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老房子》

《再見·老房子》

《再見·老房子》是由作家祝勇編著的一本講述中國城市現代化進程中與老房子和傳統街區所產生衝突的作品,由遼寧教育出版社出版。

概述

《再見·老房子》《再見·老房子》
作 者: 祝勇 出 版:遼寧教育出版社

講述中國城市現代化進程中與老房子和傳統街區所產生的衝突。每座老房子、每條老街道都是一個文化符號。作者歷時兩年,足跡遍布全國眾多歷史名城,親歷大量生動的與事。深刻的文字珍貴照片,充分表現了對城市文化的追憶和思考。

作者簡介

祝勇,著名青年作家,中國作家協會、北京作家協會會員。 作品大抵分為兩類:思想學術隨筆和文化散文,前者多發表於《讀書》《書屋》等刊,後者多見於《人民文學》《青年文學》等刊。已出版個人作品二十餘部,其中有《禁慾時期的愛情》《改寫記憶》《舊宮殿》等,並有三卷本《祝勇作品集》行世。主編有《重讀大師》《布老虎散文》等。曾擔任CCTV2005年大型歷史電視片《1405,鄭和下西洋六百年祭》的總撰稿人。

內容欣賞

第一部分

北京坐車,常會看到有些站是以胡同的名字命名的,比如辟才胡同、靈境胡同,人們都知道它們的名字,但是這些胡同已經不存在了,或者說,它們僅以漢字的方式存在於站牌上,就像一個無足輕重的詞混跡於辭典里。

北京:走投無路的胡同

《再見·老房子》《再見·老房子》

在北京坐車,常會看到有些車站是以胡同的名字命名的,比如辟才胡同、靈境胡同,人們都知道它們的名字,但是這些胡同已經不存在了,或者說,它們僅以漢字的方式存在於站牌上,就像一個無足輕重的詞混跡於辭典里。與這些名字相對應的是一條條熙熙攘攘的大街,各種店鋪羅列在街邊。馬路很寬,中間有柵欄相隔,街兩邊的住戶隔路相望,老死不相往來。

在北京,在許多古老的事物消失之後,有些名詞倖存下來,企圖以隱晦的方式保持著與過去的勾結。比如東單、西單,東四、西四,是用牌樓的數量命名,它們的全稱應當分別是東單牌樓、西單牌樓,東四牌樓、西四牌樓,這些地名陳述了一個簡單的事實:曾經把守在十字路口的牌樓,分別是一個和四個。牌樓隱退之後,這些地名顯得有些不倫不類,不三不四,不上不下。北京地名的一大特點是具象化,具有某種最簡潔有效的描述能力,因而,名稱與實體之間絕對是一一對應的,但年深日久,它們勢必與它們的本意脫節,它內在的汁液將被抽乾,最後變成一個沒有情色彩的單詞,所以,把一個地方稱為A,或者稱為B,已經沒有區別。
消失的胡同就是明證。在過去,胡同首先意味著一種生活形態,它主要包括硬體和軟體兩個方面。所謂硬體,是指那些很硬的物件,比如胡同里的磚牆,和等次鮮明的門,它的寬窄、布局,都受到禮制思想和水觀念的管轄,尺度與走向不是憑空而來;而所謂軟體,則是指在胡同內形成的人倫關係。胡同是大小四合院之間的夾道,它的窄度決定了不同家族之間的人們必然在這裡相遇,而它迷宮般的走向,又將所有的四合院連線成一座命運交叉的城堡。現在,胡同連同它所讚賞的生活一同消失了,這令倖存的名字顯得孤孤單單、孤苦零丁,孤立無援。在車龍的大街上,它們無所適從。我們將循著一條“胡同”的名牌尋找到一座商務中心,這顯然是可笑的。但這不是它們的過錯。這些名字已被驅趕出原有的生活現場,它們只能在現代的街區里苟且偷安。
如同大地上繽紛的春色已經退化成詩歌中的記憶,胡同節節敗退,最後退縮成站牌上幾個不起眼的文字。從地圖上檢索到它們或許並不困難,但這裡只有辭條沒有注釋,或者說只有標題而沒有下文,很少有人知道它們的來龍去脈。在燈紅酒綠之中,它們顯得來路不明,形跡可疑,像混在北京的民工,但它們是這座城市裡最古老的事物。自從這裡在八百年前第一次成為全國首都,胡同就一直是這座城市的關鍵字。它曾經善良地向所有人發出邀請,並為他們準備了房子、樹陰和茶水。
古老的胡同如今寄居在幾個肢體僵硬的漢字里。如果站牌年久失修,那幾個漢字可能碰巧會脫落,但我們毫不在意,因為那裡已不再是我們的目的地。

