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未成年》

《告別未成年》

《告別未成年》講述的是一個女孩作為交換生,在美國獨自闖蕩的酸甜苦辣。

(圖)《告別未成年》《告別未成年》

作者: 呂晗子 著
出 版 社: 華文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8-7-1
字數:
版次: 1
頁數: 216
印刷時間:
開本: 16開
印次:
紙張:
I S B N : 9787507523713
包裝: 平裝
所屬分類: 圖書 >> 自我實現/勵志 >> 出國留學

編輯推薦

一個16歲北京女孩的美國交換生日記
“英語聾啞少年”孤身一人在美國“闖蕩江湖
我並不認為,讀過我這本書再出國的同齡人,出國後就能避免我所遇到的不開心和委屈,只是希望那些準備出國學習的“戰友們”能了解:“你不是一個在戰鬥!”
離開北京前,我開了自己生平第一個部落格。那時候的我壓根沒想到.這個部落格在此後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仿佛成了我的氧氣袋.那些螢幕上的留言和評論,像氧氣樣支持我走過了整整年……
也許就是因為當時寫的時候從未想過以後會出版,所以我才可以誠實地訴說我所經歷的切,像個幼稚的孩子樣把自己的得意與失意、快樂與委屈、希望與彷徨通通發泄在部落格上。不過我沒想到的是,有許多我不認識的同齡人和他們的家長關注著我的部落格,從中不斷尋找出國或不出國的理由。
希望這本書能讓更多的同齡人和他們的家長了解一個最為真實的交換生生活
如果您正在猶豫是否放孩子一個人單飛,如果你正為即將開始的留學生活而忐忑不安,如果你想了解除了在高三戰場浴血奮戰之外還有什麼選擇……這本書,一定會給你所有的答案!
特別收錄:獨家解密美國私立高中申請全過程。
當我結束交換生生活,選擇到美國的私立高中繼續讀書的時候,我更加清醒地意識到——其實出國不會改變什麼!它只是一個催化劑,好的、壞的都會被催化,無論是前程似錦,還是碌碌無為,都與出國沒有直接關係。
——by呂晗子
呂晗子,女孩子,北京人,1990年1月出生。原就讀於北京十學校,2006年8月參加為期10個月的“AYA交換生項目,前往美國猶他州公立學校Layton High schoo就讀,並寄宿於當地美國家庭。2007年3月,經申請被美國私立學校St.Anne's-Belfield School錄取,於2007年8月入校就讀至今。

內容簡介

北京高一女孩呂晗子在完全沒有心理準備的情況下通過了國際教科文組織的“AYA”交換生項目,開始了她“孤身一人”在美國“闖蕩江湖”的經歷。
初到“舉目無親”的美國小鎮,身為“英語聾啞少年”的她遇到了很多在爸爸媽媽身邊無法想像的困難,但她樂觀的性格讓她逐漸克服了學習、生活、心理上的一系列困難,走過了一段灑滿陽光和淚水的自我成長之路。
因為住在當地美國人家庭,小作者有機會以“家庭成員”的身份體驗美國普通百姓的生活,包括親情、衣食住行、節日、度假、工作、信仰等,她通過日常小事把自己的美國大家庭介紹給讀者,也將美國普通民眾對中國和中國人的印象傳達給了讀者。
美國的青少年和中國的有什麼不同?美國青少年和父母的關係是否如傳說中的那么隨意?美國的私立高中是如何申請?小作者在和美國同齡人交往中感受到了一個與以往生活完全不同的全新的世界……

目錄

第一章 2006年1月—2006年7月
一、我的人生拐了個彎
第二章 2006年8月
一、中國小孩闖美國
二、我是天才我不怕
三、小鎮的生活很新鮮
四、新學習時代
第三章 2006年9月
一、我愛上學
二、不想長大
三、溫暖的家
四、相信未來
第四章 2006年10月
一、明天是自己的
二、付出的越多得到的也越多
三、古人云的禍不單行
四、自由萬歲
一、“美漂”心情
二、學習無難事
三、感謝上帝賜予幸福
四、告別11月
一、出征華盛頓
二、美國的青春期女孩
三、生活啊飛禽走獸般
四、我是不是一個幸運兒?
五、生活在別處
第八章 2007年4月—2007年5月
一、雜記
二、回到過去

