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知道的2000個地理常識》

《你應該知道的2000個地理常識》

本書集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從宇宙概況、地球概況、大洲大洋、國家城市、山川河流、湖海島嶼、峽谷盆地、沙漠平原、瀑泉洞窟、氣候環境、名勝古蹟、地理之最、地理之謎、地理之趣、地名由來、地理詞典這16個方面入手,全面細緻地介紹了地理基本常識。本書內容豐富,知識體系完備,是熱愛、關注地理的讀者朋友們的良師益友,是實用的地理百科全書。

基本信息

內容提要

《你應該知道的2000個地理常識》你應該知道的2000個地理常識

八大行星指哪八顆行星?布宜諾斯艾利斯是哪個國家的首都?中國的“五嶽”指的是哪“五嶽”?世界上哪個國家的領土面積最大?“通古斯大爆炸”是怎么回事?哈雷彗星多少年出現一次?著名的城市雅爾達在哪個國家?天氣預報是怎么來的?一周為什麼是七天?我國的南北方分界線在哪兒?……這些地理常識你都能答得出來嗎?如何在龐雜紛亂、良莠不齊的信息汪洋中尋找自己所需的正確知識?為解決這一難題,本書編者把讀者可能感興趣、覺得有意思的,然而又較零散的兩千多個地理常識編輯成冊,讓讀者輕鬆閱讀古今中外地理,從而豐富知識,開闊視野。

學習地理、具備必要的地理知識,有利於提高人們知識的儲備量。為了讓讀者能在精力、時間都很有限的情況下,掌握一定的地理常識,我們編寫了這部值得珍藏的地理常識。

文章節選

宇宙是廣袤空間和其中存在的各種天體以及瀰漫物質的總稱。宇宙是物質世界,它處於不斷的運動和發展中。《淮南子·原道訓》註:“四方上下日宇,古往今來日宙,以喻天地。”即宇宙是天地萬物的總稱。“宇”是空間的概念,是無邊無際的;“宙”是時間的概念,是無始無終的。宇宙是無限的空間和無限的時間的統一。宇宙的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即任何宇宙空間無一不是物質的或由物質構成的,宇宙中物質的存在形式具有多樣性,一部分物質以電磁波、星際物質(氣體、塵埃)等形式呈連續狀態彌散在廣漠的空間中,另一部分則積聚成團,表現為各種堆積形式的實體。如地球、月球、行星、恆星和星雲等。所有的物質都在不停地運動、變化著。當代最大的光學望遠鏡已可觀測到200億光年的遙遠目標,這就是現今人類所能觀測到的宇宙部分。它只是無限宇宙的一個小小局部。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對宇宙的認識範圍將不斷擴大。

天文單位

對於太陽系。天文學家就用地球與太陽之間的平均距離作為單位,之所以“平均”,是因為它們之間的距離時刻在變化。這個單位就叫“天文單位”,一個天文單位等於149597870千米。天文單位這把尺子主要用在太陽系內的天體。如木星距離太陽5.2個天文單位,天王星距離太陽19.3個天文單位,而今年剛剛從行星降格為矮行星的冥王星距離太陽約40個天文單位。

光年

對於恆星之間的距離。天文學家定義了一個長度單位,這就是“光年”。指光在真空中行走的距離,它是由時間和速度計算出來的,光行走一年的時間叫“一光年”。即光在一年之中“行走”的距離,所以“光年”不是時間單位。由於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恆定的,每秒30萬千米,每分鐘行駛1800萬千米。每小時行駛108000萬千米。每天行駛2592000萬千米,每年行駛946080000萬千米。所以一光年的距離大約是946080000萬千米。目前所知的離太陽最近的恆星距太陽約4.2光年。最遙遠的恆星距太陽超過100億光年。

黑洞

在宇宙中有那么一些“點”,它們的體積趨向於零而密度無窮大。由於吸引力非常強大,所以物體只要進入離這個點一定距離的範圍內,就會被這個強大的引力吸收掉。連光線也不例外。任何物體進入這個範圍都沒有辦法再逃出來,就是說,在這個範圍內,任何信號都沒有辦法傳出,因此。這個範圍的界被稱做視界。人類無法看到裡面的情形。所以科學家稱之為黑洞。

一顆燃燒盡了的恆星由於自身的重力而不斷坍縮,最後就會形成黑洞。與別的天體相比,黑洞顯得太特殊了。例如。黑洞有“隱身術”,人們無法直接觀察到它,連科學家都只能對它內部結構提出各種猜想。天球
廣袤無垠的天空,看起來像一個龐大的圓球,全部日月星辰好像都分布在這個球面上。天文學上就將以地球為中心,以無限大為半徑,內表面分布著各種各樣天體的球面稱為天球。

