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刊雜劇三十種》

《元刊雜劇三十種》,元代戲曲作品集,原為明代文學家李開先舊藏,後歸黃丕烈,最後為羅振玉所得。1914年,日本京都帝國大學從羅振玉處把原書借出,請名工陶子麟覆刻一部,題為《覆元槧古今雜劇三十種》。此為1924年上海中國石店以覆刻本照相石印,由王國維考定作者,重新排列次序,並撰《元刊雜劇三十種序錄》,其中14種為孤本。

簡介

元代戲曲作品集,原為明代文學家李開先舊藏,後歸黃丕烈,最後為羅振玉所得。1914年,日本京都帝國大學從羅振玉處把原書借出,請名工陶子麟覆刻一部,題為《覆元槧古今雜劇三十種》。此為1924年上海中國石店以覆刻本照相石印,由王國維考定作者,重新排列次序,並撰《元刊雜劇三十種序錄》,其中14種為孤本。

要義

元雜劇作品集,共收雜劇作品30種。原書無名,清藏書家黃丕烈題名為《元刻古今雜劇》王國維改題今名,世所通用。原書字型大小不一,版式也有差異,劇名或冠以“大都新編”,或用“古杭新刊”。一說是元末書商匯集各地較流行的劇本,合併刊印的集子,一說黃丕烈匯集成書。其中尚有其他存本可見的16種,無其他存本而僅見於此書的孤本14種。所收關漢卿作品4種,其中3種不見於其他存本,尤稱珍貴。
《元刊雜劇三十種》是現存最早的元雜劇作品集,能使人們看到元雜劇的本來面貌。與明代其他刊本相比較,曲詞具有更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時代氣氛。如《冤家債主》第2折,《范張雞黍》第4折的曲詞,更能表現出當時人民對黑暗統治的強烈憤懣。此外,在結構、情節、語言等方面,與同一劇目的明代諸刊本比較,也有許多不同之處。它是研究元雜劇的珍貴文獻。但此書校勘粗疏,大部分作品只有唱詞,沒有科白,或只有科介提示。所用字型有俗體、異體。《任風子》、《紫雲庭》、《追韓信》各缺一頁,《范張雞黍》則有殘損。此書現存有原刊本,原刊影印本收入《古本戲曲叢刊》第4集。另有徐沁君校注排印本《元刊雜劇三十種》(1980)。

發現

最早對該書進行全面整理校訂者是台灣著名戲曲史家鄭騫,他於1932年開始著手進行這項工作,斷斷續續做了近30年,其間他還寫了一些有關的研究論文。直到1960年才全部完成,於1962年以《校訂元刊雜劇三十種》為名出版。該書態度嚴謹,體例完備,次序大體依據王國維的敘錄,稍做調整,並補題作者。每劇後都附有十分詳盡的校勘記,註明據以參校的版本。書後還附有何煌據李開先抄本所校的《王粲登樓》一卷。其校訂工作大體可以分為三類:一是文字的校訂,包括正誤、補缺、刪衍,共有3500多條;一是格律的校訂,包括曲牌名目和曲文格律,有140多條:一是依據他本增補全曲16支。
在文字的編排上,還依照臧懋循整理校訂《元曲選》之例進行了標明楔子、折數、宮調、用韻,區分賓白、曲文等工作。經過精心校訂,《元刊雜劇三十種》基本上達到了校訂者的目標。”成為一般讀者可以閱讀之讀本”。