書摘插圖

我的人生拐了個彎
2005年底,正讀著高一的我和全中國所有中學生一樣,做著一摞摞的卷子,看著酸得掉牙的校園小說,寫起作業就瞬間頭疼欲裂,想起高考就眼前一片漆黑……
交換生?
某一天,班裡的學習委員向同學們揮揮手裡的一打A4紙,大聲喊道:“有個叫AYUsA的美國交換生項目……有興趣的同學中午1點到分層教室聽一下介紹……”
“嘁!”聽完她的話,全班同學齊聲發出不屑的聲音,每次聽到學校組織活動的通知,大家的反應都會如此。交換生項目?呵呵,已經是高一學生的我們還有閒功夫去想這些?以前倒是零星地聽到過與此有關的種種“傳奇”,但那從來是個別優等生的特有專利,好像輪不到我們這種普通百姓的。我們學校就曾經有個非常優秀的學姐“交換”回來後被普林斯頓大學錄取。但是從來沒有想過這跟我自己有什麼關係。出國讀書?那不是英語特棒的尖子生的事嗎?我還是不要浪費感情了吧!
話雖如此說,但一向對學校通知沒有興趣的我,這次還是不知怎么了,鬼使神差般地記下了“中午1點,分層教室”這8個字。那時的我一定想不到,就是這筆記本上8個隨隨便便的字,竟然引出了後面半年的忙碌,10個月的美國之行,一年多的掙扎和近20萬字的感悟……
大約從10歲起,父母曾先後多次帶我出國旅遊,對於國外我早已沒有什麼新鮮感,而且出國學習這件事從來沒有納入過我的考慮範圍。我曾經甚至有過“打死也不出國讀書”的豪言壯語。我一門心思地想到上海去讀大學,因為很多校園小說里的故事都發生在那裡,而且去上海就可以擺脫父母的“控制”,這是我能想像出來的最富挑戰性的人生改變了(我一直認為,我根本不想早早邁出國門,可是,當我2006年6月拿到赴美簽證後想反悔時,媽媽的一句話讓我無言以對:“既然你那么不想出國讀書,當時為什麼要去聽項目介紹?為什麼還要參加那一次次的考試?”是啊!為什麼呢?)。
走進分層教室,一個瘦瘦的男老師遞給我一份材料,那上面介紹的交換生項目除了AYUSA以外還有一個叫AFS的項目。參加AYUSA項目的學生都是去美國的,而AFS項目則涉及到十幾個國家;AYUSA的名額非常有限,AFS的名額卻相對地多了很多。
回到家,我把它當成個新鮮事告訴了父母,他們的反應熱烈得超出了我的想像,爸爸一個勁地說“Try!Try it!”,媽媽也說出國學習對我是個很好的鍛鍊機會,到後來她竟跟我說起了出國後種種要注意的事項,好像我明天就要上飛機似的。看著他們倆興奮的表情,我實在不好意思說“不”,心裡想著反正要出國的話必須通過((美國中學生英語水平考試》,而這次北京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安排的考試有上千人去參加Ⅱ巴,能出國的不過十幾個,能去美國的恐怕連10個都不到,這么小的比例,我即使去考了,結果也幾乎是可以預計的。不過,“死豬不怕開水燙”嘛,反正第二天就考,不用複習,走個過場又有何難。
考試風波
就是抱著“生死不懼”的心態,我踏入了一個坐得滿滿的報告廳,在裡面悶了一上午,對著答題卡邊做邊發獃。考試方式與我們平時的英文*有很大差異,試題也有國小練習冊那么厚。
我迷迷糊糊地做著,突然只聽監考老師說:“還有10分鐘……”
真是一聲噩耗啊!當時我還有將近l/3沒寫完呢!頓時覺得眼前一片漆黑,雖然那時的我,對於出國根本談不上有什麼熱切的盼望,不過既然參加了考試,當然還是希望成績看得過去啊!總不甘心自己連試題都做不完吧!眼見卷子鐵定做不完了,我一閉眼、一咬牙,開始瞎填*。雖然我不清楚他們的評分方式,不過反正全部都是選擇題,我至少也別讓這張寫著我名字的答題紙看上去太空吧!
