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人江天樓閣軸》

《元人江天樓閣軸》

此圖屋頂為重檐歇山式,前方另繪有兩個歇山屋心交連,正脊、垂脊、戧脊都以墨染深,使得以重覆性線條為主的畫面顯得較有變化。若由其屋頂的曲翹及屋角檐下的裝飾物-角葉(其功用在保護角梁),可知圖中所繪乃是浙江、福建、廣東一帶的南方建築。

基本資料

【名稱】元人江天樓閣軸
元人江天樓閣軸元人江天樓閣軸

【類別】中國古畫
【年代】元代
【作者】佚名
【規格】該幅83.7x40公分;全幅60.4公分
【收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作品簡介

石渠寶笈初編(御書房),下冊,頁1153故宮書畫錄(卷五),第三冊,頁255
故宮書畫圖錄,第五冊,頁163-164 

主題與關鍵字:江河湖海、台閣、水榭、帆船、官員(臣)、高士(士人、隱士)、侍從(侍女、童僕)、家俱(屏風)、文玩(琴棋書畫)。

作品賞析

此圖用白描法作界畫,運筆如絲,畫江邊高閣,巍然高聳。前方臨水建築的台基在水中立柱,上安斗栱梁枋,上面鋪板,四周有欄桿圍護。平台下方平坐、闌額、普拍枋皆出頭,仿如蓋房屋之制。古代屋頂檐角起翹,外觀上浪漫。元代建築界畫由寫實逐漸簡化為固定形式和重覆性的平面線條表現,建築細部格式化,似是而非。將此圖與元李容瑾(約活動於十三、十四世紀間)“漢苑圖”仔細比較,發現兩者之間可能是師徒相傳。“江天樓閣”雖然在風格特點方面尚能掌握,卻比較重視傳摹稿本而筆法更加放鬆。整體而言,元代界畫在意境方面略遜於南宋,以繪畫水平而言,已由盛極轉衰微了。自唐而宋金,斗栱有逐漸縮小的趨勢,外挑距離縮短,椽子受力大,角梁加厚加高,以致有角翹。角翹使轉角檐端成一條曲線,使得龐大屋頂顯得輕巧活潑。
白描界畫,右方臨水平台在水中立柱,安斗栱梁枋,上面鋪地板,鉤欄圍護。平台下方平坐、闌額、普拍枋皆出頭,仿如蓋屋之制。主樓重檐歇山頂,屋頂翼角起翹,正脊、垂脊、戧脊都以墨染,前方另繪有兩個歇山屋心交連。若由其屋頂的曲翹,及屋角檐下的裝飾物角葉(其功用在保護角梁),可知所繪乃南方建築。元代建築界畫已由宋代寫實,逐漸簡化為重覆性的平面線條表現。
白描作界畫,前方臨水建築的基台在水中立柱,上安斗栱梁枋,上面鋪板,周有欄桿圍護。平台下方平坐、闌額、普拍枋皆出頭,仿如蓋房屋之制。重檐歇山頂,正脊、垂脊、戧脊都以墨染深。前方另繪有兩個歇山屋心交連,若由其屋頂的曲翹及屋角檐下的裝飾物-角葉(其功用在保護角梁),可知所繪乃浙江、福建、廣東一帶的南方建築。元代建築界畫由南宋寫實,逐漸簡化為固定形式和重覆性的平面線條表現,建築細部格式化,似是而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