把地球自轉軸延伸到天球上的位置。就是天球的北極和南極。把地球的赤道延伸到天球上的位置,就是天球赤道。北極星非常接近天球北極,看來好像永遠靜止在那裡,居住在北半球的人便可以利用北極星來辨別方向。北極星相對於地面的高度取決於觀測者所在地的緯度:在赤道的地方,北極星剛好躺在水平線上;在北極,北極星會在頭頂(天頂)。天文學家也給天球劃分了經緯度,稱赤經和赤緯。

總星系

總星系是指用現有的觀測手段和方法所能觀測和探測到的全部宇宙空間範圍。也有人認為,總星系是一個比星系更高一級的天體層次,它的尺度可能小於、等於或大於觀測所及的宇宙部分。現在認為,總星系的半徑約為200億光年,年齡為200億年,所包含的星系在10億個以上。從目前的認識水平來看,包括這些星系在內的總星系物質,在運動和分布上是均勻的,也不存在任何特殊的方向和位置。也就是說,既沒有發現總星系的核心和邊緣,也沒有發現運動的特殊趨向。總星系物質含量最多的是氫。其次是氦。從1914年以來,發現星系譜線有系統紅移。如果把它解釋為天體退行的結果,那就表示總星系在均勻地膨脹著。總星系的結構和演化,是宇宙學研究的重要對象。

河外星系

在天空中有一種天體,用小型望遠鏡看,它幾乎和銀河系的星雲差不多。不能分辨。如果用大望遠鏡看,就會發現,它們不是瀰漫的氣體和塵埃。而是由可以分辨的一顆顆恆星組成的,形狀也像一個鏇渦。它們是與銀河系類似的天體系統,距離都超出了銀河系的範圍,因此稱它們為河外星系,簡稱星系。

星系質量一般在太陽質量的100萬至10000億倍之間。橢圓星系的質量差異很大,大小質量差竟達1億倍。相比之下,鏇渦星系質量居中,不規則星系一般較小。星系內的恆星在運動,星系本身也有自轉,星系整體在空間同樣運動。星系在宇宙空間的總體分布是各個方向都一樣,近於均勻。但是從小尺度看,星系的分布又是不均勻的,與恆星的分布一樣,有成團集聚的傾向。

目前已發現大約10億個河外星系。銀河系也只是一個普通的星系。人們估計河外星系的總數在千億個以上,它們如同遼闊海洋中星羅棋布的島嶼,故也被稱為“宇宙島”。最著名的河外星系有:仙女座河外星系、獵戶座河外星系、大麥哲倫星系、小麥哲倫星系和室女座河外星系等。

銀河系

銀河系是地球和太陽所在的普通的恆星系統,由大約1400億顆恆星和大量星際物質組成,因其投影在天球上的乳白亮帶——銀河而得名。銀河系側看像一個中心略鼓的大圓盤,整個圓盤的直徑約為10萬光年,中心部分為一大質量的核,稱銀核,直徑約1萬多光年;銀核外側稱為銀盤,銀盤的中心平面稱為銀道面。大銀盤上分布著呈鏇渦狀的恆星、星團和星雲。太陽位於銀道面內。距離銀河系中心約3萬光年。鼓起處為銀心,是恆星密集區。故望去白茫茫一片。
銀河系俯視像一個巨大的鏇渦,這個鏇渦由四個鏇臂組成。太陽系位於其中一個鏇臂(獵戶座臂),逆時針鏇轉(太陽繞銀心鏇轉一周需要2,5億年)。銀河系的所有天體順著銀道面繞核心飛快地進行鏇轉運動。這種運動稱做銀河系自轉。按大爆炸宇宙學假說。銀河系是由大約150億年前的大爆炸出現的引力不穩定而逐步形成的。

星座

星座是指天上一群群的恆星組合。在三維的宇宙中。這些恆星其實相互間沒有實際的關係,不過其在天球這一個球殼面上的位置相近。自古以來。人對於恆星的排列和形狀很感興趣。並很自然地把一些位置相近的星聯繫起來。組成星座。

人類肉眼可見的恆星有6000多顆,每顆均可歸入唯一一個星座。每一個星座可以由其中亮星構成的形狀辨認出來。為了方便研究。人們把星空分成若干個區域,這些區域稱為星座。我國很早就把天空分為三垣二十八宿。《史記·天官書》記載頗詳。三垣是北天極周圍的3個區域,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二十八宿是在黃道和天赤道附近的28個區域。
1922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決定將天空劃分為88個星座。其名稱基本依照歷史上的名稱。1928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正式公布了88個星座的名稱。這88個星座分成3個天區,南半球47個,北半球29個,天赤道與黃道附近12個。

