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萊特磨坊》

《加萊特磨坊》

《加萊特磨坊》這是一幅富於表現主義手法的作品,有著畢卡索“藍色時期”的繪畫特點:色彩單純、神秘。在明暗對比中,表現了夜生活的人們,明暗的光色閃爍,加強了撲朔迷離之感,讓人們領略到社會底層人們的生活與習俗。雖然畫家描繪的是擁抱著起舞的男女,卻露出辛酸的氣氛。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名稱:《加萊特磨坊
創作時期:1900年
作者:巴勃羅·魯伊斯·畢卡索 (法國)
材質:布油彩
規格:88.3cm×115.6cm
收藏地: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藏

作者簡介

巴伯羅·畢卡索(Pablo PICASSO)1881年10月25—1973年4月8,西班牙畫家、雕塑家。法國共產黨黨員。是現代藝術(立體派)的創始人,西方現代派繪畫的主要代表。他是西班牙人,自幼有非凡的藝術才能,他的父親是個美術教師,又曾在美術學院接受過比較嚴格的繪畫訓練,具有堅實的造型能力。

創作風格

畢卡索是一位真正的天才。20世紀正是屬於畢卡索的世紀。他在這個多變的世紀之始從西班牙來到當時的世界藝術之都巴黎,開始他一生輝煌藝術的發現之旅。在 20世紀,沒有一位藝術家能像畢卡索一樣,畫風多變而人盡皆知。畢卡索的盛名,不僅因他成名甚早和《亞威農的少女》、《格爾尼卡》等傳世傑作,更因他豐沛的創造力和多姿多彩的生活,他留下了大量多層面的藝術作品。畢卡索完成的作品統計約多達六萬到八萬件,在繪畫、素描之外,也包括雕刻、陶器、版畫、舞台服裝等造型表現。在畢卡索1973年過世之後,世界各大美術館不斷推出有關他的各類不同性質的回顧展,有關畢卡索的話題不斷,而且常常帶有新的論點,仿佛他還活在人間。
畢卡索繪畫的主要趨勢是豐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間、色彩與線的運用。
30歲以後畢卡索進入一個又一個不安分的探索時期,他的作品和他的生活一樣沒有絲毫的統一,連續和穩定。他沒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樣繁多,或激昂或狂躁,或可親或可憎,或誠摯或裝假,變化無常不可捉摸,但他永遠忠於的是——自由。世界上從來沒有一位畫家像畢卡索那樣以驚人的坦誠之心和天真無邪的創造力,以完全徹底的自由任意重造世界,隨心所欲地行使他的威力。他不要規定,不要偏見,什麼都不要,又什麼都想要去創造。他在藝術歷程上沒有規律可循,從自然主義到表現主義,從古典主義到浪漫主義,然後又回到現實主義。從具象到抽象,來來去去,他反對一切束縛和宇宙間所有神聖的看法,只有絕對自由才適合他。

存藏處

美國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 the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
【簡介】
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全稱所羅門·R·古根海姆博物館,是古根海姆美術館群的總部。該建築是紐約著名的地標建築,由美國20世紀最著名的建築師弗蘭克·勞埃德·賴特(Frank Lloyd Wright)設計,建築坐落在紐約市一條街道的拐角處,與其他任何建築物都迥然不同,可以說外觀像一隻茶杯,或者像一條巨大的白色彈簧,可能是因為螺鏇線結構也有人說像海螺。
該建築為賴特是晚年的傑作。1947年進行設計,1959年建成後,一直被認為是現代建築藝術的精品,以至於近四十年來博物館中的任何展品都無法與之比美。建築外觀簡潔,白色,螺鏇形混凝土結構,與傳統博物館的建築風格迥然不同。1969年又增加了一座長方形的3層輔助性建築,1990年古根海姆博物館再次增建了一個矩形的附屬建築,形成今天的樣子。
【建館基礎】
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是世界著名的私立現代藝術博物館,是世界上最早在博物館業引入和運用“文化產業”概念並在事業上獲得巨大成功的博物館。他們的運作方式被世人稱為“古根海姆模式”。博物館的奠基人所羅門·R·古根海姆出身於一個富裕的瑞士裔大家庭,他們家族主要是在19世紀美國採礦業中發家致富的。
經過許多人的共同努力,古根海姆博物館成為世界著名的現代藝術博物館,在紐約擁有兩處展覽場館並在義大利威尼斯擁有分館。作為世界上最著名的西方現代美術博物館之一,該館的收藏基本上是印象派以後各名家的作品,尤其是抽象藝術品的收藏更是居於世界各博物館之首。
【建築師簡介】 
建築師弗蘭克·勞埃德·賴特為美國最有創意的建築師之一,從19世紀80年代開始從事這一行已很長時間,一直工作到1959年去世,作品超過了600 件。賴特以設計私人住宅而著名,其職業生涯有兩段時期至為重要,一段為1900~1910年為其獲得聲譽的草原住宅的設計,一段為20世紀30年代他設計了久負盛名的流水別墅(Falling water),以及一系列的美國風住宅。
多年來賴特一直探求以一條三向度的螺鏇形的結構,而不是圓形平面的結構,來包容一個空間,使人們真正體驗空間中的運動。他認為人們沿著螺鏇形坡道走動時,周圍的空間才是連續的、漸變的,而不是片斷的、摺疊的。為了這個觀點,他曾在舊金山設計一家螺鏇形的商店,在匹茲堡建一處螺鏇形的車庫,這次又說服業主,使他相信螺鏇形是博物館最好的形式。1986年,古根海姆博物館獲得了美國建築師協會25年獎的殊榮。
【建築設計】
古根海姆博物館的外部非常樸實無華,只是將博物館的名字裝飾了一下。平滑的白色混凝土覆蓋在牆上,使它們仿佛更像一座巨大的雕塑而不是建築物。
建築物的外部向上、向外螺鏇上升,內部的曲線和斜坡則通到6層。螺鏇的中部形成一個敞開的空間,從玻璃圓層頂採光。美術館分成兩個體積,大的一個是陳列廳,6層;小的是行政辦公部分,4層。陳列大廳是一個倒立的螺鏇形空間,高約30米,大廳頂部是一個花瓣形的玻璃頂,四周是盤鏇而上的層層挑台,地面以 3%的坡度緩慢上升。參觀時觀眾先乘電梯到最上層,然後順坡而下,參觀路線共長430米。美術館的陳列品就沿著坡道的牆壁懸掛著,觀眾邊走邊欣賞,不知不覺之中就走完了6層高的坡道,看完了展品,這顯然比那種常規的一間套一間的展覽室要有趣和輕鬆得多。
該博物館保存了所羅門·R·古根海姆有現代藝術收藏品,許多展品由金屬桿懸掛著,看起來似浮在空中。按照傳統,博物館在沿大廳四周的牆上展覽藝術作品。但古根海姆打破了傳統的慣例。
【有關建築的讚譽和爭議】
所羅門·R·古根海姆在博物館開工前就已經去世,1959年古根海姆博物館對外開放時,賴特也已經去世半年多了。可是有的批評家並未因此善罷甘休,他們認為弧線型的展覽區是對繪畫藝術的褻瀆。甚至有二十位藝術家簽名拒絕在古根海姆博物館展出他們的作品。這樣的行為是由於對現代藝術的誤解造成的,現在,對現代藝術和古根海姆博物館的誤解已經煙消雲散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