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害隨眠》

謂聲聞之人,知苦、集之法是可損害,乃修道品,斷見、思煩惱,而證涅槃,雖斷見、思,而習氣無明,隨伏不捨,故名可害隨眠。(苦、集即苦諦、集諦也。道品,即三十七道品也。梵語涅槃,華言滅度。習氣者,見、思惑之餘習氣分也。)

來源典故

顯揚聖教論卷第十九

無著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攝勝決擇品第十一之三

論曰。如是已說界事決擇。於雜染事勝決擇中。煩惱雜染勝決擇。今當先說。頌曰

 意相應四惑遍行而俱起

 無記最後滅隨所生彼性 

論曰。當知意相應煩惱遍行一切位與一切有漏善等心。俱時現行不相違故。又此煩惱皆是俱生。非分別起。是有覆無記性。非不善性。最後金剛喻定之所頓斷。又此煩惱有四種。所謂無明薩迦耶見我慢我愛。若生此界中補特伽羅當知。此意相應煩惱。即是此界體性所攝。複次頌曰

 一切生相續現起及與緣

 隨眠境粗重各差別二十 

論曰。若生此界。此地即此界地。一切煩惱令生相續。又此煩惱雜染。若現行若緣若隨眠若所緣境若粗重。當知各有二十種相煩惱。現行有二十種者。一隨所欲纏現行。謂在家者。二不隨所欲纏現行。謂出家者。三無所了別。謂處惡說法者。四有所了別。謂處善說法者。五互增上。謂貪等行者。六皆平等。謂等分行者。七微薄。謂薄塵行者。八外門纏現行。謂未離欲者。九內門纏現行。謂由世間道離欲者。十增上纏現行。謂諸異生。十一失念纏現行。謂諸有學。十二分別纏現行。謂堅執著者。十三俱生纏現行。謂不堅執著者。十四觀察現行。謂喜觀察者。十五不自在現行。謂睡眠者。十六自在現行。謂覺悟者。十七不可救現行。謂無涅槃法者。十八可救現行。謂有涅槃法者。十九取相現行。謂尋思彼隨法而取相貌者。二十不取相貌現行。謂不尋思彼隨法不取相貌者。煩惱緣有二十種者。一樂。二苦。三不苦不樂。四欲。五尋。六觸。七先所串習。八隨眠。九不親近善友。十不聽聞正法。十一不如理作意。十二不信。十三懈怠。十四失念。十五散亂。十六不正知。十七放逸煩惱。十八異生性。十九由離欲。二十由受生

煩惱隨眠。有二十種者。一不定地隨眠。二定地隨眠。三隨自境隨眠。四隨他境隨眠。五被損隨眠。六未被損隨眠。七隨順隨眠。八不隨順隨眠。九具滿隨眠。十缺減隨眠。十一可害隨眠。十二不可害隨眠。十三增上隨眠。十四平等隨眠。十五微薄隨眠。十六有覺隨眠。十七無覺隨眠。十八生多苦隨眠。十九生少苦隨眠。二十不生苦隨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