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分界線

北方分界線

北方分界線(Northern Limit Line,簡寫NLL),朝鮮及韓國之間的海上分界線。在《朝鮮停戰協定》之中,指出由聯合國軍對白翎島、大青島、小青島、延坪島、隅島,以及位於該等界線以南的島嶼實行軍事控制。不過,聯合國軍與朝鮮對於海上分界線未有共識,故此它並未包括在《朝鮮停戰協定》內。1953年8月30日,在雙方未能達成共識的情況下,聯合國軍設定了NLL。

描述

大陸之間的線運行的部分京畿道省這被部分Hwanghae1945年以前,和相鄰的離岸島嶼,包括延坪島和Baengnyeongdo。因為條件的停戰,大陸部分恢復對朝鮮的控制,而這些島嶼仍然是一個韓國的一部分,儘管他們接近。
線從海底延伸軍事分界線(MDL),包括直線段在12點價,擴展的近似頻道電弧以防止雙方外出。[3][4]在它的西部結束線延伸出沿三八線中間線的韓國和中國之間。

由來

朝韓“海上分界線”(“北方分界線)朝韓“海上分界線”(“北方分界線)

美韓認定的“北方分界線”最早可以追溯到1953年7月,當時中朝兩國以積極的抗擊,迫使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最終不得不中止戰爭,在板門店簽署了《朝鮮停戰協定》。協定按照1945年8月美蘇在朝鮮半島接受日本投降的北緯38°線,亦即後來韓戰爆發前的朝鮮和韓國控制地區的界線為基準,並根據停戰協定簽署時的戰場形勢進行了局部調整,東段向北凸出,西段向南凸出,形成了俗稱“三八線”的朝韓陸上軍事分界線,並詳細規定了分界線兩側非軍事區的寬度。

鑒於當時的歷史條件,特別是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擁有強大的海上優勢,占據著朝鮮半島西海海域的白翎島、大青島、小青島、延坪島及隅島這“西海五島”,各方在簽屬停戰協定時並沒有涉及朝韓海域的劃分方法。

1953年8月30日,時任聯合國軍美軍司令的克拉克將軍一手策劃,美韓單方面規定了“北方分界線”。此後,韓國將北方分界線作為海上警戒區的邊界,並對北方分界線以南的海域實施有效管理。

劃分

北方分界線(藍色部分是韓國劃定的北方分界線,紅色部分則是朝鮮劃定海上軍事分界線,以主張其領海管轄權。)北方分界線(藍色部分是韓國劃定的北方分界線,紅色部分則是朝鮮劃定海上軍事分界線,以主張其領海管轄權。)

北方分界線規定,分界線的東海岸線由朝鮮半島東方陸軍軍事分界線盡頭向東海面延伸218英里(348.8公里);西海岸線由西方陸軍軍事分界線盡頭向西海(中國稱黃海)延伸42.5英里(68公里)。聯軍劃定的海上非軍事區將朝鮮半島的大清島、小清島、大延坪島、小延坪島、百翎島囊入其中,要求朝鮮的船隻不得跨越這一區域。
朝鮮一直拒絕承認美國單方面劃定的這條“北方分界線”,並自行制定了寬度為50海里的軍事區域。在朝鮮看來,越過“北方分界線”並不違反任何協定。但在美國和韓國看來,朝鮮已經“默認”了這條海上邊界,所以越過就是入侵之舉。

狀態

邊界是沒有正式承認朝鮮。[15]這個朝鮮和韓國海軍定期巡邏NLL周圍的區域。朝鮮不承認這條線,其漁船工作接近或超過這個界限,由朝鮮海軍船隻護航。

聯合國的立場

UNC強調其立場的邊境問題在1999年8月23日,聲稱NLL問題是毫無疑問的,因為這個分界線被公認為事實上的海上邊境隨著朝韓多年。[3]
“三八線一直是一個有效的方法防止軍事緊張關係朝鮮和韓國的軍事力量為46年。它是一個實用的分界線,這已經導致了分離的力量。”
這是以前的堅持必須保持NLL直到一個新的海上MDL可以建立聯合軍事委員會在停戰協定。[17]
然而在1973年的美國外交電報,現在解密,指出,北韓入侵UNC抗議在三海里(5.6公里)的UNC控制群島停戰協定違規,但是沒有抗議為NLLNLL入侵中沒有提到過的停戰協定。韓國希望描述所有NLL滲透為“軍事挑釁”,但美國看到,作為一個主要的問題對美國立場的停戰協定。[18][19]1975年,UNC立場是,朝鮮釣魚或南部巡航的三八線,外三海里(5.6公里)的UNC控制,沒有理由島嶼任何強制行動由北卡羅來納大學的控制船隻;UNC不會參與建立一個獨家韓國捕魚區。