整理

其後,大陸學者徐沁君在沒有看到鄭騫《校訂元刊雜劇三十種》的情況下,整理校點出一個新的讀本,儘管早在1966年就已完稿,但直到1980年才以《新校元刊雜劇三十種》為名由中華書局出版。該書以《古本戲曲叢刊》第四集所收影印本為底本,以二十二種其它版本或戲曲選本為校本和參校本,進行了文字校訂,標明楔子、折數、宮調等工作,在每折後寫出校記,更正了前人的不少錯誤。考慮到這些劇本的科白極簡略或無科白,”對於了解劇中情事,頗為不便”,因此又在每劇前增加劇情說明和劇中人物表,以方便閱讀。該書的優點據隋樹森先生的總結,有如下幾點:”每劇之前,皆有《劇情說明》和《劇中人物表》”、”參校群書,用力甚勤”、”校記徵引廣博”、”斷句謹慎”。
幾年後,另一位戲曲史家寧希元所整理的《元刊雜劇三十種新校》由蘭州大學出版社出版面世。該書成於1976年至1980年間,由於出版的延遲,故得在鄭騫《校訂元刊雜劇三十種》和徐沁君《新校元刊雜劇三十種》兩書的基礎上,又加以修訂、補充,並訂正了前者的一些疏誤,後出轉精,成為《元刊雜劇三十種》目前最為完善的一個校本。學術性與資料性的結合是該書的重要特點。該書的校勘也很有特色,作者根據《元刊雜劇三十種》中大量方言異讀的現象,從審音正讀入手進行整理,具體做法是”由假借而得音讀,由音讀而得文義,由文義而得本字”,並以宋元戲曲小說、隋唐五代變文、近世方言資料作為旁證。應該說這種校勘方法是適合元雜劇刊本的實際的,對宋元時期其它戲曲小說的校勘也有一定的啟發借鑑意義。該書以《古本戲曲叢刊》第四集所收《元刊雜劇三十種》影印本為底本,以明刊十三種有關的雜劇總集、曲選、曲譜為參校材料,並充分採納前人的研究成果,進行了補題作者、統一劇名、增補楔子、折數、宮調名,斷句標點等工作。凡增刪改動,皆說明理由依據。每劇後都附有校勘記,每則校勘記前均附有簡要的說明,對該劇的作者、版本、劇情、參校資料等情況進行簡要介紹,校勘記內容較其他各書詳盡,除文字校勘的說明外,還往往舉出一些旁證,並引述前人觀點。因說明理由的需要,還對一些文句進行了注釋。這無論是對一般讀者還是研究者都有方便處。
其後,王季思主編的《全元戲曲》和徐征等主編的《全元曲》也都將《元刊雜劇三十種》收錄,後者的收錄原則是各劇”均分別附於各相關劇目正文之後,並參考鄭騫、徐沁君、寧希元等先生的校本予以校訂。僅見於該書的雜劇,則作為正文收錄並予以注釋”。
經過研究者的不斷努力,《元刊雜劇三十種》的閱讀問題已基本解決,在此基礎上進行的更為深入的研究也正在展開。

