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聯觀止》

《名聯觀止》

《名聯觀止》,作者梁羽生,武俠小說,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出版。《名聯觀止》為梁羽生聯話精選集,輯錄刊於香港《大公報》的九百零二篇聯話,由作者親自增訂。梁羽生自幼便喜愛對聯文學,後雖從事武俠創作,但自認為,在對聯“資料的收集和研究方面,則所花的時間和精力恐怕還在武俠小說之上”。本書所選皆為古今名聯,既談對聯的“內學”,涵括題贈聯、抒懷聯、集句聯、諧謔聯、輓聯等各類聯體,以及無情對、嵌字對、拆字對、回文對等各式對法又論對聯的“外學”,涉及歷史掌故、世俗民風、官場沉浮、文壇軼聞、名士風雅、人事品評等。梁氏聯話,重趣味、重知識、重考證,可視作聯話體文史百科。

基本信息

(圖)《名聯觀止》《名聯觀止》

作者: 梁羽生
出 版 社: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8-4-1
字數:
版次: 1
頁數: 全2冊
印刷時間:
開本: 16開
印次:
紙張:
I S B N : 9787563372713
包裝: 平裝
所屬分類: 圖書 >> 文學 >> 民間文學

編輯推薦

散木樗材,笑看雲霄飄一羽,人閒境異,曾經滄海慨平生。
——梁羽生

內容簡介

《名聯觀止》為梁羽生聯話精選集,輯錄刊於香港《大公報》的九百零二篇聯話,由作者親自增訂。梁羽生自幼便喜愛對聯文學,後雖從事武俠創作,但自認為,在對聯“資料的收集和研究方面,則所花的時間和精力恐怕還在武俠小說之上”。本書所選皆為古今名聯,既談對聯的“內學”,涵括題贈聯、抒懷聯、集句聯、諧謔聯、輓聯等各類聯體,以及無情對、嵌字對、拆字對回文對等各式對法又論對聯的“外學”,涉及歷史掌故、世俗民風、官場沉浮、文壇軼聞、名士風雅、人事品評等。梁氏聯話,重趣味、重知識、重考證,可視作聯話體文史百科。

作者簡介

梁羽生,本名陳文統,被譽為新武俠小說鼻祖。生於廣西蒙山,曾負笈嶺南大學,後南遷香港,供職於《大公報》。自一九五四年在《新晚報》連載第一部武俠小說《龍虎鬥京華》起,此後三十載,共有《萍蹤俠影錄》《白髮魔女傳》《塞外奇俠傳》《七劍下天山》等三十五部小說作品問世,膾炙人口。