但更多的名字隨同它們所代表的胡同一起消失於時間中。它們被迅速遺忘。它們似乎已經成為停滯、老舊、落後的代名詞,因而許多辭彙拒絕與它們合作。它們更多地出現於城市規劃的官方檔案中,出台那些檔案的目的就是為了最終消滅這些名字,並以充滿時代氣息的名字取代它們。經過幾代人的努力,他們已經取得了極大的成功,每一座拔地而起的大樓都是他們的紀念碑。這座寧靜幽深的城市已經變得吵鬧不堪,聲音從四面八方洶湧而來,鳥卻從此失語,
只有少數不識時務的人仍然執迷於那些消失的名字,像Kim和我。我們跟在那些名字的屁股後面尋找通往古代的道路,但在當下,這注定是一項荒唐的事業。早在半個世紀以前,也就是我們還沒有出生的時候,這些胡同就已經成批地死去——這已經是人所共知的事實。所以,我們的工作從一開始就已經受到現實的否定——我們不可能目睹已經消失的事物。Kim曾經搜尋到一冊《實用北京街巷地圖》,北京燕山出版社一九八九年第一版,定價只有兩塊二,作者竟然是我的朋友王彬。在那本地圖冊上,還有許多胡同的殘餘勢力,糾集在一起。我看到的是一頁頁胡同的家譜,縱橫錯落,關係複雜,像一片叢林,是許多生命的寄生之地。有許多張面孔在那些名字的後面晃動,有一千部電影同時在這座城市裡上演,胡同本身便醞釀故事,不像商品房,無論蓋得多高,都像停屍房一樣冷漠寂靜。
仿佛片尾的字幕,圖冊里那些胡同的名字,表示著已經流逝的人和事。幾十年之後,這座城市裡的胡同所剩無幾,甚至這座城市裡都古老的胡同之一——元代就有的磚塔胡同,也被列入拆除計畫。我聽Kim在冰冷的空氣里發出的一聲嘆息,之後,我們決定離開這座城市。除了整日被形跡可疑的野導遊們兜售的幾處旅遊景點,這座古城,幾乎已經一無所有。

我問了許多人,他們的回答幾乎一致:能拆的基本已經拆完了,北京已經沒有什麼可拆的了。我相信這是無須置疑的標準答案,也是對這座古老城市的最佳總結。但是一次偶然的事件改變了我們的計畫。那天,無所事事的我們沿著西海漫步,然後一頭扎進新街口外的胡同里。這時,一片支離破碎的胡同出現了。殘缺不全的牆壁使迷宮得到了解構,我們可以從這條路望到另一條路,或者無須遵循道路的安排而隨時出現在任何一個院落里。新街口七條,邊上有一些彼此孤立的院門和房子,它們曾經是一個整體,有著神秘的呼應性——大門的規格關係到二門的形制,而檐廊的寬度則可能決定著磚雕的式樣,那些互不勾連的構件在一個更大的視角中竟然變得密不可分,它們以隱蔽的方式結成同盟。它們的組合順序使得一個人進入院落成為一種儀式,但這種空間美感已經蕩然無存。那些彼此溝通的建築細節,在事變中也劃清了界限,它們之間是一片凌亂的廢墟,只有深知老房子底細的人,才能看出它們最初的聯繫。在一片狼籍之上,有一座殘存的正房(我相信它是一個大宅院中的正房)向我們發出邀請,但是一圈簡易的鐵板包圍著它,使我們的視線無法看到它的全部。即使已經有三分之一的屋頂已被拆除,但裡面露出的通紅的漆柱依然透露出它不凡的血統,仿佛一個貴族,即使身世破落,也令我們肅然起敬。
李捷已經成為這個院子裡最後一位居民。她還將在這裡孤身住下去。她告訴我們,這裡曾經是一座王府。一年以前,三進的大院子還保存完好。她站在院子裡(如果還能叫院子的話),指點著那個虛擬中的王府——它的一部分已經壓在新樓盤的地基下面,另一部分則幾乎已經變成一片垃圾。只有兩棵百年的核桃樹,目前還以一種寧死不屈的造型,屹立於一片瓦礫之中。不久以後,最後一棟老屋將蕩然無存,售樓處的沙盤已經暗示了它的去向。現在李捷試圖尋求資金對它進行修繕,把這裡變成一個小型會館。但是,整體結構已經面目全非的院落,使她的願望顯得有些尷尬。
抵抗不僅無效,而且顯得滑稽,這是抵抗者的宿命。呼嘯而來的起重機將剷除所有的幻想,同時讓藕斷絲連的記憶在垃圾堆里苟延殘喘。破壞者義正辭嚴,他們有一萬條理由消滅這些古老的事物,為此他們使用了所有的伎倆,包括對原住民進行恐嚇和欺騙。他們的惡行並非因為他們天生兇惡,而是因為他們對自己的理論信以為真。

