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的智慧》

《包容的智慧》

《包容的智慧》是由星雲大師,劉長樂編著,由湖北人民出版社於2008年出版。

作者: 星雲大師,劉長樂 著

《包容的智慧》《包容的智慧》

出 版 社: 湖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8-2-1
字數: 157000
版次: 1
頁數: 173
印刷時間: 2008/01/01
印次: 1
紙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216053365
包裝: 精裝

編輯推薦

心胸有多大,事業就有多大。包容有多少,擁有就有多少。
傳媒大亨與佛教宗師的對話。人間講和美,民事求包容。

內容簡介

《包容的智慧》一書的作者是鳳凰衛視總裁劉長樂與人間佛教的開創者星雲大師。一位是傳媒界領軍人物,一個是佛界宗師,兩位作者的經歷和事業看似毫無交集,但當他們就社會現狀、人生態度、企業管理等話題進行交流時,古老的東方哲學與現代的都市人生呈現出完美的交融。《包容的智慧》一書,是二人關於人生哲學與處世原則對話的智慧結晶。

作者簡介

星雲大師,1927年出生於江蘇省江都。l2歲在南京棲霞山禮志開上人剃度出家。早年參學於棲霞律學院,焦山佛學院,後被授記為監濟宗第四十八代傳人。1949年赴台灣,1967年開創佛光山,並廣設全球數百道場,建立十多座佛教學院,成立出版社圖書館電台,人間衛視,美術館等,培育佛教人才,推動人間佛教。他提倡“佛法生活化,生活佛法化”,以出世的思想,做人世的事業。“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

目錄列表

序: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一、有容
 柏林圍牆是被音樂電視摧毀的嗎?
 醍醐灌頂“一句話”
 規律藏在“愛和良知”的鏡子裡
 你可以不信,但不必排斥
 心靜,則萬物莫不自得
 虛空包容萬有
 身臨其境,方知別有洞天
 生活本身就是神通
二、伏惑
 不給別人留餘地,可能自己沒有立錐之地
 最不聽話的是我們的心
 王道與佛法的衝撞
 薪盡火傳,生命在於轉化
 良知就是知恥知愧知恩
 不能圓融人我關係,是最大悲哀
 財富會空,真空能生妙有
 迷惑時的判斷:止於至善
三、若水
 當提起時提起,當放下時放下
 只要自覺心安,東西南北都好
 在人群中實現使命
 中國的禪學世界的視野
 一天保有十分鐘的寧靜
 為兇手立一塊祭奠的石頭
 上與君王同坐,下與乞丐同行
四、度己
 每天講三句讚美的話
 持久熱情,才能耐得住寂寞
 一切阻礙都是線索,所有陷阱都是路徑
 文化血型與世界華人
 對工作存有敬重之心
 信息多元遏制信息霸權
 深入才有洞察,熱愛才能感動
 自省者自強,自律者自尊
五、變通
 退步原來是向前
 忍是智慧,忍是擔當
 在衝突中學習
 受保護的文化,榮耀與危險並存
 真正的財富在自己的心裡
 寬可容人,厚可載物
 寬恕讓未來變得開闊
 善待資源,兜里不能老是揣著弓和箭
六、多元
 讓“平等”回歸人心
 信仰可改變一國之精神格局
 我們有什麼可自卑的呢?
 禪者眼中,萬物皆美
 中國的媒體是喜鵲叫,外國的媒體是烏鴉嘴
 意識形態是一道牆,佛教則是門窗
 瞻禮佛指,讓中國率先統一
 文化衝突走向文化融合