恆星

恆星是由熾熱氣體組成的,能自己發光、發熱的球狀或類球狀天體。距地球最近的恆星是太陽,它的光到達地球需要八分多鐘的時間。其次是處於人馬座的比鄰星。它發出的光到達地球需要4.22年。恆星的直徑有的小到幾千米。有的大到109千米以上。大多數恆星的質量在0.1至10個太陽質量之間。正常恆星的大氣化學組成與太陽大氣差不多,以氫、氦為主。恆星之所以能發光發熱,是由於它的內部溫度高達幾百萬度乃至數億度,在那裡進行著不同的反應(一般為熱核反應),並向外輻射大量的能量和拋射物質。一般認為恆星是由星雲凝縮而成的。

恆星並非不動,只是因為距離我們實在太遠,不藉助於特殊工具和方法,很難發現它們在天上的位置變化。因此古代人把它們認為是固定不動的星體,叫做恆星。我們在夜空所看到的點點繁星,大多是恆星。肉眼可看到的恆星,全天有6000多顆。藉助望遠鏡目前可看到幾十萬乃至幾百萬顆以上的恆星。

恆星也有自己的生命史,它們經歷著誕生、成長到衰老,最終走向死亡。它們大小不同,色彩各異,演化的歷程也不盡相同。恆星與生命的聯繫不僅表現在它提供了光和熱。實際上構成行星和生命物質的重原子就是在某些恆星生命結束時發生的爆炸過程中創造出來的。

星雲

恆星之間廣闊無垠的空間也許是寂靜的,但遠不是真正的“真空”,而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物質。這些物質包括星際氣體、塵埃和粒子流等,人們把它們叫做星際物質。這些星際物質的分布也是不均勻的。在引力作用下,有的地方氣體和塵埃比較密集,形成各種各樣的雲霧狀的天體。這些雲霧狀的天體就叫星雲。銀河系中的星雲物質就形態說,可以分為瀰漫星雲、行星狀星雲等幾種。

瀰漫星雲正如它的名稱一樣,沒有明顯的邊界。常常呈不規則形狀。它們的直徑在幾十光年左右。密度平均為每立方厘米10至100個原子。它們主要分布在銀道面附近。瀰漫星雲又分為亮星雲和暗星雲,亮星雲又分為反向星雲和發射星雲。著名的獵戶座大星雲就是亮星雲,獵戶座馬頭星雲暗星雲

行星狀星雲的樣子有點兒像吐的煙圈,中心是空的,而且往往有一顆很亮的恆星。恆星不斷向外拋射物質,形成星雲。可見,行星狀星雲是恆星晚年演化的結果。比較著名的有寶瓶座耳輪狀星雲和天琴座環狀星雲。

太陽系

太陽系是由受太陽引力約束的天體組成的系統,它的最大範圍約可延伸到1光年以外。太陽系是銀河系一個極微小的部分,離銀河系中心近3萬光年,太陽帶著整個太陽系繞銀河系中心轉動。可見,太陽系不在宇宙中心。也不在銀河系中心。太陽是50億年前由星際雲瓦解後的一團小雲坍縮而成的,它的壽命約為100億年。太阻系的主要成員有:太陽(恆星)、八大行星(包括地球)、元數小行星、眾多衛星(包括月亮),還有彗星、流星體以及大量塵埃物質和稀薄的氣態物質。太陽是太陽系的核心,占整個太陽系質量的99.87%。其他天體的總和不到太陽的0.2%。太陽是中心天體,它的引力控制著整個太陽系,使其他天體繞太陽公轉。太陽系中八大行星的順序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它們都在接近同一平面的近圓軌道上,朝同一方向繞太陽公轉。

離太陽較近的水星、金星、地球及火星稱為類地行星,它們的共同特徵是密度大,體積小,自轉慢,衛星少,主要由石質和鐵質構成,具有固體外殼。離太陽較遠的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稱為類木行星,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其主要由氫、氦、冰、甲烷、氨等構成,石質和鐵質只占極小的比例,它們的質量和半徑均遠大於地球,但密度卻較小。
多數行星的自轉方向和公轉方向相同,但金星則相反。除了水星和金星,其他行星都有衛星繞轉,構成衛星系。在火星與木星之間有10萬個以上的小行星(即由岩石組成的不規則的小星體)。在太陽系中,現已發現1600多顆彗星,還有數量眾多的大小流星體。有些流星體是成群的。這些流星群是彗星瓦解的產物。大流星體降落到地面成為隕石。

太陽

在人類歷史上,太陽一直是許多人頂札膜拜的對象。中華民族的先民把自己的祖先炎帝尊為太陽神。而在古希臘神話中,太陽神則是宙斯(萬神之王)的兒子。既然太陽這么偉大,那么,現在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太陽吧。

李問渠作品

李問渠,著名哲學、社會學家,讀一讀他的生活智慧成功書籍,以使讀者感悟人生、提升工作和生活的質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