目錄

增訂版序
二○○年版原序
○○一 孫行者胡適之
○○二 祖沖之王引之
○○三 “胡”“孫”一對的幽默
○○四 “胡”“孫”一聯作者來函
○○五 是祖沖之還是胡適之
○○六 “胡”“孫”一聯何處不工
○○七 不工亦可勝工
○○八 正格與變格
○○九 盧行者是誰
○—○ 怪聯不怪
○一一 開胡適之的玩笑
○一二 明暗雙重古典
○一三 前生恐是盧行者
○一四 後學過呼韓退之
○一五 六祖法偈半通不通
○一六 胡適與盧行者的聯想
○一七 正反合之說
○一八 對胡適應有全面評價
○一九 見機而作 入土為安
○二○ 陳瘦竹謝冰心
○二一 觀塘藝術節征聯
○二二 宋城征聯閒話
○二三 讀者論宋城征聯
○二四 狀元紅征聯憶述
○二五 台灣鄭成功祠聯
○二六 鄭成功的家庭悲劇
○二七 鄭成功的軍師
○二八 黃杰題金門鄭祠聯
○二九 聯聖贈張大幹聯
○三○ 張大幹常寫的對聯
○三一 挽張大幹聯
○三二 蔣家文膽之聯
○三三 臺靜農等人輓聯
○三四 把張大幹寫成徐霞客
○三五 梅葆玖寫的輓聯
○三六 饒宗頤挽張大幹聯
○三七 心喪空仰廬山高
○三八 蕭一華挽溥心畲聯
○三九 方地山贈妓聯
○四○ 曾國藩贈妓聯
○四一 袁世凱贈妓聯
○四二 縮腳嵌名聯
○四三 康有為自壽聯
○四四 梁啓超挽康有為聯
○四五 挽梁啓超的名聯
○四六 吳昌碩題西泠印社聯
○四七 吳昌碩贈弟子聯
○四八 面面有情 心心相印
○四九 西泠印社新聯
○五○ 水緊一聲齊走鬼
○五一 何淡如其人
○五二 一拳打出眼火
○五三 一肚草格外大聲
○五四 聯語而有詩詞韻味
○五五 豆沙冰月 蘭州水煙
○五六 何淡如嫁女聯
○五七 叢桂有坊六榕無寺
○五八 六榕無樹記東坡
○五九 三間大屋間間間
○六○ 羊角對
○六一 諷李鴻章聯
○六二 張之洞 陶然亭
○六三 花心動杞足征
○六四 紀曉嵐嘲庸醫聯
○六五 紀曉嵐的幽默
○六六 拍皇帝馬屁聯
○六七 大觀樓長聯
○六八 點金成鐵的例子
○六九 局部整體有招無招
○七○ 梁章鉅何故抑髯翁
○七一 黃鶴樓名聯
○七二 張之洞二聯
○七三 胡林翼李鴻章之聯
○七四 端方的集句聯
○七五 諷端方之嵌名聯
○七六 黃鶴重來 白雲尚在
○七七 崔顥題詩青蓮擱筆
○七八 以筆喻樓具巧思
○七九 黃鶴樓上發牢騷
○八○ 點銀成金的例子
○八一 太白亭睡仙亭聯
○八二 自下故深能容乃大
○八三 定驚遠岫鳳凰飛
○八四 晴川閣名聯
○八五 古琴台聯
○八六 嶺南一寸樓聯
○八七 獨持偏見一意孤行
○八八 補談徐悲鴻的名聯
○八九 編到公園真大嚼
○九○ 張幼儀挽徐志摩
○九一 陸小曼挽徐志摩聯
○九二 郁達夫挽徐志摩
○九三 梅蘭芳挽徐志摩聯
○九四 徐父挽子聯
○九五 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
○九六 煙鎖池塘柳
○九七 燕銜泥壘巢
○九八 茶烹鑿壁泉
○九九 港鋪燈塔標
一○○ 烽銷漠塞榆
一○一 讀者談聯
