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君貺題潞公東莊》

《和君貺題潞公東莊》是宋代詩人司馬光的作品之一。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和君貺題潞公東莊

創作年代:宋代

作者:司馬光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

嵩峰遠疊千重雪,伊浦低臨一片天。

百頃平皋連別館,兩行疏柳拂清泉。

國須柱石扶丕構,人待樓航濟巨川。

蕭相方如左右手,且於窮僻置閒田。

作品賞析

因為和王安石的政見不同,作者自1071年(宋神宗熙寧四年)至1085年(元豐八年),退居洛陽。1082年(元豐五年),曾任宰相的文彥博(潞國公)、富弼(韓國公)等人也因反對新法入洛陽定居。他們組成了一個在野集團,名之“耆英會”,常在一起聚首,置酒相娛。君貺,即宣徽使王拱辰,為耆英會成員之一。此詩作於作者與諸位耆老在文彥博莊園宴樂之時,寫出了這些“耆老”們表面上優遊閒散、遣情世外,實則身在江湖,心念朝廷,為不得在朝而耿耿不快的真實心情。

前四句寫潞國公莊園的景色。作者採用中國畫以寫意為主的潑墨筆法,粗線勾勒出了一幅“山沓水匝、樹雜雲合,”(《文心雕龍·物色》中語)的山水畫圖。那淡淡的遠景是嵩山,山巒重疊的峰頂上覆蓋著白皚皚的積雪;那茫茫的一片是伊水,水天相連,渾然一色。畫面近處,濃墨點染的是大片平整的土地,矗矗樓台、潺潺清泉鑲嵌其間;小溪兩旁,柳枝低垂,輕拂水面。遠近相宜,虛實相生,濃淡相間,一幅簡遠恬靜的莊園山水圖歷歷在目。置身其間,使人流連忘返。

然而出乎人意料之外,五六句作者筆鋒突兀陡轉。“國須柱石扶丕構,人待樓航濟巨川”兩句,聳然挺拔,別開一境,將前四句閒淡平和的氣氛拓宕開去,而轉以“正肅之氣”代之。面對如畫的風景,作者卻無心觀賞,反而勾起了他滿腹愁緒、無限心事。那高峭入雲的嵩山,如同撐起了蒼穹一角;國家這座大廈,也正是需要如嵩山這樣剛直有力的柱石來撐扶。那茫茫一色的伊水,深廣莫測,人若想到達彼岸,小船獨舟是不行的,需憑藉樓船才能征服它。這兩句承接首聯,隱喻國家的治理須依靠大臣之力,而輔弼大臣又須仰仗皇帝的威勢才能使自己的政治主張、治國綱領得以實現。此聯從前四句淡遠的景致中振起,氣魄很大,氣勢很盛,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符合司馬光的大臣身份。

正當作者雄心勃勃策劃“扶丕構”、“濟巨川”之時,歷史的陰雲卻又飄至他的心頭。他撫今追昔,又生感慨,筆勢又陡然下跌:“蕭相方如左右手,且於窮僻置閒田。”當年的名相蕭何輔佐漢高祖,曾被視為左右手,殊榮加身,然而終遭猜忌,有人勸他“多買田地,賤貫貸以自污。”據《史記·蕭相國世家》記載,蕭何“置田宅必居窮處,為家不治垣屋”。“且”字點出了昔日的蕭何、後來的潞國公並包括作者本人在內,買田建館,投閒置散,並非出於自願,而是迫於形勢,不得不以此自娛消遣。作者把潞國公比作蕭何,實際上也是自況,既含蓄地讚揚了潞國公(也包括他自己)的輔君治國才幹,又隱隱諷喻了宋神宗如當年猜忌功臣的漢高祖,在“國須柱石”之際,卻將得力大臣排斥於朝廷之外。全詩波瀾起伏,感情抑揚有致。前四句寫眼前景,筆起雲煙,歷歷如繪,平和勻稱。眼前景勾起心底情。五六句觸景生情,驟然振起,氣勢軒昂,情感衝動。結尾又陡然抹倒,歷史如彼,現實如此,不盡之意,盡在言外。這並不是出於作者的有意做作,而是由生活的矛盾所決定的。閒散的生活和宏偉的抱負、平靜的風景和強烈的感情構成了生活中的巨大矛盾,作者把這個矛盾寫出來,就形成了詩中起伏的波瀾和抑揚的章法。

作者簡介

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陝州夏縣(今屬山西)湅水鄉人,世稱湅水先生。寶元(1038—1040)年間進士。宋仁宗末期任天章閣待制兼侍講、知諫院。英宗時進龍圖閣直學士。神宗即位,擢翰林學士,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知永興軍,不久調任西京御史台。哲宗即位,拜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主持朝政,廢除新法。任宰相八個月後病死。贈太師、溫國公,諡文正。撰有《資治通鑑》,另有《司馬文正公文集》、《稽古錄》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