長後的她,一直缺少與人交往的自信,在傲然與決絕背後,未嘗沒有對親密關係的警惕,終於變成了迴避。
跟隨閆紅的筆,一一追詢往事,張愛玲的愛,和她愛過的人。讀法很新鮮親近。
我喜歡那個弟弟,張子靜。因為沒有姐姐的才華和膽量,他被生活擠壓到了另一面,睫毛長長的漂亮男孩子,長成平庸忠厚男子。誰也沒有想到,在很多年過去之後,他和曾經欺負過他的後媽,竟然最終成了炎涼世間,彼此的溫暖慰籍。
志向遠大,深詣感情之千瘡百孔的人,都孤獨地飛走了。只剩下他這個拎不清的平常人,在世上平和地走。
當我們把目光堅決地投向內心,誰不是常人?為了自由對兒女冷淡的母親是,當剩女當得理直氣壯的姑姑是,張愛玲亦是。她的戀愛,也不過是一般兒女心。
她有也百轉千徊,也有痴纏和痛苦。否則不會說出:“她看到了他,低到了塵埃里,開出了花。”也不會在感情被背叛後,對那男人說:“倘使不得不離開你,亦不致尋短見,亦不能夠再愛別人,只是枯萎了。”
張愛玲最終還是有了新的愛人,賴雅。這跟我們踟躇著前進的人生,沒有多少區別。每一步,不那么美滿,也不是想像中的絕境。
愛情,親情,母親對我們的愛,我們子女的愛,不容一點置疑。是因為我們希望它這樣,才能給我們在生命中不盡的意外與失望中,給心靈一個平衡的扶手。
張愛玲不需要這個,她有自己心靈攀升的高度,她的筆是她的台階,步步往高峰行去。但她也曾經一路走來,了解這一切殘缺背後,人心裡卑微而熱誠的願望,才能夠盡作家的本分,不留情面地寫,可筆端又帶著小小的縱容。
“試上高峰窺皓月,偶開天眼覷紅塵,可憐身是眼中人。”當我們捧讀張愛玲小說的時候,閆紅,為我們捧讀張愛玲,那個在不勝孤寒處,懷著溫柔一念的人。

破譯張愛玲的感情密碼
閆紅的新作《哪一種愛不千瘡百孔》,講的是和張愛玲有關的一群人,她的祖父,父母,姑姑,弟弟,還有兩任丈夫。這樣的一組眾生相,集合了舊式才子,新派淑女,資深剩女,大家族的棄兒,閆紅通過對於他們的命運的敘述與梳理,表現出新舊交替的時代里,一種特殊的氣氛。
她的祖父是晚清名臣張佩綸,曾外祖父是更有名的李鴻章,“隨著辛亥革命等一系列變故,昔日的輝煌已經變成‘蹉跎暮容色,煊赫舊家聲’的慨嘆,但正是那夕陽餘燼,照進張愛玲的字裡行間,如飛金走彩,韻味無窮。”
比如她的祖父張佩綸,張愛玲只是從照片上見過他,對於他的一生成敗也興趣缺缺,但是閆紅髮現祖孫倆的命運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都是早早成名,都追求“飛揚”的人生,致使從高處落下,寂寞終生。“張愛玲的晚年,同樣選擇了離群索居,那種心意如鐵的堅硬,與乃祖同出一轍。難怪她說,遺傳真是神秘飄忽。”
如果說祖輩的故事鋪就了她文中的滄桑底色,和她有過親密接觸的那些人,直接影響了她對感情的認知:若是沒有和父親之間恩怨交加的感情糾纏,怎會有張愛玲疼痛、破碎與成長?若是不曾一廂情願地將母親美化成一個仙女,接近之後卻大感幻滅,怎么有張愛玲描摹人生時參差對照的筆法?若是沒有一個清堅決絕而又錦心繡口的姑姑,張愛玲下筆大概也不能如此的凌厲與另類,至於說她的兩任丈夫,他們不同的命運與性格,都能讓張愛玲體驗到更多,難怪作者要借張愛玲的原話大發感慨,沒有哪一種愛不是千瘡百孔的,但正是這千瘡百孔的愛,讓我們觸到人生真實的質地。
所以,作者寫張愛玲愛過的那些人,卻是試圖通過他們,破譯張愛玲的感情密碼,她的孤傲,她的謙卑,她的溫暖,她的身世之感,必須要推薦的,是關於胡蘭成的那一段,作者以庖丁解牛般細緻熟練的筆法,對於這一段亂世情緣條分縷析,張愛玲不再是那個“愛傻了”的女人,她的倒追,是因為心靈足夠強大,她的強悍,讓小文人胡蘭成終於感到消受不起。作者近乎殘忍的敏銳,讀來讓人脊背發冷,她對於感情世界的通透與誠實,形成了她的一種殺傷力,這一點,倒跟張愛玲一脈相承,雖然,她在對於張愛玲進行解讀的時候,常有一種朋友式的,很知心的調侃與諷嘲。