一○二 “煙鎖池塘柳”尋根
一○三 燈深村寺鐘
一○四 港城鐵板燒
一○五 桃螵錦浪堤
一○六 五色五行風月聯
一○七 妙人兒倪家少女
一○八 回文三對
一○九 回文佳對
一一○ 回文詞 回文對
一一一 梁元帝的迴文詩聯
一一二 詩妓薛濤的迴文詩
一一三 詩妓顯靈文人戲擬
一一四 蘇東坡的迴文詩聯
一一五 亦詞亦詩的回文
一一六 埃德蒙頓珠城酒樓聯
一一七 車通地下鐵
一一八 盤文蔚海外題聯
一一九 海外會館的對聯
一二○ 悉尼唐人街牌坊聯
一二一 悉尼太源酒樓聯
一二二 康有為的名聯
一二三 一半與虎視
一二四 補談壽吳佩孚聯
一二五 巫峽啼猿數行淚
一二六 吳佩孚詩 張學良聯
一二七 蔣介石挽吳佩孚聯
一二八 諷慈禧太后聯
一二九 垂簾廿餘年年年割地
一三○ 非母也不諒人只
一三一 腎囊潘復林白水
一三二 袁寒雲挽林白水聯
一三三 林步隨挽林白水聯
一三四 宋湘巧對
一三五 因聯懼禍不當官
一三六 千秋懷抱三杯酒
一三七 江南名士盡低頭
一三八 王壬秋的兩副名聯
一三九 擬周媽挽王壬秋聯
一四○ 只怕周公來問禮
一四一 後死微嫌遲五年
一四二 章士釗 王世昭
一四三 姓左不左名左不左
一四四 人名巧對
一四五 戰犯人名聯
一四六 請教高明
一四七 大包花生 草果
一四八 高明 中正 無忌
一四九 食包衣壯懵佬
一五○ 田漢高明及其他
一五一 張謇贈沈壽聯
一五二 佛雲不可說不可說
一五三 張謇挽沈壽聯
一五四 狀元果然適然
一五五 蔡元培挽張謇聯
一五六 改壽聯諷袁世凱
一五七 楊度挽袁世凱聯
一五八 諷罵袁世凱的輓聯
一五九 送命二陳湯
一六○ 輕舟兩岸不啼猿
一六一 挽宋教仁聯
一六二 貴陽甲秀樓長聯
一六三 謝俠遜的棋聯
一六四 謝俠遜挽周煥文
一六五 蕭狀元的挽妓聯
一六六 翁文灝挽盧工程師聯
一六七 諷刺鴉片煙客聯
一六八 煙雨樓長聯
一六九 鴛鴦何處 雲水當年
一七○ 李白型名士的抒懷
一七一 皇二子青幫頭子
一七二 朱奇挽袁寒雲聯
一七三 昔夢已非新歡又墜
一七四 傳聞又弄小桃紅
一七五 方地山嫁女聯
一七六 談何容易做劉表
一七七 故意“不對”的對聯
一七八 劉師亮的諧聯
一七九 續民國總統聯
一八○ 續談劉師亮的諧聯
一八一 擁護那個舅子
一八二 劉存厚厚面猶存
一八三 草管人命馬革襄屍
一八四 諷孫傳芳聯
一八五 孫傳芳佛堂被刺
一八六 罵韓國鈞的壽聯
一八七 諷洪承疇聯
一八八 續聯語諷貪官
一八九 “三不要”的續句
一九○ 趙藩題武侯祠聯
一九一 一生謹慎萬古清高
一九二 臥龍崗武侯祠
一九三 龐統祠及周瑜祠聯
一九四 杜甫祠
一九五 望江樓上望江流
一九六 望江樓長聯
一九七 望江樓名聯
一九八 望河樓名聯
一九九 一樽譔天上黃流
二○○ 再到江南看杏花
二○一 題聯欲壓左宗棠
二○二 大明湖名聯
二○三 舟行著色屏風裡
二○四 豪氣縱橫傾北海
二○五 西湖劉莊聯
二○六 西湖康莊聯
二○七 紅櫟山莊聯
二○八 岳墳新聯
二○九 董其昌題岳廟聯
 ……