李捷的房子誘導我們走進這片胡同。從新街口頭條到新街口七條,我們逐一查詢每一條胡同的來歷和去向。舊城西北部的這片舊巷,自城牆消失之後,就失去了屏障,馬路立交橋長驅直入,汽車更是得寸進尺,用尖利的喇叭對胡同進行咒罵。梁思成想像中的那條新城與老城之間的界限已不可能存在,那些幽深的胡同,即將消失在寫字樓的腹部,光滑的磁磚將出現在原先磚雕或者門墩的位置上,玻璃房子成為胡同華麗的墳墓。人們的“交往方式是互換名片,禮貌地招呼……過去那種抬腳串門、炒菜時缺鹽少醋都可以跟鄰居要的快樂日子一去不返了”(杜麗:《我拿什麼留住你》,見《書城》,二OO四年十二月號)到處都寫著“拆”字,最後的防線已經崩潰,老城區正在全面退縮,走投無路的胡同開始奔向噴泉四濺的廣場,胡同的名字將永遠消失,它們最多只能成為戀舊者在幽黯的記憶里相遇時使用的暗語。
我們留在了北京,沒有馬上按照計畫去往別的城市。我們每天尋找著新的工地,那些君臨一切的塔吊將為我們指路,在它們的指引下,我們很容易發現遍體鱗傷的胡同,在步步緊逼的高樓大廈面前顯得不堪一擊。甚至在城市中心區,比如西長安街北側的鐘聲胡同、崇善里、力學胡同,阜成門內大街南側的豐盛胡同、丁章胡同大麻線胡同,“拆”字依舊不可一世,所向披靡。一條金融街將取代豐盛胡同,陳志華教授曾請求拆遷者按照國際慣例將四合院的構件編號保存,以便今後易地重建,在開發公司老總們漠然的表情面前,受傷的必將是他的奢望。
杜麗要我去紅星胡同,在東單北大街的東面,已經處於鬧市的圍困之中,北面新開了一條大街,取了一個惡俗無比的名字——金寶街。杜麗寫道:“這條胡同原來叫‘無量大人胡同’,我不知道從前曾住過哪位‘大人’,只知道抗戰前梅蘭芳曾在這裡住過,並在這裡接待過‘一萬多位’中外友人,從老照片上看,那院子亭台軒榭,氣象森然。我住進來時這條胡同早已更名為‘紅星胡同’,雖然是舊夢不再,但仍是那么富有火氣:胡同西頭正對著金魚胡同口的王府飯店,把角處則是‘米市商場’,東頭是‘乃仙菜館’,遠近聞名。胡同里有三分之一是露天菜市場,附近的人都來這裡買菜,我不僅熟悉每一位賣菜的人,甚至認識他們的家人和孩子,更在和其他買菜顧客的攀談中學會了不少道菜式……解放初曾住過不少出版社的專家名人,他們在這裡研讀樓,注釋魯迅,輯舊推新,頗有過激揚文字的一段好時候,小滿家就是當年納遜翻譯《一千零一夜》的地方。曾聽人嘆說當年,茶初酒半,燈盡香溫,這個院子裡很有一番風雅的光景……但這兩年來,這條昔日風光熱鬧的胡同已被拆得七零八落,不像樣子了,這次的告示一出,更是宣布了它的即將消失。我的朋友小滿,這個從來不會傷感的人見了我竟也有些傷感起來。”(出處同上)
與紅星胡同與它南側的東堂子胡同,早在一九九八年就被北京市政府列為重點招商引資項目。(據二零零五年十月九日《北京晚報》)那裡曾經是清末專司外交事務的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所在地,原為清朝大學士賽尚阿的宅邸,一八六一年改為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成為在晚清史上出現頻率最高的專有名詞之一。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具體位置。總理衙門的東半部是中國最早的外語教學機構京師同文館,西半部則為各部院大臣與各國使節進行外交活動的場所。一九零一年,清政府被迫推行憲政改革,將總理衙門改為外交部,東堂子胡同南側外交部街的名字也由此而來。
除此之外,蔡元培、吳階平、林巧稚、丁西林等文化名人,都曾在這條胡同里居住過。沈從文先生自一九五三年至一九八零年一直居住在東堂子胡同五十一號的歷史博物館宿舍中。從紅星胡同到東堂子胡同咫尺之地,竟然散落著如此密集的文化記憶,這是北京歷史的一個縮影。但是現在,所有的文化地標都在剷除之列。這幾條毗鄰王府井的胡同,自然死有餘辜。只有蔡元培故居,在各方壓力之下,政府才停止拆除行動,並予以修復。
在堆土機的圍剿之下,胡同輕易就暴露了自己的身份。肇始於五十年代的滅絕行動,使這些密如織網的胡同彼此失去聯繫,一個有機的生理系統遭到破壞之後,個體部位的成活就變得極其艱難。步步為營的高樓大廈使得倖存的胡同日益孤立,僅僅因為後者存在,它們便宣布後者有罪。
我們以為破壞古都這類愚蠢的行徑已經絕跡。它們已經臭名昭著,但是只需換一個名目(比如把“破四舊”換成“商務區開發”),它們便可捲土重來,而且變本加厲。北京城以足夠的耐性等待著這場凌遲的結束,在最後一塊血肉被割盡以前,那把刀將始終忠實於它的使命。刀的光榮來自肌肉的呻吟,老北京沒有很快死去,這決定著刀仍有大把的機會炫耀它的威力。它因此而贏得了眾多的掌聲,它將在驕傲中為新城市的誕生加冕。