很難概括這樣的一些文字,它有一定的史料價值,看得出,作者對於張愛玲的家事如數家珍,像張愛玲和胡蘭成及其“小妾”英娣三人行的那一段,激烈的感情衝突,很能凸顯張愛玲的性格。但如果認為它的價值僅僅是史料鉤沉,絕對是個錯誤,在閱讀過程中,筆者感到,它還有一種實用性,作者是感性和理性都很發達的人,而且具有以心換心設身處地的寫作態度,隨著張愛玲一起經歷和思考,對於很多感情命題,都順藤摸瓜,得出也許不是真理但有一定參考意義的答案,所以,這本書,不但能使得我們更加了解張愛玲,也使現代女生,能從這本書中看到自己,找到自己。

真實的張愛玲在這裡

我曾有一種印象,覺得張愛玲以及她的家人都怪誕、不近人情,這種印象的來源,最大的論據恐怕是張愛玲在《私語》里所寫的、被父親打、軟禁的情節。相信很多讀者與我相類,在論壇上,我經常讀到將張愛玲家人妖魔化的言論。但又因為張愛及其家人如此怪誕,所以我們就不會以常理察之、論之,於是倒也形成了另一種寬容。但這種寬容是有距離感、有優越感的寬容,是沒有耐心的、帶了誤解的寬容。
在這種情況下,讀到閆紅的新書《哪一種愛不千瘡百孔》,我的感覺是,在我頭腦里摧枯拉朽。閆紅的筆法很像剝洋蔥式,一個個人物的故事和心事像洋蔥瓣一片片剝下,時不時地,你不可能不被大大地嗆一下的,幾乎要嗆出眼淚。
我讀到了那個“荒唐”的父親,張志沂的前世今生。閆紅指出他和張愛玲之間的矛盾,是因他是舊式才子,張愛玲則是新時代的推崇者,在感情的層面上,他倆未必沒有交融之處:“他是她最初的知音,認真閱讀她的所有文字,……也許,張志沂心靈深處沒把這個女兒“小”看,他知道她什麼都懂,心情好的時候,他願意和她談談親戚家的笑話,休要輕看這一舉動,進行這種溝通,是相信對方對人情世故,達到和自己同樣的層次。……他們也曾經是那樣親密,那樣的默契。”
正因為他在張愛玲身上傾注了比較多的感情,而張愛玲卻一心向著母親――他的前妻黃素瓊,張志沂認為自己被他們拋棄了:“張志沂對於黃素瓊的感情是如此複雜,每時每刻都不相同,恨中有愛,愛中生恨,……比如這個早晨,他的心情沒那么好,再想起這個女人,就是一個尖銳的盛氣凌人的影像,一意投奔過去的張愛玲,也跟著變得可惡起來,他的暴怒的另一面,是被傷害的感覺”。
一直以來都沒有聽到誰、包括張愛玲自己提出她父親是愛她的,張愛玲自己沒有提過,是因為張愛玲不愛作膚淺直白的表達,她的心思在文字之後千轉百合,要有一種別樣的敏銳、細緻、耐心和真誠,才得以讀出她的微妙曲折。張愛玲的堂弟在報上讀到此文後,特地來電向閆紅致謝,說“謝謝你為我十一叔說了句公道話,我看過的關於十一叔的文字里,沒有誰提到他是愛張愛玲的,謝謝你看出這一點。”
然而閆紅對解讀對象的理解,並不是在為對方“開解”。她願意作最耐心的體察,但一點也不打算粉飾出令人感動的情感故事。恰恰相反,她在指出那種花花架子後面的虛偽可笑時,簡直是無情的,比如寫胡蘭成一章,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我看多了胡大才子的文字,也形成了一個習慣,透過表面的花哨,從字縫裡解讀真相。”她尖銳而不失俏皮風趣地刻畫了胡蘭成的輕薄形象,同時也藉此破譯出張愛玲的愛情密碼,有時簡直真實到過分的地步,比如她指出張愛玲戀愛時說的某些話,大有芙蓉姐姐之風。
