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一號》

《南海一號》

當年古船“南海Ⅰ號”被發現和打撈的過程曾引發廣泛關注。2010年10月13、14日,取材於這段歷史而創作的一個悲壯愛情故事將以粵劇的形式登上廣州大劇院。而在演出前的兩個小時,“南海Ⅰ號”的20多件珍貴文物也將在劇院大堂展出。由廣東粵劇院打造的新編粵劇《南海一號》不僅以首度聯姻文物考古的創舉受到矚目,劇中音樂、舞台手段、表演的創新更不乏可圈可點之處。

概述

粵劇《南海一號》劇照粵劇《南海一號》劇照
大型新編粵劇《南海一號》於2010年10月13日—14日在廣州大劇院首演。屆時,從“南海一號”中出水的部分文物也將同時在廣州大劇院展出。
據悉,此次上演的創新粵劇《南海一號》記錄的不僅僅是一段海上絲綢之路發展史,更是一段南粵先民改變中國、影響世界的光輝奮鬥史。劇中嶺南先民自信、大氣、包容世界、敢為天下先的精神早已融入到南粵人民的血脈中,化為骨髓,代代相傳。
新編粵劇《南海一號》在許多方面進行了研究和創新,強大的主創班子為該劇的創作質量打下堅實的基礎。編劇、導演、作曲、唱腔設計、舞蹈編排、舞美設計、燈光設計等均是各界精英人才,陣容龐大匯聚五位國家一級演員。
《南海一號》打破了人們對傳統粵劇印象,結合了影視、話劇、舞台劇等元素。劇中服飾也是一大亮點,設計新穎、製作考究,其中波斯人物服裝更是幾經易稿才定下來;在唱腔中揉合波斯音樂的元素,形式新穎而不乏粵味;在舞美設計上,主創人員大膽加入高科技舞台技術,合理運用巨型多媒體投影,營造出大海驚濤駭浪的舞台效果,在粵劇界內是首創。

五大亮點搶先睇

劇情設定:

南宋高宗時代,廣州航海通商大戶李大用、李六哥父子,回響朝廷遠航市舶、再興大宋之號召,修造大船“南海號”,載著富有異國特色的改良陶瓷,遠渡波斯。全劇以李六哥與李大用兩代人的觀念衝突為主線,突出了六哥敢為人先、革新陶瓷、富強圖存的宏志。而六哥與表妹林花、波斯姑娘古麗之間淒婉、糾結的愛情,波斯青年商人哈立德的從中作梗,更是製造出全劇一個又一個的高潮。“南海一號”與船中人的命運最終因風暴來襲而淹沒於汪洋大海中。
音樂:將音樂劇表現元素植入傳統粵劇中來,如全劇運用了倒敘的方法,在劇中兩次出現跨越時空的三重唱,三次以舞蹈的方式表現南宋時期的街市、波斯的酒會等,營造一幅如同“清明上河圖”效果的場景。舞台背景更是將還原了南宋時期的民居、海景,甚至海不揚波的牌坊都以現代音樂劇的方式作呈現。
舞美:舞台運用機械設計了一個船頭,長10餘米,這在原創粵劇中尚是首次使用,船的可鏇轉性以及用紗幕隔離舞台空間等方法豐富了舞台的色彩。
陣容:演員陣容由丁凡、蔣文端、梁淑卿、姚志強、林家寶、彭慶華曾小敏等七位國家一級演員組成,超豪華陣容令人驚喜。
戲曲與文物聯手: 《南》劇首演時將同時首次在廣州舉辦“南海Ⅰ號”文物精品展,展出地點就在廣州大劇院前廳,於《南》劇開演前兩個小時舉行,屆時觀眾將在演出前看到大量首次面世的文物,這不僅是粵劇第一次牽手文物展覽,也是粵劇表演藝術與“考古熱”相結合的一次有益嘗試。
紅線女贊:新、深、親

最終成型的《南》劇講述的是在戰火連年的南宋趙高宗時代,廣州一戶航海通商世家李大用、李六哥父子二人,回響朝廷遠洋市舶、再興大宋的召令,修造大船、改良陶瓷、追求財富的故事。全劇通過李六哥敢為人先,革新陶瓷,心向大海,富強圖存的心志和他與表妹林花、波斯姑娘古麗之間淒婉、糾結的愛情,以及他與父親之間的意見分歧,與波斯青年商人哈立德的情感糾葛,突破重重阻力,最終造成大船、製成新瓷,出使大洋,後因風暴來襲,導致大船沉沒的故事。
這樣的設計在第一次帶觀眾彩排時,便贏得了觀眾的心。紅線女看完彩排後滿懷激情地講了三個字,“新”、“深”、“親”,新是運用了新的創作理念、新的表現方式,深是從一艘船上濃縮了一部海上絲綢之路史,親是雖然是新編粵劇卻不失粵劇本體,對傳統的東西保留得比較好,“《南》劇值得觀眾期待”。

