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的救星: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最佳讀本》

《做自己的救星: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最佳讀本》

自立者,天助之。暢銷全球150年的超級勵志經典,個人奮鬥與實現夢想的動力源泉。外在的幫助只是曇花一現,自我的救贖才能持久恆遠。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成功學鼻祖的諄諄教誨,教你如何自己拯救自己。
傳播全球化智慧的漢譯精品。

作者簡介

塞繆爾·斯邁爾斯(1812—1904),英國19世紀偉大的道德學家、著名的社會改革家和膾炙人口的散文隨筆作家,被譽為催人奮發向上的“人類精神導師”、“勵志和自助之父”。
斯邁爾斯1812年12月23日出生於蘇格蘭愛丁堡附近的哈丁頓。14歲輟學。給一名醫生當學徒,後入愛丁堡大學學醫。一生閱歷豐富,先後當過醫生、商人、攝影師、隨筆作家、歷史學家、記者、編輯、社會改革家、鐵路大臣、公眾道德家、演說家。1859年,他的名著《做自己的救星》一問世。立即就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反響.並以英、法、德、西班牙、丹麥、日、俄等語言在世界上許多國家先後出版發行,成為150年來全球最暢銷的圖書之一。在全世界許多國家,該書成了人們必讀的人生叢書之首。成了對人們的生活和命運產生巨大影響力的人生教科書。

目錄

第一章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
別指望制度能改變命運
“自古聖賢多貧賤”的啟示
有錢人也得靠自己
承認“一個好漢三個幫”
第二章早起的鳥兒有蟲吃
天才也要有恆心
要絕望時,再堅持一會兒
經典案例系列之一
經典案例系列之二
第三章先自信,後成功
達成目標的秘密
果敢和意志自由
經典案例系列之三
經典案例系列之四
第四章量入為出讓你永葆獨立、自由
節儉是自助的最好辦法
債務無異於災難
抵制誘惑就是創造前程
不做守財奴
經典案例系列之五
第五章經驗從來不在書本上
成功的本錢
思維習慣訓練
耐心的力量
擁有書籍和擁有智慧是兩碼事
失敗教會我們
從笨蛋到偉人
第六章行動起來才有效
榜樣是最好的老師
從榜樣中獲得的行動力
選擇與你志同道合的朋友
行動無止境
第七章上天眷顧有品格的人
別忽視品格的作用
重視習慣和小節
性格,給你的魅力加分
品格,行動之源
風度,心靈的外化