美國的立場

美國政府的立場,獨立於聯合國的命令,沒有明確表示。當被問及三八線,美國政府代表通常是指提問者在韓國的聯合國軍司令部。[11]
1975年2月,國務卿亨利·基辛格一份機密電報中寫道,現在解密,“北方限制線巡邏沒有國際法律地位……因為它聲稱單方面將國際水域,這顯然是違反國際法,USG海洋法位置。”[11][33]早在1973年,一個“聯合國家國防信息”在首爾的美國大使��表示,韓國”是錯誤的假設我們將加入試圖強加在NLL附近”,[11]和美國大使告訴韓國政府,12英里(19公里)朝鮮領海索賠創建了一個帶不確定的狀態就NLL。[34]
2010年11月,在北韓炮擊延坪島總統歐巴馬說美國“肩並肩地站在與韓國和譴責了這次襲擊,但並未具體地址NLL。

爭議

自美韓單方面設定“北方分界線”,並進行實際控制該分界線以南海域後近的20年時間內,雖然朝韓在西海海域各自保持克制並基本相安無事,但朝鮮方面為維護國家海洋權利,對“北方分界線”一直沒有予以承認。

1976年,朝鮮以黃海道京畿道陸上分界線的海上延長線為標準自行劃定了一條“南方警戒線”,以12海里寬度主張在西海海域的領海管轄權。自此,朝韓雙方便開始在西海海域這片重疊區內不斷出現衝突和對抗。

朝鮮

1999年6月15日,朝韓在海上重疊區內發生了嚴重的海上流血衝突,朝鮮人民軍總參謀部於當年9月2日對外宣稱:朝方崗嶺半島末端的登山岬與韓方掘業島之間的等距點;朝方熊島與韓方西格列飛列島的西業島之間的等距點;以此為起點連線西南部朝鮮與中國的海上分界線一線以北的海域指定為“人民軍海上軍事控制水域”,自行制定了寬度約為50海里的軍事區域,重申1976年劃定的“朝鮮西海海上軍事分界線”,指出所謂的“北方分界線”無效,除白翎島大青島小青島延坪島隅島“西海五島”屬於韓方,並留有狹長水道外,其它以北部分均屬於朝方。

2002年7月9日朝軍方聲明表示,“北方界線”只是美韓單方面的規定,朝鮮從未承認。聲明重申了停戰協定13章第二節的內容:“從黃海道到京畿道沿岸所有附屬島嶼都歸朝鮮人民軍控制,只有西海5島歸聯合國軍控制。”

2008年5月,朝鮮曾在黃海上進行了飛彈演習,以向李明博政府施壓。

韓國

2007年10月,時任韓國總統的盧武鉉平壤 訪問時,與金正日 共同公布了《南北關係發展與和平繁榮的宣言》。宣言中稱,南北雙方決定,不互相敵視,通過對話和協商解決糾紛。南北雙方決定,為預防在西海海域發生的突發性衝突,將制定共同捕魚海域,並由韓朝兩軍高層於2007年11月在平壤舉行會談,磋商將該水域指定為和平水域的方案。
2007年10月11日,盧武鉉在記者座談會上說:“我們必須承認,這(指“北方界線”)不是南北之間達成協定的界線。”這種表態讓西海的緊張局勢得以緩和。但該表態與韓國國防部的立場不同,也遭到當時在野黨的反對。

