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惻惻泣路岐》

《古風·惻惻泣路岐》

《古風·惻惻泣路岐》年代:盛唐。作者】:李白。體裁:五言。古詩詩意分三層。第一層前六句,列舉悲路岐、哀素絲二典故,引出“人生無定期”的話題。第二層中八句,列舉田、竇賓客互盈虧,張、陳火滅,蕭、朱星離為例,夾敘夾議,感嘆世俗趨炎附勢,所謂刎頸之交,只是空言。第三層末四句,狀寫自己在趨炎附勢的世風中孤苦悲涼的境況。全詩盡在闡發“人生無定期”之義。

作品信息

【名稱】《古風·惻惻泣路岐》
【年代】盛唐
【作者】李白
【體裁】五言古詩

作品原文

古風
惻惻泣路岐,哀哀悲素絲⑴。
路岐有南北,素絲有變移。
萬事固如此,人生無定期。
田竇相傾奪,賓客互盈虧⑵。
世途多反覆,交道方嶮巇⑶。
斗酒強然諾,寸心終自疑。
張陳竟火滅⑷,蕭朱亦星離⑸。
眾鳥集榮柯⑹,窮魚枯池
嗟嗟失歡客⑺,勤問何所規。

作品注釋

⑴“惻惻”句:《淮南子·說林訓》:楊子見逵路(四通八達的道路)而哭之,為其可以南可以北。墨子見煉絲(白色熟絹)而泣之,為其可以黃,可以黑。
⑵“田竇”句:《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魏其侯竇嬰,喜賓客,諸游士賓客爭歸魏其侯。武安侯田,新用事(掌權)為相。武安侯以王太后親幸,數言事多效,天下士趨利者,皆去魏其,歸武安。
⑶嶮巇:險要高峻。這裡意為令人可怕。
⑷“張陳”句:《史記·張耳陳余列傳》:餘年少,父事張耳,兩人相與為刎頸交。後兩人有隙。漢三年,韓信已定魏地,遣張耳與韓信擊破趙井陘,斬陳余汦水上。火滅,同夥相攻滅。
⑸“蕭朱”句:漢蕭育與朱博初為知交,後因隙成仇。《後漢書·王丹傳》:交道之難未易言也,世稱管、鮑,次則王(陽)、貢(禹)。張(耳)、陳(余)凶其終,蕭、朱隙其末。星離,如星之分散。
⑹榮柯:樹木茂盛的枝莖。
⑺嗟嗟:表示叮囑的嘆詞。

作品簡析

元代蕭士贇曰:“此詩譏市道交(以買賣人的手段交朋友)者。太白罹難之餘,朋友之交道,其不能始終如一者,諒(想必)亦多矣。徒有一類失歡之客,勤勤(殷勤)問勞,亦何所規益乎!”
詩意分三層。第一層前六句,列舉悲路岐哀素絲二典故,引出“人生無定期”的話題。第二層中八句,列舉田、竇賓客互盈虧,張、陳火滅,蕭、朱星離為例,夾敘夾議,感嘆世俗趨炎附勢,所謂刎頸之交,只是空言。第三層末四句,狀寫自己在趨炎附勢的世風中孤苦悲涼的境況。全詩盡在闡發“人生無定期”之義。引

作者簡介

李白
李白像 李白像 
(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先世於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於中亞碎葉城(今巴爾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時屬安西都護府管轄)。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他一生絕大部分在漫遊中度過。公元742年(天寶元年),因道士吳筠的推薦,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唐玄宗所賞識。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亂發生的第二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鬥爭,失敗之後,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一帶,依當塗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詩歌以抒情為主。他真正能夠廣泛地從當時的民間文藝和秦、漢、魏以來的樂府民歌吸取其豐富營養,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獨特風貌。他具有超異尋常的藝術天才和磅礴雄偉的藝術力量,一切可驚可喜、令人興奮、發人深思的現象,無不盡歸筆底。李白是屈原之後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存詩千餘首,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