拿張愛玲比芙蓉姐姐,張迷我簡直要指責大不敬了,然而閆紅耐心地繼續解釋:“芙蓉姐姐所以成為熱點,很大程度因為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個芙蓉姐姐,區別只在於,芙蓉姐姐讓心裡話見了天日,而大多數人放在心裡,最多在最親近的人面前猖狂一下,張愛玲對胡蘭成這么說,可見她對他不設防。”然後,又很不厚道地說:“她高估了這個男人的德行,卻低估了這個男人的記憶力,她不知道,很多年後,她所說的這些將作為呈堂證供,出現在白紙黑字之間,曾經那樣孤傲的她,變成人們茶餘飯後消愁破悶的談資。”
這樣說張愛玲,張迷該是什麼感覺呢?我覺得,臉上的表情,多少有點啼笑皆非,內心卻是嘆服的。張愛玲自己,是一個最重“真實”的人,在這點,她也是主張不留情面的,假如她看到另一位解讀者,對自己如此準確地、中肯地“不留情面”,她或許會深感是一件幸事吧。
我覺得閆紅對張愛玲的態度,不是冬粉對偶像的態度,也不是讀者對作者的態度,甚至也不是研究者對研究對象的態度。而是一種,朋友對朋友的態度,或者說,知己的態度。這種態度作為解讀者,不用說是極為珍貴的,但又很難作到。我們都隔著文字去讀一個人,很多讀者,便慣於拉出距離,讀到的感受,用閆紅自己的某個比喻便是:如水珠之於荷葉,晶瑩地滴滴鏇轉著,很漂亮,卻與荷葉本身隔了一層。
而閆紅的解讀不是如此的,她與她所寫的人物的情感打成一片。我想,這本書之所以令我有摧枯拉朽的感受,是因為它不落人云亦云的巢臼,因為作者所作的思考和體察是她“自己的”,她把她的寫作對象在內心還原成一個真實的人,把對方的種種情狀和故事將心比心地在內心裡過一遍,這“過一遍”,便是以一種真實,遇到了另一種真實。

原來張愛玲可以這樣讀

以一個陌生人的眼光去看這本書,閆紅的新書:《張愛玲愛過的那些人》,會比以朋友的眼光去看,更多收穫。身為朋友,熟悉她的妙語連珠兼胡說八道,有時笑了之後也就忘了。現而今白紙黑字地看到,有好多言論,令人大跌眼鏡之餘,又回味再三,是當之無愧的箴言。
“她(張愛玲)對這塵世的情意太珍重,她試圖用距離延長保鮮期。”
人人只道張愛玲與人頗有距離感,閆紅認為,張愛玲對塵世的情意不是不珍重,而是相反。“她對這塵世的情意太珍重,她試圖用距離延長保鮮期,不幸的是,就這么一路‘距離’下去,量變到質變,距離便不再是一種‘手段’,變成了生活態度,用張愛玲的話,是與生活本身都有了距離,也算一種悲哀。”
所以,當許多人為張愛玲對親弟弟的冷漠感到心寒,閆紅卻給出了體諒:“(母親)同時毀掉的,還有少女張愛玲對於這絕對光明的世界的毫無保留的信任,這使她從此充滿了警惕,……所以她在和弟弟打交道時,會有意無意地保持距離,不刻意扮演自己力不能及的形象,既然這世上,沒有哪一種愛不是千瘡百孔的,何必離得太近,讓彼此都窮形盡相。”
“真實到極處,可能就會缺乏人情味。”
這是在說張愛玲的姑姑張茂淵,被閆紅稱為“超級剩女”的張茂淵。張茂淵年輕時去英國留學,邂逅一位名叫李開弟的青年才俊,回來後她一直單身,直到78歲才把自己嫁給了李開弟。這段故事本可以被編成愛情傳奇,但閆紅也將它解構了,她說:“在網上,我看到有人這樣抒情地說道:五十年的深情等候,換來十二年的生死相依。這句子看上去很美,仔細想想就不是個滋味,五十年的等候,在等李開弟老婆死掉嗎?張茂淵固然冷漠,卻不至於這般陰險”――看到這一段,我駭笑了。
在閆紅看來,姑姑張茂淵78歲才把自己嫁掉,不是為了什麼愛情傳奇,而是,姑姑不會把自己套進了情感或情緒的公式,她對李開弟可能有那么點愛情,但不足以成為她全部的精神支柱,她應該有著更彪悍的表情,有更多的樂趣――嗯,這個我們倒是有同感了,張愛玲的姑姑語錄,使不少張迷同時也是姑姑半個冬粉。