書摘插圖

○○一 孫行者 胡適之
對聯是中國文學獨有的形式,用其他國家文字是絕對作不出對聯的。這裡說一件趣事。一九三二年,清華大學舉行新生入學考試,國文一科由名史學家陳寅恪出試題,其中有一題就是作對子。出的對頭是“孫行者”,結果有一半以上的考生交了白卷。當時正是白話文運動蓬勃發展的時候,矯枉過正,於是就有人在報上攻擊清華大學不應該要學生作對子。陳寅恪出來答辯,指出作對子最易測出學生對中文的理解程度,因為寥寥數字已包含對詞性的了解,以及平仄虛實的運用。對聯在各種文學形式之中字數最少,但卻最富於中國文學的特色。他的解釋一發表,這個“茶杯里的風波”也就平息了。
不過,雖然有許多考生對不出來,卻也有幾個對得很好的。其中最為膾炙人口的一個,說來有趣,正是以提倡白話文運動出名的新人物“胡適之”來作對。
但這個對子雖然出名,卻不是對得最好的。
○○二 祖沖之 王引之
認真說來,用“胡適之”來對“孫行者”,是不算工整的,“行”對“適”,“者”對“之”,可以;“孫”對“胡”就欠工了。它之所以膾炙人口,恐怕還是胡的名氣之故。胡適之是當時全國皆知的名人,末代皇帝溥儀在故宮安裝電話之後,第一個電話打給徐狗子(北京的一個雜耍演員),第二個電話就是打給胡適之,可見其知名度之高。
對“孫行者”,對得最好的是“祖沖之”。“祖”“孫”相對,天造地設。祖沖之是南北朝時期的大數學家,是全世界第一個把圓周率的準確數值算到小數點後七位數字的人。十六世紀德國數學家魯道夫窮畢生之力把圓周率算到小數點後三十五位,科學界給他立的墓碑就只刻下他算出的這三十五個數字,沒其他文字,成為全世界最奇特的墓志銘。但若論實用價值,圓周率算到小數點後七位已足夠了。在這方面的研究,祖沖之要比魯道夫早了一千多年。
還有一個考生對以“王引之”,也比對以“胡適之”好。王引之是清代乾嘉年間的著名學者,高郵人。繼承其父王念孫的音韻訓詁之!學,世稱“高郵王氏父子”。他在學術上的貢獻是絕不下於胡適之的。
○○三 “胡”“孫”一對的幽默
讀者陳毓雷君來函說,他對我所論的“孫行者;胡適之”一對有不同看法;“先生以為‘胡’對‘孫’欠工,但其中似應另有奧妙。孫行者為猴王,猴在嶺南多稱‘馬騮’,但在外省,往往呼之為‘猢猻’(《西遊記》中孫行者即以此而得姓),所以,以‘胡’對‘孫’,是在開胡博士的玩笑,把他與孫猴子相提並論,此對在當時能夠傳誦一時,除了胡的名氣之外,或者還因為有那么一點兒小幽默。”
孫行者;
胡適之。
孫行者能七十二變,胡適之也是以善變著稱的(例如他以“新文學家”的身份,而肯“應召入宮”,並呼溥儀為“皇上”,即為時人所譏),故此聯將“孫”“胡”並提,是可能“含有那么一點兒小幽默”。不過,評聯是應依“正路”的,用來和“孫”字相對的那個字必須是名詞才合,而“猢猻,’似乎是不能簡稱為“胡”的。“胡”在這裡是用作“限制”動詞“適”字的副詞。
○○四 “胡”“孫”一聯作者來函
日前接到南京讀者劉子欽先生的來信,給我提供了非常寶貴的第一手資料,原來這位劉先生不是別人,正是以“孫行者”對“胡適之”一聯的作者。這副對聯在社會上流傳已超過半個世紀,但相信很多人還未知道作者是誰。劉先生函中談及構思此聯的經過,也很有意思,因將此函節錄刊出:
“將‘胡適之’對‘孫行者’的不是別人,正是我自己,真是沒有想到,此事多年傳為佳話。記得陳寅恪先生的侄兒,也曾在《人民日報》寫過此類短文。不知你是否曾參加過那次考試,可以說是夠‘高級’的了。所有科目都更被考試一番之外,稀奇古怪的題目,真使人瞠目不知所答。記得國文考試,有一題要解釋‘公孫敖之妻之母之喪’三個‘之’字。還有英文題有一則更將李清照的詞一首譯為英文。現在回想起來,沒有三頭六臂,休想過關。現在我們年歲大了,才知道祖沖之這個人,但在那時,根本不知道。因為小時曾閱過《水滸》《三國演義》等一類小說,在那個緊張的氣氛中,忽然靈機一動,想起了胡適之‘適’對‘行’、‘之’對‘者’還差不多,就是‘胡’與‘孫’不相對,最後沒有辦法,與胡適之開了一個玩笑,‘胡孫’就是猴子的別稱,作為對偶,勉強應付。據上次陳寅恪先生的侄兒所云,竟得了滿分。此事在考試後幾天即在北京某報中,曾經報導。於此還有一點補充,那就是說一個小小學生,敢於向胡適博士開玩笑也有其原因的。一方面那時曾讀過博士的《中國哲學史》,對其人深感佩服。另外也對他向宣統皇帝叩頭,表示不滿。當時社會上流行著‘我的朋友胡適之’一句話。也是對博士開玩笑(意思是好多人捧胡適的場面),這樣胡適之這個人就無疑成為孫悟空一類人物了,這是我當時思想深處的東西。我本人主要時間在教書,現已年老離休。”