下午的時候,成績出來了,在通過分數線的人中,不出任何意外地,果然沒有我。我倒覺得沒什麼,頂多就是看到公布名單時爸媽那充滿期待的眼神,感覺有些愧疚罷了……
接著,北京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老師宣布,念到名字的同學立即參加面試,沒有考過的學生兩周后的周末還有一次補考機會。父母問我想不想參加,我一臉無所謂。我知道他們希望我補考,而那時的我心裡只覺得再考多少次結果還是一樣的,也就對於是否補考很無所謂了。
就這樣,我坐上回家的車,爸爸把失望寫在臉上,媽媽則怕我失落,拚命刻意地四處找話題,而我只覺得自己像悶睡了一上午似的。出國考試嘛,就當是平淡的高一生活中的一段小插曲好了。
補考日期快到的時候,我突然接到媽媽的電話,住宿快10年了,媽媽還極少在白天給我打電話呢!而電話的內容更是讓我驚訝不已:為了打聽具體的補考地點和時間,媽媽給教科文組織的老師打了電話,得知AYUSA因為錄滿了人,決定取消補考{媽媽隨口問了一下我上次考試的具體成績,誰想到那老師竟然說——她筆試過了為什麼不來面試啊?!原來他們要求的筆試分數是50分,而得到參加面試的資格只需要45分就可以了,我的分數恰巧是47分,卻不知道為什麼當時念面試名單的時候,把我的名字漏過去了;而此時AYUSA已經招滿人了,於是那位老師建議說,另一個美國交換生項目AYA也正在運作,而AYA對於筆試分數的要求竟然只要45分而已……
掛了電話,我只覺得一切都太混亂、太莫名其妙了,這都什麼事啊?不過不管怎么說,憑空多出來的這次機會對於我而言真是件好事。因為那時的我正被每天的作業壓得喘不過氣來,剛剛過去的一次考試,成績讓我很沮喪,加之每天要面對刻板而重複的學習,我已經感到非常痛苦了,我想沒有人會喜歡那種生活吧,我開始盼望能有改變現狀的機會。
一星期後,我參加了面試。情況很糟,我的英語口語本來就不敢恭維,而老師提的問題又都不是諸如“你為什麼要到美國學習?”或“你將來想乾什麼?”這類我有所準備的題目。第一個問題就很出乎我的意料:“請用5個辭彙描述一下你的性格!”這叫什麼問題啊?於是我把能想出來的好詞兒,全往自己身上安,可到最後還是卡殼了,情急之下,中文不禁脫口而出:“理智用英文怎么說啊?”老師笑了,於是不再為難我:“你用英文說不出來的時候,也可以用中文補充!”後面的問題和我的回答基本都夠經典的:
問 “你以前遇到的最大的困難是什麼?是如何解決的?”
答:“我很幸運,還沒遇到過什麼大困難,即便有也是等一等自然而然就沒事了!”
問:“假如你到了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語言又不通,你覺得對於你來說最大的困難是什麼?”
答:“不認路。”
問:“假如你到一個寄宿家庭,而他們一時不理解你,甚至不喜歡你,怎么辦?”
答:“怎么會呢?到目前為止我認識的人都沒有不接受我、不喜歡我的……假如這樣,我會很快讓他們喜歡我的。”
估計我的回答都在老師預料的答案之外吧,每次聽完我的回答,老師都會盯著我看一眼。我想肯定完了!就我這磕磕巴巴的英文,肯定沒戲了。可是,後來才知道,這樣的面試並不太看重你的英文有多流利,而主要是看考生的心理素質和表達能力。在美國10個月的交換生生活更證明了這種考試的英明。因為到美國後口語的進步是最容易做到的,而與寄宿家庭相處,克服心理孤獨,融入陌生環境,才是交換生要面對的最大問題。像我這樣的獨生子女,一旦離開父母的精心呵護,到一個完全不同的國家去“闖蕩江湖”,真是需要超常的心理承受能力。