精彩書摘

柏林圍牆是被音樂電視摧毀的嗎?
長樂先生:
1989年8月,在一個沒有戰爭、沒有衝突的夏日,世界冷戰時代的標誌物柏林圍牆倒塌了。有人說,是音樂電視摧毀了柏林圍牆,音樂電視的10億觀眾擁有巨大的心靈能量。物質之牆是無法與這種能量抗衡的。
2001年9月11日,數十億人目瞪口呆地看著直播的電視畫面里,飛機在秋日的朝陽下,撞向紐約110層的世貿大樓,然後,大樓慢慢地塌下來,煙塵像核子彈爆炸一樣,帶著巨大的能量,迎面向人們撲過來。有人說,這次震驚世界的慘烈襲擊源於“文明的衝突”,而且這種衝突將越來越深刻地出現在我們的身邊。
當親身經歷這些標誌性的事件發生之後,我常常想,自以為聰明的人類雖然能看清大到宇宙小到原子的物質世界,卻仍然無法學會如何相處這樣的生活細節。而恰恰是這些細節,可能決定著一個人、一個團隊、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甚至是整個人類的命運。
“認識自己”,這句蘇格拉底在2000多年前說的話,在今天依然是人類的一個重大課題。
這樣的時刻,一種浸透著宗教精神的東方價值觀——“包容”進入了人們的視界
星雲大師:
一位觀眾在鳳凰電視台看了關於我與長樂先生的對話後寫道,“我不太明了的是,節目的名稱叫《包容的智慧》,但整個節目中並沒有怎樣觸及到智慧。但當我靜下心來思索時,突然開悟道,“包容的智慧是什麼?不就是包容嗎?對,智慧就是包容!”
中國詞語意味無窮,包容不僅意味著平和、寬容,也經常有另外一些意思:眼開眼閉,難得糊塗,吃虧是福。還講究忍讓、苟且、退守,即所謂的“妥協”。
妥協是一條路徑,變通是一種境界。佛教本身就很會妥協,有時妥協是成功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我雲遊世界各地弘法,記得有一次在美國康乃爾大學講演,該校一位叫約翰·麥克雷教授在敘談時說道:“你來美國弘法可以,但是不能開口閉口都是中華文化,好像是故意為征服美國文化而來的。”當時我聽了心中就有一個覺悟:我應該尊重別人的文化,我們來到這裡只是為了奉獻、供養,如同佛教徒以香花供養諸佛菩薩一樣。大家常說,讓一分山高水長,退一步海闊天空,就是這個意思。
還有人把戰勝對手當成成功的標誌,其實,真正的制勝之道,不在於屈人之兵,而在於化敵為友。
長樂先生:
在釋迦牟尼、孔子、蘇格拉底那個時代,古希臘以色列中國印度的古代文化都發生了“終極關懷的覺醒”。換句話說,這幾個地方的人們開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來面對這個世界,同時也產生了宗教。它們是對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而超越和突破的不同類型決定了今天西方、印度、中國、伊斯蘭不同的文化形態。
遺憾的是,在兩千多年之後的當代,東西方文化產生了一些嚴重的衝突、分歧和對立。恐怖主義、自殺式襲擊、隔離牆、定點清除等等。死亡與戰爭,像影子一樣跟隨著人類,面對這些嚴重的危機,東西方的一些有識之士提出了相互依存的思路。但是怎樣才能讓人們真正認識到誰也離不開誰呢?包容的思想為我們提供了一些新的思維方式。
星雲大師:
  許多宗教學者與文化學者都認為,佛教文化具備獨有的“包容性”,能廣泛順應人心與區域文化的差異。這種文化的特質,符合現在多元化與全球化的文化發展,值得我們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近年來,佛指舍利分別來到台灣及香港,造成各地萬人空巷,萬人爭睹的盛況,各種政治紛爭也暫時告一段落,顯現出華人民眾對佛教文化的普遍認同,無論政治立場再怎么對立,回到家中,“家家念彌陀、戶戶有觀音”。
我曾經用“虎豹山林”——虎豹聚集的地方——來形容社會現狀。但是,另一方面,“虎豹山林,共生和解”,連動物都能和睦相處,何況人類呢?這對於思考目前的兩岸關係現狀是有啟發的。
長樂先生:
探討包容的智慧,我有許多問題需要大師開示,比如:
1.包容的真義是什麼?
2.人類為什麼要互相包容互相尊重才能生存?
3.辦任何事,困難不怕,危險不怕,就怕沒有偉大的精神。這個偉大的精神指的是包容嗎?
4.有一顆善心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嗎?
5.原諒惡,會不會導致惡的泛濫?
6.文化對社會的潛移默化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什麼地方?影響有多大?
7.佛家講究平常心,但追求卓越的社會群體需要企圖心,兩者如何統一和協調?
8.中華民族是不是一個有包容性格的民族呢?
9.大眾傳媒對於兩岸的和解、交流應該發揮何等功用?醍醐灌頂“一句話"