前言

如果有這樣一本書,它被視為美國夢的靈魂,被當作歷代美國人奮鬥的精神旗幟,那么,你會怎樣來看待它?
如果有這樣一本書,雖然跨越了150多年的歲月,歷史的煙塵依然不能掩蓋它的風華,那么,它將會是怎樣一本書?
現在,這本書就在你的手上。
本書大約完成於19世紀的中葉,沒有高額的出版回報,沒有煊赫的媒體炒作,就那么幾個學員、一間草舍,風雨無阻的共同學習成就了我們今天這本勵志經典。
那是寒冬臘月的一天,在位於英國北部的一個小鎮裡,一個夜校的學員邀請塞繆爾·斯邁爾斯給他們做演講,教室就設在一個四面透風的農舍里。這裡完全不是個像樣的夜校,一些家境貧寒、出身卑微的年輕人,出於相互交流、共同學習的目的而聚在這個農舍里。
精彩書摘
第一章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
別指望制度能改變命運
“天助自助者”,是經過實踐檢驗的箴言,具體地說,就是別等什麼救世主來拯救我們,自立自助才是經過人們長期經驗所總結的成功途徑。自助精神是個人成長的根源,它體現在生活的眾多方面,構成了國家強盛的真正源泉。外界的幫助使人更加脆弱,自助卻使人得到恆久的激勵。無論你為他人做了什麼,從某種程度上講,就是減弱了他們為自己幹活兒的自主性與必要性。人們若受到過分引導和監管,其必然趨勢是依賴性增強。
即使是最好的制度,也不一定能給人積極的幫助。或許,制度所能做的,頂多就是給予人們發展自我與改進個人狀態的自由。但是,人們總是趨向於相信他們的幸福和成功是通過制度而不是自己的行為來決定的。然而,再嚴厲的法律也無法使懶惰的人變得勤勉,使奢靡的人或嗜酒之徒有所節制。這種改變只有通過個人的行為、節儉和自我克制才能奏效,即通過好的習慣而不是大的權力去改變。
一個國家的政府通常被認為能夠反映其組成個體。事實上,所有經驗都表明:一個國家的富強取決於其公民的天性,而不是制度本身。因為國家僅是社會個體的集合,而文明自身也只不過是組成社會的男人、女人、老人、孩子共同完善個人的問題罷了。
國家的進步是社會個體勤勉、實幹、正直的結果,正如國家衰敗是社會個體懶惰、自私和邪惡的結果。我們通常所譴責的社會邪惡,在很大程度上,都源於我們不斷墮落的生活。儘管我們可以通過法律手段儘量減少或消除它們,但是,它們卻會以另外的形式重新復甦,除非個人生活和民族天性賴以存在的環境得到徹底的改進。如果這種觀點是正確的,那么得出結論是:最高的愛國主義和博愛主義不在於改變法律和修改制度,而在於幫助和激勵人們通過他們自己自由且獨立的個人行為來完善自我。
一切事物的發展都由內因所決定,外因產生的影響則相對較小。最大的奴隸並不是被暴君所統治的奴隸(儘管這種統治是極大的罪惡),而是自身道義上無知、自私、邪惡的奴隸。一個充滿奴性的民族僅通過當政者或制度的更替是無法獲得自由的。只要這種致命的觀念盛行,自由將仍由政府掌控。即使這種狀況發生了改變,代價也是巨大的,但這種改變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對曾經身處奴化幻覺的人們,並不會產生太大的實際和持久的效果。個人的天性是自由的堅實基礎,也是社會安定和國家進步的可靠保證。約翰·斯圖爾特·密爾說得很對:“只要允許個性的存在,即使是專制主義也不會產生最惡劣的後果:任何毀滅個性的東西都是專制主義,不論它以什麼名義出現。”
國家只是制定製度的一種表現形式,而更多的制度已經被制定或早晚要被制定。我們既不能指望那些已經被制定的制度給我們帶來過多的新的空間和機遇,更不能期待還沒有出台的各種制度是為我們中的誰度身訂造的。實際情況是,當我們還沒有能力來影響身邊的生活、影響大眾的生活,乃至於影響制度生活之前,制度就不是為了我們的機遇和發展而存在。但是我們必須要了解為什麼制度要被掌控。所謂的制度,實際上就是為了維持某種秩序。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存在和發展需要秩序。一個人,也同樣需要,“人生而無自由”,就是針對這個說的。我們必須在前行的途中顧及到這個那個的條條框框,相信我,那絕不是人們在無謂的自找麻煩,而是為了彼此的便利(當然了,也有可能僅僅是為了一些人的便利)而設定的行為規範。關鍵在於,我們沒有必要為了已有的制度而感覺到被束縛,只要去適應。而為了發展去追求新的制度則更是不明智的。我們只要去適應,去運用,去為了我們的未來而了解。當我們有能力使自己進步,使民族進步,使制度進步的時候,就會發現,無論拒絕與期待,制度已經真真切切地在我們的手中了。
