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放歌行

代放歌行

詩名,因為擬古樂府《相和歌·放歌行》而得名,作者是南北朝時期劉宋的鮑照。

作品原文

代放歌行
蓼蟲避葵堇,習苦不言非⑴。
小人自齷齪,安知曠士懷⑵?
雞鳴洛城裡,禁門平旦開⑶。
冠蓋縱橫至⑷,車騎四方來。
素帶曳長飆華纓結遠埃⑸。
日中安能止⑹,鐘鳴猶未歸⑺。
夷世不可逢,賢君信愛才⑻。
明慮自天斷,不受外嫌猜⑼。
一言分珪爵,片善辭草萊⑽。
豈伊白璧賜,將起黃金台⑾。
今君有何疾,臨路獨遲回⑿?

作品注釋

⑴蓼蟲:蓼草上生長的小蟲。蓼,指澤蓼,一種草本植物,葉味辛辣。葵堇(jǐn緊):又名堇葵,一種野菜,味甜。見《楚辭·七諫》:“蓼蟲不徒乎葵藿”。這兩句是說蓼蟲習慣於寥葉的辣味,而不去吃甜美的堇葵。 
⑵齷齪(wòchuò握輟):拘局的樣子,指局限於狹隘的境界。曠士:曠達之士,不拘於世俗之見的人。這兩句是說小人見識不高,哪能了解曠士的思想感情,正和蓼蟲的不知堇葵滋味一樣。 
⑶洛城:洛陽城,這裡是泛指京城。禁門:皇宮的門。天子居住的地方叫禁中,門設禁衛,警戒森嚴,所以叫禁門。平旦:平明,天剛亮的時候。 
⑷冠蓋:冠冕與車蓋。指戴高冠乘篷車的達官貴人。縱橫至:紛紛而來。縱橫,是紛紜雜亂的樣子。 
⑸索帶:古時大夫所用的衣帶。曳(yě業):引、拉動。長飆:暴風。華纓:華美的冠纓,一種用彩線做成的帽帶。這二句是寫官僚們驅車賓士、風塵僕僕的景況,意思是說索帶為大風所飄動,華纓上面積滿了塵土。 
⑹日中:中午。 
⑺鐘鳴:鐘鳴漏盡,指深夜戒嚴之後。 
⑻夷世:太平之世。信:誠然,確實。從這二句以下都是“小人”說的話。 
⑼天:指君王。這二句是說英明的考慮總是出於君王自己的決斷,並不因別人的影響而產生猜疑。 
⑽珪(guī歸):一種上圓下方的玉板,古代封官時賜矽作為符信。爵:爵位,官階。草萊:田野。這二句是說只要有一言可取就賜給官爵,只要有一點好處就讓他辭別田野到朝廷來做官。 
⑾豈伊:哪裡。伊,是語助詞。白璧賜:賞賜白壁。《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記載:趙孝成王一見虞卿即賞賜黃金百鎰、白璧一雙。這句話就是用的這一典故。黃金台:在今北京附近。燕昭王築黃金台,上置千金,以招天下賢士。這二句是說君王禮賢下士,豈但賞賜白璧,還要為賢士起造黃金台呢! 
⑿君:指曠士。遲回:遲疑不前。這二句是小人問曠士的話。