長樂先生:
大師身居佛門而辦報、辦電視台,可以稱得上是“媒體人”;外界看我做媒體而熱心佛教文化,也算是與佛有緣了。我有幸聆聽過大師在萬人場館的佛法開示,深人淺出,生動活潑,堪為傳媒人的榜樣。記得您那次向信眾說過一些道理簡單又寓意深刻的“一句話”,會讓很多人受用終生。
星雲大師:
佛教是開啟智慧之教,教人也教己,度己也度人。我平時在世界各地來去匆匆間,常有人要我給他一句話,希望對他的人生有所點撥。儘管行程綿密,時間緊迫,我總是盡力滿人所願,因此多年來隨緣應機說過很多的“一句話”,現在也在徒眾與信眾之間流傳。例如:忙就是營養;要爭氣,不要生氣;多說OK少說NO;感動就是佛心;疾病就是良藥;拒絕要有代替;立場互換;給人利用才有價值;自己就是自己的貴人;有錢是福報,用錢才是智慧;寧可失去一切,但不能沒有慈悲;有人批評毀謗我們,不一定是自己不好,可能是別人給我們的勉勵。
長樂先生:
大師說的這些簡單易懂的大白話,細細想來又飽含禪意。
我在平日讀書和研究佛家經典時注意到,中國傳統詩詞尤其是成語中關聯到佛教的很多,比如:腳踏實地,醍醐灌頂,將心比心,皆大歡喜,苦口婆心,恆河沙數,芸芸眾生,出污泥而不染,種瓜得瓜,解鈴還須系鈴人,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門外漢,口頭禪等等,比比皆是。連綴成一篇文章都綽綽有餘,它們已被大眾所熟知熟用,出處反倒不重要了,可見佛教與中華文明早已通融借代,完全可以借花獻佛,各顯神通。
星雲大師:
確實,當西域佛教傳人東土之後,包容通融,從語言到思想,從史典到公案,既有博大精深,也有通俗教化。可以說,佛教是世界上最包容的宗教,從王宮貴胄到販夫走卒,從異教外道到淫女賤民,只要肯發心向道,佛陀都包容接引。隋唐時代,八宗昌盛,競相發展,使得中國佛教繽紛燦爛,事理輝映,後來流傳到東亞各國,豐富了當地文化內涵,直至今日仍歷久彌新。可見,包容異己不但不會導致派系分歧,還能繁衍生機,形成枝繁葉茂、百花齊放的盛會。
也正是因為中華文明和佛家文化的包容之功,才使得佛教成為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可見包容是因也是果。
長樂先生:
從細處看,是滴水穿石;往遠處看,是百川歸海。
星雲大師:
太虛大師說過:中國佛學的特質在禪。但禪並非佛教的專利品,可以說人間到處充滿了禪機。
有學僧問趙州禪師:“怎樣學道?怎樣參禪?怎樣開悟?怎樣成佛?”
趙州禪師點點頭,起身說:“我沒有時間跟你講,我現在要去小便。”說完,不理會那人的驚愕,開步就走,幾步後突然停下來,回頭微笑說:“你看,像小便這么一點小事情,還要我自己去,你能代替我嗎?”
當然,參禪求道的大徹大悟不是那么容易,不過只要每天都有小小的覺悟,日積月累,就會豁然開悟。規律藏在“愛和良知”的鏡子裡
星雲大師:
古往今來很多修道證悟的高僧大德,他們開悟的方法可以說千奇百樣,有的禪師看到花開花落而豁然有悟,有的禪師聽到泉流蛙鳴而開悟,有的禪師打破了杯盤碗碟而開悟。
再譬如,唐朝的一位比丘尼到各地遍參之後,回來見到庭院的悔花,終於開悟,說道:“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也有人以參禪前後的不同感受來說明悟後的心境。沒有參禪的時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參禪的時候,“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等到開悟之後再看,仍然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只是生活的內涵、品味不一樣了。
唐朝大珠慧海和尚在當學惜時,經常自言自語:“主人公,你在嗎?在,在!”不知者以為他瘋癲,知者了解那是一種深刻的禪修功 夫。意在喚醒自己的覺性。
  所以,看見自己的真心非常重要,從此不必在那些傳言和捕風捉影里被人家牽著鼻子走了。佛教講人人皆有佛性;而佛,就是覺悟的人。
長樂先生:
儒家也說,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愚知人不可以不知天。要想真正掌握知人的智慧,我們還應該參悟宇宙萬物的發展規律。而這個規律,也許就藏在我們心性中那面叫做“愛和良知”的鏡子裡。
我看到大陸報紙《南方周末》上有學者謝泳先生的一段觀點:“沒有一種教育是成心要讓人學壞的,但有些教育的結果是很多人變壞了,這是一個事實。教育不是讓人學會愛,而是要讓人學會恨,對待敵人就要像秋風掃落葉那樣殘酷無情。西方教育的核心是博愛,中國傳統教育的核心容是仁愛,但到了後來,這些都不要了。”細看這半個多世紀以來教育的衍變,這一過程是潛移默化的,這一結果又是觸目驚心的。
