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策》

《十六策》

《十六策》,即《便宜十六策》,是諸葛亮一生治國治軍經驗的系統總結,堪稱中國版《君王論》,比義大利政治家馬基雅維利的《君王論》早1200多年。但《十六策》是以孔孟仁義道德為基礎,而馬基雅維利的《君王論》則放棄了道德準則,將所有手段置於道德規範之外,二者相異迥然。可以說,《十六策》是一部充滿高尚道德和高超智慧的治國指南。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諸葛亮(181—234),三國時期蜀漢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戰略家。字孔明,東漢琅砑郡陽都(今山東沂南縣)人。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出生於琅訝郡陽都的一個官吏之家。諸葛亮之父親諸葛矽,字君貢,東漢末曾為泰山郡丞。諸葛亮幼年父母去世,與姐弟投奔叔父諸葛玄。建安二年(197),諸葛玄病逝。諸葛亮和姐弟失去生活依靠,遂移居南陽,後結廬隆中(今湖北襄陽縣之西)隱居,靠耕田種地維持生計。建安四年(199),諸葛亮與友徐庶等師從水鏡先生司馬徽。他通曉天文地理,精通兵法。諸葛亮志向遠大,以天下為己任。他留心世事,

作者簡介

李修生,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曾任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主任、古籍研究所所長。現為北京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教授,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中心兼職教授,全國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委員。著有《元雜劇史》、《中國文學史綱要》(宋遼金元卷和明清卷);參加游國恩等主編的《中國文學史》(獲國家教委特等獎);主編國家古籍整理十年規劃項目《全元文》(共60卷,獲第四屆中國高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文史英華》(獲北京市社科二等獎)。黃建華,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廣州翻譯協會會長。曾任廣州外國語學院院長、

目錄

第一策 治國第二策 君臣第三策 視聽第四策 納言第五策 察疑第六策 治人第七策 舉措第八策考黜第九策 治軍第十策 賞罰第十一策 喜怒第十二策 治亂第十三策 教令第十四策 斬斷第十五策 思慮第十六策 陰察附錄一 隆中對附錄二 前出師表附錄三 後出師表

前言

諸葛亮(181—234),三國時期蜀漢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戰略家。字孔明,東漢琅砑郡陽都(今山東沂南縣)人。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出生於琅訝郡陽都的一個官吏之家。諸葛亮之父親諸葛矽,字君貢,東漢末曾為泰山郡丞。諸葛亮幼年父母去世,與姐弟投奔叔父諸葛玄。建安二年(197),諸葛玄病逝。諸葛亮和姐弟失去生活依靠,遂移居南陽,後結廬隆中(今湖北襄陽縣之西)隱居,靠耕田種地維持生計。建安四年(199),諸葛亮與友徐庶等師從水鏡先生司馬徽。他通曉天文地理,精通兵法。諸葛亮志向遠大,以天下為己任。他留心世事,

精彩書摘

第一策 治國治國之政,其猶治家。治家者,務立其本,本立則末正矣。夫本者,倡始也;末者,應和也。倡始者,天地也;應和者,萬物也。萬物之事,非天不生,非地不長,非人不成。故人君舉措應天,若北辰為之主,台輔為之臣佐,列宿為之官屬,眾星為之人民。是以北辰不可變改,台輔不可失度,列宿不可錯繆,此天之象也。故立台榭以觀天文,郊祀逆氣以配神靈,所以務天之本也;耕農、社稷,山林、川澤,祀祠祈福,所以務地之本也;庠序之禮,八佾之樂,明堂辟雍,高牆宗廟,所以務人之本也。故本者,經常之法,規矩之要。圓鑿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