總之,姑姑將剩女生活做到極致,與其說是為了成就一個愛情神話,不如說是順其自然,。這就是閆紅的結論。順便插一句,我特別喜歡她寫姑姑的這一篇。
“不管胡蘭成是怎樣的淺薄不堪,我都未替張愛玲不值過。”
這一句,我曾經有點費解,因為我同樣巨惡胡才子,他在《今生今世》里得意洋洋地展示的他與張愛玲兩人的情話情事,簡直有如一場精神上的艷照門。不要說那句令人浮想連翩的“連歡娛都成草草”,不要說張愛玲的咳珠唾玉,就是戀愛中普遍通用的傻話,胡才子也不捨得不寫下來,比如張愛玲對胡蘭成講:“你怎么可以這么聰明”,用手指撫過他的臉,說“你的眉毛,你的眼睛,你的嘴,你嘴角這裡的渦我喜歡”。
正如閆紅所評:“胡蘭成和項羽一樣,是個不肯衣繡夜行的主,他洋洋得意,容光煥發,恨不得全世界都來打聽他的秘密,可是別人老不問,他只好主動說了。”所以那本《今生今世》,我簡直可以評為一部奇書了。
饒是如此,閆紅仍然都“未替張愛玲不值”。那是因為:“我們需要在自己的青春年華里,轟轟烈烈地綻放一次,而不是在謹慎的甄別篩選里蹉跎光陰,王菲曾跟她的朋友們說,你們說亞鵬會騙我,辜負我,可是,如果我不好好愛一回,我該有多么辜負自己。張愛玲同樣需要一場不動腦筋,只動心,就像腳踏車上的一撒手,那樣一種不管不顧的愛情。”
“說到底,她還是太在乎這一場戀情,即使不得不結束,也該是一個蒼涼的手勢”
還是在張胡兩人的情事裡,胡蘭成與護士小周勾搭上不說,還在逃難途中勾上了斯家少婦范秀美,這個時候,聰明如張愛玲不可能不清楚這一切,但是她仍然給在逃的漢奸胡蘭成寄錢,這些作法令某些“愛國人士”大為詬病,就算不從愛國角度考慮,也令人不解,他都傷你傷成這樣了,就這么一人渣,你用得著這么痴情么?
閆紅認為,“女人在感情出現問題的時候,都會有一個膠著期,貪戀泥淖里的溫暖,遲遲不肯決斷,在張愛玲,還有一個特別之處,她的感情燃點太高,燃燒一次不容易,她甚至認為,自己只燃燒這一回了,不甘心,就這么著,將一生的感情,化成冷清的灰燼。”,所以她給他寄錢,給他寫信,信寫得仍然很華麗,那是“在煞費苦心地裝點這段漸漸走向尾聲的愛情”。
直到胡蘭成眼看著在溫州城已經能夠立住腳,他又遠遠地搭上了身在文化界大腕梁漱溟,再度出山也有了機緣的時候,張愛玲才寫了信與胡蘭成真正決斷,並且隨信付上了三十萬元的“分手費”。不用說,這一筆錢,又令張愛被愛國人士詬病。
但是對張愛的這一切行動,閆紅的理解是:“說到底,她還是太在乎這一場戀情,即使不得不結束,也該是一個蒼涼的手勢,沒有難堪的算計,她用三十萬,為這樣一個願望埋單。”她不肯在胡蘭成難中跟他分手,或許也就是儘可能地讓這份戀情,變得不要那么醜陋吧。
“需要的話,親人也可以犧牲掉。……因為她對自己的定位是:寫小說的人。”
張愛玲把親人們都變成了小說里形形色色的角色,而她的小說里沒有高大全,都是灰色人群,所以,她差不多把親人們得罪光了。――對於這個容易造成尷尬的現象,閆紅不以為然地話鋒一轉:“一個有理想的人,對自己同樣狠。”
閆紅這本書,每一篇都很長,每一個張愛玲身邊的人物:祖父祖母,父親母親,姑姑,弟弟,賴雅,胡蘭成,她都不惜筆墨地細說從頭,再現他們的情感和靈魂。雖然我注意不要寫成閆紅的原文大引用,但恐怕,還是沒能作到。
我只好很鬱悶地大喊一聲:直接去買書吧!以上的箴言,在原書里,簡直是俯拾皆是。二十多塊,物美價廉量又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