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姆林宮故事》

《克里姆林宮故事》

《克里姆林宮故事》是俄羅斯三部曲第二部。作者弗拉基米爾·費多洛夫斯基,於2010年5月1日由東方出版中心出版,俄羅斯三部曲,首屆“傅雷翻譯出版獎”得主馬振騁先生最新譯作,前蘇聯外交官眼中的克里姆林宮故事講述歷史夾縫中的軼事,獲法國“路易鮑威爾獎”、義大利“當年最佳紀實小說獎”。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克里姆林宮故事克里姆林宮故事

《聖彼得堡故事》 (2003年,歐洲獎)、《克里姆林宮故事)》(2004年,路易-鮑威爾獎、最佳紀實小說獎)、《獨特的俄羅斯故事》(2005年),是俄裔法籍作家弗拉基米爾·費多洛夫斯基用法語寫作,探索俄羅斯民族心靈,內容皆可獨立又相互補充的三部曲。作者憑藉他的俄羅斯出身,多年外交生涯,語言才幹,還有根據近年來陸續解密的檔案,試圖從歷史、地理和政治三方面來說明疆域廣袤遼闊、文明脈絡模糊的俄羅斯。

“俄羅斯三部曲”不是歷史八卦野狐禪,當然也不是代表官方觀點的正史。它們只是人物有名有姓、事件有根有據的歷史故事、或者稱歷史紀實小說。作者選擇歷史夾縫中的軼事,更多從歷史人物的性格、素養給正史的記載起畫龍點睛的作用,似乎在漫不經心中給讀者點破俄羅斯民族身份的特點、命運的詭異。也因為如此,讓人讀來興趣盎然,深思怡情。

編輯推薦

俄羅斯三部曲,首屆“傅雷翻譯出版獎”得主馬振騁先生最新譯作,前蘇聯外交官眼中的克里姆林宮故事講述歷史夾縫中的軼事,獲法國“路易鮑威爾獎”、義大利“當年最佳紀實小說獎”。

作者簡介

弗拉基米爾·費多洛夫斯基(1950——),1950年生於羹斯科精通英語、法語、阿拉伯語。1977年進蘇聯駐巴黎大使館工作全面接觸法國文化。後回莫斯科進外交部,蘇聯改革時期任外交顧問。後遷居巴黎,1995年加入法國國籍。法國媒體經常向他諮詢俄羅斯政治與歷史方面的知識,現今為法國書籍沙龍聯合會的名譽主席。

1992年開始用法語進行創作第一部小說作品《兩姐妹》(1997)得“小說家獎”。主要作品有三部曲《聖彼得堡故事》(2003,歐洲獎)《克里姆林窗故事》(2004,路易·鮑威爾斯獎)、《獨特的俄羅斯故事》(2005)以及《俄羅斯芭蕾秘史》(2002,法語作家獎)、《巴黎與聖彼得堡三百年羅曼史》(2005)等。

馬振騁,生於上海,南京大學外語系法國語言文學專業畢業,先後在北京輕工業學院、上海第二醫科大學任教。教學之餘,退休之後,曾翻譯了《人的大地》(1981)、《小王子》(1989)(聖埃克蘇佩里)、《人都是要死的》(1985)(波伏瓦)、《賀拉斯》(1990)(高乃依)、《瑞典火柴》(1994)(薩巴蒂埃)、《大酒店》(1999)(克洛德·西蒙)、《如歌的行板》《毀滅,她說》(1999)(杜拉斯)、《羅蘭之歌》《田園交響曲》(1999)(紀德)、《慢》(2003)(昆德拉),《要塞》(2003)(聖埃克蘇佩里)、《斯科塔的太陽》(2005)(洛朗·戈代)、《雷蒙·塞邦贊》(2006)(蒙田)、《嫁給風的女孩》(2008)(莉蓮安·古戎)、《自由派作家們》(2008)(弗朗克)、《蒙田隨筆全集》(2009)等多部作品。散文集有《巴黎,人比香水神秘》、《鏡子中的洛可可》、《我眼裡殘缺的法蘭西》等。

寫作背景

《聖彼得堡故事》(2003年,歐洲獎)、《克里姆林宮故事》(2004年,最佳紀實小說獎)、《獨特的俄羅斯故事》(2005年),是俄裔法籍作家費多洛夫斯基用法語寫作,探索俄羅斯民族心靈,內容皆可獨立又相互補充的三部曲。

《聖彼得堡故事》講述羅曼諾夫王朝(1613)開始傳至第三代,彼得大帝出世,上台後,憑其個人鋼鐵般的意志硬是在一塊濕地建起了聖彼得堡,1712年成為繼莫斯科後的帝國新都,延續整整兩百年,到1918年3月10日蘇聯政府把首都遷回莫斯科為止。

古今中外,在任何一個帝國的宮闕帷幄內都不缺乏陰謀暗殺、刀光劍影。在聖彼得堡美輪美奐的宮殿內,雄才大略的彼得大帝、勵精圖治的葉卡捷琳娜二世、拿破崙的征服者亞歷山大一世,無不依靠宮廷政變坐上皇位。然而做皇帝時也害怕突然聽到宮殿長廊里雜亂的禁軍腳步聲。大冒險家、工於心計的政客、熱戀的情人、絕望的藝術家都在這裡列隊前進。放磁者、術士、跟女沙皇的銷魂夜、隧道幽會,劍俠小說中的一切元素無不具備。

《克里姆林宮故事》則開始自莫斯科河邊丘陵上的兩頭鷹傳奇。自後莫斯科從小城發展為大城,又經歷蒙古人成吉思汗的孫子拔都的征服,伊凡雷帝的血腥統治,遷都聖彼得堡;接著又是拿破崙侵占克里姆林宮,撤出大火熊熊的莫斯科,尼古拉一世建立秘密警察,列寧與史達林在克里姆林宮的日子,直至近幾十年來的赫魯雪夫、勃列日涅夫、戈巴契夫、葉爾欽皆有所提及。在帝國史上,每次勝仗與敗仗都要在宮內建造一座教堂,勝仗是感恩教堂,敗仗是贖罪教堂。難怪走進紅場宮牆內,天幕下滿目都是尖塔和洋蔥頂。這些都是歷史的見證。

《獨特的俄羅斯故事》談的是在聖彼得堡與莫斯科這兩個首都之外的俄羅斯內地,包括對俄羅斯民族形成具有重大影響的歷史名城和民俗地區。費多洛夫斯基認為那裡才是俄羅斯的根。“時而光禿一片、時而林木稀疏的廣大平原上,人感覺自己那么渺小……經常產生宇宙蒼茫的感嘆,俄羅斯靈魂很容易憂鬱,冥思苦索,經常陷入神秘主義。”

費多洛夫斯基在寫他的那些歷史小說時,不渲染我們在一般歷史書籍中人所共知的大事,而是選擇歷史夾縫中的軼事,更多從歷史人物的性格、素養給正史的記載起畫龍點睛的作用,似乎在漫不經心中給讀者點破俄羅斯民族身份的特點、命運的詭異。在作者看來,疆域的遼闊、氣候的嚴酷決定了俄羅斯亦歐亦亞、非東非西的民族心理,其特點是充滿矛盾,遇事走極端,渴望與神靈相通,有時還有濃厚的宿命思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