星雲大師:
  這是很遺憾的。教育的目的,在於開發人們與生俱有的潛能,培養良好和諧的性情,進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在佛教里,十分注重修行,所謂“修行”不是專指宗教的行為,也不只是外表的形式,而是內心道德的養成,人格的升華。例如:人與人往來互相尊重;心存恭敬、包容;做人有人格、品德、威儀;肯與人結緣;心思端正,正知正見……這些都是修行。甚至在人際的相處上,以人我無問的雅量,包容異己的存在;用淨穢不二的悲心,包容傷殘的尊嚴;用怨親平等的智慧,包容冤仇的傷害;用凡聖一如的認知,包容無心的錯誤。以包容的心胸廣利眾生,這也是修行。
長樂先生:
公元67年,迦攝摩騰與竺法蘭攜《四十二章經》從印度來到中國的白馬寺,佛教自此傳人中國,站在共識的基礎上,和中華文化達成了一種非常良好的默契,它們互相促進,互相補充,又互相融合。在這個過程中,也發生了很多故事,讓我們看到中國文化、中華民族對佛教的包容。
星雲大師:
1963年,我代表台灣佛教會到印度訪問,在偶然的因緣下,和印度總理尼赫魯先生見面。尼赫魯先生對我們說:“印度是一個文化古國,但是如果沒有佛教,印度又怎能成為文化古國?”從尼赫魯先生桌前供奉的釋迦牟尼佛像,可看出他對佛教文化的重視。
佛教傳到中國後,中國的文化包容了佛教,佛教也壯大了中國的文化。中國的語言、文字、思想,如因果報應、輪迴、來生的思想,乃至人民的生活等,都受到佛教的影響。可以說,佛教增加了中國人民生活的平安、喜樂和希望。
中國和佛教之間始終是和諧的。佛教文化能融人悠久的中華文化,繼續發揚光大,成為中國的佛教,甚至代表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向世界拓展,可以說中國對得起佛教,佛教也對得起中國,這是有
相互關係的。你可以不信,但不必排斥
長樂先生:
佛教講慈悲,鳳凰講和美,二者有著同樣的精神核心。傳說中的鳳凰是由多種鳥和獸組合在一起的,象徵著多元與包容,也帶給人們寬廣的想像空問,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圖騰。請大師對佛教中的“鳳凰”給一個開示。
星雲大師:
佛教如同大海,大魚小蝦它都可以包容。在佛教里,鳳凰是個大鵬金翅鳥。它一飛數萬公里,可以環繞整個地球,飛得高過現在的飛機。中國人想像力很豐富,不一定要看到鳳凰確切的模樣,它可能是鳥與獸的綜合體,很真,很善,很美。你們的“鳳凰”二字起得真妙,全世界的華人都能接受,都能聯想到美麗的顏色,動聽的聲音,高貴的德行,和諧的性格。“鳳凰”電視台亦有如此氣概,
用精神覆蓋了全球,節目面向不同地域,不同族群,也是一種包容
的襟懷。
長樂先生:
佛教從印度和西域傳到中國以後,經歷了兩千多年的本土化過程,與中國文化相互包容促進。在這個過程中,大師對佛教文化與中國文化的融合,做了非常多的貢獻。
星雲大師:
佛教在今天這個時代,有一些人不信,排斥。我說你可以不信,但不必排斥它,世間所有的東西,即使是廢物都可以利用,何況宗教有這么久的歷史,這么久的文化,應該獲得起碼的尊重。它對淨化人心,改善社會風氣,承載我們的中華文化,有莫大的貢獻。
長樂先生:
記得歷史學家亨廷頓曾經提出過一個驚世駭俗的理論,他說,21世紀將是中國人的世紀。這個學說一經公開,便引起全世界權威領域的側目和爭議。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的綜合國力大幅增長,國際地位日益提升,而中國將成為“21世紀的主宰”這樣過分強悍的觀點,還是讓很多中國人心存疑惑。中國的現代化發展不過短短二三十年,和當代強國有著很大的差距。就像一個久病初愈的人剛剛走下病榻,身心的疲倦尚未消退,便一腳踏人了飛馳向前的競爭軌道。
星雲大師:
這個人雖然虛弱,但是他身上卻帶著一口袋無價之寶。宋朝柴陵郁禪師曾經寫過這么一首偈子:“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這就是蘊藏在中華文明深處的包容和進取的力道。
西方一直有種比喻,稱中國為“東方睡獅”,是一個隨時會爆發出巨大能量的神秘動物。這個動物一旦回歸叢林,便是萬眾歸心的百獸之王。因此,不管是昏迷、打鼾還是醒來,中國的一舉一動都注定會牽動整個世界的神經。
長樂先生:
也許這樣的稱謂和中國的舞獅傳統有關。起初,舞獅表演具有濃重的圖騰意味,現在真正意義上的舞獅似乎已經在我們的生活中漸行漸遠,曾經英姿勃發的獅頭,也正慢慢退化成為開張典禮上的熱鬧彩頭,變成烘托氣氛的活道具。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