一個老太太坐在新街口頭條的胡同里,她面部的皺褶里布滿眼淚。她是李捷的鄰居。在拆遷人員的威嚇和哄騙之下,她簽了拆遷協定,在她準備進入新房子的最後一刻,才被告知自己要補交三十萬元,原來她的那幾間老屋在經過數位拆遷工作人員苦口婆心的勸說之後,落在紙面上的有效數字只剩下區區十平米。這意味著她將永遠離開自己居住了大半生的胡同,而她最終將在哪裡落腳,連她自己都不知道。對老房子的拆途通常是在改善居住條件的名義下進行的,但實際上卻是對居住者進行的一次巧妙的置換。胡同里的老住戶們或許不會想到,他們腳下的土地也同樣嫌貧愛富,它們與開發商一拍即合,而對占據的黃金地段的平民們則擺出一副鐵面無私的駕勢。他們以各種不同的方式遭到欺騙,而結局只有一個,那就是許諾成為謊言,居住者遭到背叛。他們沒有得到想像中的美好生活,他們得到的只有淚水。所有冠冕堂皇的理由在這樣的結局面前都將受到置疑,它們在拆除老房子的同時也拆除了人們對於和諧與善良的期許。
新街口二條八號是一座有著精美磚碉的完整四合院。幾個月後,它和它的夥伴們一起消失於建築工地的圍牆中。作案現場已經打掃完畢,並且傳遞著有關未來世界的傳聞。在大歷史的背後,小人物的命運向來無足輕重。換句話說,英雄的事業從來都需要小
《再見·老房子》《再見·老房子》
人物來充當炮灰。現在,新世紀的陽光照耀著金光大道,新大廈的三維圖巍然聳立,像真理一樣,有著無須辯駁的氣勢。偶爾經過的人不會對這裡的過往時光有任何想像,而真正離不開這裡的人,只能在幾十華里以外,重溫他們的夢境。

財產與家族的榮譽可以遺傳,但它們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事物都無法從前代人那裡繼承,比如知識和記憶。這為我們設定了一種宿命——後人必將重複前人的錯誤,即使前人已經預告那即將到來的悲劇,後人依舊無法逃避。
北京城仿佛一個巨大的讖言,它為所有的錯誤編定了程式,並讓那些自命不凡的人鎩羽而歸。它是一座停留在時間裡的城,並因此成為所有以時間代言人身份自居的人們企圖改變的城。出於對歷史的無知,那些篡改者對它缺乏起碼的敬畏。他們扇動著驕傲的翅膀,一廂情願地認為自己能夠左右這座城市的去向。他們希望通過剿滅歷史的方法來凸顯自己的功德,但被他們毀掉的歷史中,恰恰早就書寫了對這種愚蠢方法的嘲笑。他們匆匆忙忙地營造著自己基業,有趣的是,眼前的所有偉業都將無一遺漏地成為日後的罪證。歷史之城在現代人的萬丈豪情面前顯然不堪一擊,作為古城的重要器官,城牆、牌樓、寺廟、宅院被以凌遲的方式逐一消滅——個別用於展覽的標本除外,但難以想像的是,最終的勝利者卻是殉難的城市,它不斷通過記憶的方式復活,並通過展現它昔日的精美華璨,讓那些歷史殺手們無地自容。
二OO五年三月寫,四月九日完成

第二部分
我曾經六次到過西安,對於在大街小巷中穿行充滿偏,但我對於這座城市的了解在這六千多個陌生的詞條中消失了。它們描述的幾乎是另外一座城市,與我腳下的這座城市僅有幾處相同的地名,除此之外,我對它一無所知。

第三部分

《再見·老房子》《再見·老房子》
《再見·老房子》《再見·老房子》
《再見·老房子》《再見·老房子》

“在民間的傳聞中,西關大屋的興建是很誇張的,青磚鋪砌所用的不是水泥,而是以糯米飯拌灰漿,所以砌出來的牆沒有一絲縫隙,砌好磚牆之後還須在外面再貼一層水磨磚,這種面磚貼上去之前就要先用人工打磨,所以西關大屋的青磚牆永遠是平滑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