要點

在中國古代,戲曲雖然是上至帝王顯貴,下至平民百姓的主要娛樂形式,但它始終沒有獲得與經史同樣的社會文化地位,沒有學者願意用治經史那樣的功夫研究它,相關學術積累不多,文獻資料散失嚴重。因此,在中國戲曲史學創建之初,文獻資料的尋訪、蒐集和整理就成為當務之急。較之其他學科,文獻資料的新發現對戲曲史學的巨大推動作用更為明顯。可以說,整個一部二十世紀戲曲學史就是一部戲曲文獻的發現史。在戲曲文獻的諸多發現中,《元刊雜劇三十種》的發現可以說是二十世紀中國古代戲曲文獻的第一個重要發現。
《元刊雜劇三十種》是現存最早而且是唯一的一部元刻雜劇選本。該書原屬李開先舊藏。李氏為明一代文士,同時又十分喜愛戲曲,早年”頗究心金元詞曲”,寫有《寶劍記》、《斷髮記》、《園林午夢》等傳奇、雜劇多種。他還十分注意詞曲的收藏,有”詞山曲海”之稱,曾選定《改定元賢傳奇》,該書有殘本傳世,為現存最早的明人雜劇選集,今藏南京圖書館。
《元刊雜劇三十種》為李開先舊藏曲籍的一種。到清代,該書歷經何煌、元和顧氏等人,轉歸著名藏書家黃丕烈收藏。黃氏將其題名為《元刻古今雜劇》。光緒中,書為黃氏同里一藏書家顧鱗士所有。至民國間,書為日本人購去,後又為羅振玉所得。當時王國維正研治戲曲,對此書十分重視,其《宋元戲曲史》曾加以採用,後略加整理,成《元刊雜劇三十種序錄》等文,進行介紹,”元刊雜劇三十種”之名也為學界廣泛採用。1914年,日本京都帝國大學請著名湖北刻書人陶子麟加以復刻,以《復元槧古今雜劇三十種》之名刊印出版。至此,《元刊雜劇三十種》才廣為學界所知。該書現存於中國國家圖書館。
《元刊雜劇三十種》共收元雜劇三十種,但版式、字型並不統一,有四種大字本和二十六種小字本,劇名前稱”大都新編”者三種、”大都新刊”者一種,”古杭新刊”者七種。對於該書的成書目前研究者看法還不一致,王國維認為”似元人集各處刊本為一帙者。然其紙墨與版式大小,大略相同,知仍是元季一處彙刊”,但也有不同的看法,一些研究者認為這”也許是收藏者把它們裝訂在一起的”。在這30種雜劇作品中,”其十三種臧選有之,其餘十七種,皆海內孤本,並有自元以來未見著錄者,有明中葉後人所不得見者”,而且即使是見於《元曲選》者,“體制、文字,亦大有異同,足供比勘之助”。該書刊刻雖早,但刻工相當粗劣,錯訛、脫落、增衍,隨處可見,且全書大量使用俗體字,賓白不全,曲文不分,曲調牌名也時有疏漏,加上原版模糊不清,因此,閱讀頗為吃力,正如有的研究者所說的:”對於元劇修養有素的人,讀此書也有時頗感吃力,更不必說初學。”《元刊雜劇三十種》無疑具有多方面的價值,首先它是現存最早的元刻雜劇,正如王國維先生所講的:”凡戲劇諸書,經後人寫刊者,往往改易體例,增損字句。此本雖出坊間,多訛別之字,而元劇之真面目,獨賴是以見。”從這30種劇本中,可以真實地了解元雜劇的原貌,在與明刻本的對比中可以明了中國古代戲曲的變化演進之跡。同時,它的發現使當時人們所見到的元代雜劇數量增加了十多種,其中有不少為藝術水準較高的佳作,著名戲曲史家鄭騫對此有很好的總結:”《元刊古今雜劇》的兩大好處是:與《元曲選》重複的比較近於元人本來面目,在《元曲選》之外的都是佳作。”這無疑為戲曲史研究提供了更多的珍貴資料。其次是其校勘價值,通過其與《元曲選》同收的十三種雜劇,可以看出明人刊刻戲曲的增改情況。即使是被認為是該書不足的俗體字、假借字太多的問題,也有人從文字學的角度肯定其研究價值,認為這是一部”所載簡體俗字最多的內容又極有價值之古本要籍”,”對於漢字演變史的研究,對於今天的漢字簡化工作,也是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的”。對於研究中國出版史,《元刊雜劇三十種》也同樣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價值。
最早對《元刊雜劇三十種》進行整理和研究的是王國維。他有感於”原書次序先後舛錯”,”無次第及作者姓氏”,因此”厘定時代,考訂撰人”,成《元刊雜劇三十種序錄》一文,按時代順序將各劇重新排列,這一順序為後來的整理者所接受。同時,其《宋元戲曲史》的《元劇之存亡》部分也反映了這一發現。此外,王國維因該書”世人恆苦其難讀”,”其訛字,非熟於宋元詞曲者,亦無自知之”,就”取其最佳者,重為寫定”,成《寫定元本元雜劇》系列,共整理出《新刊關目嚴子陵垂釣七里灘》、《新刊關目閨怨佳人拜月亭》、《古杭新刊的本尉遲恭三奪槊》、《古杭新刊關目的本李太白貶夜郎》等4個劇本,並對其作者、故事演變及藝術特點進行了簡要的評介。《元刊小張屠焚兒救母雜劇》、《元刊本霍光鬼諫雜劇》、《元劇曲文之佳者》等文章也是利用《元刊雜劇三十種》所寫的。
日本復刻本由於印數很少,國內研究者頗不易見。1924年,上海中國書店據日本復刻本照相石印,以《元刻古今雜劇三十種》之名出版。這樣,《元刊雜劇三十種》才真正成為較為易見的讀本。其後,不斷有研究者進行校訂整理及有關的研究。1935年,盧前為上海雜誌公司編印《元人雜劇全集》,收入11種《元刊雜劇三十種》為他本所無的劇本,並進行校訂。建國後,隋樹森編印《元曲選外編》,又將該書中不見於其他各本的數種收入,並訂正了前人的一些錯誤。吳曉鈴等編校的《關漢卿戲曲集》、北京大學中文系編校的《關漢卿戲劇集》也都對其中關漢卿劇作部分進行了校訂。王季思曾整理《<詐妮子調風月>寫定本》。一些戲曲選集如邵曾祺選注《元人雜劇》也對入選的一些零折進行了校訂。1968年,《古本戲曲叢刊》第四集將《元刊雜劇三十種》影印收入,使日本復刻本及中國書店石印本中的一些文字錯誤得以更正。儘管全面整理校訂《元刊雜劇三十種》的條件已經具備,但上述這些校訂都只是涉及其中的部分劇目,顯得較為零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