創作構想

五赴“水晶宮”放棄輕喜劇
在接受創作《南》劇之前,蘇虎已研究“海上絲路”近三年時間,並先後創作了大量詩歌、歌詞,其中,他作詞的歌曲《美麗船說》經郭蘭英關門弟子、二炮文工團歌唱家郭春梅演唱後,受到觀眾的好評。然而,一首歌曲並不能承載人們對“南海Ⅰ號”古沉船的想像與期待,更不能承載一部厚重的“海上絲綢之路”史。他一直希望做一部大作品來深度表現“南海Ⅰ號”古沉船以及那一段歷史。
“南海Ⅰ號”古沉船打撈出水後,編創人員先後五次赴陽江“南海Ⅰ號”水晶宮探尋沉船原因。廣東粵劇院希望能將《南海一號》創作成一台輕喜劇風格的新編粵劇,但編劇認為粵劇版的“南海Ⅰ號”應該是一部宏大的歷史題材作品,“它應該成為南宋時期海外貿易的歷史見證與文化載體,寫成輕喜劇就有點可惜這個題材了,新編《南》劇一定要表現出南粵海民特有的背景、文化與精神,這種文化,是一種與嶺北完全迥異的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這種精神,是一種融入南粵人民血脈、千百年來一直未曾有過絲毫動搖的自信、大氣、包容世界、好為天下先、敢作敢為、賺大錢、幹大事的精神。因此,讓這部劇記錄的不僅僅是一段海上絲綢之路發展史,更是一段南粵人民改變古中國、影響全世界的精神史。”蘇虎在談到創作動機時滿懷激情與敬意。
據廣東粵劇院院長丁凡介紹,基於這樣的構想,即將與觀眾見面的大型粵劇《南海一號》“將向世人展現的是八百年前一段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歷史、一幅南宋繁華都市的風情畫卷、一種敢為天下先的嶺南人精神、一闕異國兩地震撼人心而又悽美的愛情悲歌”。

製作與看點

【前期製作】 造船和布景超過300萬

因為可供借鑑的資料很少,需要還原那個時代人們的衣食住行、歷史風貌,投資巨大。丁凡介紹,前期投入大概有300多萬元,單是舞台上那艘“南海一號”大船和布景的製作費用就近100萬元。“以前的劇目排演是鑼鼓音樂跟著演員走,現在是音樂先錄音,演員熟悉音樂後才能唱出來,難度相當大。用傳統粵劇來表現波斯風格的曲調,非常不容易。”
【新鮮看點】 波斯美女會跳肚皮舞

波斯商人的女兒古麗性格開朗熱情,因為“羊城通”父親的介紹,她來到東方,後主動追求李六哥。因為與東方女子不同的奔放和開朗,六哥也很喜歡她。
這次在粵劇舞台上演一個外國人,演員梁淑卿會用肚皮舞和口音變化來體現外國元素,特別是肢體語言。她介紹說很注意觀察外國人的動作,比如莎拉布萊曼唱歌時有一個動作很有特點,就吸收到自己的表演中。

創新之處

《南海一號》劇照《南海一號》劇照
【創新1】
戲劇與文物展覽聯手 劇中人名取自出水文物

根據一段考古的歷史來創作粵劇,並將演出與展覽聯姻,這在國內尚屬首次。廣東省文化廳副廳長景李虎對此表示,早在2003年制訂“南海Ⅰ號”打撈方案時,就有根據文物創作藝術作品的構思,現在通過粵劇《南海一號》的打造,使文物保護和粵劇藝術作品相得益彰。據悉,該劇所講述的故事雖屬虛構,但整個故事的發生髮展卻與“南海Ⅰ號”有著緊密聯繫,甚至劇中“六哥”、“李大用”、“林花”等人名,都來自於打撈出水的瓷器上的文字,最受關注的“鎏金腰帶”、“鎏金手鐲”等珍貴文物也成了劇中的道具。
該劇導演傅勇凡還表示,該劇劇情將隨時根據“南海Ⅰ號”的考古發現做出調整,不斷推出升級版本,甚至考慮將該劇做成駐場演出,在位於陽江的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長期上演。而本次演出,廣東省博物館和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精選了“南海Ⅰ號”古船打撈出來的最有代表性的珍貴文物,在廣州大劇院大堂展出。
【創新2】
粵劇與現代元素混搭 傳統唱腔糅合波斯音樂

作為廣東粵劇院史上為數不多的原創劇目,《南海一號》的創作匯集了國內戲曲界的精英,演出陣容也由丁凡、蔣文端、梁淑卿、姚志強、林家寶、彭慶華、曾小敏等七位國家一級演員組成。粵劇藝術大師紅線女對該劇寄予厚望,多次到排練場觀看指導排練,並提出修改意見。
傅勇凡表示,為了吸引更多的年輕觀眾,《南海一號》以粵劇為基礎,結合了影視、話劇、舞台劇等現代元素,根據劇情要求,劇中的波斯人物服裝幾易其稿,在傳統唱腔中糅合波斯音樂的元素,在舞美設計上,主創人員大膽加入高科技舞台技術,做出一個可以360度鏇轉的船頭,整個船板寬約13米,連桅桿算在內高度有五六米,跟真的“南海Ⅰ號”船頭尺寸非常相仿。
此外,多媒體的運用也是該劇的一大亮點,劇組合理地運用巨型投影畫面與舞台表演進行“切換”,營造出大海驚濤駭浪的舞台效果,展示了“南海Ⅰ號”打撈、出水、進水晶宮等大事件。對於這些元素的套用,在劇中扮演男主角李六哥的廣東粵劇院院長丁凡表示,粵劇歷來海納百川,波斯音樂、歌劇唱法等豐富了粵劇的表演形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