李明博出任韓國總統後,對朝鮮採取比較強硬的政策,“北方界線”問題再起波瀾。

2012年10月18日,李明博在前往延坪島訪問時表示,“北方界線就位於能夠看到朝鮮的狹窄的陸地中間”,“我們要堅守北方界線,政府也帶有同樣強硬堅定的態度”。他還說“雖然最近出現了許多說法,但我們的軍隊應該死守NLL直至統一為止”,“如果出現朝鮮炮擊,就用千百倍的炮擊去報復他們,使朝鮮不敢造次”。李明博口中的“各種說法”是指最近朝野雙方針對2007年韓朝首腦會談當時盧武鉉總統有關北方界線的發言而展開的攻防之戰。

2012年12月21日,韓國國防部發行《2012國防白皮書》,就“北方界線”記載道,自1953年8月30日劃定以來,“北方界線”是韓朝之間實質性的海上界線,“北方界線”以南水域屬韓國所管。這是韓國軍方首次在《國防白皮書》將“北方界線”正式定性為“實質性的海上界線”。

軍事衝突

1999年6月15日,朝韓在海上重疊區內發生了嚴重的海上流血衝突。這是朝鮮和韓國的軍艦1953年韓戰結束以來的首次交火。在這次交火中,一艘朝鮮戰艦沉沒,據報導朝鮮30多名船員死亡,至少6名韓國士兵喪生,十多人受傷。

2002年6月29日上午,朝鮮和韓國軍艦在黃海延坪島水域發生激烈交火,導致一艘韓國高速艇被擊沉,包括艇長在內的4人死亡,22人受傷,1人失蹤。這是1999年後兩國間最大規模的一次軍事衝突。

2009年11月10日上午,朝韓海軍在西部海域的“北方界線”附近發生的交火事件。朝鮮一艘警備艇跨過北方界限進入韓國海域,韓國隨即開火,朝方對此進行回擊。

2010年11月,韓國和朝鮮在“北方界線”附近的延坪島地區發生相互炮擊事件,雙方都指責對方首先開炮。

戰略價值

朝韓雙方不惜在關係緩和的大趨勢下為西海海上軍事分界線的劃分大打出手,主要原因是這片海域對朝韓雙方都具有極其重要的軍事戰略價值,從軍事角度上講,已到了寸海必爭、無可退讓的地步。

朝鮮

從朝鮮方面來看,包括白翎島在內的“西海五島”是其“掖下之患”。韓國占據這五個島嶼可對朝鮮開城、海州、沙里院和南浦等西南沿海地區形成貼近的海上包圍圈,且能以白翎島為據點從海上直接威脅平壤。就連韓國《中央日報》也承認:“白翎島的韓軍如果在戰爭爆發後登入朝鮮海岸,就能直逼平壤。”美韓確立的“北方分界線”就像是在最近處對準朝鮮心臟的一張搭上利箭的弓弩,每時每刻都使北方的神經緊繃著。

韓國

從韓國方面來看,韓國海軍主要艦船能夠停泊的大中型軍港如鎮海、東海、仁川、釜山、浦項、木浦、群山、濟州墨湖等大部分在半島南部,“海上軍事分界線”附近的大型軍港並不多,而朝鮮海軍在西海的軍艦數量相對較多。朝鮮海軍12個基地港口中有5個位於西海爭議海域附近,其三分之二的主要作戰艦艇部署在元山、南浦以南地區,使得韓國在港口分布和兵力部署上均處於下風。另一方面,陸上軍事分界線距韓國首都首爾最近處只有40多千米,不用說朝鮮的遠程打擊武器,就連射程較大的火炮也能直接對首爾構成威脅,顯然陸上軍事對抗對韓十分不利。

此外,朝鮮半島西部海域不僅遍布優良的港灣碼頭,有著十分重要海上重要航道,同時石油、海底礦藏和漁業等海洋物產資源也十分豐富。朝韓陸地資源都十分有限,所以雙方對海上資源的爭奪必然十分激烈,從而也易成為海上衝突的直接導火索。

傷亡

總之,這個爭端已經導致了:
朝鮮軍事人員死亡53人
54名韓國軍人被殺害
95名朝鮮軍事人員受傷
99名韓國軍事人員受傷
4名韓國平民死亡
19名韓國平民受傷
物資損失和傷害包括:
1條朝鮮魚雷艇沉沒
1條朝鮮炮艦受損
6條朝鮮巡邏船受損
1條韓國巡洋艦沉沒
1條韓國巡邏船沉沒
1條韓國軍艦受損
2艘韓國巡邏船受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