作品鑑賞

鮑照樂府詩蘊有強烈的批判現實精神,這首《代放歌行》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劉宋王朝政治腐敗,賣官鬻爵,賄賂公行。高門世族把持朝政,一般無恥之徒狗苟蠅營,以求富貴利達。此詩針砭時弊,深刻尖銳地揭露和諷刺了官場鑽營奔競的腐敗風氣,同時也表達了詩人不甘被卑污世風所染的高風亮節。 善用比興,是鮑照樂府詩的一大特色,所以魏源《詩比興箋序》說他“以比興為樂府琴操”。此詩前四句開門見山亮出矛盾,將齷齪小人與高懷曠士分列兩句,形成對照。齷齪,原意是侷促短狹,後引申為心胸狹隘、目光短淺、行為卑污之意。“小人自齷齪”構成全詩主腦,是後文窮形極相描繪的張本。在這兩句寫實詩前用“蓼蟲避葵堇,習苦不言非”兩句來起興,既有含義,又增添了文學情趣。《楚辭·七諫》:“蓼蟲不知徙乎葵菜。”是這兩句的出處。“蓼”,水蓼,植物名,味辛辣;“堇”,甘菜。一名堇葵。蓼蟲習慣了辛辣苦味,不喜歡堇葵的甘甜。這兩句不僅是興,而且也是比。其比的含義,前人或謂是指小人不知曠士之懷,猶如蓼蟲不知葵堇之美;或謂是指曠士習慣於辛苦生涯,不以辛苦為非。細繹詩意,當以後說為是,因為“避”、“不言非”等語,並無貶義,而以苦為樂,從來就是豁達放曠之士的本色;只有小人,才是趨甘避苦之徒。
從“雞鳴洛城裡”至“鐘鳴猶未歸”八句是此詩第二層,寫“小人”的齷齪行為。“洛城”,這裡代指京都。“雞鳴”、“平旦”、“日中”、“鐘鳴”是貫串八句的時間線索。其人物則是“冠蓋”,即戴冠冕和乘蓬蓋車的人,指仕宦之徒。人物有什麼行動呢?從“平旦”(天才亮)起,天子的“禁門”(門有禁衛,故稱)剛剛打開,這夥人就蜂擁而至了。“縱橫至”、“四方來”,來勢洶湧如潮水,筆端帶有揶揄調侃之意。乘他們車馬馳驟之際,詩人迅速為他們的風塵尊容勾勒了一幅生動無比的漫畫:“素帶曳長飆,華纓結遠埃。”“素帶”,古大夫所用的衣帶。“曳”,拖,這裡指搖曳、飄揚。“飆”(標),暴風。“華纓”,用彩色絲線做成的帽纓。這些頗有身分的人,他們的素帶在急馳的大風中亂飄,華麗的帽纓上結聚了遠道而來的塵埃。這幅畫有色彩,有動態,有細節,形象傳神,耐人品味。句中未著一字褒貶,卻“寫盡富貴人塵俗之狀”(沈德潛古詩源》),把角逐名利場者的醜態刻劃得入木三分,不愧為神來之筆。他們到處奔競,“日中”(正午)不可能會停止鑽營。就連夜深“鐘鳴”後他們猶未回家。一個“猶”字,有多少驚訝、感嘆、挖苦之意。後漢安帝《禁夜行詔》云:“鐘鳴漏盡,洛陽城中不得有行者。”這裡說“鐘鳴未歸”,可見奔競日盛,古風蕩然無存。
“夷世不可逢”以下是此詩第三層,記錄了奔競小人對道旁曠士的談話,他們對曠士說道:現在是千載難逢的太平盛世,君王也是真正愛才的賢君。他英明的考慮出於自己的判斷,不受任何外來影響而猜疑動搖。這些正經話出自小人之口,就顯得肉麻阿諛與不倫不類,因而具有極大的諷刺性。接著,小人們又向曠士津津樂道地誇說起了進入仕途的容易和當官的好處。“珪”是上圓下方的玉版,古代封官時賜珪作為符信。“草萊”,田野,指未仕者所居之地。“豈伊”,豈只有。“黃金台”,在河北大興縣東南易水邊上,燕昭王曾在此築台,上置千金,以延攬天下賢士。這四句是說才能之士只要有一言之美,片善之長,就會受賢君青睞,被封官賜爵,辭別田野,登上朝堂。而賢君愛才,豈但只賞賜白璧,還將仿效燕昭王築黃金台來重金招聘你們呢。這四句雖是小人們的勸誘、誇說之辭,但也是他們一心只想升官發財的靈魂大曝光,寫得真是筆鋒辛辣,利如刀錐。關於“夷世”以下八句,余冠英先生評說最當:“所謂‘夷世’、‘賢君’都是反說。南朝重視門第,用人不憑才行,但憑出身。那些華纓素帶,無非紈絝子弟。‘一言分珪爵,片善辭草萊’這樣的事絕不會有,這是當時的制度所不許的。鮑照的出身不是貴胄世家,所以久在下位。這詩譏刺的口吻很顯明,正因為他有許多牢騷不平。”(《樂府詩選》)“今君有何疾,臨路獨遲回?”最後,小人以嘲弄的口吻詰問曠士:你到底有什麼毛病,竟面對陽關大道還獨自徘徊不前?全詩至此頓住。對於無恥小人的挑釁,詩人沒有也不屑回答,但不回答並不等於沒有答案。讀者若試著掩卷思索,就會發現,答案已在開頭“小人自齷齪,安知曠士懷”之中了。這一結回應開頭,使通篇皆活,曠士形象雖未著墨,但在對照中自顯出其迥異小人的品格。這個結尾讓應受嘲弄的人去厚顏嘲弄別人,真是幽默滑稽而有波瀾,可謂味蘊言外,冷峻雋永。
《代放歌行》在《樂府詩集》中屬《相和歌辭·瑟調曲》。《歌錄》曰:“《孤生子行》,亦曰《放歌行》。”《孤生子行》,又題作《孤兒行》,在樂府古辭中寫的是孤兒備受兄嫂折磨,難與久居的內容。鮑照的擬作,舊瓶裝新酒,用以揭露黑暗,抨擊時政,大大拓寬和加深了這一樂府舊題的表現力。在這個方面,也同樣顯示了詩人非凡的藝術勇氣和獨闢蹊徑的創新精神。

作者簡介

鮑照像鮑照像
鮑照
(約414~466)南朝宋文學家。字明遠。本籍東海(治所在今山東郯城);一說上黨(今屬山西)。他的青少年時代,大約是在京口一帶度過的。26歲時曾謁見臨川王劉義慶,毛遂自薦,初不得重視,後終得賞識,獲封臨川國侍郎,後來也做過太學博士、中書舍人之類的官。後因宮廷內部鬥爭,死於亂兵之中。鮑照一生沉淪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詩文,在生前就頗負盛名。詩、賦、駢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則是詩歌,其中樂府詩所占的比重很大,且多名篇。還擅長寫七言歌行,能吸收民歌的精華。感情豐沛,形象鮮明,並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對唐代的李白高適岑參等人的創作有一定的影響。他與謝靈運顏延之合稱“元嘉三大家”。有《鮑氏集》、《鮑參軍集》。

正史

《南史》卷十三 鮑照字明遠,東海人,文辭瞻逸。嘗為古樂府,文甚遒麗。元嘉中,河濟俱清,當時以為美瑞。照為河清頌,其序甚工。照始嘗謁義慶未見知,欲貢詩言志,人止之曰:「卿位尚卑,不可輕忤大王。」照勃然曰:「千載上有英才異士沈沒而不聞者,安可數哉。大丈夫豈可遂蘊智慧,使艾不辨,終日碌碌,與燕雀相隨乎。」於是奏詩,義慶奇之。賜帛二十匹,尋擢為國侍郎,甚見知賞。遷秣陵令。文帝以為中書舍人。上好為文章,自謂人莫能及,照悟其旨,為文章多鄙言累句。鹹謂照才盡,實不然也。臨海王子頊為荊州,照為前軍參軍,掌書記之任。子頊敗,為亂兵所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