劉子欽
按:胡適對溥儀叩頭一事恐系誤傳。據溥儀著的《我的前半生》一書所說,胡適接到他的電話後,“連忙向莊士敦打聽進宮的規矩,明白了我並不叫他磕頭,我這皇上脾氣也好,他就來了”。胡適死後,他的秘書編了一部《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在台灣出版,書中也談及此事。胡適認為,他稱溥儀為“皇上”只是一種“禮貌”,民國政府定的《優待清室條件》,是準許“遜帝”保存“尊號”,並待以外國君主之禮的。不過,有沒有叩頭,並非關鍵問題,關鍵在於,胡適以新文學家的身份,入故宮謁見溥儀,且稱之為“皇上”,對當時的新文化運動,總是產生很壞影響。因此,我對胡適此舉,亦是持否定態度的。
○○五 是祖沖之還是胡適之
劉子欽先生在談到他構思“胡”“孫”一聯時說:“‘適’對‘行’、‘之’對‘者’還差不多,就是‘胡’與‘孫’不相對,最後沒有辦法,與胡適之開了一個玩笑,‘胡孫’就是猴子的別稱,作為對偶,勉強應付。”看來原作者的意見倒是和我相同(我認為“孫”對“胡”,“欠工”,程度上還不及“不相對”)。不過,評聯是見仁見智的,不同的意見,可以何寶星先生的《是祖沖之還是胡適之》一文作為代表(刊於一九八五年七月二日《鄭州晚報》,副題是“讀梁羽生一文有感”)。文章結尾說:“不知梁羽生以為如何?”我覺得討論一下也很有意思(我一向是主張在學術上應提倡百家爭鳴的),因此雖無高見,也就遵命在報上作答吧。由於我這個專欄篇幅有限,所以對何先生的大文稍加刪節,但其主要內容則是完全保留的。
我說“用‘胡適之’來對‘孫行者’,是不算工整的……對得最好的是‘祖沖之’。‘祖’‘孫’相對,天造地設”。何先生引用了我的話之後說:“……梁羽生先生對當年陳寅恪先生擬定國文科試題的經過情況恐未盡瞭然,其實,陳先生以‘孫行者’為對子之題,目的就是要應試者對以‘胡適之’。”
何先生的文章大部分是談陳寅恪先生當年出題的經過和命題的用意,與談對聯本身的比例大概是八比二。他說:
“這是一九三二年清華大學新生入學考試的事情。當時清華大學國文系主任朱自清休假出國,由劉叔雅先生代理系主任。劉請陳寅恪代擬試題。恰陳先生已定於次日赴北戴河休養,遂匆匆草就普通作文題《夢遊清華園記》,另出對子題《孫行者》。”
“為什麼要出這個對子呢?據陳寅恪先生後來解釋,是受了蘇東坡詩‘前生恐是盧行者,後學過呼韓退之’一聯的啟示。‘韓盧’為犬名(出處略),‘行’與‘退’皆步履進退之動詞,‘者’與‘之’俱為虛字。陳先生說:‘東坡此聯可稱極中國對仗文學之能事。“寅恪所以以“孫行者”為對子之題者,實欲應試者以“胡適之”對“孫行者”。蓋猢猻乃猿猴,而“行者”與“適之”意義音韻皆可相對,此不過一時故作狡獪耳。又正反合之說,當時唯馮友蘭君一人能通解者。”’
套用“紅學”的術語說,出題的經過和命題的用意,等等,都是屬於“外學”範圍,雖有助於對這副對聯的了解,但評論一副對聯的是否工整,則必須看對聯本身。何況陳寅恪先生這段話可能還有“隱喻”呢。我在介紹何先生的大文之後,再試試提出我的看法。
我認為對“孫行者”,對得最好的是“祖沖之”。“祖”“孫”相對,天造地設。何寶星先生則認為以“胡適之”對“孫行者”,才是天造地設的佳對。下面是他的《是祖沖之還是胡適之》一文的最後三段文字:
“至於梁羽生先生所說‘孫’對‘胡’欠工整,大概是因為梁先生不知陳寅恪原意在‘猢猻’,正如‘盧’對‘韓’原意在‘韓盧’也。
若論平仄,有道是‘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清’,若以‘祖沖之’對‘孫行者’,則第二字均為平聲,不合韻律,而‘胡適之’的‘適’字恰為仄聲,何‘不工’之有?
因此,筆者以為,‘孫行者’對以‘胡適之’,實為天造地設的佳對,其所以至今膾炙人口,並不僅因為胡適之是當時全國皆知的名人。無論是‘祖沖之’或者‘王引之’從意義音韻上講都不及也,不知梁羽生先生以為如何?”