關於民族進步,時常湧現一些古老的謬論。有些呼喚愷撤式的救星,其他人則希望國家成為救星,另外還有些人則寄希望於議會法令。我們在等待愷撒,然後我們發現“誰承認並聽從於他,誰就幸福”這條教義簡單來說就是,任何事情都不是由人們自己做主。如果以這樣的教義為指導,社會的自由良知將被破壞,它將迅速為任何形式的專制主義鋪平道路。愷撒主義是人類偶像崇拜中最壞的形式——對權力的絕對崇拜。其產生的效果與絕對崇拜財富產生的效果一樣。另一個對人們起作用的更加健康的理念便是自立精神。一旦它被我們完全領悟並付諸行動,愷撒主義將銷聲匿跡。自立精神與愷撒主義是直接對立的,正如雨果對筆和劍的論述,“其中一個會殺死另外一個”。
至於國家和議會法令的力量,其實也只不過是普遍的迷信。愛爾蘭一位偉大愛國者威廉·達剛,曾在首屆都柏林工業博覽會的閉幕式上講道:“說實話,在我的印象中,從未聽到我的同胞提及獨立一詞。我聽得最多的是,如何從這裡、那裡或其他什麼地方去獲取獨立,如何把希望寄托在我們身邊的外國人身上等論調。當我以最大限度去衡量通過這種交流給我們帶來的利益時,我的內心常深深地感到,我們工業的獨立必須依靠我們自己。我相信,只要把精力放在勤奮刻苦和精益求精上,我們將會比任何時期都有更好的機遇和光輝的前景。我們已經邁出了步伐,但堅忍不拔才是成功的巨大動力。只要我們以飽滿的熱情前進。我深信,用不了多久,我們將達到一個共同舒適、幸福、獨立的狀態,並把這種狀態帶給其他人。”
任何國家都是無數代人思想與勞動的結晶。生活在各個階層及條件下的堅忍的勞動者們,包括土地的耕耘者、礦山勘探者、發明家、探險家、製造業者、機械工、手工業者、詩人、哲學家和政治家,都為締造自己的國家做出過貢獻。他們一代接一代地努力,並把勞動成果不斷推向更高的階段。這些前赴後繼的偉大勞動者,也就是我們文明的締造者,在混亂的工業、科學、藝術中創造了秩序。所以,現存的民族在自然演化的進程中,成為我們祖先精湛技藝和辛勤勞動所創造的寶貴財富的繼承者。這些財富在我們手中得以充實,並傳給後人,在此過程中,它們非但沒有損耗,反而會得到更大的完善。
自立精神,既是個人充滿活力的行為表現,也是衡量國家力量的真正標準。有一些非常優秀的個人,在做了民眾的領袖之後,才獲得公眾的尊敬。但是我們的進步同樣歸功於成千上萬的平凡個體。在歷史上的大多數戰役中,儘管只有將軍們名垂青史,但戰爭的勝利在很大程度上是士兵們發揮個人的勇猛精神和英雄主義才贏得的。
同樣地,生活也是一場“士兵的戰鬥”。絕大多數的人終生默默無聞,他們對人類文明與進步的影響力雖然無法與那些有幸名垂青史的偉人們相比,但是,即便是最平凡的人,只要他在勤奮、節儉、對生活保持公正誠實的態度等方面做出典範,那么,他對國家的進步就產生了現實和長遠的影響。因為他的生活和品行潛移默化地影響他人,並在未來的時代被推崇為楷模。可能你會說:“喔,不必麻煩了,我只想做我自己——一個光榮的自由人,既不想去影響誰,更不想去成為什麼楷模,被人推崇無論如何也是一件累人的活啊!”是的。這可能更符合我們大多數人的定位。我們畢竟不想活得太累,或者至少有一點是你無可否認的,我們仍舊需要他人的肯定——殘酷的是,這也是制度的一部分。這種肯定有可能來自摯友,有可能來自愛人,也有可能來自父母、子女、師長、學生,乃至於一個路人。這種肯定無疑比任何的可見的資產和財富都來得珍貴,這樣我們的生活充滿了活力和生機,讓我們無緣無故的就覺得興趣盎然,信心百倍。而這種肯定的源頭,則是我們的自立與奮鬥,以及由此而萌生的各種美德。
日常經驗表明,充滿生機的個性對他人的生活和行為的影響是巨大的,也是真正的實效教育。與此相比,國小、中學、大學這些教育制度和條件給予人們的教育僅能算是最簡單的文化啟蒙而已。來自我們家庭、街道、商店櫃檯、生產車間、織布機坊、耕地上、財務室、手工作坊、擁擠嘈雜的人群的日常生活教育,卻更加具有影響力。這是作為對獨立個體的社會成員的最後指導,即席勒所謂的“人生歷程的教育”,它表現在人的行為、品行、自我修養、自我駕馭等方面,所有這些都在於正確地指導人們,使他們在人生責任和事業上做出適當的行動。這種教育是無法從任何書本或大量學術訓練中獲得的。培根用他那慣有的頗具份量的語言說到:“學習並不能教會人們怎么用它們,那是一個屬於學習之外並超越學習的智慧,它只能通過親自觀察實踐來獲得。”這句話既適用於實際生活,對才智本身的培養也是適用的。所有的實踐都證明並增強了它的合理性,一個人的自我完善是通過工作而不是通過讀書得到的——即是生活而不是書本,是行動而不是理論,是個體而不是制度,在永久地完善人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