接下來就是近3個星期的等待,我越等越急,只覺得這事情越發地懸乎。我心想,倒是給我一個訊息啊,不過就一句話而已,怎么會這么費勁啊!到了第三周的周三,我給在海南旅遊的媽媽打了個電話,沒想到她竟然告訴我,她已經知道結果了,就是沒好意思告訴我。我心想,不就是沒考過么?!有什麼不好意思說的。誰想到她說:“你面試過了,但筆試沒過。”
“什麼?!這什麼意思?!不是因為筆試過了才去面試的么?”我整個一個不知所云。
問了半天才明白,原來是老師把我的筆試成績搞錯了!我的成績其實是41分,卻不知道哪裡出了錯,被記成了47分。其後果便是,我必須要重考筆試!聽完這個訊息,我只覺得眼前一片漆黑。怎么老是出錯,而且這悲慘結果的承受者還是我一個人?——不服氣歸不服氣,我還得乖乖地去考試。
讓人沒想到的是,第二次的考分竟然比我想像的高出不少,49分,穩過分數線,我真的要成為交換生了!原來說只有AYUSA這一個項目的交換生能去美國,原來說我們學校一年也去不了3個,沒想到半路殺出一個AYA算是拯救了不少想出國的人。從前難如登天的交換生項目也就突然變得觸手可及了。
寄宿家庭
接下來的幾個月我忙於為出國做各種各樣的準備,寫申請,填材料,準備個人檔案,蒐集照片和從前乾過的每一件值得提及的事,這時候才發現,原來我竟是一個那么不起眼的孩子啊!在國內讀了10年書,從私立國小到重點高中,一次“三好學生”都沒當過,奧數、公共英語……什麼都沒學過,鋼琴彈得相當爛,別的樂器也都不會,好不容易會唱歌,合唱團還因為自己不願意犧牲周末玩的時間早早就主動放棄了。從小到大,竟然一個像樣的獎項:甚至連一張正式的獎狀都沒有,什麼都沒有(怎么覺得自己那么一無是處啊)……能寫成“材料”的事情實在是少之又少,不過是曾經發表過幾篇文章,曾經接受過中央電視台的專訪而已,我不禁慚愧不已。
但總算,一大堆的材料填完了……
至今都清楚地記得,交材料的日子是2006年2月15日,那以後1個多月我一邊應付學校的功課,一邊等待寄宿家庭(我們到了美國以後要住在當地居民家裡)的答覆。實際上,是在等待好心的志願家庭認領我,這個過程對於每個交換生而言都是完全被動的,鬼知道是什麼奇奇怪怪的家庭會收了自己的材料呢?
3月中旬,總算有了訊息!很幸運,我是這批赴美學生中第一個得到寄宿家庭訊息的。那是美國猶他州鹽湖城附近的一家人,姓Cutler。父親Bob是個牙技師,母親Valerie在區政府(“州”和“市”之間還有一個“管轄區”的劃分)里做兼職工作。夫妻倆有4個孩子,在家的只有老四——比我小一歲的Katelyn,另外3個都已獨立生活。大姐叫Alison,和姐夫Nates住在加州的San Francisco,他們有3個孩子,其中一個不到3歲,另兩個當時還在大姐的肚子裡面呢!二哥Josh和妻子在鳳凰城上大學,過得很逍遙;三姐Magen是個大學生,在猶他州最好的楊百翰大學就讀。一開始,媽媽有些緊張,因為她知道猶他州的人絕大部分都是摩門教徒,她對摩門教只有些淺顯的了解,而且大都是負面的,她開始四處諮詢、查資料。幸好她一個在北大歷史系工作的朋友在美國工作生活過,而且是專門研究宗教的,一番專業的解釋才讓媽媽放下心來。於是,我“接受”了這個寄宿家庭,這也意味著我未來的一年美國學習生涯將在一個叫Layton的小鎮度過。
