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醫診法經驗》

《名醫診法經驗》

《名醫診法經驗》一書的主要內容有頭髮診法、目診法、口唇診法、齒齦診法、小兒食指絡脈診法、腹診法、肛門診法、小便診法、特殊望診法、聞診法、脈診法等。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名醫診法經驗》名醫診法經驗

《名醫診法經驗》一書從浩如煙海的中醫文獻中蒐集整理了諸多名家的診法經驗和典型醫案方面的資料,彙編成冊,使讀者得以領會名老中醫們診察方法的獨到之處。鑒於本書所輯醫案按語或為名老中醫本人親撰,或為其隨診門人所撰,皆能如實反映該老中醫在診察方法套用上的精華部分,所以為保證經驗的原汁原味,編者未刻意添加自己的評按,以求避免不成熟的點評,甚至可能是錯誤的點評給讀者帶來誤導。

內容簡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對於中醫診治疾病來說,望、聞、問、切四種診察疾病的方法,就是辨證論治的工具和利器。本書以面向臨床實用為宗旨,重點介紹了名老中醫運用中醫獨特的望、聞、問、切四種診察方法診治疾病的經驗和心得體會,論述瞭望面、望舌、聽聲音、嗅氣味、察脈象等常規診法,以及面診法,目診法、臍診法、山根診法、人中診法、腹診法等局部診法。這些診法有助於疾病的確診或早期發現,值得我們大力挖掘和整理。全書內容豐富,實用性強,適合各級中醫師、中醫院校師生和中醫愛好者閱讀參考。

目錄

緒論
頭髮診法
山根診法
目診法
耳診法
鼻診法
人中診法
口唇診法
咽喉診法
齶、頰黏膜診法
齒齦診法
舌診法
舌下診法
小兒食指絡脈診法
尺膚診法
腹診法
臍診法
肛門診法
大便診法
小便診法
特殊望診法
聞診法
脈診法

前言

名老中醫是解決臨床疑難問題的典範,往往能夠將中醫藥學基本理論、前人經驗與臨床實踐恰當地結合,因而代表著中醫學術和臨床發展的最高水平。他們的學術思想和臨證經驗是中醫藥學術特點、理論特質的集中體現,與浩如煙海的中醫古籍文獻相比,它們更加鮮活,更具時代感和實用性,是中醫藥學這個偉大寶庫中的一筆寶貴財富。名老中醫的學術經驗必須得到很好地繼承,並發揚廣大。開展名老中醫學術思想與臨證經驗的傳承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是中醫繼承工作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繼承是我們首先需要做好的重要基礎工作,是為了更好地創新,是創新的基礎和前提;如果不能很好地繼承,創新就會成為無源之水。這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原局長佘靖在“十五”國家科技攻關計畫“名老中醫學術思想、經驗傳承研究”課題啟動會上的講話所強調的。
本書從浩如煙海的中醫文獻中蒐集整理了諸多名家的診法經驗和典型醫案方面的資料,彙編成冊,使讀者得以領會名老中醫們診察方法的獨到之處。鑒於本書所輯醫案按語或為名老中醫本人親撰,或為其隨診門人所撰,皆能如實反映該老中醫在診察方法套用上的精華部分,所以為保證經驗的原汁原味,編者未刻意添加自己的評按,以求避免不成熟的點評,甚至可能是錯誤的點評給讀者帶來誤導。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本書所輯醫案中有超大劑量使用中藥的現象,有些甚至超出藥典規定劑量幾十倍之多,這些超大劑量使用中藥的經驗乃是建立在該老中醫幾十年使用心得的基礎上,用藥者對其適應證、有效劑量及中毒劑量、藥後反應等有著成熟的經驗,更可能有因地、因時、因人而異的因素在內,非有真知卓識者不能臻此境界,所以請讀者勿盲目模仿,無實際經驗者宜慎用。對於此類經驗,應師其法,用量多少則應視病症具體情況而定,不可丟掉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切勿偏執某人之經驗而死守其用量。

精彩書摘

一、中醫診法的概念診法,即中醫診察收集資料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聞、問、切四種,統稱為四診。其中望診包括全身望診、局部望診和望排出物,是察看病人的神、色、形、態、頭面、五官、四肢、二陰、皮膚以及排出物等,以發現異常表現、了解病情的診察方法。聞診是通過聽病人的語言、呼吸等聲音及嗅病人發出的異常氣味,以辨別病情的診察方法。問診是詢問病人有關疾病的情況,如病人的自覺症狀、既往病史、生活習慣等,從而了解病人的各種病態感覺和疾病的發生髮展、診治等情況的診察方法。切診是醫生用手觸按病人的動脈脈搏和肌膚、手足、胸腹、腧穴等,測知脈象變化及有關異常徵象,從而了解病變情況的診察方法。
診法,是中醫診斷學的主要內容之一,是醫生了解與認識疾病的重要手段,是判斷疾病、認識證候的前提和依據。沒有診法就不會有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正如清代汪宏在《望診遵經》中所說:“欲將治之,必先診之。非診無以知其病,非診無以知其所治也。”因此,診法在中醫辨治疾病過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二、中醫診法的發展中醫診法歷史悠久…,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禮·天官》就有記載:“……以五氣、五聲、五色,視其死生”“兩之以九竅之變,參之以九髒之動。”而春秋戰國時期的著名醫學家扁鵲已擅長“切脈、望色、聽聲、寫形,言病之所在”。公元前3世紀的淳于意也精於望色、切脈,並創立《診籍》,是中醫診斷學發展史上有關醫案的奠基之作。從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文物中還發現,早在春秋戰國至秦漢之際,已有了《脈法》《陰陽脈死候》等脈學專著,當時的脈學發展水平可見一斑。
春秋戰國時期成書的《黃帝內經》是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經典之作,奠定瞭望、聞、問、切四診的基礎,並首次提出“診法”一詞,如《素問·脈要精微論》說:“診法何如?”《難經》則於四診中獨重脈診,提出了獨取寸口診脈法,對後世影響頗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