在這三段文字中,真正“評聯”的部分只是第二段的七十多個字。而且也只僅是談“韻律”方面。至於第一段所談的陳寅恪“原意”,則是不能作為依據評論“工”與“不工”的。這是屬於意義方面,“工”與“不工”則主要是屬於“技術性”的。而在韻律方面,我也不能同意何先生的見解。下面我將答覆何先生的問題,並盡我可能,提出對“胡”“孫”一聯比較全面的看法。
○○六 “胡”“孫”一聯何處不工
何寶星先生問:以“孫行者”對“胡適之”,“何‘不工’之有”?我答案是:有,而且不只一處。
評聯可以見仁見智,但“工”與“不工”,則是有一定標準的。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學形式,對聯就是要講究對仗。主要兩點:在音韻方面說,要平仄相對;在詞性方面說,要同一類詞才能相對(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合乎標準,就是“工”;不合標準,就是“欠工”。
依何先生所提的次序,先談“韻律”。
以“胡適之”對“孫行者”,第一個字“胡”“孫”都是平聲。何先生說:“若論平仄,有道是‘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清’,若以‘祖沖之,對‘孫行者’,則第二字均為平聲,不合韻律,而胡適之的‘適’字恰為仄聲。"一般來說,“一三五”是可以“不論”的,但亦非絕對正確,在後文我將再談,現在先討論第二個字的讀音。
“行者”的“行”字,似乎不是讀平聲的。考“行者”,佛家語,指修佛行道的人(《釋氏要覽》經中多呼修行人為“行者”)。“行者”即修行者也。這個“行”字和“修行”“德行”的“行”字一樣,是“核孟”切,敬韻,音“幸”,仄聲。凡動詞“行為”之“行”,用作名詞,都是讀仄聲的。這在一般辭書中都有說明,無須引錄專書的。
“行者”的“行”字,如果讀平聲(“何彭”切,庚韻,音“衡”,今讀如“形”)的話,那就是正在行走著的人,“行者”變成“行人”了。“行者”是可以當作“行人”解的,但顯然“孫行者”的“行者”,不是作這個解釋的。
為了便於對照,我把有關聯語並列,將它們的平仄聲註明:
孫行者(平仄仄)
胡適之(平仄平)
祖沖之(仄平平)
從上表可見,以“胡適之”對“孫行者”,有兩個字不合平仄,以“祖沖之”對“孫行者”,則每一個字都合平仄。這是“胡”“孫”一聯的欠工之處。
其次說到詞性問題,“孫行者”的“孫”字是名詞,與之相對的必須是名詞才算合格。“胡”字若當作“胡人”解釋或一種禮器(按:胡簋,古禮器名,夏日胡)解釋,則屬名詞,但“胡適之”的“胡”是不能作這個解釋的。“胡適之”用白話文來解釋,即“你往哪裡去”,主詞“你”省略。所以“胡適之”的“胡”,不能當作名詞。
或云:“胡孫”即“猢猻”,猴子之別稱也,“猢猻”當然是名詞。但即使如此解釋,“胡”“孫”相對,也還是欠工的。
以“胡孫”諧音“猢猻”,在對聯藝術上稱為諧音借對。不過,諧音借對,其諧音文字亦須對得工整,方為上乘。以下面一副著名的諧音聯為例:
兩艇並行,櫓速不如帆快;
八音齊奏,笛清難比簫和。
此聯作者是明朝洪武年問的陳洽,他八歲時和父親在河邊散步,父出句,洽對。清代褚人獲著的《堅瓠集》收錄此聯。流傳民間數百年。在這副著名的諧音聯中,“櫓速”、“帆快”、“笛清”、“簫和”諧音“魯肅”、“樊噲”、“狄青”、“蕭何”。技法是部分的兩邊各自成對格。“櫓”“帆”、“笛”“簫”是同類名詞;“速”“快”、“清”“和”是同類形容詞。但作為“猢猻”諧音的“胡孫”,則不是同類詞。而“工對”的條件之一,就是在詞性方面必須是同類詞(請參看王力著的《詩詞格律》談“對仗”那一節)。
又,“猢猻”是個複合詞,即必須“猢猻”合稱才是猴子,單獨一個“猢”字,單獨一個“猻”字,都是無意義的。所以即使以“猢”對“猻”,嚴格來說,亦是不合對聯格律。因“猢猻”拆開,則無詞性可言。
順便一提,“一三五不論”亦非絕對正確,如“孤平”的犯忌就是。詳見王力的《詩詞格律》一書,這裡不贅述了。一般而言,長聯的平仄對仗可以稍為放寬,因有“拗救”餘地,短聯就要嚴謹一些。
 ……

書摘與插圖

(圖)《名聯觀止》《名聯觀止》
(圖)《名聯觀止》《名聯觀止》
(圖)《名聯觀止》《名聯觀止》
(圖)《名聯觀止》《名聯觀止》

相關詞條

文學 小說 書籍 青春文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