2006年6月的一個星期五,我名正言順地逃課一整天,只為了去美國大使館申請簽證。據說美國的簽證時緊時松,而我,雖然以前出過幾次國,但是面簽還是第一次,因此對簽證沒什麼概念,好奇遠遠多過緊張。等待進入簽證廳的時候我還在跟媽媽調侃:“那要是特別凶神惡煞的一家人,我可就毀啦!”就在我準備進入簽證大廳的時候,AYA的工作人員突然給了我一袋材料,是我未來一年寄宿家庭的照片:Katelyn比我想像的還要好看,Bob一副老小孩的俏皮樣,Valerie則有著母親該有的那股慈祥和善良,還有大姐和二哥兩家人。媽媽一看,比我還激動,一個勁兒地夸:“多好的一家人,多乾淨啊!”“乾淨?”我覺得媽媽太好玩了:“難道人家還能給一張髒兮兮的照片啊?”媽媽正色道:“我指的是他們面容上所透出來的靈魂的純淨,讓人很感動的一種!”
也許因為我是當時唯一一個已經確定寄宿家庭的交換生,這樣一個本來有利的條件倒反讓那簽證官問我的問題憑空多了一個:“為什麼只有你一個人有‘寄宿家庭’呢?”“因為……因為我最幸運啊!”那簽證官哈哈一笑,把一張白色的紙條遞給了我。“我現在就可以走了么?”“是啊。”“這樣就算簽證完了?” “是啊。”原來簽證並沒有我想像中的那么繁瑣,我笑嘻嘻地拿著白色紙條往外走,迎面而來的,是無數家長和AYA工作人員焦急的臉……
聽到這一天簽證的交換生全部通過的訊息,老師們如釋重負,而家長們的表情卻都很凝重。忙了好幾個月不就是為了這天嗎?大人們怎么都沒有想像中的興奮呢?“看來真的是要走了!”媽媽沉重的嘆息聲讓我理解了家長的複雜心理。
  箭在弦上
  一切手續都辦妥了,很快,我被通知將於2006年8月1日離開北京。
  突然問,我覺得很沒有真實感,這一切來得太快了,太順理成章了,我還沒來得及反應,沒來得及想,就拿到了飛往紐約的機票,而對於這張飛機票所意味的未來,我真的不敢說自己已經瞭然於心了……
我開始不斷地問自己重複的問題:我不是從來沒希望過自己出國讀書的么?我不是對外面的世界一向懼怕的么?我不是瞧不起那些說話時愛夾著些英文單詞的人么?我不是和國內的同學感情很深么?我不是早就做好準備迎接每一個中國學生都要面對的高考了么?怎么現在突然就要出國了呢?
整個暑假我都無法為自己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我不停地追問父母,甚至提出想放棄這次機會。並不是不惜福,也不完全是衝動,我只是很害怕,突然覺得未來和我從前想像的差別太大了,更糟糕的是,我完全不知道我的未來會變成什麼樣子……臨走前的一個月,我幾乎每天都是在淚水中睡去的,想著未知的未來,我覺得很害怕,也很茫然。
而就在我一次一次對未來的美國之行提出質疑的時候,父母卻認真地告訴我,其實他們一直打算將來讓我到國外學習一個時期,只是怕我不安心學習一直沒有告訴我……也許潛意識裡我早就知道有這么一天,所以才會鬼使神差地去聽那次關於交換生項目的介紹,一種莫名的宿命感油然而生……
想到這些,我突然覺得沒什麼好抱怨的,也沒什麼可害怕的了,外面的世界無論是精彩還是無奈反正遲早都要面對。這樣想來,心裡也就平靜多了。而且我也覺得,一再地對已經得到的東西如此質疑,不予珍惜,實在是種罪過。……

書摘與插圖

(圖)《告別未成年》《告別未成年》

相關詞條

文學 小說 書籍 青春文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